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和声》课程是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是学习音乐分析的基础,也是升学考试必须掌握的重要课程。在教学内容基本统一,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的情况下,要更好地完成好一门课程的教学,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才是最有效的部分。本文以“排列法”为逻辑主线,来探讨四部和声写作教学中横向与纵向结合的串联,力图让看似繁乱无序的横向连接能够清晰明了。
关键词:四部和声 排列法 连接法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6-0085-03
《基础和声》课程是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学生普遍认为“最难”的课程。目前高校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专业的《基础和声》和声课程一般在大学二年级开课,两个学期,共4学分,教学内容主要以一级关系调内的四部和声写作为主,兼顾和声连接的聆听及和声分析。虽难又必须修读,学习的矛盾就产生了,这种矛盾在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尤为突出。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学生不同,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心存《基础和声》算不上专业课的偏见,缺乏对专业认知的认同感,加之大部分学生长期以来重专业训练,忽视文理论程学习,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一门新且难的课程往往莫衷一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则人在课堂心在外,缺乏求知欲,甚至为获得平时成绩不惜抄作业来应付老师。对于《基础和声》这样一门循序渐进并环环相扣的技术理论课程,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一个知识点没掌握,就会在下一环节中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从而丧失学习兴趣,放弃学习。《基础和声》课程是不是真的很难,以至于无法学懂,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少部分选择坚持学习的学生,是能根据教学进度完成教学内容学习的。但对于如此重要的课程,是不是只要有少部分学生完成了学习内容就合适了?教学想有效性有该何从谈起?面对高校非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和声教学,在教学内容基本统一,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的情况下,要更好地完成好一门课程的教学,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才是最有效的途径。本文以正三和弦的“排列法”为逻辑主线,来探讨四部和声写作教学中横向与纵向结合的串联,力图让看似繁乱无序的横向连接能够清晰明了,也让在进行副三和弦的教学时事半功倍。
一、纵向的排列
在伊·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1](以下简称教程)中,将和弦的排列法分为密集排列法、开放排列法和混合排列法三种。教程对密集排列法定义为“上方三个声部中每一对相邻(高音部与中音部、中音部與次中音部)之间的距离是三度或四度”,从直观上可以看出上方三个声部的和弦音的位置是和弦音的依次相邻排列,很显然在三度叠置关系的三和弦中,音程关系只能为三度或四度。对开放排列的定义是上方三个声部中每一对相邻音的“距离是五度、六度或八度”,也就是说,上方三个声部中,相邻声部隔开一个和弦音,自然就形成五度或六度的音程关系。混合排列则是“上方声部中有一对(例如高音部与中音部)构成密集排列的音程(同度或四度),而另一对(这时应是中音部与次中音部)则构成开放位置的音程(五度或八度)”,也存在着同度与四度的密集、五度与八度的开放的叠加可能。显然,在正三和弦中,这一概念是基于不重复三音的情况下而自然形成的音程关系。不论哪一种排列法,低音部与次中音部之间的音程关系都不受限制,四个声部之间不允许声部交叉,即低的声部不能高于比它高的声部。(如谱例1)
