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解决语文所有核心问题的钥匙”。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绝大部分课文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充分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特征。因此,教好文学作品,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今我们看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多是一般化、模式化的大而全的教学,真正触及文学作品核心价值的教学很少见,如此教学既浪费了课程资源,又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
在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着对文学作品进行“亮点”教学,极大地发挥了文学作品的课程价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是文学作品的亮点?实行亮点教学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这是我们首先要弄清的问题。亮点,就是一篇文章的独特之点,就是一篇文章最精彩、最有价值的地方。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有它的独特之处,而这些最能感染人、启迪人、影响人的地方就是文学作品中的亮点。因此,亮点教学就是要运用一篇文章中最能触动读者的心灵、最能够让读者过目不忘的地方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核心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学作品对学生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震撼和审美的熏陶作用,并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产生终生的可持续性的影响.
一、文学作品亮点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突出重点,提高效率。任何一篇文学作品的教学点都非常多,如果在教学时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气,将费时费力,影响教学效果和效率。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必须删繁就简,找到文本真正有价值的教学点,这样教学才能做到以一当十,突出重点,提高效率。例如,在教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的时候,我们可以教律诗的对仗、押韵、平仄、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炼字炼句等等知识,如果只教这些就不能突出文本的价值。这三首诗是公元759年杜甫从成都漂往湖湘一带,中途在夔州滞留了两年(766—767年)时写下的诗歌。笔者通过认真比较,发现这三首诗歌有这样几个共同点:都写于流寓夔州的漂泊时期;都写于秋天(一、三两首直接写秋);都反映了杜甫的思家念国之情;诗风都显得沉郁顿挫。三首诗歌都写出了杜甫在漂泊时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和身世的感慨,很能表现杜甫晚年的情怀与精神。因此,我把“探究杜甫漂泊中的社稷情怀”作为教学亮点,真正凸显了文本的价值,只用一课时围绕亮点教学,就成功地完成了传统教学需要三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点”贯穿,牵动全文。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我们只要抓住了文章的亮点,就能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文,把所需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亮点中来,丰富对文章亮点的解读。这样在教学中无论遇到什么意外,我们都不会偏离教学重点,并且可以做到收放自如;还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对课堂中的教学生成进行恰当的取舍,甚至是延伸与拓展。例如,在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这首诗歌的时候,只要抓住一个“归”字,就抓住了文章的亮点。“归”字是本诗的诗眼,也是题眼,它明确告诉我们陶渊明要回到田园生活。为此,我们以“归”字为核心连发四问“陶渊明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来组织教学,就可以牵动全诗,解读好诗歌。诗人从何而归?从尘网、樊笼般的官场中而归。诗人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极度厌恶;诗人为何而归?因为诗人“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诗人归向何处?我们只要抓住诗歌中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等意象的描写,就可以看出诗人归向了恬静、幽雅而和谐的田园,表达了诗人追求恬淡的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诗人归去如何?通过“无尘杂”“有余闲”“久”“复”等字词的炼字分析,可以看出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自由、安逸和喜悦的心情。通过一个“归”字,连发四问,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摒除肤浅,深刻透彻。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大都循规蹈矩、四平八稳,囿于前人的见解,缺少探索精神,不敢发人之所未发,不能突破认知的极限,因此对某些问题看得不深刻透彻,因而很多时候文章的分析显得肤浅而平庸。亮点教学却不同,它要求我们透过纷繁芜杂的肤浅的表象,看到文章非同一般的深刻。例如,在教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的时候,许多传统的观点认为小说的主题是批判了19世纪沙皇俄国的专制统治对人民的压抑和束缚,主人公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和受害者,这种把主题附会到政治层面的解读方法有些片面,把文章原本深刻的主题简单化了。我们如果抓住别里科夫“千万别出乱子”这句个性化的语言亮点来剖析,那么我们就能够深刻的理解小说的主题。“千万别出乱子”这句话,鲜明地折射出了别里科夫具有“强迫症”的精神患者心理。“强迫症”驱使他事事追求完美,如“漫画事件”“楼梯摔跤”这样的小事都会使他无法容忍,不可原谅;“强迫症”见出他敏感多疑,“连说话都怕别人偷听”;“强迫症”使他独断专制,禁止太太礼拜六打牌、禁止教士吃荤、禁止柯瓦连科姐弟骑自行车等,这一切都反映出别里科夫内心的焦虑,他希望通过对别人言行的“强迫”来消除自身内心的焦虑。别里科夫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全人类的永恒焦虑。如果我们只从政治的角度把作品看成是一篇批判沙皇专制制度的社会问题小说,那么我们就可以轻易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但是,推翻沙皇专制能解决人类所有的焦虑吗?不能!我认为小说深刻的主题是:任何时代人们都会有焦虑,人类的焦虑是永恒的!小说启示我们消除焦虑不能一味封闭自我,而应该用开放的心态去消除焦虑,迎接崭新的生活!我们只有抓住亮点,如此解读文本,才能摒除肤浅的解读,见到非同一般的深刻!
