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简要介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结构、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提出在农田土壤肥力监测领域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方案和思路,为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业土壤肥力监测中的应用拓宽思路,争取实现把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土壤肥力监测相结合,达到提高土壤肥力的目标。
关键词 有机肥;化肥;无线传感器网络;土壤肥力;监测;应用
中图分类号 S15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242-02
农业作为人类的第一产业,其发展历史经历了漫长、曲折、复杂的过程,只有农业的发展,才能保证人类其他生产活动的延续,才能有其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耕地面积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下逐年减少,更为严重的是,土壤质量在掠夺式的耕作模式下不断退化。对土壤质量预警始终是困惑土壤质量研究的难题,其主要原因是土壤质量相关数据难以获取,很难及时掌握土壤质量的变化,因此难以预测其变化趋势[1]。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如果没有土壤的存在,农业生产根本无从谈起。土壤虽然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但其前提条件是必须加以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否则,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土地贫瘠,甚至变成荒漠。土壤肥力是土地生产力的基础[2]。因此,如何改良土壤,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施用化肥,从而实现既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又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1 有机肥、化肥与土壤肥力概述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主要功能和本质属性[3]。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少,后备的耕地资源严重不足,耕地已成为稀缺的宝贵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土壤肥力应当逐步提高,而不能逐步下降,因此施用化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的化肥用量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化肥用量的增加速度也很快,施用化肥的粮食和农作物种类也越来越多,化肥对提高产量的作用不可否认。但正是由于化肥养分含量高、使用方便,使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形成了偏好施用化肥的习惯,化肥的使用不当,不仅会增加作物的生产成本,而且会造成肥料的大量流失和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化肥,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在重视研究长期施肥对土壤物理与化学性质影响的同时,也不断加强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研究[4]。
1.1 有机肥
有机肥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肥源。长期以来,在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培肥地力、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有机肥即人们俗称的农家肥,包括各种动植物废弃物、动植物残体、代谢物、生物废物等物质。有机肥中不仅含有农作物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丰富的有机养分,可以说是最全面的肥料。有机质是土壤供肥特性的一项重要指标[6]。有机肥营养元素齐全,能够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强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为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有机肥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各种营养元素,能改善作物根际微生物群,促进作物的生长,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和农产品的品质。与化肥相比,有机肥除自身成本,还有运输和施用成本[7]。有机肥具有养分成分种类多、每种养分的含量相对较低、释放缓慢的特点,而化肥具有养分成分少、单位养分含量高、释放迅速的特点,两者合理配合,相互补充,能够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1.2 化肥
化肥是化学肥料的简称,一般多是无机化合物,是用化学和(或)物理方法人工制成的含有一种或几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的肥料。化肥的肥效来得快,增产效果比较明显,例如低产田增施化肥后,可以大大改善土壤养分的供应状况,明显增加作物产量,甚至成倍地增加。化肥和有机肥相比差异较大,化肥养分比较单一,营养元素只有一种或几种;经常使用会造成土壤板结,施用过多会导致农产品品质低劣;且化肥作物根际微生物群体单一,易发生病虫害。目前,业内已逐步认识到化肥与有机肥合理配施,才能达到培肥地力,保持土地产出和养分需求的平衡与持续发展[8]。总之,化肥不能长期和大量的施用,长期施用某种化肥,会使农作物营养失调,造成减产,施用化肥一定要与有机肥相配合,这样既能及时、全面地供给作物营养,又能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为作物今后的持续高产打下基础。
1.3 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指土壤供应和协调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和环境因素的能力,是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性质的综合反映[9]。土壤肥力的水平通常用空白产量,即作物种植在不施任何肥料的土壤上所得的产量来加以衡量,一般情况下,空白产量高,说明土壤供肥能力强,肥力高;反之,空白产量低,说明土壤供肥能力弱,肥力低。土壤肥力的高低,是自然和人为2个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一方面,在未开垦的自然土壤中,土壤肥力的形成受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植被、成土年龄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在耕作农田土壤中,又受人为的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的影响。
2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土壤肥力监测中的应用
