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切问而近思”,自古至今,问与思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有价值的问题将会成为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与获取知识的关键,使课堂更加高效。然而,由于某些教师对课堂问题设计的内涵缺乏深刻认识,在问题设计上出现了“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过程”“重随意、轻指向”等误区,使教学效果呈低效甚至负效的状态。笔者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认真分析存在的误区,促使數学课堂问题有效引导,真正做到扎实有效,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有效的策略:注重问题的导向性,让学生参与思考;注重问题的过程性,让学生参与体验;注重问题的探究性,让学生参与探索;注重问题的层次性,让学生参与交流。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设计;误区;对策;高效课堂
一、由“课堂观察”引发问题
古梅中心小学是麻涌镇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实验学校,主要研究由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学,从而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把建设“高效课堂”作为首要工作。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环节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课堂提问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它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合理地、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是关键。教师只有精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才会打开学生思维,最终让学生有所发现和领悟。因此,精心设计问题这一环节成为引发学生学习动机,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突破学生在学习上的重点难点,成为一个有效的向导。
古梅中心小学在推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如,教学沙龙活动、听常态课、拍录像课、写教学反思实践活动。在26节常态课中,我们发现课堂提问更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问题更是学生掌握知识引导,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古梅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借助录像、录音等媒体来进行课堂观察,记录教师课堂提问的数量、提出问题的层次性、提问的技巧、学生候答的时间等方面情况,以此来逐步提高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也曾对二位青年教师的教学课进行了录像摄录之后,对提问类型作了频次统计,进行了一次量的分析和调查。
首先来分析二组数据:
(一)对古梅中心小学二节数学常态课的课堂问题设计统计如下,见表1-1
通过观看录像课,填写课堂观察记录表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两节课教师所设计问题的质量、数量、学生候答的时间以及统计各种层次问题的占有率。不难看出: 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能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增强求知欲,加强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不再枯燥无味,充满活力。
(二)随后我们进行课堂问题设计调查问卷(表2-1),并对问卷进行统计(表2-2)
可见,如今当我们深入课堂中间,就不难发现问题设置好不好决定课堂的精彩程度和课堂效果。由上述数据我们还发现有不少的数学课堂问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的问题过于简单,如,“听明白了吗?”;有的问题过深,其结果是学生感到好无聊,学得困难,教师教得疲劳,课堂引导没有实效性。因此课堂设置的问题要明确、有启发性,难度适中,要能激发学生思考。
二、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误区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课堂由一个个问题串起来,问题设置得当,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有效性。作为教师,只有在每一节课,每个环节考虑问题的设计,才会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从而创高效课堂。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对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误区进行初步的探讨。
误区一:重数量,轻质量
有些教师在一堂课上如果问题太多,一定存在不断地提问,就会出现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忙于应答。如,“这样能听明白吗?”“这道题可以这样算吗?”“你同意这种算法吗?”等简单机械的问题,看上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回答,实际上这样的问题思维含量低,学生并不能深入思考,又要接着回答下一个环节的问题。像此类问题如果设计数量多,只是占用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并不能起到有效教学的质量,更别提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误区二:重形式,轻过程
有些教师为了赶速度,将几个不同的教学课件直接结合在一起,并把问题设计简单合并,成为自己的课件,在提问学生或进行交流时,避重就轻,提问平时成绩好一些或者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忽视了学困生,片面地将优生的思维代替了全班的思维,流于形式,大部分学生只是随声附和,有的学生干脆完全不思考;用这种表面的集体应答去代替孩子们活跃的思维,不仅扼杀了孩子们的思维细胞,更使课堂提问变得毫无生趣、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只会走下坡路。
误区三:重随意,轻指向
很多教师课堂上的问题设计随意性比较大,随自己喜欢,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完全不考虑问题是否具有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启发性,为何设计这样的问题,想要学生通过这些问题学会什么,也没有去思考。这势必导致课堂提问中问题不够清晰明白,指向性不明,学生听了不知所云,学生出现“启而难发”现象,甚至偶尔还会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所以问题的设计是影响课堂提问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此可见课堂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但是很多教师由于认识的误区、忽略问题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与规律,存在着太多的“剑走偏锋”现象,部分教师对怎样在课堂上设计数学问题,凸显数学学习过程、选用怎样的方式去实施提问等方面关注不够。因此,关注课堂问题设计,构建有效引导,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注重四性”寻找策略
面对如此状况,该如何做才能成就有效、高效的课堂问题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课堂问题设计要有实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个教育有心人,在问题艺术的殿堂里潜心钻研,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考虑问题的导向性、过程性、探究性、层次性,才能打开学生思维大门,激起学生求知的浪花,减少课堂上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的现象。要真正让课堂问题扎实有效,有效引导,成就高效课堂,必须精心设计问题,灵活提问,寻找正确的对策,实现其价值。 (一)注重问题的导向性,让学生参与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是教师工作细心的一种素养。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设计课堂问题上要注意精简、点到为止,既不粗浅也不繁杂教师设计课堂问题要力求精简,不繁杂,导向性明确。在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问题。问题设计可考虑知识的疑点、难点,这些问题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体现或者說实现以上所说的问题设计呢?也许大家从以下的课例中,能找到答案。