二、多角度发掘文学作品的亮点
文学作品的亮点多种多样,我们如何去发掘呢?我经过教学实践的体会,认为主要应该从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民族精神和人文心理等几个方面去发掘,下面一一进行阐释。
形象亮点。有些文学作品主要以塑造形象为中心,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对于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就要从形象上去发掘文本亮点,以形象独特的审美价值来感染和感动学生。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在进行亮点教学时,我们尤其要注意提问的技巧,通过巧妙设问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一些叙述性的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是人物形象。例如,在教《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时,我们可以这样设问:为什么听过梁启超先生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文章中人物形象的亮点,即梁启超先生的性格魅力。我们通过对梁先生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描写等的分析,可以看到一个睿智、朴实、潇洒、自信、谦逊而又自负的有学问、有文采、忧国忧民的梁任公先生的丰满形象,从而敬其学问、仰其文采、尚其精神,并对之产生无限的神往。抓此亮点,文章写人叙事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教学要点均可迎刃而解。
文学作品的形象还包括事物形象。这些作品主要通过描绘事物的形象来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或借物抒情。如在教学《囚绿记》的时候,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亮点:“作者为什么对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作者‘囚绿’的举动有什么深刻的寓意?”这个亮点就是有关常春藤这个事物形象的亮点,为此我们就要探究出“绿”的象征意义:绿是生命和希望,是光明与自由和坚贞不屈的精神的象征。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因爱绿而“囚绿”,赋予了绿以时代的象征意义。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他渴望光明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文章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立意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文学作品的形象还有景物形象。这些作品的亮点往往寄寓在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中,我们只有真正领悟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作者的内心情感,才能深刻理解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的内涵。例如,在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亮点: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情颇不宁静,那么他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笔墨去描写清华园中的荷塘月色呢?这个问题的设计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中景物描写来领悟作者隐蔽的内心情感,从而领悟这篇写景抒情散文的神韵。
语言亮点。有些文学作品,抓住语言上的亮点,可以游刃有余、从容不迫地把文章解读好。语言上的亮点主要体现在炼字和文章语言的整体风格上。对于炼字,我们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就可以解读出文章的三味。如教古代叙事散文《烛之武退秦师》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亮点:秦晋围郑,危如累卵之际,烛之武为什么能使秦师主动退却?烛之武退秦师的关键就在于他那高超的外交辞令,为此我们只要抓住一个“退”字,就可以品味出《左传》的语言特点。烛之武抓住秦晋分驻两地和他们历史上的矛盾,始终站在秦王的立场,从亡郑危秦、舍郑益秦、晋而无信、晋贪无餍四个方面,挑拨秦晋之间的关系,成功化解了一场危机。通过分析烛之武退说秦师的高超的语言技巧,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兼具“义”“智”“勇”的爱国者形象。而教李白的《蜀道难》一文时,我们就要抓住这首诗整体上的语言风格。为此,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亮点:杜甫称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评价在《蜀道难》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你同意吗?教这首诗时,只有抓住“豪迈”的诗风亮点来教学,才能深谙《蜀道难》的神韵:诗人运用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强烈的感情和变化的语言,还运用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映衬反衬、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为我们艺术地再现了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从而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心和对国事的忧虑,同时寄寓了作者仕途坎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整首诗风格豪迈奔放,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