土壤肥力监测是指通过土壤定位调查、观测、记载、测试等方式,对土壤的理化性状、生产能力进行动态监测。土壤的肥力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和变异性特征,这种变化取决于各种内在的结构因子(如土壤形成因子,包括土壤母质、地形等)和外在的随机因子(如土壤耕作措施,包括施肥、灌溉和作物轮作等)的综合作用[10]。土壤肥力监测可以及时了解施肥对作物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掌握土壤肥力动态变化趋势,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保护和提高地力、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随着各种肥料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规模逐步扩大,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国内外对土壤肥力监测的研究日益深入。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对土壤肥力进行监测,更能够克服传统基于有线网络的种种不足,充分发挥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有机肥、化肥的效能,使土壤中的氮、磷、钾、有机质、水分、微量元素(硼、锰、铁、铜、钙、镁、硫、氯、硅、锌等)、pH值等养分参数达到农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为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提高,以及农作物的增产增收、品质改善做出贡献。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简介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简称WSN,是由监测区域内随机分布的大量的、种类繁多的微型传感器组成,它们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迅速自行组网,对网络覆盖区域中被感知对象的动态信息进行采集、计算和处理。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低功耗微型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自组织的网络系统,能协作地感知、监测、采集网络覆盖区域中的各种微观环境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发送给观察者[11]。
与蜂窝网、无线局域网等其他无线通信网络相比,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简单灵活、自组织、强健壮性、动态拓扑、规模大等显著特点。与传统传感器和测控系统相比,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可靠性等明显的优势。无线传感器网络是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已经被视为互联网之后的第二大广泛存在的网络,因其作为信息获取的重要和常用的新技术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而成为当今世界上备受关注的、多学科高度交叉的热点研究领域。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快、越来越深入,其在农业土壤肥力监测领域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主要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由监控中心、汇聚节点、传感器节点和控制节点组成。土壤肥力是土地生产力的基础,水、肥、气、热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12]。传感器节点根据应用的需要布置在农田土壤中不同区域,用于采集影响土壤肥力的信息,包括土壤的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等,这些和土壤肥力密切相关的因子随着气候、地理、水文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不断地产生变化,这些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有弊。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传感器节点获取的土壤肥力因子信息,通过无线网络传送到监控中心,由监控中心进行收集汇总和实时分析后发送给观察者或决策者。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维持良好的拓扑结构能够提高路由协议和MAC协议的效率,为网内数据处理、时间同步和定位等很多方面提供技术支持,有利于延长整个网络的寿命[13]。采用上述体系结构并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可以智能化、自动化地为用户提供直观明了的土壤肥力信息和分析处理结论,使用户掌握土壤肥力因子的动态变化,及时预测和调控,对土壤的物理环境、化学环境和养分环境作出及时有效的改变,使土壤肥力水平与作物的生长需求处于协调一致的状态,为农户科学合理施肥提供决策依据,使作物稳产、高产。
2.3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土壤肥力监测
土壤肥力监测即对土壤肥力水平和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进行观测,以了解和掌握其动态变化的过程。土壤肥力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对作物的生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农田作业中,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土壤肥力监测,可实时、动态地测定土壤中养分和肥料的含量,从而有效地指导施肥,使肥料得到更高效的利用。传统土壤肥力监测大多为有线通信方式或仪器方式,实施过程繁琐,不利于变动和维护,且基于有线网络或仪器的方式因实施复杂、维护量大和成本较高等劣势,不容易大规模推广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机械系统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也随之发生一些重大变革[14]。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很好地避免传统土壤肥力监测存在的弊端,具有智能健壮、方便灵活、成本较低等优点。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不但可以实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网络分布区域内监测对象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而且可实时将信息通过无线的方式发送给用户[15]。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土壤肥力信息的监测、采集与处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在土壤肥力监测,分布在农田土壤中的大量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讯网络与汇聚节点进行信息交换,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土壤肥力监测的实时性、可靠性,且实施成本较低廉,性价比高,维护简单,节点的扩展也非常容易,提高了农田作业中土壤肥力信息采集、监测的自动化程度。
3 结语
科学、合理地评价土壤肥力能够使人们更加了解土壤的本质,为指导施肥、改良土壤、调节农业生产结构、精准农业等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土壤资源[16]。对土壤肥力及其变化的监测是生态、环境、农业和水土保持等研究中的一项基础工作,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应用成本低、网络结构灵活、远程控制方便等特点,在信息动态监测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因此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于土壤肥力监测中,可以实现对农田肥力信息的采集和实时有效监控,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必将在土壤肥力以及更大更广阔的农业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 参考文献
[1] 李新举,胡振琪,刘宁,等.基于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的黄河三角洲土壤质量预警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8):32-37.