从上面谱例我们可以简单的概况三种排列法的特征:密集排列上方三个声部之间的和弦音相邻;开放排列上方三个声部隔开一个和弦音;正三和弦混合排列时尽量不重复三音,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快速记忆,如此一来,在补充排列法中存在的如重复三音的特殊案例就事半功倍了。排列法在教程中仅仅作为一个很小的知识点在第11页和第51页提及,并没有进行过多的阐述,教师在授课中常常也仅在一个课时里一笔带过。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看似简单的排列法,学生却总是在排列法上纠缠不清,如谱例2的错误无处不在。
其中①混淆音区概念,没有体现密集排列法上方三个声部的音程关系和相邻原则,这是学生错误率最高的一类;②混淆开放排列和密集排列的音程关系概念;③重复了五音,音程关系错误,既不是开放排列也不是密集排列,原位正三和弦在排列法正确的情况下,自然就会重复根音,正三和弦的四六和弦才会重复五音。
当错误运用四部和声写作中的纵向原则,横向与纵向完美结合就无从谈起,这些错误的存在,可以说会让和声教学寸步难行,必须把排列法贯穿于每一章节知识点的讲解,在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中不断反复提及,才能有效地进行四部和声的写作训练。
二、横向的连接
在使用正三和弦进行的横向连接中,上方三个声部横向进行的音程关系可以分为平稳和跳进。教程规定“声部作一度、二度(级进)或三度进行叫做平稳进行。声部作四度、五度、六度或更大音程的的进行称为跳进”。也就是说,上方三个中任何一个声部的进行可以是平稳,也可以是跳进的,平稳和跳进的音程关系有明确的界限,低音声部是除外。如谱例3中:①T—D的进行中,上方三个声部都是平稳;②T—D的进行中,上方三个声部包含了平稳和跳进;③T—T是不改变排列法的同和弦转换,上方三个声部形成跳进。
在连接方法上,三和弦有和声的和旋律的两种连接法。教程将和声连接法定义为“和声连接时,将共同音保持在同一声部,叫做“和声连接法”。旋律连接法是“如果和弦连接时,没有一个声部保持不动,即使在有共同音时也是这样。”这两种连接法在原位三和弦的使用中,因排列法和声部进行的音程关系原则,会产生不同的方式,如旋律连接法在原位三和弦中使用时,低音声部与上方三个声部作反向进行,否则就会产生四部同向,而在六和弦中只要有一个声部与其它声部作反向进行即可。(如谱例4)
在声部进行中,教程规定了四部和声的写作有不允许的规整:一是不能四部同向,即四个声部朝一个方向进行;二是禁止平行纯五度、纯八度和反向纯五度、纯八度;三是避免两个外声部在进行中出现的隐伏纯五度、纯八度,但全终止时除外;四是禁止对斜关系,对斜是半音进行发生在从一个声部转到另一个声部之间;五是避免低音声部中出现增音程;六是不能出现声部交叉。这些在功能和声体系中不可触碰的常规原则,恰恰是初学者的护身符,教师对这些原则进行总结并为学生系统讲解,让掌握什么是不可为,则可为就开放了,在此基础上一点一点补充特殊原则,在为学生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也会让教学变得有效。 仅从概念上记忆横向与纵向进行的原则,不理解、不联系实际的写作训练加以巩固,即使是面对为数不多的和声编配原则,在写作中学生也会漫无头绪,随性而为。
三、纵与横的结合
声部的平稳进行是教程要求初学和声时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原位正三和弦的连接中,上方三个声部的进行保持声部平稳,排列法必然会形成从密集到密集或从开放到开放的原则,如两个不同的原位正三和弦连接时需要作声部的跳进,也只有三音跳进一种方法。三音跳进是建立在四、五度关系的三和弦中的,两个和弦的共同音需要保持在同一声部,三音形成向上或向下的四度或五度的跳进,这必然造成排列法的改变,形成从开放到密集或从密集到开放的原则。排列法的改变让另外一个自然地形成平稳,满足三音跳进的规整。排列法的限制,也使得形成三音跳进的声部只能在高音声部或次中音声部才实现。以排列法为逻辑主线,倒过来理解三音跳进和原位正三和弦进行的规整,教程中极为详细的描述就会如谱例5一样清晰直观。