表达技巧亮点。表达技巧是文学作品在艺术上的亮点,它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布局谋篇等方面的技巧。文学作品之所以给人以巨大的艺术享受,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表达技巧的巧妙运用。教学时我们如果抓住了文章中某个关键的艺术亮点,往往可以出奇制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时,我们就要抓住这首诗对景物(即意象)描写的亮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品味可以感受到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革命豪情。诗歌描写了万山、层林、湘江、苍鹰、游鱼等秋天的景物,用“红遍”、“碧透”、“争流”、“击长空”、“翔浅底”等有力的动词,展现了湘江秋色中万物蓬勃进取的生命力,从景物的描写中看出了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革命豪情。又如在教巴金的《小狗包弟》这篇散文时,我们可以抓住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这个亮点来教学。文章通过狗与人的对比可以看到狗的忠诚、可爱、有人情味和人的冷漠、残忍、背弃,让我们看到“文革”那个时代人和人的关系竟不如狗对人的信任,表达作者对那个时代的反思以及作者勇于解剖自己、承担责任的精神态度,通过巧妙对照说明了作家自责和忏悔的必然性,从而深化了主题。又如教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时,我们抓住诗歌中的“明暗双线”这个结构上的亮点来教学,就可以深刻解读琵琶女的琴声和身世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白居易的强烈共鸣,从而深刻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旨句的意蕴。
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亮点。文学作品蕴含着十分深广的思想内涵,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会或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作品中。判断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文学作品,一个最重要的标准是是否理解了作者在文章中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的亮点来进行教学,就找到了一把打开文学作品密码的金钥匙,充分挖掘出文学作品丰富的意蕴。例如在教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一作品时,我们只有深刻理解小说中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真正懂得海明威的小说蕴藏在“冰山下的八分之七”的象征意义,获得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对于作品中的老人,学生的认识往往并不一致,有人认为老人可敬,也有人认为老人愚昧。因此,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亮点:你认为在这个故事中老人是一个失败者还是一个胜利者?人生的成败到底应该怎样衡量?从实用主义角度看,老人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因为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却一无所有。但是从精神层面来看,老人却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百折不饶、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学生只有理解这样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才能真正懂得这篇小说深广的内涵,进而理解海明威的“冰山创作原理”。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亮点。民族精神和人文心理是一个民族通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共同的精神气质和性格。它在特定的环境中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倾向。在一些民族文化色彩浓郁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只有揭开隐藏在文章下面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才能真正体会出作品的审美意蕴。例如在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写景状物的散文时,我们只有抓住“作者为什么喜欢‘清、静、悲凉’的秋景”这个亮点才能真正读懂郁达夫的心。“自古逢秋悲寂寥”,每到秋天文人雅士就会引起一种悲凉的心情。郁达夫是个生性敏感的文人,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加之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食无所安。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本文写于1931年,北平即将沦陷,郁达夫不远千里赶到北平,就是要在北平沦陷之前再好好感受故都的秋味,否则就没有机会了。秋天本已引人悲凉,加之国家即将沦陷,又添一重悲凉,因此郁达夫写《故都的秋》就是想为北平唱一曲挽歌,祭奠即将沦陷的国都,以此表达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对祖国的眷念之心,这是一颗悲凉的赤子之心,令人无限感动。我们只有读出郁达夫这样的人文关怀,才能真正读出文章的“厚重感”,也才能真正读懂郁达夫的“心”!