如,骆奇教师的课《求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在新课的开始,大屏幕出现正六边形与正四边形的动物图,正六边形上有一只可爱的小猴子,而尾巴的一截在四边形上。
骆老师精心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我把四边形沿着正六边形转动(从一条边转到另一条边叫一次),你认为要转几次尾巴才能刚好接回?大家猜一猜?”当时学生十分肯定:6次。因为大部分学生看到猴子所在的图形是六边形,要转动6次,是这样吗?于是,一个学生大胆上台带着猜想与老师一起验证,当老师手里的正四边形转了六次回到起点时,小猴子的尾巴却没有接回。于是,骆老师继续转下去,当转了两圈时,到第十二次尾巴终于接上了。骆老师设计指导性的问题,又问:“同学们,如果继续转下去,尾巴第二次再回到小猴子身上会是多少次?第三次呢?”这时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想到24次,还发现接下来的都要增12,于是老师把板书完善(6、4:12、24、36……)。
骆老师在这节课中提出一个真实的大问题:尾巴重新接回的奥秘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对于观课的老师都要思考,更何况是五年级的学生。这个问题真正体现问题引领、问题驱动的教学。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问题指引(见图3-1),再动手摆一摆,并把表格补充完整。这问题的价值探究性强,要学生自己思考,主动探索。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见图3-2),明白本节课核心目标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隐于问题之中。然后学生自己举例子说明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在这个节课中,骆老师把抽象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巧妙地具体化,导向性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思考,使学生明白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让学生以后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不再不知所措,而是有路可循。设计问题有着指引性则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的关键,正因为有了问题,有正确的指引,学生有思考的方向,主动探索新知,学生经历有求知欲的思考,体验成功获取知识的喜悦。
(二)注重问题的过程性,让学生参与体验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问”的源泉。在课堂问题设计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的生活当中,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让学生从心里觉得学习数学不但“好玩”而且有用。
如,刘德武教师在一年级《找规律》一课设计以下重要的问题,并让学生参与摆一摆,深入理解知识,参与体验。
刘老师设计的问题由最初让学生观察、找一找、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每一步注重问题的过程性,每一步问题设计目的明确,让学生在游戏中参与规律的应用,学生乐于去探索,而且刘老师联系生活实际,语言简洁具体,根据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适量的提问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尽量减少全班齐声应答,不仅突出重点,还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三)注重问题的探究性,让学生参与探索
问题具有探究性,可以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教师在课前一定读透材,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难易适中、能引发学生思考而又需要经过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如,笔者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积极探索,设计以下合作探究问题:
对比教师的演示,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验,亲身经历探究印象会更深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动手操作相结合,思考获取知识更重要。这张合作探究问题卡设置了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有实效的问题。问题(1)引导学生更深入动手操作,探究知识,四人小组合作剪拼;问题(2)则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涂出发现问题。问题(3)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重点。这里没有更多的指定和暗示,但学生的观察更细致,方法更多样,思维更灵活,动手更有兴趣。以下是学生展示:
这样以问题引领学生主动探究过程,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探索新知,更利于体验小组探究知识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这一节课的效果来看,班上有3位成绩较差的同学掌握不错,正确率达到95%。所以说问题的设置探究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同时使课堂学习更自由、更有趣,从而更高效。
(四)注重问题的层次性,让学生参与交流
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与教师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一定要注意让学生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多个不同层次思考。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思维”飞起来。
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中,莫老师在学生认识了三边的关系后,出现如右图的练习,莫老师设计这样的问题:
(1)下面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2)请问把小棒怎样修改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可见第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判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个问题,给学生指明思维的操作方向,当时所有的学生在动脑筋,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有的说把6厘米的小棒弄短到2厘米,可以围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有的说把一条2厘米的小棒改为5厘米,这是围成一个三角形等,这样看似一条简单的判断题,在莫老师的精心设计下,把一题灵活变成多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一层一层的进行引导,而且把课中的知识渗透练习中,关注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惑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设计成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促进知识有效形成,构建一节高效的数学课堂。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是一门精深的艺术。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思考和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在实施中灵活处理,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让有效的课堂问题来启迪、放飞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蜜.关注课堂提问,构建有效引导[D].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严循跃.课堂问题的设计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学研究,2009(02).
