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问题 构建有效引导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q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切问而近思”,自古至今,问与思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有价值的问题将会成为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与获取知识的关键,使课堂更加高效。然而,由于某些教师对课堂问题设计的内涵缺乏深刻认识,在问题设计上出现了“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过程”“重随意、轻指向”等误区,使教学效果呈低效甚至负效的状态。笔者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认真分析存在的误区,促使數学课堂问题有效引导,真正做到扎实有效,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有效的策略:注重问题的导向性,让学生参与思考;注重问题的过程性,让学生参与体验;注重问题的探究性,让学生参与探索;注重问题的层次性,让学生参与交流。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设计;误区;对策;高效课堂
  一、由“课堂观察”引发问题
  古梅中心小学是麻涌镇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实验学校,主要研究由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学,从而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把建设“高效课堂”作为首要工作。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环节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课堂提问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它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合理地、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是关键。教师只有精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才会打开学生思维,最终让学生有所发现和领悟。因此,精心设计问题这一环节成为引发学生学习动机,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突破学生在学习上的重点难点,成为一个有效的向导。
  古梅中心小学在推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如,教学沙龙活动、听常态课、拍录像课、写教学反思实践活动。在26节常态课中,我们发现课堂提问更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问题更是学生掌握知识引导,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古梅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借助录像、录音等媒体来进行课堂观察,记录教师课堂提问的数量、提出问题的层次性、提问的技巧、学生候答的时间等方面情况,以此来逐步提高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也曾对二位青年教师的教学课进行了录像摄录之后,对提问类型作了频次统计,进行了一次量的分析和调查。
  首先来分析二组数据:
  (一)对古梅中心小学二节数学常态课的课堂问题设计统计如下,见表1-1
  通过观看录像课,填写课堂观察记录表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两节课教师所设计问题的质量、数量、学生候答的时间以及统计各种层次问题的占有率。不难看出: 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能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增强求知欲,加强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不再枯燥无味,充满活力。
  (二)随后我们进行课堂问题设计调查问卷(表2-1),并对问卷进行统计(表2-2)
  可见,如今当我们深入课堂中间,就不难发现问题设置好不好决定课堂的精彩程度和课堂效果。由上述数据我们还发现有不少的数学课堂问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的问题过于简单,如,“听明白了吗?”;有的问题过深,其结果是学生感到好无聊,学得困难,教师教得疲劳,课堂引导没有实效性。因此课堂设置的问题要明确、有启发性,难度适中,要能激发学生思考。
  二、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误区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课堂由一个个问题串起来,问题设置得当,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有效性。作为教师,只有在每一节课,每个环节考虑问题的设计,才会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从而创高效课堂。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对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误区进行初步的探讨。
  误区一:重数量,轻质量
  有些教师在一堂课上如果问题太多,一定存在不断地提问,就会出现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忙于应答。如,“这样能听明白吗?”“这道题可以这样算吗?”“你同意这种算法吗?”等简单机械的问题,看上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回答,实际上这样的问题思维含量低,学生并不能深入思考,又要接着回答下一个环节的问题。像此类问题如果设计数量多,只是占用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并不能起到有效教学的质量,更别提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误区二:重形式,轻过程
  有些教师为了赶速度,将几个不同的教学课件直接结合在一起,并把问题设计简单合并,成为自己的课件,在提问学生或进行交流时,避重就轻,提问平时成绩好一些或者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忽视了学困生,片面地将优生的思维代替了全班的思维,流于形式,大部分学生只是随声附和,有的学生干脆完全不思考;用这种表面的集体应答去代替孩子们活跃的思维,不仅扼杀了孩子们的思维细胞,更使课堂提问变得毫无生趣、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只会走下坡路。
  误区三:重随意,轻指向
  很多教师课堂上的问题设计随意性比较大,随自己喜欢,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完全不考虑问题是否具有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启发性,为何设计这样的问题,想要学生通过这些问题学会什么,也没有去思考。这势必导致课堂提问中问题不够清晰明白,指向性不明,学生听了不知所云,学生出现“启而难发”现象,甚至偶尔还会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所以问题的设计是影响课堂提问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此可见课堂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但是很多教师由于认识的误区、忽略问题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与规律,存在着太多的“剑走偏锋”现象,部分教师对怎样在课堂上设计数学问题,凸显数学学习过程、选用怎样的方式去实施提问等方面关注不够。因此,关注课堂问题设计,构建有效引导,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注重四性”寻找策略
  面对如此状况,该如何做才能成就有效、高效的课堂问题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课堂问题设计要有实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个教育有心人,在问题艺术的殿堂里潜心钻研,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考虑问题的导向性、过程性、探究性、层次性,才能打开学生思维大门,激起学生求知的浪花,减少课堂上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的现象。要真正让课堂问题扎实有效,有效引导,成就高效课堂,必须精心设计问题,灵活提问,寻找正确的对策,实现其价值。   (一)注重问题的导向性,让学生参与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是教师工作细心的一种素养。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设计课堂问题上要注意精简、点到为止,既不粗浅也不繁杂教师设计课堂问题要力求精简,不繁杂,导向性明确。在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问题。问题设计可考虑知识的疑点、难点,这些问题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体现或者說实现以上所说的问题设计呢?也许大家从以下的课例中,能找到答案。
