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节选了许多唐诗、宋词、名家美文。作为教学中的引航人物——教师,应该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激情:①激活文言文课堂氛围;②灵活翻译文言句子;③赏文言文的美;④灵活背诵文言课文。文言文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传授文言知识,而应当在快乐中培养学生灵活学习运用文言文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灵活 运用 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节选了许多唐诗、宋词、名家美文。这些凝聚了无数古人情感的佳作名篇,脍炙人口,传诵不衰。可谁想,到了今天,都认为“苦”。“苦”从何来呢?苦在教师教法太死——机械填充,苦在学生学法太死——死记硬背。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谈“古”色变,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学中的引航人物——教师,应该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激情。
1.激活文言文课堂氛围
1.1 诵读课文很重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古以来文言文以诵读学习法为主,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仍然要以诵读教学法为主,师生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具体做法:①抽读。抽4-5人读课文,每人读一段或一首,师生共同指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如字音、节奏等问题,进行正字正音工作,教师要对句读、节奏的处理作适当的点拨。②自读。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当然不是盲目地自读,而是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师要提出有关知识让学生进行重点阅读,或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要边读课文边看下面的注释,要读准字音,弄懂字义,揣摩节奏,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③范读。要求读得字正腔圆,流利有感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可教师范读,也可学生范读,还可利用现成的课文朗读磁带范读。④领读、齐读。则要求读出文章的气势。⑤分组读、分角色读。则要求读出文章的结构层次。⑥配乐朗读、朗诵。要读得声情并茂,读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2 文言文教学中,对于字词的解释,课文的理解,常见方法是串讲加翻译。老师呆板地讲解,学生被动地听和记;老师讲得累,学生也记得苦,但实际效果并不好。这种教学方式的劣根性在于教师的角色意识太强,没有让教学的主体——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入主动思考、学习的境地。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采取了这样的方式:分组进行比赛问答,给予一定的预习时间;然后组与组之间互相提出字词、语法等问题,再让对方予以回答,答出则得分,反之则扣分;最后教师再拾遗补缺作评价,补充总结。如此你来我问,问的同学竭尽全力“发难”,特别是基础差的同学也不甘人后,积极提问题,而基础好的同学更善于挖掘出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如“其”具体指代的含义;“之”的不同用法等。回答的怕“丢面子”,抓紧时间思考,不敢稍有懈怠。就这样,原本死水一潭的“一言堂”被激活了。
1.3 讲故事,增情趣。
文言文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插入一些与历史人物相关的奇闻轶事,调动学生的学习乐趣和积极性。例如:教学《出师表》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讲“三顾茅庐”、“草船借剑”、“败走麦城”等成语故事,或品评王羲之书法“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的潇洒风格,使学生兴趣大增,进而乐此不疲地去研读这篇文质兼美、形神兼备的精美文章。
1.4 以诗歌或对联渲染,创设情境。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也是楹联的国度。不少诗歌和楹联包含着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价。例如,教学《陈涉世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陈涉这一人物形象时,就既可以借助鲁迅的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理解陈涉这个农民的胆识,勇谋过人。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引入这些议论精辟、道理深刻的诗词,必将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认识,引发他们对文章的极大兴趣,从而调动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1.5 声情并茂,激情感染。
课堂如一首乐曲,应有起有伏,有跌有宕;课堂如一篇文章,应有抑有扬,有顿有挫。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把自己的情感,以及对文本的独特把握和理解,用优美的语言传递给学生,以此感染学生,打动学生。
1.6 巧用成语,“一石三鸟”。
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熟知的成语概括人物或故事,可以收到“一石三鸟”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完《隆中对》后,我让学生用成语概括刘备的性格特征,以便让他们深刻把握这一历史人物形象。结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人说刘备雄心勃勃;有人说刘备有勇无谋……
1.7 转换语言,深入浅出。
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把书面语变成口语,把课文中艰深难懂的字词转换成相对通俗风趣的语言,浅显地表达课文承载的感情,可以在深入浅出的文本意义阐释中,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进而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灵活翻译文言句子
