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一篇铭文
师:今天我们学习刘禹锡的一篇经典铭文《陋室铭》。(齐读课题)这篇铭文在音韵方面有什么特点呢?
生1:运用对偶的修辞,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2:押韵。
师:哪些字是韵脚?
生1:“名”“灵”“馨”“青”“丁”
“经”“形”“亭”。
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这篇铭文的两个特点:一是押韵,二是对偶。下面我与大家对读这篇铭文,老师读上句,同学们对下句,感受铭文的音韵美。
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生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师:同学们预习时遇到一些疑难字词,我们一起来解决。吴益凡同学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中的“惟”不太理解。哪位同学能够帮助她?
生1:只是。
师:很好,这里的“惟”是“只是”的意思。哪个成语中的“惟”同样解释为“只”的意思?
生1:惟命是从。
师:只要是命令就要服从。曹烨华同学提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的“上”“入”的词性是什么?
生1:动词。
师:青葱的草色 门帘。请填动词。
生1:映入。
师:这里的“入”解释成“映入”。“苔痕上阶绿”中的“上”呢?
师:根据对偶句式特点,推断上句的“上”应该是什么词性?(屏显:运用对偶。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碧绿的苔藓 台阶,青葱的草色 门帘。)
生1:动词。
师:如何解释?
生1:爬上。
师:施雯同学提出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乱”和“劳”。哪位同学帮助解决?
生1:乱,扰乱。
生2:劳,使……劳累。
师:已学文言文中哪一处用法与之相同?
生1:《小石潭记》中“凄神寒骨”中的“凄”“寒”。凄,是使……凄凉;寒,是使……寒冷。
师:不错。我们继续看陈启明等同学提出的 “何陋之有”“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先看“何陋之有”中的“之”,哪位同学来解答?
生1:“何陋之有”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师:这句话的宾语“何陋”放到了谓语动词“有”的前面。“无丝竹之乱耳”的“之”怎么理解?
生1: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师:我们有没有学过类似的用法?
生1:《爱莲说》中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
师:不错。回顾一下,我们刚才通过哪些方法来理解文言词句的?
生1:联系了成语。
生2:运用了对偶句式。
生3:回顾了旧知识。
师:很会总结。刚才学习文言字词主要运用了“联系成语”“运用对偶”“温故知新”三种方法。
二、一处居所
师:理解了文言字词,我们就随着刘禹锡一起走进那一处居所(屏显:一处居所)。同学们自由朗读文中描写陋室的语言,发挥想象,走进这处居所,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觉得这是一处怎样的居所?
生:走进这处居所,我看到了青苔、青草。是一处幽静、闲适的居所。(师点头肯定)
生:我还听到了悠悠的琴声。
师:悠悠的琴声,多美的词语,让人充满了想象。你觉得这是一处怎样的居所?
生:优雅、清静。
师:很好。其他同学继续。
生:我仿佛听见了作者和许多有学问的人谈笑风生。这是一处具有人文情怀的居所。
师: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同学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画面,这是一处环境优美、幽静闲适、清静幽雅、具有人文情怀的居所。这样的居所令人神往,会有很多人来做客。同学们再读描写陋室的语言,寻找信息依据,判断老师的看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生:我认为这里不是经常有很多人来的。因为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告诉我们苔藓爬上了台阶,可见来这里的人不多。
生:我也认为不会有很多人来。因为文中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到这处陋室的人一般都是博学的人。
师:包冯滋同学课前提出一个问题:“如何理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屏显)刚刚走进这处居所的时候,我们从“苔痕上阶绿”中读到了幽静优美,再次咀嚼时,我们又读到这里访客很少。再次咀嚼“草色入帘青”,还能读到什么?
生:“草色入帘青”说明草很多,很高。从侧面写出这里很少有人来。
师:有道理。《爱莲说》中有“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人们喜爱牡丹,一是因为牡丹美丽,更重要的是她象征权势、富贵。由此还可以推测,少有人来是因为——
生:我觉得“草色入帘青”,暗示了作者无权无势的处境。
师:在文中有没有依据?
生:“无案牍之劳形”,说明他当时不受朝廷重用或者没有官职了,世俗的人趋炎附势,因此访客少。
师:所以,这是一处怎样的居所?
生1:幽静闲适。
三、一段生活
师:我们的推断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一段生活。请一位同学朗读背景。(屏显,生朗读)
师:刘禹锡曾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写了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给他。诗中前两句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齐读这两句诗。
生(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句中哪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的处境?
