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学生常用类似于:“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的“英语”勉励自己。这种把中国式的思考方法转移到英语表达中去,或是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同起来,实质是我们学生的关注英语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的表现之一。
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之课程性质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强调:“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英语教师,结合自己平时的英语教育教学,对英语人文性的关注进行了如下几点尝试:
尝试一:借助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根据新课标精神编写的现行英语教材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真实、地道、优美的英语,而且注重了把英语国家的文化融入教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套教材,介绍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让学生的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同步并进。
教学案例1:在教学Numbers时,可以介绍中国的幸运数字是“8”。中国人喜欢“8”是广东人把“88”念成“发发”的谐音,因而备受喜爱。还可以告诉学生诸如 “13”在西方国家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传说耶稣受害前和弟子们共进了一次晚餐。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是耶酥的弟子犹大。就是这个犹大为了30块银元,把耶稣出卖给犹太教当局,致使耶稣受尽折磨。参加最后晚餐的是13个人,晚餐的日期恰逢13日,“13”给耶稣带来苦难和不幸。从此,“13”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13”是背叛和出卖的同义词。可见13这个数字对于基督徒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恐惧数字。
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词汇的正确读音和本义,还应着重接受所教词汇的文化意义,让学生充分掌握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的不对应文化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案例2:教材中出现“How old are you?”时,可以先教授句型“How old are you? I’m …”当学生熟练掌握时,运用对比法让学生朗读以下两个对话:
对话(一)
小女孩:“老奶奶,您今年高寿啊?”
老奶奶(笑呵呵地说):“我今年六十五!”
对话(二)
A little girl: How old are you?”
An old lady: It’s a secret!”
通过以上两个对话的对比并结合讲解学生慢慢会明白西方人将年龄、身高、体重和收入等个人问题视为隐私。不要随意打听别人的隐私(婚姻,收入,家庭,宗教信仰等),尽量不要提出
“Where do you work?”、“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married?”之类的问题。
教学案例3:初中英语教材中反复出现了一些介绍节日以及人们如何庆祝节日的课文,有“Birthday, Mid-autumn Day, Thanksgiving Day,Christmas”等,根据这些课文中的重点句型与表达方式,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发挥想象,写写“Spring Festival”等。 学了“The football match, Jim’s train ride, The man who loved dogs”等课文,可以模仿着写以“My favourite sport, My trip to…, My pet”等为题的作文。学了“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 The Great Green Wall, The world’s population”,可以写写以环保、人口问题为主题的作文。
学生除了对圣诞节有所了解外,对西方的其他节日都不太熟悉。教师可针对不同的课文类型,提供和课文相关的主题和关键词语要求学生对原文进行缩写、扩写、改写,也可趁机向学生介绍中、西方一些共同的或不同的节日。
尝试二:借助阅读,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英语报刊和英美文学作品,尤其是原著或根据原著改编的简写读物。如:《爱丽丝漫游奇境》,《双城记》,《雾都孤儿》……让他们通过广泛的阅读,从不同的读物中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学生发现1:颜色在中西方也有它的不同之处,例如白色(white),在英语文化中代表“圣洁、高贵”,而在我们汉语文化中则代表“残废、疾病”; “红色”在我们汉语文化中象征“欢乐、吉祥、喜庆、热烈”,然而在英语文化中“red”却与“危险、暴力、流血”相联系。除此之外,西方还有一些单词既可以表示颜色又可用作姓氏,如:brown(棕色/布朗),green(绿色/格林),white(白色/怀特),black(黑色/布莱克)。
学生发现2:在饮食方面中西方的不同也很明显,西方国家喜欢吃bread(面包), sandwich(三明治), hamburgers(汉堡包),而中国则喜欢吃rice(米饭), noodles(面条), dumplings(饺子);中国人爱喝茶(tea),而西方人则爱喝咖啡(coffee)。
学生发现3:“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一文中出现的lost dog一词,被译成“丧家之犬”会有明显贬义。因为在汉语语境下“狗”是遭人鄙视的畜牲,“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嘴吐不出象牙”等成语足以证明这一点。在西方人眼里,dog却被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是忠诚的象征,是受宠之物,以狗来比喻人时多具有褒义,例如:you lucky dog(你这家伙真幸运),a gay dog(快活人儿),a jolly dog(有趣的伙伴),等等。如果把文中的dog一词理解成汉语中的“狗”,就可能会曲解原意,闹出笑话。
我还借助一些活动:如遇上某个同学生日时,和同学们一起为他举行一个简单的生日聚会(Birthday party),为他唱生日歌(Happy Birthday)、送生日礼物(Birthday gifts)等;又如遇到了圣诞节(Christmas Day),组织学生过一个圣诞平安夜(Christmas Eve),送圣诞卡片(Christmas cards),吃圣诞大餐(Christmas meal)等;再如利用课余或其他时间组织学生唱外国歌曲,如Old MacDonald had a farm,(老麦当劳有个农场),Red River(红河谷),Mary has a little lamb(玛丽有只小羊羔),A Merry Christmas(圣诞快乐)等,让学生感受浓厚的异域风情,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民情,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体验语言的真实性。
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Robert Lido)在他的专著《跨文化语言学》中说,我们不努力去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一些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好一种语言。作为一线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多一些注重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的尝试,才能提高学生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
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之课程性质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强调:“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英语教师,结合自己平时的英语教育教学,对英语人文性的关注进行了如下几点尝试:
尝试一:借助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根据新课标精神编写的现行英语教材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真实、地道、优美的英语,而且注重了把英语国家的文化融入教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套教材,介绍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让学生的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同步并进。
教学案例1:在教学Numbers时,可以介绍中国的幸运数字是“8”。中国人喜欢“8”是广东人把“88”念成“发发”的谐音,因而备受喜爱。还可以告诉学生诸如 “13”在西方国家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传说耶稣受害前和弟子们共进了一次晚餐。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是耶酥的弟子犹大。就是这个犹大为了30块银元,把耶稣出卖给犹太教当局,致使耶稣受尽折磨。参加最后晚餐的是13个人,晚餐的日期恰逢13日,“13”给耶稣带来苦难和不幸。从此,“13”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13”是背叛和出卖的同义词。可见13这个数字对于基督徒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恐惧数字。
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词汇的正确读音和本义,还应着重接受所教词汇的文化意义,让学生充分掌握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的不对应文化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案例2:教材中出现“How old are you?”时,可以先教授句型“How old are you? I’m …”当学生熟练掌握时,运用对比法让学生朗读以下两个对话:
对话(一)
小女孩:“老奶奶,您今年高寿啊?”
