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浪费令人心痛
8月某工作日中午,北京市朝阳区某自助餐厅,餐厅中用餐人数不少。“请您在选餐过程中勤拿少取,避免浪费……”语音播报伴随着轻柔的音乐不时响起,提醒顾客。特别的是,多数顾客桌上的菜品样数虽多,但每种的量并不大。
“我喜欢尝试一些新菜品,但不知道自己是否爱吃,所以每次都少拿点,好吃再去拿。”正在用餐的王先生说,“无非就是多跑几趟,这样能避免浪费。”
据餐厅工作人员介绍,餐厅的食材如海鲜、牛羊肉等品质优良,为避免浪费,餐厅设立了“剩菜和押金”制度。顾客进入餐厅前须在前台支付300元押金,用餐完毕后,由服务员查看是否存在浪费,如剩菜量超过50克将被扣费;如果顾客没有剩菜,餐厅还会赠送蔬菜、鸡蛋、水果等礼品。
一直以来,餐厅浪费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浪费程度触目惊心,令人心痛。
婚宴等宴会的浪费是重点。一桌婚宴20多道菜,但一桌的客人最多也就12-13个人,每个人平均要吃掉近2道菜,绝大多数参加婚宴的人都完成不了,最终只能将菜倒掉。
这种好面子的心理不仅存在于大型宴会,个人宴请中也很普遍。“我其实就有这种毛病,有时请一些客户吃饭,要讲一下排场,比如点菜时鸡鸭鱼肉都要有,荤素搭配好,点着点着就点多了”,在北京某公司工作的小薛表示。但是大家都这样,小薛也只好无奈地随了大流。
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现如今,上到中央,下至基层,都在大力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力度空前。
其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核心是粮食安全问题,推动节约就是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增添一份保障。
中国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何建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并提出了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就是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方针,“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得更好”。
正是因为国家的高度重视,各项制度的保障,中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安全有着可靠保障。可以说,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问题也不容忽视,中国每年仍然要进口大量的粮食,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双边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同时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环境、气候、土壤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到中国的粮食安全。
尤其是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国家开始限制粮食出口,这将影响国际粮食市场的供需。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全球饥饿人数在2020年大幅增长。
当前,强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是未雨绸缪。“这是一种底线思维。”何建武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国际动荡,国际环境、国际格局变化,对粮食安全带来很多挑战,因此要更加突出底线思维。
除了保障粮食安全之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也是弘扬勤俭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社会新风尚的重要举措。
中国的文化一直以来提倡勤俭持家。“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圣人之所俭节也,小人之所淫佚也。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这些名言警句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要勤俭养德。
同样,一个国家的兴亡也与勤俭有着极大的关系。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西汉初年,力崇节俭,汉文帝执政23年,在这23年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正是汉文帝躬行节俭,以上率下,使当时社会形成尚俭崇廉风尚,开创了著名的“文景之治”,为西汉的鼎盛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其后社会“崇奢”之风却愈演愈烈,西汉王朝终于走向覆灭。
无论是历史还是当下,都在提醒着要时刻保持勤俭节约的品德,大到对国家、社会,小到对家庭、个人,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树立文明就餐新风尚
8月22日,浙江省杭州市百丈镇在一家农家乐中举办“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树立文明就餐新‘食’尚”三服务活动,60余名假期乡村游游客享用了该镇民宿农家乐协会最近推出的“半份菜”自助餐。
“我自己本身还没养成这个习惯,看到琳琅满目的当地特色菜就想多点一些,但农家乐老板和我们说有‘半份菜’,不仅实惠还不浪费。”来自上海的游客王阿姨说,“‘半份菜’就是吃多少拿多少,不仅从源头杜绝了舌尖上的浪费,还树立了文明就餐新风尚。”
近期,全國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的各种行动。
青海省政府机关食堂还发出了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倡议书,制定相关制度,推出半份菜、小份菜、小面点,采取大锅小炒,提升菜品质量,从源头减少浪费。福建省福州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制定文明餐桌工作指引,要求餐饮企业做到大堂入口有“光盘行动”等宣传牌,用餐区域有“光盘行动”等宣传海报,餐桌吧台有“光盘行动”等温馨提示牌。同时也要求提升点餐、服务、后厨等区域工作人员的水平,引导顾客厉行节约。
长远来看,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才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标本兼治的重要方法。
专家还建议,要加强媒体引导人们形成更加健康的消费理念,提升人们的社会责任。同时,也要运用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更好地把粮食、食品供给和大众的需求匹配起来,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浪费。