  如,骆奇教师的课《求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在新课的开始,大屏幕出现正六边形与正四边形的动物图,正六边形上有一只可爱的小猴子,而尾巴的一截在四边形上。
  骆老师精心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我把四边形沿着正六边形转动(从一条边转到另一条边叫一次),你认为要转几次尾巴才能刚好接回?大家猜一猜?”当时学生十分肯定:6次。因为大部分学生看到猴子所在的图形是六边形,要转动6次,是这样吗?于是,一个学生大胆上台带着猜想与老师一起验证,当老师手里的正四边形转了六次回到起点时,小猴子的尾巴却没有接回。于是,骆老师继续转下去,当转了两圈时,到第十二次尾巴终于接上了。骆老师设计指导性的问题,又问:“同学们,如果继续转下去,尾巴第二次再回到小猴子身上会是多少次?第三次呢?”这时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想到24次,还发现接下来的都要增12,于是老师把板书完善(6、4:12、24、36……)。
  骆老师在这节课中提出一个真实的大问题:尾巴重新接回的奥秘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对于观课的老师都要思考,更何况是五年级的学生。这个问题真正体现问题引领、问题驱动的教学。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问题指引(见图3-1),再动手摆一摆,并把表格补充完整。这问题的价值探究性强,要学生自己思考,主动探索。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见图3-2),明白本节课核心目标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隐于问题之中。然后学生自己举例子说明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在这个节课中,骆老师把抽象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巧妙地具体化,导向性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思考,使学生明白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让学生以后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不再不知所措,而是有路可循。设计问题有着指引性则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的关键,正因为有了问题,有正确的指引,学生有思考的方向,主动探索新知,学生经历有求知欲的思考,体验成功获取知识的喜悦。
  (二)注重问题的过程性,让学生参与体验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问”的源泉。在课堂问题设计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的生活当中,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让学生从心里觉得学习数学不但“好玩”而且有用。
  如,刘德武教师在一年级《找规律》一课设计以下重要的问题,并让学生参与摆一摆,深入理解知识,参与体验。
  刘老师设计的问题由最初让学生观察、找一找、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每一步注重问题的过程性,每一步问题设计目的明确,让学生在游戏中参与规律的应用,学生乐于去探索,而且刘老师联系生活实际,语言简洁具体,根据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适量的提问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尽量减少全班齐声应答,不仅突出重点,还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三)注重问题的探究性,让学生参与探索
  问题具有探究性,可以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教师在课前一定读透材,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难易适中、能引发学生思考而又需要经过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如,笔者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积极探索,设计以下合作探究问题:
  对比教师的演示,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验,亲身经历探究印象会更深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动手操作相结合,思考获取知识更重要。这张合作探究问题卡设置了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有实效的问题。问题(1)引导学生更深入动手操作,探究知识,四人小组合作剪拼;问题(2)则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涂出发现问题。问题(3)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重点。这里没有更多的指定和暗示,但学生的观察更细致,方法更多样,思维更灵活,动手更有兴趣。以下是学生展示:
  这样以问题引领学生主动探究过程,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探索新知,更利于体验小组探究知识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这一节课的效果来看,班上有3位成绩较差的同学掌握不错,正确率达到95%。所以说问题的设置探究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同时使课堂学习更自由、更有趣,从而更高效。
  (四)注重问题的层次性,让学生参与交流
  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与教师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一定要注意让学生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多个不同层次思考。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思维”飞起来。
  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中,莫老师在学生认识了三边的关系后,出现如右图的练习,莫老师设计这样的问题:
  (1)下面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2)请问把小棒怎样修改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可见第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判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个问题,给学生指明思维的操作方向,当时所有的学生在动脑筋,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有的说把6厘米的小棒弄短到2厘米,可以围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有的说把一条2厘米的小棒改为5厘米,这是围成一个三角形等,这样看似一条简单的判断题,在莫老师的精心设计下,把一题灵活变成多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一层一层的进行引导,而且把课中的知识渗透练习中,关注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惑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设计成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促进知识有效形成,构建一节高效的数学课堂。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是一门精深的艺术。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思考和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在实施中灵活处理,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让有效的课堂问题来启迪、放飞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蜜.关注课堂提问,构建有效引导[D].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严循跃.课堂问题的设计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学研究,2009(02).
