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因小学生存在心理障碍而诱發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学生抑郁自杀等一系列的恶劣事件,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行为诱导、提高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家庭美满幸福、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是渗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独立自信的人格、加强学生抗压能力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学生的体能,忽视了体育教学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行为诱导。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引导小学生心理健康;根据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将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制定有效的对策解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摆在小学体育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具有深刻的探讨价值。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教学;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既是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任务要求,更是一线体育教师保障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大职责。体育教育关乎小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认真观察学生,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加强心理疏导与启发,让孩子们在运动中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摆脱不良情绪,拥有健康的体魄与强大的内心。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家庭教育不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小学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还没有成熟,他们内心敏感、意志力薄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年龄小、经验不足,缺乏自我管理与自我调控能力,面对学习和生活,他们也容易诱发心理问题。如学习上焦虑不安,导致情绪低落、状态不佳,并且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差,稍有不顺心就表现出消极的心态;社会的进步,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学生是家里的宝贝,加之父母以及祖辈溺爱,使部分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他们不知道处理同学关系和朋友关系,与同学疏远,没有交到默契的玩伴,渐渐不能融入正常的集体生活,对于别人的意见无法正面接受,诱发孤独、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二)学校教育手段单一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我国教育教学长期处于“应试”状态下,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更关心如何提高考试成绩,却忽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即使我国推进素质教育多年,体育教育在短时间内还是没能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仍然以灌输体育专项知识、锻炼技能为主,体育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单一,仅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实处,没能真正发挥引领学生心理健康的效用。
(三)社会负面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家长向来“以成绩论英雄”,孩子深受“成才效应”的影响,家长之间相互攀比之风严重,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对于孩子来说产生了无形的压力,被迫学习更多的学科知识,却忽略了身心健康与兴趣爱好。长此以往,小学生感到压抑、自卑、烦躁,甚至养成叛逆型心理,产生了反父母、反老师、反社会的各种负面情绪,如不及时疏通和调节,后果不堪设想。
二、体育教学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学校教学思路,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喜欢玩、喜欢闹,追求新鲜感和刺激感,为了顺应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充分认识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探寻全新的课堂教育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个性差异决定了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差异,教师要考虑小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运动能力,创设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例如,练习“跑步”时,引入老鹰捉小鸡、计时赛跑、接力赛跑等游戏活动,锻炼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2]。
(二)发挥家庭教育合力,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小学生的情绪往往都“挂在脸上”,开心时候大笑、郁闷时候皱眉、难过时候流泪。体育教师要多与学生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多观察孩子的喜怒哀乐,结合孩子的心理状况,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让孩子们以体育运动为载体释放内心情绪,缓解身心压力。这样才能通过体育运动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品德及意志品质。例如,家长多与孩子一起参与体育运动,一起跑步、一起打篮球、一起做体操运动等等,借助运动的机会树立榜样作用,由此调动学习与运动的积极性,打破了传统固化的体育运动认知,将孩子们带入浓厚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三)融合社会教育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明确教育的目标,争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多方配合,在共同努力下指引学生正确地认知自己、反思自己、接受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此体育教育活动也不能限定于校园内,而是多带领学生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参与体育运动的浓厚氛围,深受社会乐观、向上大环境的熏陶,如通过激烈的中小学生接力赛跑,激起学生的竞争斗志,大家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树立团队协作的意识;而通过参加社会马拉松比赛,也能让学生静下心来,调整浮躁的心态,锻炼学生的耐力与毅力。不同的运动项目带来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要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增强教育成效。
总之,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也是推动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为切入点,创新体育课堂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体育教育过程更有趣味、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潜移默化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 王晓文.新课程下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小学时代(奥妙),2020,(2):43-44.
[2] 鞠华伟.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J].读与写,2019,16(36):210.
[3] 孙欢.阳光体育运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J].魅力中国,2020,(7):113.
[4] 丁国强.浅谈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J].神州,2019,(24):269.
[5] 周颖.体育锻炼对减轻小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与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3):214,216.
[6] 刘策之.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探讨[J].数码设计(上),2018,(12):240-241.
[7] 刘丽波.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强化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11):73.
[8] 马晓冬.浅谈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体育教学的结合[J].新智慧,2019,(12):104.
[9] 刘金鑫.谈如何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滋养学生的健康心理[J].才智,2020,(17):188.
[10] 张永波.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研究[J].求知导刊,2020,(11):93-94.