[2] 骆伯胜,钟继洪,陈俊坚.土壤肥力数值化综合评价研究[J].土壤,2004,36(1):104-106.
[3] 崔潇潇,高原,吕贻忠.北京市大兴区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9):327-333.
[4] 李娟,赵秉强,李秀英,等.长期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144-152.
[5] 王立刚,李维炯,邱建军,等.生物有机肥对作物生长、土壤肥力及产量的效应研究[J].土壤肥料,2004(5):12-16.
[6] 劳秀荣,孙伟红,王真,等.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3,40(4):618-623.
[7] 孙志华,张金水,同延安.陕西省有机肥施用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295-15300.
[8] 刘洪涛,陈同斌,郑国砥,等.有机肥与化肥的生产能耗、投入成本和环境效益比较分析——以污泥堆肥生产有机肥为例[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4):1000-1003.
[9] 彭志红,吴义文.基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土壤肥力保持与建设[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1):2216-2218.
[10] 陈海生,裴孝钟,魏跃伟,等.河南襄城植烟田土壤肥力空间变异性与适宜性综合评价[J].山地学报,2011,29(4):449-458.
[11] 蔡镔,袁超,顿文涛,等.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9):149-151.
[12] 刘世平,陈后庆,聂新涛,等.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5):51-56.
[13] 顿文涛,毕庆生,惠向晖,等.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数字农业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2(29):123-124.
[14] 顿文涛,谷小青,王力斌,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农业温室环境测控系统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5):203-204.
[15] 顿文涛,夏斌,车银超,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农业精量灌溉系统设计[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216-217.
[16] 王子龙,付强,姜秋香.基于GIS与属性识别模型的土壤肥力综合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6):76-80.
关键词 有机肥;化肥;无线传感器网络;土壤肥力;监测;应用
中图分类号 S15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242-02
农业作为人类的第一产业,其发展历史经历了漫长、曲折、复杂的过程,只有农业的发展,才能保证人类其他生产活动的延续,才能有其他产业的生存和发展。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耕地面积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下逐年减少,更为严重的是,土壤质量在掠夺式的耕作模式下不断退化。对土壤质量预警始终是困惑土壤质量研究的难题,其主要原因是土壤质量相关数据难以获取,很难及时掌握土壤质量的变化,因此难以预测其变化趋势[1]。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如果没有土壤的存在,农业生产根本无从谈起。土壤虽然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但其前提条件是必须加以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否则,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土地贫瘠,甚至变成荒漠。土壤肥力是土地生产力的基础[2]。因此,如何改良土壤,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施用化肥,从而实现既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又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1 有机肥、化肥与土壤肥力概述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主要功能和本质属性[3]。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少,后备的耕地资源严重不足,耕地已成为稀缺的宝贵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土壤肥力应当逐步提高,而不能逐步下降,因此施用化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的化肥用量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化肥用量的增加速度也很快,施用化肥的粮食和农作物种类也越来越多,化肥对提高产量的作用不可否认。但正是由于化肥养分含量高、使用方便,使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形成了偏好施用化肥的习惯,化肥的使用不当,不仅会增加作物的生产成本,而且会造成肥料的大量流失和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化肥,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在重视研究长期施肥对土壤物理与化学性质影响的同时,也不断加强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研究[4]。
1.1 有机肥
有机肥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肥源。长期以来,在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培肥地力、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有机肥即人们俗称的农家肥,包括各种动植物废弃物、动植物残体、代谢物、生物废物等物质。有机肥中不仅含有农作物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丰富的有机养分,可以说是最全面的肥料。有机质是土壤供肥特性的一项重要指标[6]。有机肥营养元素齐全,能够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强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为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有机肥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各种营养元素,能改善作物根际微生物群,促进作物的生长,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和农产品的品质。与化肥相比,有机肥除自身成本,还有运输和施用成本[7]。有机肥具有养分成分种类多、每种养分的含量相对较低、释放缓慢的特点,而化肥具有养分成分少、单位养分含量高、释放迅速的特点,两者合理配合,相互补充,能够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1.2 化肥