在原位正三和弦与六和弦的连接中,由于六和弦重复根音或五音,最好不重复三音,重复音的变化形成排列法的改变,六和弦主要运用混合排列法。混合排列法的使用,声部进行较为灵活。因原位正三和弦必须保持开放排列或密集排列,在遵守声部进行不允许的规整下,与不同功能六和弦连接可以保持声部的平稳,也可以形成教程列举的“根音与五音的跳进”“混合跳進”,如谱例6所示。换言之,在三和弦与六和弦的连接中,只要遵守纵向的排列法和横向的声部进行规制,一切丰富的跳进的进行都是可行的,不像两个原位正三和弦的连接只有三音跳进一种规则。两个六和弦的连接时,主要使用混合排列,声部进行就更加灵活了。
属七和弦可采用密集、开放和混合三种排列,包括T、S、D及其六和弦和K6 4 在内的和弦都可以作为它的准备和弦,在连接时并没有除以上谈到的连接方式外的特殊规则,但在属七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时的一些规则,会让初学者困惑。属七和弦属于不协和和弦,它需要按照调式的倾向性解决到主功能,形成如谱例7的进行。
原位属七和弦的根音跳进到主和弦的根音;七音级进下行到主和弦的三音;五音级进下行到主和弦的根音;三音在高音声部时级进上行,在其它声部时可以级进上行,也可以三度下行的原则,完整的属七往往解决到不完整的主和弦(缺五音)。而不完全的属七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时,七和弦的根音在上方三个中保持不动,形成完整的主三和弦。如此一来,原位属七和弦、属五六和弦和属三四和弦必然解决到原位主三和弦,属二和弦解决到主和弦的六和弦,并且在上方三个声部中都会形成平稳进行,这不难掌握。教程在第十六章中专门提及属七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时的跳进,列举了“五音的跳进”“双跳进”、属三四和属五六的解决也可能出现跳进,这些跳进的原则都是在排列法正确的情况下形成的,都不能忽视纵向排列法的意义。
四、结语
在功能体系和声中,正三和弦构成了主、属、下属的功能属性,是体现调式调性的主干,因而原位正三和弦的排列法必须遵守开放排列或密集排列的原则,混合排列则在正三和弦的六和弦中使用,副三和弦和七和弦并不受到开放排列、密集排列、重复音的严格限制,多采用混合排列,掌握好正三和弦的排列法在四部和声写作中的运用,副三和弦的使用就迎刃而解了。掌握声部横向进行的禁忌,当纵向(特别是原位正三和弦)排列法正确时,四部和声的写作不仅是体现规则运用熟能生巧,而是无限的创作乐思的表达和音乐审美理想的诠释。
参考文献:
[1][苏]伊·杜波夫斯基,伊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教程上下册[M].陈敏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关键词:四部和声 排列法 连接法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6-0085-03
《基础和声》课程是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学生普遍认为“最难”的课程。目前高校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专业的《基础和声》和声课程一般在大学二年级开课,两个学期,共4学分,教学内容主要以一级关系调内的四部和声写作为主,兼顾和声连接的聆听及和声分析。虽难又必须修读,学习的矛盾就产生了,这种矛盾在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尤为突出。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学生不同,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心存《基础和声》算不上专业课的偏见,缺乏对专业认知的认同感,加之大部分学生长期以来重专业训练,忽视文理论程学习,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一门新且难的课程往往莫衷一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则人在课堂心在外,缺乏求知欲,甚至为获得平时成绩不惜抄作业来应付老师。对于《基础和声》这样一门循序渐进并环环相扣的技术理论课程,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一个知识点没掌握,就会在下一环节中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从而丧失学习兴趣,放弃学习。