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创新能力已不仅仅是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还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21世纪是创造性的世纪,需要一大批敢探索、会创新的人才。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造就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造教育思想。音乐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核心
(一)培养形象思维,发展想象能力。
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有利于打破思维的定势,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我告诉学生,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一首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不会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然后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独立地去感受音乐,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情绪各异的歌曲、欣赏、表现和综合活动等教学内容,都是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的素材,而孩子总是有无数的奇思妙想,这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了有利基石。例如在《优美的民歌》这一课中,讲到劳动号子,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号子这一特点,我让学生想象在运动会上同学们为队友们加油鼓劲的呐喊场面,并让学生根据这个呐喊自己创作劳动号子。学生会创作出“快快跑啊,嘿哟”,“加油啊,嘿哟”,等等。
(二)培养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在创造性教学中,借助发散思维可以引起学生广泛的自由联想,从而获得许多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辐合思维可以对发散思维获得的众多解决方案或办法进行优选组合,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方法。例如,我在音乐课中有时会进行一些创作音乐结束句的练习,这类练习一般没有固定的正确答案。对此,我会尊重学生的思维想象,先让他们根据问题的要求展开各自的想象,大胆尝试进行音乐创作,鼓励学生完成多种不同的乐句的创作练习。然后通过演唱、演奏等进行分析,学生自行比较优劣,确定更为合适的答案。这样就会使学生逐步学到思维的方法,进而逐步提高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能力。
二、基本途径与方法
(一)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氛围。
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所谓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指学生个个精神饱满,兴致盎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等。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心情好的状态下学习,会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情绪低落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更无创造性而言。另外,教师还要充分信任学生,真正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与学生平等交流。这样,学生才能敢于标新立异,从而带来灵感。这样他们才会对创新有兴趣,有激情。
(二)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价值。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着眼于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理解和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创造因素的内涵。例如在《非洲音乐》一课中,让学生尝试动手做简易的非洲鼓;又如讲到《色彩与音乐》一课,色彩效果会让学生产生联想,扩展思维,更好地理解音乐,可以让学生先听音乐,如《二泉映月》、《梁山伯与祝英台》、《天鹅湖》等,而后自由描绘自己聆听音乐所联想到的画面。再如学习《乌夏克木卡姆达斯坦间奏曲》,这首维吾尔族的民间乐曲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在简单介绍过乐曲之后,再让学生听,然后让学生展开联想来讲述这个故事。这样使学生对于音乐学习产生并保持了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提高了兴趣,树立了自信心。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应摒弃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及以教师为中心、以集体唱歌为主要教学形式的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探索、创新、个性化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灵活选用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法,并要勇于探索实践,经常变换教学方法,如节奏问答法、曲式结构体验法、即兴演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探求,形成主动性。学生在不同情景中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创造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四)针对学科特点,恰当选用教学手段。
教学中应采用优化的音源器材和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黑板、粉笔、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形声性、灵活性和高效性等特点,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产生不了情感上的共鸣,学生会渐渐感到音乐课枯燥无味。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图文声像,一片生机,给音乐课注入了活力。例如:在学习《悍牛与牧童》时,教师先出示电脑课件,音乐中所出现的内容在大屏幕中一一展示,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并很快掌握了乐曲,而且有些学生看到大屏幕上有趣的画面自然地做出了动作。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教师生硬传授、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使枯燥的书本知识变为生动的教材,弥补了过去音乐教学中的缺陷。
(五)加强音乐活动教学。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教师在课上除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要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编创歌、舞、音乐剧等。还应注意音乐活动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它有助于学生扩大音乐文化视野,提高学生创造和艺术审美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更新观念,转换教学角色。
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本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加与教育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例如,在学习 《嘎达梅林》时,教师放音乐前先不给学生讲教材内容,而是让学生讲一讲他们知道的内蒙民歌 《嘎达梅林》的内容,再比一比谁的故事讲得精彩。然后评选出几个故事,由学生为《嘎达梅林》配乐,再比一比哪组配得最好,最后教师再完整地讲述内容,让学生比较自己与教师讲述的故事、配乐有哪些异同。这样就使学生始终以积极多变的思维参与教学,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
(二)音乐教学应重视音乐体验、感悟和积累的培养。
由于音乐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的所有内容都具有体验性和操作性,不仅包括音乐知识的传授、音乐技能训练这些方式,尤为重要的是体现在音乐与学生生理、心理相互作用而产生内在的音乐感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和加强学生日常对音乐的体验、感悟、记忆和积累,注意提高学生背唱、背奏歌曲和音乐主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提高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潜移默化和不可估量的作用。