老奶奶(笑呵呵地说):“我今年六十五!”
对话(二)
A little girl: How old are you?”
An old lady: It’s a secret!”
通过以上两个对话的对比并结合讲解学生慢慢会明白西方人将年龄、身高、体重和收入等个人问题视为隐私。不要随意打听别人的隐私(婚姻,收入,家庭,宗教信仰等),尽量不要提出
“Where do you work?”、“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married?”之类的问题。
教学案例3:初中英语教材中反复出现了一些介绍节日以及人们如何庆祝节日的课文,有“Birthday, Mid-autumn Day, Thanksgiving Day,Christmas”等,根据这些课文中的重点句型与表达方式,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发挥想象,写写“Spring Festival”等。 学了“The football match, Jim’s train ride, The man who loved dogs”等课文,可以模仿着写以“My favourite sport, My trip to…, My pet”等为题的作文。学了“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 The Great Green Wall, The world’s population”,可以写写以环保、人口问题为主题的作文。
学生除了对圣诞节有所了解外,对西方的其他节日都不太熟悉。教师可针对不同的课文类型,提供和课文相关的主题和关键词语要求学生对原文进行缩写、扩写、改写,也可趁机向学生介绍中、西方一些共同的或不同的节日。
尝试二:借助阅读,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英语报刊和英美文学作品,尤其是原著或根据原著改编的简写读物。如:《爱丽丝漫游奇境》,《双城记》,《雾都孤儿》……让他们通过广泛的阅读,从不同的读物中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学生发现1:颜色在中西方也有它的不同之处,例如白色(white),在英语文化中代表“圣洁、高贵”,而在我们汉语文化中则代表“残废、疾病”; “红色”在我们汉语文化中象征“欢乐、吉祥、喜庆、热烈”,然而在英语文化中“red”却与“危险、暴力、流血”相联系。除此之外,西方还有一些单词既可以表示颜色又可用作姓氏,如:brown(棕色/布朗),green(绿色/格林),white(白色/怀特),black(黑色/布莱克)。
学生发现2:在饮食方面中西方的不同也很明显,西方国家喜欢吃bread(面包), sandwich(三明治), hamburgers(汉堡包),而中国则喜欢吃rice(米饭), noodles(面条), dumplings(饺子);中国人爱喝茶(tea),而西方人则爱喝咖啡(coffee)。
学生发现3:“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一文中出现的lost dog一词,被译成“丧家之犬”会有明显贬义。因为在汉语语境下“狗”是遭人鄙视的畜牲,“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嘴吐不出象牙”等成语足以证明这一点。在西方人眼里,dog却被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是忠诚的象征,是受宠之物,以狗来比喻人时多具有褒义,例如:you lucky dog(你这家伙真幸运),a gay dog(快活人儿),a jolly dog(有趣的伙伴),等等。如果把文中的dog一词理解成汉语中的“狗”,就可能会曲解原意,闹出笑话。
我还借助一些活动:如遇上某个同学生日时,和同学们一起为他举行一个简单的生日聚会(Birthday party),为他唱生日歌(Happy Birthday)、送生日礼物(Birthday gifts)等;又如遇到了圣诞节(Christmas Day),组织学生过一个圣诞平安夜(Christmas Eve),送圣诞卡片(Christmas cards),吃圣诞大餐(Christmas meal)等;再如利用课余或其他时间组织学生唱外国歌曲,如Old MacDonald had a farm,(老麦当劳有个农场),Red River(红河谷),Mary has a little lamb(玛丽有只小羊羔),A Merry Christmas(圣诞快乐)等,让学生感受浓厚的异域风情,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民情,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体验语言的真实性。
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Robert Lido)在他的专著《跨文化语言学》中说,我们不努力去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一些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好一种语言。作为一线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多一些注重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的尝试,才能提高学生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