《基础和声》课程是不是真的很难,以至于无法学懂,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少部分选择坚持学习的学生,是能根据教学进度完成教学内容学习的。但对于如此重要的课程,是不是只要有少部分学生完成了学习内容就合适了?教学想有效性有该何从谈起?面对高校非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和声教学,在教学内容基本统一,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的情况下,要更好地完成好一门课程的教学,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才是最有效的途径。本文以正三和弦的“排列法”为逻辑主线,来探讨四部和声写作教学中横向与纵向结合的串联,力图让看似繁乱无序的横向连接能够清晰明了,也让在进行副三和弦的教学时事半功倍。
一、纵向的排列
在伊·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1](以下简称教程)中,将和弦的排列法分为密集排列法、开放排列法和混合排列法三种。教程对密集排列法定义为“上方三个声部中每一对相邻(高音部与中音部、中音部與次中音部)之间的距离是三度或四度”,从直观上可以看出上方三个声部的和弦音的位置是和弦音的依次相邻排列,很显然在三度叠置关系的三和弦中,音程关系只能为三度或四度。对开放排列的定义是上方三个声部中每一对相邻音的“距离是五度、六度或八度”,也就是说,上方三个声部中,相邻声部隔开一个和弦音,自然就形成五度或六度的音程关系。混合排列则是“上方声部中有一对(例如高音部与中音部)构成密集排列的音程(同度或四度),而另一对(这时应是中音部与次中音部)则构成开放位置的音程(五度或八度)”,也存在着同度与四度的密集、五度与八度的开放的叠加可能。显然,在正三和弦中,这一概念是基于不重复三音的情况下而自然形成的音程关系。不论哪一种排列法,低音部与次中音部之间的音程关系都不受限制,四个声部之间不允许声部交叉,即低的声部不能高于比它高的声部。(如谱例1)
从上面谱例我们可以简单的概况三种排列法的特征:密集排列上方三个声部之间的和弦音相邻;开放排列上方三个声部隔开一个和弦音;正三和弦混合排列时尽量不重复三音,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快速记忆,如此一来,在补充排列法中存在的如重复三音的特殊案例就事半功倍了。排列法在教程中仅仅作为一个很小的知识点在第11页和第51页提及,并没有进行过多的阐述,教师在授课中常常也仅在一个课时里一笔带过。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看似简单的排列法,学生却总是在排列法上纠缠不清,如谱例2的错误无处不在。
其中①混淆音区概念,没有体现密集排列法上方三个声部的音程关系和相邻原则,这是学生错误率最高的一类;②混淆开放排列和密集排列的音程关系概念;③重复了五音,音程关系错误,既不是开放排列也不是密集排列,原位正三和弦在排列法正确的情况下,自然就会重复根音,正三和弦的四六和弦才会重复五音。
当错误运用四部和声写作中的纵向原则,横向与纵向完美结合就无从谈起,这些错误的存在,可以说会让和声教学寸步难行,必须把排列法贯穿于每一章节知识点的讲解,在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中不断反复提及,才能有效地进行四部和声的写作训练。
二、横向的连接
在使用正三和弦进行的横向连接中,上方三个声部横向进行的音程关系可以分为平稳和跳进。教程规定“声部作一度、二度(级进)或三度进行叫做平稳进行。声部作四度、五度、六度或更大音程的的进行称为跳进”。也就是说,上方三个中任何一个声部的进行可以是平稳,也可以是跳进的,平稳和跳进的音程关系有明确的界限,低音声部是除外。如谱例3中:①T—D的进行中,上方三个声部都是平稳;②T—D的进行中,上方三个声部包含了平稳和跳进;③T—T是不改变排列法的同和弦转换,上方三个声部形成跳进。
在连接方法上,三和弦有和声的和旋律的两种连接法。教程将和声连接法定义为“和声连接时,将共同音保持在同一声部,叫做“和声连接法”。旋律连接法是“如果和弦连接时,没有一个声部保持不动,即使在有共同音时也是这样。”这两种连接法在原位三和弦的使用中,因排列法和声部进行的音程关系原则,会产生不同的方式,如旋律连接法在原位三和弦中使用时,低音声部与上方三个声部作反向进行,否则就会产生四部同向,而在六和弦中只要有一个声部与其它声部作反向进行即可。(如谱例4)