2.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中考文言文翻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仅考查对原文的理解,而且考查表达能力,而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机械背诵课文翻译、注释,既让学生感到苦不堪言,又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讲究“信、达、雅”,但对于初中生,只要忠实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地直译出来,并且语句通顺明白即可,并不作优美而富文采地意译的过高要求。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等专有名词;②补。即在译句中补充出省略的词语句子成份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译出的虚词等,如:“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夫•大国,难测也•(同上)”,加点字无实意,不必译出;④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何陋之有?(《曹刿论战》),译时应调整为“有何陋之?”⑤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替换古代汉语,使译文流畅明白。
2.2 探究课文很有必要。①让学生掌握课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特殊句式的翻译。学生借助课文注释或工具书,努力去弄懂课文重要的字、词、句的含义,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如:讲清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知识要领,剩下的事情就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②让学生尝试新旧知识的链接,以达“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某个文言词、句的含义或意境,链接一句自己熟悉的古诗文或一个成语。③推荐课文的名句、名段。要求学生自己推荐,并且要能说出理由,还要能口头翻译所推荐的名句、名段;教师也要作适当的点拨。④口译课文。要求师生互动,共同翻译,努力做到“信”、“达”、“雅”。⑤笔译名句、名段。这是同学们积累文言词句的用法、含义,掌握特殊的文言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最佳办法。
3.赏文言文的美
3.1 赏言辞之美。
古人的语言风格首先追求自然与简朴。自然,就是合乎事物本来的不做作的语言;简朴,就是简洁明了而朴实的语言。如《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朴实的语言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尤其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句把劳动者的美德和无奈刻画的淋漓尽致,让人顿生同情之感。其中“尽”、“惜”等字值得回味。其次精炼与含蓄。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十分注重语言的精炼,如:《醉翁亭记》中“还滁皆山也”的改稿就被千古美谈。第三、好的言辞还讲究形象鲜明与生动。这主要表现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排比修辞的运用刻画出木兰出征前井然有序的忙碌着。又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此句运用夸张手法刻画了木兰矫健的身姿。第四、还注意音乐美与声韵美。《醉翁亭记》中叠用21个“也”字以声传情,一唱三叹,音节匀称,声调和谐,迂徐舒缓,余味无穷,正是古代音乐美的精彩体现。
3.2 赏句式之美。
古代散文的句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整齐美,二是:参差美。整齐美在骈文、赋文中表现突出,如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句式对仗工整,平仄相间,有一种整齐和谐的美。《木兰诗》中五字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参差美”指语言形式上有规则的错落,从而造成美感,主要体现在姘散结合的文章中。
3.3 赏结构之美。
如孟子的文章。在孟子的文章中论说文结构非常典范,同时大量使用排比造成文章的一种气势美。
4.灵活背诵文言课文
4.1 记诵诗词名句美文,对于陶冶和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记诵,学生不仅能明白诗句篇章所表达的含义,而且能领略其精妙所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同时,它也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功底和文化底蕴。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背诵一些精妙文章是必需的。但不理解其意义就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摸索出几种轻松灵活记诵的方法:①译文记诵法。很多学生不愿背诵古文,是不理解其意思,感受不到古文之美。我将文言文译成现代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还原成课文原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如《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描写山之美,学生不易记诵,但通过翻译这种方式,学生之间也尝试互相问答,学生很快便能背诵了。②设问记诵法。即教师设置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回答。如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我设计了四个问题:第一,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第二,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第三,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动”与“静”?第四,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的情感?用几个情境问题既调动了学生记诵课文的积极性,又化繁为简,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便将课文记住。③连贯记诵法。此法常用于骈文或诗句,因为其句式对偶而连贯,教师诵出上句,学生很自然地接出下句。④联想记诵法。这种方法多用于背诵复习时,能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多种记诵法,既可帮助学生有效记诵课文,又能使学生从中找到乐趣,不再以背诵课文为苦差事。
4.2 抄写、默写课文很有用。初中文言文一般都短小浅显易懂,宜让学生抄写或默写课文,这样能够熟悉课文内容,进而达到写一手好字的目的,即能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和粉笔字。具体做法:①师生共同推荐4-5名同学给大家“献书法”,即每人抄录一段课文或一首古诗在黑板上,要求用正楷书写,且必须留足行距,便于圈点勾划。其余的同学则自选一段课文或一首古诗抄录在课堂练习本上。②书法欣赏,师生互动作好点评与修改。③生字、生词的处理,让同学们在自己的书上将课文的生字、生词圈点勾划出来,抄录在课堂练习本。