化肥是化学肥料的简称,一般多是无机化合物,是用化学和(或)物理方法人工制成的含有一种或几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的肥料。化肥的肥效来得快,增产效果比较明显,例如低产田增施化肥后,可以大大改善土壤养分的供应状况,明显增加作物产量,甚至成倍地增加。化肥和有机肥相比差异较大,化肥养分比较单一,营养元素只有一种或几种;经常使用会造成土壤板结,施用过多会导致农产品品质低劣;且化肥作物根际微生物群体单一,易发生病虫害。目前,业内已逐步认识到化肥与有机肥合理配施,才能达到培肥地力,保持土地产出和养分需求的平衡与持续发展[8]。总之,化肥不能长期和大量的施用,长期施用某种化肥,会使农作物营养失调,造成减产,施用化肥一定要与有机肥相配合,这样既能及时、全面地供给作物营养,又能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为作物今后的持续高产打下基础。
1.3 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指土壤供应和协调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和环境因素的能力,是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性质的综合反映[9]。土壤肥力的水平通常用空白产量,即作物种植在不施任何肥料的土壤上所得的产量来加以衡量,一般情况下,空白产量高,说明土壤供肥能力强,肥力高;反之,空白产量低,说明土壤供肥能力弱,肥力低。土壤肥力的高低,是自然和人为2个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一方面,在未开垦的自然土壤中,土壤肥力的形成受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植被、成土年龄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在耕作农田土壤中,又受人为的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的影响。
2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土壤肥力监测中的应用
土壤肥力监测是指通过土壤定位调查、观测、记载、测试等方式,对土壤的理化性状、生产能力进行动态监测。土壤的肥力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和变异性特征,这种变化取决于各种内在的结构因子(如土壤形成因子,包括土壤母质、地形等)和外在的随机因子(如土壤耕作措施,包括施肥、灌溉和作物轮作等)的综合作用[10]。土壤肥力监测可以及时了解施肥对作物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掌握土壤肥力动态变化趋势,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保护和提高地力、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随着各种肥料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规模逐步扩大,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国内外对土壤肥力监测的研究日益深入。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对土壤肥力进行监测,更能够克服传统基于有线网络的种种不足,充分发挥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有机肥、化肥的效能,使土壤中的氮、磷、钾、有机质、水分、微量元素(硼、锰、铁、铜、钙、镁、硫、氯、硅、锌等)、pH值等养分参数达到农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为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提高,以及农作物的增产增收、品质改善做出贡献。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简介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简称WSN,是由监测区域内随机分布的大量的、种类繁多的微型传感器组成,它们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迅速自行组网,对网络覆盖区域中被感知对象的动态信息进行采集、计算和处理。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低功耗微型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自组织的网络系统,能协作地感知、监测、采集网络覆盖区域中的各种微观环境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发送给观察者[11]。
与蜂窝网、无线局域网等其他无线通信网络相比,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简单灵活、自组织、强健壮性、动态拓扑、规模大等显著特点。与传统传感器和测控系统相比,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可靠性等明显的优势。无线传感器网络是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已经被视为互联网之后的第二大广泛存在的网络,因其作为信息获取的重要和常用的新技术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而成为当今世界上备受关注的、多学科高度交叉的热点研究领域。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快、越来越深入,其在农业土壤肥力监测领域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主要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由监控中心、汇聚节点、传感器节点和控制节点组成。土壤肥力是土地生产力的基础,水、肥、气、热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12]。传感器节点根据应用的需要布置在农田土壤中不同区域,用于采集影响土壤肥力的信息,包括土壤的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等,这些和土壤肥力密切相关的因子随着气候、地理、水文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不断地产生变化,这些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有弊。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传感器节点获取的土壤肥力因子信息,通过无线网络传送到监控中心,由监控中心进行收集汇总和实时分析后发送给观察者或决策者。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维持良好的拓扑结构能够提高路由协议和MAC协议的效率,为网内数据处理、时间同步和定位等很多方面提供技术支持,有利于延长整个网络的寿命[13]。采用上述体系结构并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可以智能化、自动化地为用户提供直观明了的土壤肥力信息和分析处理结论,使用户掌握土壤肥力因子的动态变化,及时预测和调控,对土壤的物理环境、化学环境和养分环境作出及时有效的改变,使土壤肥力水平与作物的生长需求处于协调一致的状态,为农户科学合理施肥提供决策依据,使作物稳产、高产。