在声部进行中,教程规定了四部和声的写作有不允许的规整:一是不能四部同向,即四个声部朝一个方向进行;二是禁止平行纯五度、纯八度和反向纯五度、纯八度;三是避免两个外声部在进行中出现的隐伏纯五度、纯八度,但全终止时除外;四是禁止对斜关系,对斜是半音进行发生在从一个声部转到另一个声部之间;五是避免低音声部中出现增音程;六是不能出现声部交叉。这些在功能和声体系中不可触碰的常规原则,恰恰是初学者的护身符,教师对这些原则进行总结并为学生系统讲解,让掌握什么是不可为,则可为就开放了,在此基础上一点一点补充特殊原则,在为学生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也会让教学变得有效。 仅从概念上记忆横向与纵向进行的原则,不理解、不联系实际的写作训练加以巩固,即使是面对为数不多的和声编配原则,在写作中学生也会漫无头绪,随性而为。
三、纵与横的结合
声部的平稳进行是教程要求初学和声时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原位正三和弦的连接中,上方三个声部的进行保持声部平稳,排列法必然会形成从密集到密集或从开放到开放的原则,如两个不同的原位正三和弦连接时需要作声部的跳进,也只有三音跳进一种方法。三音跳进是建立在四、五度关系的三和弦中的,两个和弦的共同音需要保持在同一声部,三音形成向上或向下的四度或五度的跳进,这必然造成排列法的改变,形成从开放到密集或从密集到开放的原则。排列法的改变让另外一个自然地形成平稳,满足三音跳进的规整。排列法的限制,也使得形成三音跳进的声部只能在高音声部或次中音声部才实现。以排列法为逻辑主线,倒过来理解三音跳进和原位正三和弦进行的规整,教程中极为详细的描述就会如谱例5一样清晰直观。
在原位正三和弦与六和弦的连接中,由于六和弦重复根音或五音,最好不重复三音,重复音的变化形成排列法的改变,六和弦主要运用混合排列法。混合排列法的使用,声部进行较为灵活。因原位正三和弦必须保持开放排列或密集排列,在遵守声部进行不允许的规整下,与不同功能六和弦连接可以保持声部的平稳,也可以形成教程列举的“根音与五音的跳进”“混合跳進”,如谱例6所示。换言之,在三和弦与六和弦的连接中,只要遵守纵向的排列法和横向的声部进行规制,一切丰富的跳进的进行都是可行的,不像两个原位正三和弦的连接只有三音跳进一种规则。两个六和弦的连接时,主要使用混合排列,声部进行就更加灵活了。
属七和弦可采用密集、开放和混合三种排列,包括T、S、D及其六和弦和K6 4 在内的和弦都可以作为它的准备和弦,在连接时并没有除以上谈到的连接方式外的特殊规则,但在属七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时的一些规则,会让初学者困惑。属七和弦属于不协和和弦,它需要按照调式的倾向性解决到主功能,形成如谱例7的进行。
原位属七和弦的根音跳进到主和弦的根音;七音级进下行到主和弦的三音;五音级进下行到主和弦的根音;三音在高音声部时级进上行,在其它声部时可以级进上行,也可以三度下行的原则,完整的属七往往解决到不完整的主和弦(缺五音)。而不完全的属七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时,七和弦的根音在上方三个中保持不动,形成完整的主三和弦。如此一来,原位属七和弦、属五六和弦和属三四和弦必然解决到原位主三和弦,属二和弦解决到主和弦的六和弦,并且在上方三个声部中都会形成平稳进行,这不难掌握。教程在第十六章中专门提及属七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时的跳进,列举了“五音的跳进”“双跳进”、属三四和属五六的解决也可能出现跳进,这些跳进的原则都是在排列法正确的情况下形成的,都不能忽视纵向排列法的意义。
四、结语
在功能体系和声中,正三和弦构成了主、属、下属的功能属性,是体现调式调性的主干,因而原位正三和弦的排列法必须遵守开放排列或密集排列的原则,混合排列则在正三和弦的六和弦中使用,副三和弦和七和弦并不受到开放排列、密集排列、重复音的严格限制,多采用混合排列,掌握好正三和弦的排列法在四部和声写作中的运用,副三和弦的使用就迎刃而解了。掌握声部横向进行的禁忌,当纵向(特别是原位正三和弦)排列法正确时,四部和声的写作不仅是体现规则运用熟能生巧,而是无限的创作乐思的表达和音乐审美理想的诠释。
参考文献:
[1][苏]伊·杜波夫斯基,伊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教程上下册[M].陈敏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