8月某工作日中午,北京市朝阳区某自助餐厅,餐厅中用餐人数不少。“请您在选餐过程中勤拿少取,避免浪费……”语音播报伴随着轻柔的音乐不时响起,提醒顾客。特别的是,多数顾客桌上的菜品样数虽多,但每种的量并不大。
“我喜欢尝试一些新菜品,但不知道自己是否爱吃,所以每次都少拿点,好吃再去拿。”正在用餐的王先生说,“无非就是多跑几趟,这样能避免浪费。”
据餐厅工作人员介绍,餐厅的食材如海鲜、牛羊肉等品质优良,为避免浪费,餐厅设立了“剩菜和押金”制度。顾客进入餐厅前须在前台支付300元押金,用餐完毕后,由服务员查看是否存在浪费,如剩菜量超过50克将被扣费;如果顾客没有剩菜,餐厅还会赠送蔬菜、鸡蛋、水果等礼品。
一直以来,餐厅浪费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浪费程度触目惊心,令人心痛。
婚宴等宴会的浪费是重点。一桌婚宴20多道菜,但一桌的客人最多也就12-13个人,每个人平均要吃掉近2道菜,绝大多数参加婚宴的人都完成不了,最终只能将菜倒掉。
这种好面子的心理不仅存在于大型宴会,个人宴请中也很普遍。“我其实就有这种毛病,有时请一些客户吃饭,要讲一下排场,比如点菜时鸡鸭鱼肉都要有,荤素搭配好,点着点着就点多了”,在北京某公司工作的小薛表示。但是大家都这样,小薛也只好无奈地随了大流。
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现如今,上到中央,下至基层,都在大力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力度空前。
其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核心是粮食安全问题,推动节约就是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增添一份保障。
中国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何建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并提出了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就是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方针,“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得更好”。
正是因为国家的高度重视,各项制度的保障,中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安全有着可靠保障。可以说,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问题也不容忽视,中国每年仍然要进口大量的粮食,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双边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同时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环境、气候、土壤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到中国的粮食安全。
尤其是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国家开始限制粮食出口,这将影响国际粮食市场的供需。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全球饥饿人数在2020年大幅增长。
当前,强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是未雨绸缪。“这是一种底线思维。”何建武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国际动荡,国际环境、国际格局变化,对粮食安全带来很多挑战,因此要更加突出底线思维。
除了保障粮食安全之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也是弘扬勤俭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社会新风尚的重要举措。
中国的文化一直以来提倡勤俭持家。“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圣人之所俭节也,小人之所淫佚也。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这些名言警句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要勤俭养德。
同样,一个国家的兴亡也与勤俭有着极大的关系。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西汉初年,力崇节俭,汉文帝执政23年,在这23年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正是汉文帝躬行节俭,以上率下,使当时社会形成尚俭崇廉风尚,开创了著名的“文景之治”,为西汉的鼎盛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其后社会“崇奢”之风却愈演愈烈,西汉王朝终于走向覆灭。
无论是历史还是当下,都在提醒着要时刻保持勤俭节约的品德,大到对国家、社会,小到对家庭、个人,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树立文明就餐新风尚
8月22日,浙江省杭州市百丈镇在一家农家乐中举办“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树立文明就餐新‘食’尚”三服务活动,60余名假期乡村游游客享用了该镇民宿农家乐协会最近推出的“半份菜”自助餐。
“我自己本身还没养成这个习惯,看到琳琅满目的当地特色菜就想多点一些,但农家乐老板和我们说有‘半份菜’,不仅实惠还不浪费。”来自上海的游客王阿姨说,“‘半份菜’就是吃多少拿多少,不仅从源头杜绝了舌尖上的浪费,还树立了文明就餐新风尚。”
近期,全國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的各种行动。
青海省政府机关食堂还发出了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倡议书,制定相关制度,推出半份菜、小份菜、小面点,采取大锅小炒,提升菜品质量,从源头减少浪费。福建省福州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制定文明餐桌工作指引,要求餐饮企业做到大堂入口有“光盘行动”等宣传牌,用餐区域有“光盘行动”等宣传海报,餐桌吧台有“光盘行动”等温馨提示牌。同时也要求提升点餐、服务、后厨等区域工作人员的水平,引导顾客厉行节约。
长远来看,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才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标本兼治的重要方法。
专家还建议,要加强媒体引导人们形成更加健康的消费理念,提升人们的社会责任。同时,也要运用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更好地把粮食、食品供给和大众的需求匹配起来,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