创新教育是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随着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高科技的发展日趋迅猛,面对教育的新形势,只有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一、激发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核心
(一)培养形象思维,发展想象能力。
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有利于打破思维的定势,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我告诉学生,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一首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不会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然后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独立地去感受音乐,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情绪各异的歌曲、欣赏、表现和综合活动等教学内容,都是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的素材,而孩子总是有无数的奇思妙想,这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了有利基石。例如在《优美的民歌》这一课中,讲到劳动号子,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号子这一特点,我让学生想象在运动会上同学们为队友们加油鼓劲的呐喊场面,并让学生根据这个呐喊自己创作劳动号子。学生会创作出“快快跑啊,嘿哟”,“加油啊,嘿哟”,等等。
(二)培养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在创造性教学中,借助发散思维可以引起学生广泛的自由联想,从而获得许多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辐合思维可以对发散思维获得的众多解决方案或办法进行优选组合,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方法。例如,我在音乐课中有时会进行一些创作音乐结束句的练习,这类练习一般没有固定的正确答案。对此,我会尊重学生的思维想象,先让他们根据问题的要求展开各自的想象,大胆尝试进行音乐创作,鼓励学生完成多种不同的乐句的创作练习。然后通过演唱、演奏等进行分析,学生自行比较优劣,确定更为合适的答案。这样就会使学生逐步学到思维的方法,进而逐步提高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能力。
二、基本途径与方法
(一)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氛围。
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所谓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指学生个个精神饱满,兴致盎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等。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心情好的状态下学习,会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情绪低落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更无创造性而言。另外,教师还要充分信任学生,真正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与学生平等交流。这样,学生才能敢于标新立异,从而带来灵感。这样他们才会对创新有兴趣,有激情。
(二)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价值。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着眼于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理解和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创造因素的内涵。例如在《非洲音乐》一课中,让学生尝试动手做简易的非洲鼓;又如讲到《色彩与音乐》一课,色彩效果会让学生产生联想,扩展思维,更好地理解音乐,可以让学生先听音乐,如《二泉映月》、《梁山伯与祝英台》、《天鹅湖》等,而后自由描绘自己聆听音乐所联想到的画面。再如学习《乌夏克木卡姆达斯坦间奏曲》,这首维吾尔族的民间乐曲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在简单介绍过乐曲之后,再让学生听,然后让学生展开联想来讲述这个故事。这样使学生对于音乐学习产生并保持了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提高了兴趣,树立了自信心。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应摒弃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及以教师为中心、以集体唱歌为主要教学形式的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探索、创新、个性化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灵活选用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法,并要勇于探索实践,经常变换教学方法,如节奏问答法、曲式结构体验法、即兴演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探求,形成主动性。学生在不同情景中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创造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四)针对学科特点,恰当选用教学手段。
教学中应采用优化的音源器材和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黑板、粉笔、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形声性、灵活性和高效性等特点,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产生不了情感上的共鸣,学生会渐渐感到音乐课枯燥无味。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图文声像,一片生机,给音乐课注入了活力。例如:在学习《悍牛与牧童》时,教师先出示电脑课件,音乐中所出现的内容在大屏幕中一一展示,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并很快掌握了乐曲,而且有些学生看到大屏幕上有趣的画面自然地做出了动作。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教师生硬传授、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使枯燥的书本知识变为生动的教材,弥补了过去音乐教学中的缺陷。
(五)加强音乐活动教学。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教师在课上除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要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编创歌、舞、音乐剧等。还应注意音乐活动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它有助于学生扩大音乐文化视野,提高学生创造和艺术审美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更新观念,转换教学角色。
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本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加与教育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例如,在学习 《嘎达梅林》时,教师放音乐前先不给学生讲教材内容,而是让学生讲一讲他们知道的内蒙民歌 《嘎达梅林》的内容,再比一比谁的故事讲得精彩。然后评选出几个故事,由学生为《嘎达梅林》配乐,再比一比哪组配得最好,最后教师再完整地讲述内容,让学生比较自己与教师讲述的故事、配乐有哪些异同。这样就使学生始终以积极多变的思维参与教学,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
(二)音乐教学应重视音乐体验、感悟和积累的培养。
由于音乐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的所有内容都具有体验性和操作性,不仅包括音乐知识的传授、音乐技能训练这些方式,尤为重要的是体现在音乐与学生生理、心理相互作用而产生内在的音乐感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和加强学生日常对音乐的体验、感悟、记忆和积累,注意提高学生背唱、背奏歌曲和音乐主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提高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潜移默化和不可估量的作用。
创新教育是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随着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高科技的发展日趋迅猛,面对教育的新形势,只有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