  [此论文于2014年获东莞市小学数学论文市三等奖]
其他文献
由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2018年广东省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研讨会年中在江门市第一中学举办,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曾令鹏主任、席春玲研究员,江门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陈育庭,江门市第一中学校长华明海、书记任忠红、副校长卢健,以及全省各地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代表约300人参加。  曾令鹏主任在研讨会发言中指出,在中小学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发展;有利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轻负优质”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旋律。传统的语文课对时间的依赖性与现在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对矛盾,我根据语文科自身的学科特点,按照我校“长期、中期、短期预习”的教学要求,在教授学生预习方法、培养预习习惯、强化预习效果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探究,取得了一些体会与收获。  一、定向导学,培养学生的长期预习习惯  长期预习,即指利
诵读即朗读和背诵,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现行的语文教科书的思考练习中原先放在理解课文之后的朗读背诵要求现在也一跃排在了第一。由此可见,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诵读,使他们在语文
【摘 要】体验式教学策略是指以学生体验为途径,以直接经验为学习内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个人体验并提升认识的一种教学理念,是小学英语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文章从小学英语教学出发,在明确体验式教学策略定义和作用的基础上,以英语教学内容为线索,让体验贯穿小学英语教学全过程,分别从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四个方面开展教学探索,着力从体验式教学策略的运用角度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综
【摘要】小学和初中都是学生接触学科的基础阶段,对之后学科的深入学习具有深刻影响,因此,学校层面对于教师职业素养、课堂教学能力、教研科研能力等都需要加大培养力度,尤其是对农村教师。本文主要在问卷、访谈等基础上,分析目前农村小学及初中教师教学方面有待解决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农村;学校名教师;培养  小学和初中都是义务教育基础阶段,学校的教学质量及水平都会对学生在学科知识结构、能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想,大家都有同感:习作教学是个老大难。难在学生无话可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难在语言贫乏,词不达意;难在缺少体验,感情苍白。怎么办呢?习作,首先必须解决写什么、怎么写好、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这三个根本问题。经过长期实践摸索,我发现:习作就像蜜蜂酿蜜一样,广采百花,蜜成花不见,但又分明就是那味儿。—— 一切都在于积累。积累生活,不就有话可写,“有米下锅”了吗?积累语言,活学
【摘要】在地理课堂上,让学生眼动、手动、心动,让学生多一些想法,多一些感悟,多一些智慧含量,让他们觉得地理知识终生受用。如果学生拥有这些感受,在课堂上参与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一定会提高。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方法让学生手随眼动、眼随心动:一、创建适当的、引人入胜的情境。二、把世界、国家、山川河湖等各种地理事物,落实到地图上。三、让学生感受地理因自然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独具特色的美。  【关键词】核心素养;创
【摘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中考的趋势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不拘泥于教材,强调能力和教育价值,注重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只有上好中考数学复习课,提高复习质量,才能最大限度地取得复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复习课却显得枯燥无味,我们以“一元二次方程复习课”为例,探索中考复习课的有效形式。  【关键词】中考数学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素质教育  一、复习课的引入 
摘要:心理学家杰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形成。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的进步。  关键词:人格;尊重;赞赏;学生  苏联教
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奇妙的,特别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由于地位与身份的特殊性,师生间这道鸿沟总是很难跨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在这十几年的教学生涯里,我对学生曾如春风化雨般关爱过,师生关系亦师亦友;也曾如“母老虎”一样对学生咆哮过,师生关系势如水火。在这,我主要谈谈自己在“跨越师生间的鸿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