[此论文于2014年获东莞市小学数学论文市三等奖]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设计;误区;对策;高效课堂
一、由“课堂观察”引发问题
古梅中心小学是麻涌镇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实验学校,主要研究由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学,从而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把建设“高效课堂”作为首要工作。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环节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课堂提问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它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合理地、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是关键。教师只有精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才会打开学生思维,最终让学生有所发现和领悟。因此,精心设计问题这一环节成为引发学生学习动机,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突破学生在学习上的重点难点,成为一个有效的向导。
古梅中心小学在推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如,教学沙龙活动、听常态课、拍录像课、写教学反思实践活动。在26节常态课中,我们发现课堂提问更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问题更是学生掌握知识引导,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古梅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借助录像、录音等媒体来进行课堂观察,记录教师课堂提问的数量、提出问题的层次性、提问的技巧、学生候答的时间等方面情况,以此来逐步提高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也曾对二位青年教师的教学课进行了录像摄录之后,对提问类型作了频次统计,进行了一次量的分析和调查。
首先来分析二组数据:
(一)对古梅中心小学二节数学常态课的课堂问题设计统计如下,见表1-1
通过观看录像课,填写课堂观察记录表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两节课教师所设计问题的质量、数量、学生候答的时间以及统计各种层次问题的占有率。不难看出: 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能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增强求知欲,加强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不再枯燥无味,充满活力。
(二)随后我们进行课堂问题设计调查问卷(表2-1),并对问卷进行统计(表2-2)
可见,如今当我们深入课堂中间,就不难发现问题设置好不好决定课堂的精彩程度和课堂效果。由上述数据我们还发现有不少的数学课堂问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的问题过于简单,如,“听明白了吗?”;有的问题过深,其结果是学生感到好无聊,学得困难,教师教得疲劳,课堂引导没有实效性。因此课堂设置的问题要明确、有启发性,难度适中,要能激发学生思考。
二、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误区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课堂由一个个问题串起来,问题设置得当,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有效性。作为教师,只有在每一节课,每个环节考虑问题的设计,才会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从而创高效课堂。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对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误区进行初步的探讨。
误区一:重数量,轻质量
有些教师在一堂课上如果问题太多,一定存在不断地提问,就会出现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忙于应答。如,“这样能听明白吗?”“这道题可以这样算吗?”“你同意这种算法吗?”等简单机械的问题,看上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回答,实际上这样的问题思维含量低,学生并不能深入思考,又要接着回答下一个环节的问题。像此类问题如果设计数量多,只是占用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并不能起到有效教学的质量,更别提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误区二:重形式,轻过程
有些教师为了赶速度,将几个不同的教学课件直接结合在一起,并把问题设计简单合并,成为自己的课件,在提问学生或进行交流时,避重就轻,提问平时成绩好一些或者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忽视了学困生,片面地将优生的思维代替了全班的思维,流于形式,大部分学生只是随声附和,有的学生干脆完全不思考;用这种表面的集体应答去代替孩子们活跃的思维,不仅扼杀了孩子们的思维细胞,更使课堂提问变得毫无生趣、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只会走下坡路。
误区三:重随意,轻指向
很多教师课堂上的问题设计随意性比较大,随自己喜欢,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完全不考虑问题是否具有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启发性,为何设计这样的问题,想要学生通过这些问题学会什么,也没有去思考。这势必导致课堂提问中问题不够清晰明白,指向性不明,学生听了不知所云,学生出现“启而难发”现象,甚至偶尔还会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所以问题的设计是影响课堂提问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此可见课堂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但是很多教师由于认识的误区、忽略问题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与规律,存在着太多的“剑走偏锋”现象,部分教师对怎样在课堂上设计数学问题,凸显数学学习过程、选用怎样的方式去实施提问等方面关注不够。因此,关注课堂问题设计,构建有效引导,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注重四性”寻找策略
面对如此状况,该如何做才能成就有效、高效的课堂问题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课堂问题设计要有实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个教育有心人,在问题艺术的殿堂里潜心钻研,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考虑问题的导向性、过程性、探究性、层次性,才能打开学生思维大门,激起学生求知的浪花,减少课堂上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的现象。要真正让课堂问题扎实有效,有效引导,成就高效课堂,必须精心设计问题,灵活提问,寻找正确的对策,实现其价值。 (一)注重问题的导向性,让学生参与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是教师工作细心的一种素养。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设计课堂问题上要注意精简、点到为止,既不粗浅也不繁杂教师设计课堂问题要力求精简,不繁杂,导向性明确。在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问题。问题设计可考虑知识的疑点、难点,这些问题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体现或者說实现以上所说的问题设计呢?也许大家从以下的课例中,能找到答案。
如,骆奇教师的课《求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在新课的开始,大屏幕出现正六边形与正四边形的动物图,正六边形上有一只可爱的小猴子,而尾巴的一截在四边形上。