近年来因小学生存在心理障碍而诱發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学生抑郁自杀等一系列的恶劣事件,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行为诱导、提高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家庭美满幸福、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是渗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独立自信的人格、加强学生抗压能力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学生的体能,忽视了体育教学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行为诱导。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引导小学生心理健康;根据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将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制定有效的对策解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摆在小学体育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具有深刻的探讨价值。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教学;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既是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任务要求,更是一线体育教师保障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大职责。体育教育关乎小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认真观察学生,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加强心理疏导与启发,让孩子们在运动中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摆脱不良情绪,拥有健康的体魄与强大的内心。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家庭教育不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小学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还没有成熟,他们内心敏感、意志力薄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年龄小、经验不足,缺乏自我管理与自我调控能力,面对学习和生活,他们也容易诱发心理问题。如学习上焦虑不安,导致情绪低落、状态不佳,并且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差,稍有不顺心就表现出消极的心态;社会的进步,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学生是家里的宝贝,加之父母以及祖辈溺爱,使部分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他们不知道处理同学关系和朋友关系,与同学疏远,没有交到默契的玩伴,渐渐不能融入正常的集体生活,对于别人的意见无法正面接受,诱发孤独、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二)学校教育手段单一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我国教育教学长期处于“应试”状态下,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更关心如何提高考试成绩,却忽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即使我国推进素质教育多年,体育教育在短时间内还是没能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仍然以灌输体育专项知识、锻炼技能为主,体育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单一,仅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实处,没能真正发挥引领学生心理健康的效用。
(三)社会负面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家长向来“以成绩论英雄”,孩子深受“成才效应”的影响,家长之间相互攀比之风严重,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对于孩子来说产生了无形的压力,被迫学习更多的学科知识,却忽略了身心健康与兴趣爱好。长此以往,小学生感到压抑、自卑、烦躁,甚至养成叛逆型心理,产生了反父母、反老师、反社会的各种负面情绪,如不及时疏通和调节,后果不堪设想。
二、体育教学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学校教学思路,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喜欢玩、喜欢闹,追求新鲜感和刺激感,为了顺应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充分认识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探寻全新的课堂教育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个性差异决定了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差异,教师要考虑小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运动能力,创设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例如,练习“跑步”时,引入老鹰捉小鸡、计时赛跑、接力赛跑等游戏活动,锻炼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2]。
(二)发挥家庭教育合力,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小学生的情绪往往都“挂在脸上”,开心时候大笑、郁闷时候皱眉、难过时候流泪。体育教师要多与学生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多观察孩子的喜怒哀乐,结合孩子的心理状况,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让孩子们以体育运动为载体释放内心情绪,缓解身心压力。这样才能通过体育运动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品德及意志品质。例如,家长多与孩子一起参与体育运动,一起跑步、一起打篮球、一起做体操运动等等,借助运动的机会树立榜样作用,由此调动学习与运动的积极性,打破了传统固化的体育运动认知,将孩子们带入浓厚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三)融合社会教育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明确教育的目标,争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多方配合,在共同努力下指引学生正确地认知自己、反思自己、接受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此体育教育活动也不能限定于校园内,而是多带领学生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参与体育运动的浓厚氛围,深受社会乐观、向上大环境的熏陶,如通过激烈的中小学生接力赛跑,激起学生的竞争斗志,大家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树立团队协作的意识;而通过参加社会马拉松比赛,也能让学生静下心来,调整浮躁的心态,锻炼学生的耐力与毅力。不同的运动项目带来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要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增强教育成效。
总之,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也是推动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为切入点,创新体育课堂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体育教育过程更有趣味、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潜移默化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 王晓文.新课程下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小学时代(奥妙),2020,(2):43-44.
[2] 鞠华伟.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J].读与写,2019,16(36):210.
[3] 孙欢.阳光体育运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J].魅力中国,2020,(7):113.
[4] 丁国强.浅谈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J].神州,2019,(24):269.
[5] 周颖.体育锻炼对减轻小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与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3):214,216.
[6] 刘策之.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探讨[J].数码设计(上),2018,(12):240-241.
[7] 刘丽波.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强化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11):73.
[8] 马晓冬.浅谈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体育教学的结合[J].新智慧,2019,(12):104.
[9] 刘金鑫.谈如何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滋养学生的健康心理[J].才智,2020,(17):188.
[10] 张永波.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研究[J].求知导刊,2020,(1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