如今,文言文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传授文言知识,而应当在快乐中培养学生灵活学习运用文言文的能力。这样才能给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新课改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灵活 运用 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节选了许多唐诗、宋词、名家美文。这些凝聚了无数古人情感的佳作名篇,脍炙人口,传诵不衰。可谁想,到了今天,都认为“苦”。“苦”从何来呢?苦在教师教法太死——机械填充,苦在学生学法太死——死记硬背。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谈“古”色变,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学中的引航人物——教师,应该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激情。
1.激活文言文课堂氛围
1.1 诵读课文很重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古以来文言文以诵读学习法为主,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仍然要以诵读教学法为主,师生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具体做法:①抽读。抽4-5人读课文,每人读一段或一首,师生共同指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如字音、节奏等问题,进行正字正音工作,教师要对句读、节奏的处理作适当的点拨。②自读。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当然不是盲目地自读,而是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师要提出有关知识让学生进行重点阅读,或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要边读课文边看下面的注释,要读准字音,弄懂字义,揣摩节奏,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③范读。要求读得字正腔圆,流利有感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可教师范读,也可学生范读,还可利用现成的课文朗读磁带范读。④领读、齐读。则要求读出文章的气势。⑤分组读、分角色读。则要求读出文章的结构层次。⑥配乐朗读、朗诵。要读得声情并茂,读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2 文言文教学中,对于字词的解释,课文的理解,常见方法是串讲加翻译。老师呆板地讲解,学生被动地听和记;老师讲得累,学生也记得苦,但实际效果并不好。这种教学方式的劣根性在于教师的角色意识太强,没有让教学的主体——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入主动思考、学习的境地。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采取了这样的方式:分组进行比赛问答,给予一定的预习时间;然后组与组之间互相提出字词、语法等问题,再让对方予以回答,答出则得分,反之则扣分;最后教师再拾遗补缺作评价,补充总结。如此你来我问,问的同学竭尽全力“发难”,特别是基础差的同学也不甘人后,积极提问题,而基础好的同学更善于挖掘出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如“其”具体指代的含义;“之”的不同用法等。回答的怕“丢面子”,抓紧时间思考,不敢稍有懈怠。就这样,原本死水一潭的“一言堂”被激活了。
1.3 讲故事,增情趣。
文言文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插入一些与历史人物相关的奇闻轶事,调动学生的学习乐趣和积极性。例如:教学《出师表》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讲“三顾茅庐”、“草船借剑”、“败走麦城”等成语故事,或品评王羲之书法“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的潇洒风格,使学生兴趣大增,进而乐此不疲地去研读这篇文质兼美、形神兼备的精美文章。
1.4 以诗歌或对联渲染,创设情境。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也是楹联的国度。不少诗歌和楹联包含着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价。例如,教学《陈涉世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陈涉这一人物形象时,就既可以借助鲁迅的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理解陈涉这个农民的胆识,勇谋过人。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引入这些议论精辟、道理深刻的诗词,必将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认识,引发他们对文章的极大兴趣,从而调动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1.5 声情并茂,激情感染。
课堂如一首乐曲,应有起有伏,有跌有宕;课堂如一篇文章,应有抑有扬,有顿有挫。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把自己的情感,以及对文本的独特把握和理解,用优美的语言传递给学生,以此感染学生,打动学生。
1.6 巧用成语,“一石三鸟”。
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熟知的成语概括人物或故事,可以收到“一石三鸟”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完《隆中对》后,我让学生用成语概括刘备的性格特征,以便让他们深刻把握这一历史人物形象。结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人说刘备雄心勃勃;有人说刘备有勇无谋……
1.7 转换语言,深入浅出。
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把书面语变成口语,把课文中艰深难懂的字词转换成相对通俗风趣的语言,浅显地表达课文承载的感情,可以在深入浅出的文本意义阐释中,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进而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灵活翻译文言句子
2.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中考文言文翻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仅考查对原文的理解,而且考查表达能力,而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机械背诵课文翻译、注释,既让学生感到苦不堪言,又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讲究“信、达、雅”,但对于初中生,只要忠实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地直译出来,并且语句通顺明白即可,并不作优美而富文采地意译的过高要求。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等专有名词;②补。即在译句中补充出省略的词语句子成份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译出的虚词等,如:“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夫•大国,难测也•(同上)”,加点字无实意,不必译出;④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何陋之有?(《曹刿论战》),译时应调整为“有何陋之?”⑤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替换古代汉语,使译文流畅明白。