三、层层推进文学作品的亮点教学
文学作品的亮点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掘过程。教学时,教师不能直接把文章的亮点抛出来,这样将失去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亮点,探究亮点,从而完成对文学作品的有效甚至是高效教学。文学作品的亮点教学一般需要进行如下几个步骤,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独立阅读,尊重学生体验。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阅读体验。学生对文本的最初的体验是弥足珍贵的,它是沟通已知和未知的桥梁。在独立阅读中,学生会带着过去的阅读体验获得对文本的真实感悟,是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域,是实施教学的起点。透过学生的独立阅读体验,我们可以判断学生哪些读懂了,哪些没读懂;哪些读得肤浅,哪些还是盲点,从而为亮点教学打下坚实的铺垫。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由地感悟文本,千万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斩断了学生的自我感悟过程,否则教师无论对文本分析的多么精彩,都将只是一厢情愿,教学效果必定不好。
仁者见仁,发表个性见解。如果说学生对文本的独立阅读是“入乎其内”的话,那么学生阅读文本后发表个性化见解就是“出乎其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习惯性的以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表达意识,喜欢以自己的教学预设去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自己的教学预设的圈子里,很少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不能与所学的课文进行有机联系,主体思维和情感无法激活,长期受到压抑,课堂教学中就会出现教师一言堂和课堂死气沉沉的氛围。因此,在学生读了文本之后,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自由地畅谈自己读了文本后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文本的阅读交流中来,从不同角度丰富对文章的看法,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内涵。
相互讨论,深入发掘亮点。学生对文本发表的个性化见解往往是多元的、表层的,而文本的深层内涵往往不容易被学生一下子发现。这时,我们就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的思想容易深入文本,从而触及到文本的亮点。一般来说,不同的学生看到的亮点往往不同。这些亮点从表面看好像互不相同,但是它们实际上是有内在联系的,因此我们只要找到了这些亮点之间的联系点,就能够最终发掘出文本的核心亮点,这是亮点教学最关键的一步,因为找到核心亮点实际上就找到了文本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抓住亮点,突破文本价值。找到文本的亮点之后,文学作品的教学就实际上从“横向面”转入了“纵向面”,对文本的教学就可以真正的深入下去了,文学作品的核心价值即文本的重难点就可以得到真正的解决。在教学中我们抓住亮点,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既可以纵横联系,也可以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共同解读好文学作品的亮点,从而最终实现文学作品的价值!
综上所述,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只有抓住文章的亮点,才能实现文本的价值,才能照亮学生的心灵,文学作品的教学才能真正变得有个性、有色彩、有品位、有深度、有效率!
[作者通联:湖南资兴市立中学]
现今我们看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多是一般化、模式化的大而全的教学,真正触及文学作品核心价值的教学很少见,如此教学既浪费了课程资源,又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
在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着对文学作品进行“亮点”教学,极大地发挥了文学作品的课程价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是文学作品的亮点?实行亮点教学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这是我们首先要弄清的问题。亮点,就是一篇文章的独特之点,就是一篇文章最精彩、最有价值的地方。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有它的独特之处,而这些最能感染人、启迪人、影响人的地方就是文学作品中的亮点。因此,亮点教学就是要运用一篇文章中最能触动读者的心灵、最能够让读者过目不忘的地方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核心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学作品对学生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震撼和审美的熏陶作用,并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产生终生的可持续性的影响.