2.3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土壤肥力监测
土壤肥力监测即对土壤肥力水平和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进行观测,以了解和掌握其动态变化的过程。土壤肥力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对作物的生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农田作业中,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土壤肥力监测,可实时、动态地测定土壤中养分和肥料的含量,从而有效地指导施肥,使肥料得到更高效的利用。传统土壤肥力监测大多为有线通信方式或仪器方式,实施过程繁琐,不利于变动和维护,且基于有线网络或仪器的方式因实施复杂、维护量大和成本较高等劣势,不容易大规模推广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机械系统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也随之发生一些重大变革[14]。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很好地避免传统土壤肥力监测存在的弊端,具有智能健壮、方便灵活、成本较低等优点。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不但可以实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网络分布区域内监测对象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而且可实时将信息通过无线的方式发送给用户[15]。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土壤肥力信息的监测、采集与处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在土壤肥力监测,分布在农田土壤中的大量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讯网络与汇聚节点进行信息交换,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土壤肥力监测的实时性、可靠性,且实施成本较低廉,性价比高,维护简单,节点的扩展也非常容易,提高了农田作业中土壤肥力信息采集、监测的自动化程度。
3 结语
科学、合理地评价土壤肥力能够使人们更加了解土壤的本质,为指导施肥、改良土壤、调节农业生产结构、精准农业等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土壤资源[16]。对土壤肥力及其变化的监测是生态、环境、农业和水土保持等研究中的一项基础工作,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应用成本低、网络结构灵活、远程控制方便等特点,在信息动态监测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因此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于土壤肥力监测中,可以实现对农田肥力信息的采集和实时有效监控,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必将在土壤肥力以及更大更广阔的农业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 参考文献
[1] 李新举,胡振琪,刘宁,等.基于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的黄河三角洲土壤质量预警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8):32-37.
[2] 骆伯胜,钟继洪,陈俊坚.土壤肥力数值化综合评价研究[J].土壤,2004,36(1):104-106.
[3] 崔潇潇,高原,吕贻忠.北京市大兴区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9):327-333.
[4] 李娟,赵秉强,李秀英,等.长期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144-152.
[5] 王立刚,李维炯,邱建军,等.生物有机肥对作物生长、土壤肥力及产量的效应研究[J].土壤肥料,2004(5):12-16.
[6] 劳秀荣,孙伟红,王真,等.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3,40(4):618-623.
[7] 孙志华,张金水,同延安.陕西省有机肥施用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295-15300.
[8] 刘洪涛,陈同斌,郑国砥,等.有机肥与化肥的生产能耗、投入成本和环境效益比较分析——以污泥堆肥生产有机肥为例[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4):1000-1003.
[9] 彭志红,吴义文.基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土壤肥力保持与建设[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1):2216-2218.
[10] 陈海生,裴孝钟,魏跃伟,等.河南襄城植烟田土壤肥力空间变异性与适宜性综合评价[J].山地学报,2011,29(4):449-458.
[11] 蔡镔,袁超,顿文涛,等.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9):149-151.
[12] 刘世平,陈后庆,聂新涛,等.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5):51-56.
[13] 顿文涛,毕庆生,惠向晖,等.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数字农业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2(29):123-124.
[14] 顿文涛,谷小青,王力斌,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农业温室环境测控系统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5):203-204.
[15] 顿文涛,夏斌,车银超,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农业精量灌溉系统设计[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216-217.
[16] 王子龙,付强,姜秋香.基于GIS与属性识别模型的土壤肥力综合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6):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