2.2 探究课文很有必要。①让学生掌握课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特殊句式的翻译。学生借助课文注释或工具书,努力去弄懂课文重要的字、词、句的含义,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如:讲清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知识要领,剩下的事情就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②让学生尝试新旧知识的链接,以达“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某个文言词、句的含义或意境,链接一句自己熟悉的古诗文或一个成语。③推荐课文的名句、名段。要求学生自己推荐,并且要能说出理由,还要能口头翻译所推荐的名句、名段;教师也要作适当的点拨。④口译课文。要求师生互动,共同翻译,努力做到“信”、“达”、“雅”。⑤笔译名句、名段。这是同学们积累文言词句的用法、含义,掌握特殊的文言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最佳办法。
3.赏文言文的美
3.1 赏言辞之美。
古人的语言风格首先追求自然与简朴。自然,就是合乎事物本来的不做作的语言;简朴,就是简洁明了而朴实的语言。如《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朴实的语言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尤其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句把劳动者的美德和无奈刻画的淋漓尽致,让人顿生同情之感。其中“尽”、“惜”等字值得回味。其次精炼与含蓄。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十分注重语言的精炼,如:《醉翁亭记》中“还滁皆山也”的改稿就被千古美谈。第三、好的言辞还讲究形象鲜明与生动。这主要表现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排比修辞的运用刻画出木兰出征前井然有序的忙碌着。又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此句运用夸张手法刻画了木兰矫健的身姿。第四、还注意音乐美与声韵美。《醉翁亭记》中叠用21个“也”字以声传情,一唱三叹,音节匀称,声调和谐,迂徐舒缓,余味无穷,正是古代音乐美的精彩体现。
3.2 赏句式之美。
古代散文的句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整齐美,二是:参差美。整齐美在骈文、赋文中表现突出,如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句式对仗工整,平仄相间,有一种整齐和谐的美。《木兰诗》中五字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参差美”指语言形式上有规则的错落,从而造成美感,主要体现在姘散结合的文章中。
3.3 赏结构之美。
如孟子的文章。在孟子的文章中论说文结构非常典范,同时大量使用排比造成文章的一种气势美。
4.灵活背诵文言课文
4.1 记诵诗词名句美文,对于陶冶和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记诵,学生不仅能明白诗句篇章所表达的含义,而且能领略其精妙所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同时,它也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功底和文化底蕴。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背诵一些精妙文章是必需的。但不理解其意义就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摸索出几种轻松灵活记诵的方法:①译文记诵法。很多学生不愿背诵古文,是不理解其意思,感受不到古文之美。我将文言文译成现代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还原成课文原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如《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描写山之美,学生不易记诵,但通过翻译这种方式,学生之间也尝试互相问答,学生很快便能背诵了。②设问记诵法。即教师设置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回答。如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我设计了四个问题:第一,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第二,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第三,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动”与“静”?第四,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的情感?用几个情境问题既调动了学生记诵课文的积极性,又化繁为简,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便将课文记住。③连贯记诵法。此法常用于骈文或诗句,因为其句式对偶而连贯,教师诵出上句,学生很自然地接出下句。④联想记诵法。这种方法多用于背诵复习时,能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多种记诵法,既可帮助学生有效记诵课文,又能使学生从中找到乐趣,不再以背诵课文为苦差事。
4.2 抄写、默写课文很有用。初中文言文一般都短小浅显易懂,宜让学生抄写或默写课文,这样能够熟悉课文内容,进而达到写一手好字的目的,即能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和粉笔字。具体做法:①师生共同推荐4-5名同学给大家“献书法”,即每人抄录一段课文或一首古诗在黑板上,要求用正楷书写,且必须留足行距,便于圈点勾划。其余的同学则自选一段课文或一首古诗抄录在课堂练习本上。②书法欣赏,师生互动作好点评与修改。③生字、生词的处理,让同学们在自己的书上将课文的生字、生词圈点勾划出来,抄录在课堂练习本。
如今,文言文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传授文言知识,而应当在快乐中培养学生灵活学习运用文言文的能力。这样才能给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新课改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