一、文学作品亮点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突出重点,提高效率。任何一篇文学作品的教学点都非常多,如果在教学时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气,将费时费力,影响教学效果和效率。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必须删繁就简,找到文本真正有价值的教学点,这样教学才能做到以一当十,突出重点,提高效率。例如,在教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的时候,我们可以教律诗的对仗、押韵、平仄、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炼字炼句等等知识,如果只教这些就不能突出文本的价值。这三首诗是公元759年杜甫从成都漂往湖湘一带,中途在夔州滞留了两年(766—767年)时写下的诗歌。笔者通过认真比较,发现这三首诗歌有这样几个共同点:都写于流寓夔州的漂泊时期;都写于秋天(一、三两首直接写秋);都反映了杜甫的思家念国之情;诗风都显得沉郁顿挫。三首诗歌都写出了杜甫在漂泊时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和身世的感慨,很能表现杜甫晚年的情怀与精神。因此,我把“探究杜甫漂泊中的社稷情怀”作为教学亮点,真正凸显了文本的价值,只用一课时围绕亮点教学,就成功地完成了传统教学需要三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点”贯穿,牵动全文。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我们只要抓住了文章的亮点,就能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文,把所需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亮点中来,丰富对文章亮点的解读。这样在教学中无论遇到什么意外,我们都不会偏离教学重点,并且可以做到收放自如;还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对课堂中的教学生成进行恰当的取舍,甚至是延伸与拓展。例如,在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这首诗歌的时候,只要抓住一个“归”字,就抓住了文章的亮点。“归”字是本诗的诗眼,也是题眼,它明确告诉我们陶渊明要回到田园生活。为此,我们以“归”字为核心连发四问“陶渊明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来组织教学,就可以牵动全诗,解读好诗歌。诗人从何而归?从尘网、樊笼般的官场中而归。诗人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极度厌恶;诗人为何而归?因为诗人“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诗人归向何处?我们只要抓住诗歌中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等意象的描写,就可以看出诗人归向了恬静、幽雅而和谐的田园,表达了诗人追求恬淡的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诗人归去如何?通过“无尘杂”“有余闲”“久”“复”等字词的炼字分析,可以看出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自由、安逸和喜悦的心情。通过一个“归”字,连发四问,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摒除肤浅,深刻透彻。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大都循规蹈矩、四平八稳,囿于前人的见解,缺少探索精神,不敢发人之所未发,不能突破认知的极限,因此对某些问题看得不深刻透彻,因而很多时候文章的分析显得肤浅而平庸。亮点教学却不同,它要求我们透过纷繁芜杂的肤浅的表象,看到文章非同一般的深刻。例如,在教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的时候,许多传统的观点认为小说的主题是批判了19世纪沙皇俄国的专制统治对人民的压抑和束缚,主人公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和受害者,这种把主题附会到政治层面的解读方法有些片面,把文章原本深刻的主题简单化了。我们如果抓住别里科夫“千万别出乱子”这句个性化的语言亮点来剖析,那么我们就能够深刻的理解小说的主题。“千万别出乱子”这句话,鲜明地折射出了别里科夫具有“强迫症”的精神患者心理。“强迫症”驱使他事事追求完美,如“漫画事件”“楼梯摔跤”这样的小事都会使他无法容忍,不可原谅;“强迫症”见出他敏感多疑,“连说话都怕别人偷听”;“强迫症”使他独断专制,禁止太太礼拜六打牌、禁止教士吃荤、禁止柯瓦连科姐弟骑自行车等,这一切都反映出别里科夫内心的焦虑,他希望通过对别人言行的“强迫”来消除自身内心的焦虑。别里科夫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全人类的永恒焦虑。如果我们只从政治的角度把作品看成是一篇批判沙皇专制制度的社会问题小说,那么我们就可以轻易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但是,推翻沙皇专制能解决人类所有的焦虑吗?不能!我认为小说深刻的主题是:任何时代人们都会有焦虑,人类的焦虑是永恒的!小说启示我们消除焦虑不能一味封闭自我,而应该用开放的心态去消除焦虑,迎接崭新的生活!我们只有抓住亮点,如此解读文本,才能摒除肤浅的解读,见到非同一般的深刻!