师:今天我们学习刘禹锡的一篇经典铭文《陋室铭》。(齐读课题)这篇铭文在音韵方面有什么特点呢?
生1:运用对偶的修辞,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2:押韵。
师:哪些字是韵脚?
生1:“名”“灵”“馨”“青”“丁”
“经”“形”“亭”。
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这篇铭文的两个特点:一是押韵,二是对偶。下面我与大家对读这篇铭文,老师读上句,同学们对下句,感受铭文的音韵美。
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生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师:同学们预习时遇到一些疑难字词,我们一起来解决。吴益凡同学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中的“惟”不太理解。哪位同学能够帮助她?
生1:只是。
师:很好,这里的“惟”是“只是”的意思。哪个成语中的“惟”同样解释为“只”的意思?
生1:惟命是从。
师:只要是命令就要服从。曹烨华同学提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的“上”“入”的词性是什么?
生1:动词。
师:青葱的草色 门帘。请填动词。
生1:映入。
师:这里的“入”解释成“映入”。“苔痕上阶绿”中的“上”呢?
师:根据对偶句式特点,推断上句的“上”应该是什么词性?(屏显:运用对偶。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碧绿的苔藓 台阶,青葱的草色 门帘。)
生1:动词。
师:如何解释?
生1:爬上。
师:施雯同学提出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乱”和“劳”。哪位同学帮助解决?
生1:乱,扰乱。
生2:劳,使……劳累。
师:已学文言文中哪一处用法与之相同?
生1:《小石潭记》中“凄神寒骨”中的“凄”“寒”。凄,是使……凄凉;寒,是使……寒冷。
师:不错。我们继续看陈启明等同学提出的 “何陋之有”“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先看“何陋之有”中的“之”,哪位同学来解答?
生1:“何陋之有”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师:这句话的宾语“何陋”放到了谓语动词“有”的前面。“无丝竹之乱耳”的“之”怎么理解?
生1: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师:我们有没有学过类似的用法?
生1:《爱莲说》中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
师:不错。回顾一下,我们刚才通过哪些方法来理解文言词句的?
生1:联系了成语。
生2:运用了对偶句式。
生3:回顾了旧知识。
师:很会总结。刚才学习文言字词主要运用了“联系成语”“运用对偶”“温故知新”三种方法。
二、一处居所
师:理解了文言字词,我们就随着刘禹锡一起走进那一处居所(屏显:一处居所)。同学们自由朗读文中描写陋室的语言,发挥想象,走进这处居所,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觉得这是一处怎样的居所?
生:走进这处居所,我看到了青苔、青草。是一处幽静、闲适的居所。(师点头肯定)
生:我还听到了悠悠的琴声。
师:悠悠的琴声,多美的词语,让人充满了想象。你觉得这是一处怎样的居所?
生:优雅、清静。
师:很好。其他同学继续。
生:我仿佛听见了作者和许多有学问的人谈笑风生。这是一处具有人文情怀的居所。
师: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同学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画面,这是一处环境优美、幽静闲适、清静幽雅、具有人文情怀的居所。这样的居所令人神往,会有很多人来做客。同学们再读描写陋室的语言,寻找信息依据,判断老师的看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生:我认为这里不是经常有很多人来的。因为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告诉我们苔藓爬上了台阶,可见来这里的人不多。
生:我也认为不会有很多人来。因为文中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到这处陋室的人一般都是博学的人。
师:包冯滋同学课前提出一个问题:“如何理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屏显)刚刚走进这处居所的时候,我们从“苔痕上阶绿”中读到了幽静优美,再次咀嚼时,我们又读到这里访客很少。再次咀嚼“草色入帘青”,还能读到什么?
生:“草色入帘青”说明草很多,很高。从侧面写出这里很少有人来。
师:有道理。《爱莲说》中有“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人们喜爱牡丹,一是因为牡丹美丽,更重要的是她象征权势、富贵。由此还可以推测,少有人来是因为——
生:我觉得“草色入帘青”,暗示了作者无权无势的处境。
师:在文中有没有依据?
生:“无案牍之劳形”,说明他当时不受朝廷重用或者没有官职了,世俗的人趋炎附势,因此访客少。
师:所以,这是一处怎样的居所?
生1:幽静闲适。
三、一段生活
师:我们的推断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一段生活。请一位同学朗读背景。(屏显,生朗读)
师:刘禹锡曾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写了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给他。诗中前两句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齐读这两句诗。
生(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句中哪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