骆老师精心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我把四边形沿着正六边形转动(从一条边转到另一条边叫一次),你认为要转几次尾巴才能刚好接回?大家猜一猜?”当时学生十分肯定:6次。因为大部分学生看到猴子所在的图形是六边形,要转动6次,是这样吗?于是,一个学生大胆上台带着猜想与老师一起验证,当老师手里的正四边形转了六次回到起点时,小猴子的尾巴却没有接回。于是,骆老师继续转下去,当转了两圈时,到第十二次尾巴终于接上了。骆老师设计指导性的问题,又问:“同学们,如果继续转下去,尾巴第二次再回到小猴子身上会是多少次?第三次呢?”这时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想到24次,还发现接下来的都要增12,于是老师把板书完善(6、4:12、24、36……)。
骆老师在这节课中提出一个真实的大问题:尾巴重新接回的奥秘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对于观课的老师都要思考,更何况是五年级的学生。这个问题真正体现问题引领、问题驱动的教学。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问题指引(见图3-1),再动手摆一摆,并把表格补充完整。这问题的价值探究性强,要学生自己思考,主动探索。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见图3-2),明白本节课核心目标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隐于问题之中。然后学生自己举例子说明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在这个节课中,骆老师把抽象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巧妙地具体化,导向性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思考,使学生明白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让学生以后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不再不知所措,而是有路可循。设计问题有着指引性则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的关键,正因为有了问题,有正确的指引,学生有思考的方向,主动探索新知,学生经历有求知欲的思考,体验成功获取知识的喜悦。
(二)注重问题的过程性,让学生参与体验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问”的源泉。在课堂问题设计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的生活当中,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让学生从心里觉得学习数学不但“好玩”而且有用。
如,刘德武教师在一年级《找规律》一课设计以下重要的问题,并让学生参与摆一摆,深入理解知识,参与体验。
刘老师设计的问题由最初让学生观察、找一找、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每一步注重问题的过程性,每一步问题设计目的明确,让学生在游戏中参与规律的应用,学生乐于去探索,而且刘老师联系生活实际,语言简洁具体,根据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适量的提问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尽量减少全班齐声应答,不仅突出重点,还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三)注重问题的探究性,让学生参与探索
问题具有探究性,可以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教师在课前一定读透材,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难易适中、能引发学生思考而又需要经过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如,笔者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积极探索,设计以下合作探究问题:
对比教师的演示,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验,亲身经历探究印象会更深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动手操作相结合,思考获取知识更重要。这张合作探究问题卡设置了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有实效的问题。问题(1)引导学生更深入动手操作,探究知识,四人小组合作剪拼;问题(2)则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涂出发现问题。问题(3)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重点。这里没有更多的指定和暗示,但学生的观察更细致,方法更多样,思维更灵活,动手更有兴趣。以下是学生展示:
这样以问题引领学生主动探究过程,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探索新知,更利于体验小组探究知识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这一节课的效果来看,班上有3位成绩较差的同学掌握不错,正确率达到95%。所以说问题的设置探究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同时使课堂学习更自由、更有趣,从而更高效。
(四)注重问题的层次性,让学生参与交流
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与教师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一定要注意让学生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多个不同层次思考。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思维”飞起来。
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中,莫老师在学生认识了三边的关系后,出现如右图的练习,莫老师设计这样的问题:
(1)下面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2)请问把小棒怎样修改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可见第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判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个问题,给学生指明思维的操作方向,当时所有的学生在动脑筋,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有的说把6厘米的小棒弄短到2厘米,可以围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有的说把一条2厘米的小棒改为5厘米,这是围成一个三角形等,这样看似一条简单的判断题,在莫老师的精心设计下,把一题灵活变成多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一层一层的进行引导,而且把课中的知识渗透练习中,关注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惑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设计成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促进知识有效形成,构建一节高效的数学课堂。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是一门精深的艺术。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思考和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在实施中灵活处理,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让有效的课堂问题来启迪、放飞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蜜.关注课堂提问,构建有效引导[D].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严循跃.课堂问题的设计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学研究,2009(02).
[此论文于2014年获东莞市小学数学论文市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