二、多角度发掘文学作品的亮点
文学作品的亮点多种多样,我们如何去发掘呢?我经过教学实践的体会,认为主要应该从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民族精神和人文心理等几个方面去发掘,下面一一进行阐释。
形象亮点。有些文学作品主要以塑造形象为中心,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对于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就要从形象上去发掘文本亮点,以形象独特的审美价值来感染和感动学生。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在进行亮点教学时,我们尤其要注意提问的技巧,通过巧妙设问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一些叙述性的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是人物形象。例如,在教《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时,我们可以这样设问:为什么听过梁启超先生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文章中人物形象的亮点,即梁启超先生的性格魅力。我们通过对梁先生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描写等的分析,可以看到一个睿智、朴实、潇洒、自信、谦逊而又自负的有学问、有文采、忧国忧民的梁任公先生的丰满形象,从而敬其学问、仰其文采、尚其精神,并对之产生无限的神往。抓此亮点,文章写人叙事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教学要点均可迎刃而解。
文学作品的形象还包括事物形象。这些作品主要通过描绘事物的形象来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或借物抒情。如在教学《囚绿记》的时候,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亮点:“作者为什么对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作者‘囚绿’的举动有什么深刻的寓意?”这个亮点就是有关常春藤这个事物形象的亮点,为此我们就要探究出“绿”的象征意义:绿是生命和希望,是光明与自由和坚贞不屈的精神的象征。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因爱绿而“囚绿”,赋予了绿以时代的象征意义。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他渴望光明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文章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立意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文学作品的形象还有景物形象。这些作品的亮点往往寄寓在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中,我们只有真正领悟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作者的内心情感,才能深刻理解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的内涵。例如,在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亮点: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情颇不宁静,那么他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笔墨去描写清华园中的荷塘月色呢?这个问题的设计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中景物描写来领悟作者隐蔽的内心情感,从而领悟这篇写景抒情散文的神韵。
语言亮点。有些文学作品,抓住语言上的亮点,可以游刃有余、从容不迫地把文章解读好。语言上的亮点主要体现在炼字和文章语言的整体风格上。对于炼字,我们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就可以解读出文章的三味。如教古代叙事散文《烛之武退秦师》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亮点:秦晋围郑,危如累卵之际,烛之武为什么能使秦师主动退却?烛之武退秦师的关键就在于他那高超的外交辞令,为此我们只要抓住一个“退”字,就可以品味出《左传》的语言特点。烛之武抓住秦晋分驻两地和他们历史上的矛盾,始终站在秦王的立场,从亡郑危秦、舍郑益秦、晋而无信、晋贪无餍四个方面,挑拨秦晋之间的关系,成功化解了一场危机。通过分析烛之武退说秦师的高超的语言技巧,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兼具“义”“智”“勇”的爱国者形象。而教李白的《蜀道难》一文时,我们就要抓住这首诗整体上的语言风格。为此,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亮点:杜甫称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评价在《蜀道难》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你同意吗?教这首诗时,只有抓住“豪迈”的诗风亮点来教学,才能深谙《蜀道难》的神韵:诗人运用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强烈的感情和变化的语言,还运用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映衬反衬、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为我们艺术地再现了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从而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心和对国事的忧虑,同时寄寓了作者仕途坎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整首诗风格豪迈奔放,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
表达技巧亮点。表达技巧是文学作品在艺术上的亮点,它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布局谋篇等方面的技巧。文学作品之所以给人以巨大的艺术享受,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表达技巧的巧妙运用。教学时我们如果抓住了文章中某个关键的艺术亮点,往往可以出奇制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时,我们就要抓住这首诗对景物(即意象)描写的亮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品味可以感受到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革命豪情。诗歌描写了万山、层林、湘江、苍鹰、游鱼等秋天的景物,用“红遍”、“碧透”、“争流”、“击长空”、“翔浅底”等有力的动词,展现了湘江秋色中万物蓬勃进取的生命力,从景物的描写中看出了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革命豪情。又如在教巴金的《小狗包弟》这篇散文时,我们可以抓住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这个亮点来教学。文章通过狗与人的对比可以看到狗的忠诚、可爱、有人情味和人的冷漠、残忍、背弃,让我们看到“文革”那个时代人和人的关系竟不如狗对人的信任,表达作者对那个时代的反思以及作者勇于解剖自己、承担责任的精神态度,通过巧妙对照说明了作家自责和忏悔的必然性,从而深化了主题。又如教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时,我们抓住诗歌中的“明暗双线”这个结构上的亮点来教学,就可以深刻解读琵琶女的琴声和身世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白居易的强烈共鸣,从而深刻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旨句的意蕴。
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亮点。文学作品蕴含着十分深广的思想内涵,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会或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作品中。判断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文学作品,一个最重要的标准是是否理解了作者在文章中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的亮点来进行教学,就找到了一把打开文学作品密码的金钥匙,充分挖掘出文学作品丰富的意蕴。例如在教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一作品时,我们只有深刻理解小说中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真正懂得海明威的小说蕴藏在“冰山下的八分之七”的象征意义,获得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对于作品中的老人,学生的认识往往并不一致,有人认为老人可敬,也有人认为老人愚昧。因此,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亮点:你认为在这个故事中老人是一个失败者还是一个胜利者?人生的成败到底应该怎样衡量?从实用主义角度看,老人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因为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却一无所有。但是从精神层面来看,老人却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百折不饶、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学生只有理解这样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才能真正懂得这篇小说深广的内涵,进而理解海明威的“冰山创作原理”。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亮点。民族精神和人文心理是一个民族通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共同的精神气质和性格。它在特定的环境中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倾向。在一些民族文化色彩浓郁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只有揭开隐藏在文章下面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才能真正体会出作品的审美意蕴。例如在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写景状物的散文时,我们只有抓住“作者为什么喜欢‘清、静、悲凉’的秋景”这个亮点才能真正读懂郁达夫的心。“自古逢秋悲寂寥”,每到秋天文人雅士就会引起一种悲凉的心情。郁达夫是个生性敏感的文人,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加之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食无所安。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本文写于1931年,北平即将沦陷,郁达夫不远千里赶到北平,就是要在北平沦陷之前再好好感受故都的秋味,否则就没有机会了。秋天本已引人悲凉,加之国家即将沦陷,又添一重悲凉,因此郁达夫写《故都的秋》就是想为北平唱一曲挽歌,祭奠即将沦陷的国都,以此表达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对祖国的眷念之心,这是一颗悲凉的赤子之心,令人无限感动。我们只有读出郁达夫这样的人文关怀,才能真正读出文章的“厚重感”,也才能真正读懂郁达夫的“心”!
三、层层推进文学作品的亮点教学
文学作品的亮点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掘过程。教学时,教师不能直接把文章的亮点抛出来,这样将失去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亮点,探究亮点,从而完成对文学作品的有效甚至是高效教学。文学作品的亮点教学一般需要进行如下几个步骤,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独立阅读,尊重学生体验。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阅读体验。学生对文本的最初的体验是弥足珍贵的,它是沟通已知和未知的桥梁。在独立阅读中,学生会带着过去的阅读体验获得对文本的真实感悟,是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域,是实施教学的起点。透过学生的独立阅读体验,我们可以判断学生哪些读懂了,哪些没读懂;哪些读得肤浅,哪些还是盲点,从而为亮点教学打下坚实的铺垫。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由地感悟文本,千万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斩断了学生的自我感悟过程,否则教师无论对文本分析的多么精彩,都将只是一厢情愿,教学效果必定不好。
仁者见仁,发表个性见解。如果说学生对文本的独立阅读是“入乎其内”的话,那么学生阅读文本后发表个性化见解就是“出乎其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习惯性的以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表达意识,喜欢以自己的教学预设去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自己的教学预设的圈子里,很少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不能与所学的课文进行有机联系,主体思维和情感无法激活,长期受到压抑,课堂教学中就会出现教师一言堂和课堂死气沉沉的氛围。因此,在学生读了文本之后,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自由地畅谈自己读了文本后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文本的阅读交流中来,从不同角度丰富对文章的看法,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内涵。
相互讨论,深入发掘亮点。学生对文本发表的个性化见解往往是多元的、表层的,而文本的深层内涵往往不容易被学生一下子发现。这时,我们就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的思想容易深入文本,从而触及到文本的亮点。一般来说,不同的学生看到的亮点往往不同。这些亮点从表面看好像互不相同,但是它们实际上是有内在联系的,因此我们只要找到了这些亮点之间的联系点,就能够最终发掘出文本的核心亮点,这是亮点教学最关键的一步,因为找到核心亮点实际上就找到了文本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抓住亮点,突破文本价值。找到文本的亮点之后,文学作品的教学就实际上从“横向面”转入了“纵向面”,对文本的教学就可以真正的深入下去了,文学作品的核心价值即文本的重难点就可以得到真正的解决。在教学中我们抓住亮点,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既可以纵横联系,也可以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共同解读好文学作品的亮点,从而最终实现文学作品的价值!
综上所述,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只有抓住文章的亮点,才能实现文本的价值,才能照亮学生的心灵,文学作品的教学才能真正变得有个性、有色彩、有品位、有深度、有效率!
[作者通联:湖南资兴市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