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课”活动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种介于备课与上课之间所进行的相对独立的教学研究形式。它是指教师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的时间备课,并在一定的场合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性的思考,然后由听者评议,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之目的一种教研活动。它既是备课的升华,又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中起着中介作用。“说课”重在说理,其最终目的在于促使教师在认识上达到升华。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教学实践,我们必须寻找切实有效的改革途径,才能够使这次课程改革深入进行。说课,作为新的教研形式对于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变革,对于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教学的研究和反思无疑都是一种可取的有效的途径。然而,人们对“说课”活动本身的理性反思则相对较少,本文仅就说课活动的利与弊作一浅析。
一、“说课”具有鲜明的理论性,能促进教师群体理论水平的提高,更新知识结构。
“说课” 与备课、授课不同,“说课”是教师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对教材、学生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教法,确定学法,安排教程的静态思维活动的表述。备课、授课可以在教案中、课堂上看出教师用了什么方法,怎样教的。而教师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依据,只有通过“说课”才能知道。“说”是在认真学习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并将其用之于实践中完成的。说出了教学的理论根据并达到无懈可击的程度,这就反映了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避免了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另一方面,说者说前的静态思维活动过程,必然历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无疑是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况且,“说课”是说给集体听的,说的有理或不足,均会对听者产生一定的启示,促使其研究、评价、比较,从而提高教师群体的理论水平,更新知识结构。
二、“说课”具有科学性,能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说课”中,教师对教的具体教法、内容、程序等,要说出一个又一个为什么,就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找出理论依据并力求达到优化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教学中出现科学性的错误,而且可以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使教法经济实用。从而优化教学程序,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说课”具有补尝性,能促进教师对大纲和教材的研究
“说课”是辅助的教学活动,是对教学的一种补充。备课中的疏漏与不足可以通过“说”得以补尝。因为教师的静态思维活动,经过“说课”显露,就可以得到同行的检验。要想说的透彻,就必须仔细备课,深入研究大纲和教材。恰当地制定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研究教法和学法,科学地掌握备课方法,提高备课质量。因此,“说课”促进了教师对大纲和教材的钻研。
四、“说课”具有预见性,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预先想到相应的对策
“说课”过程中,教师把抽象的教学设想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并努力将它放进具体授课实践中去印证。这样,就促使教师对该教学设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作一大致的预测。要尽可能地预见到可能出现的有利或不利的因素,预见到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预先想到相应的对策,作几种不同的设想,以便在课堂上因势利导,随机应变。
五、“说课”具有科研性,能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探索教学新路。
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实践证明,通过“说课”活动,能促进教师进行教学研究,能调动教师向书本学、向同行学、向实践学的热情。通过“说”和“评”促进了理论和和实践的结合,教学与研究的结合。使教师的实践和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教学设计本身是一项带有创造性的劳动,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教学实践上的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说课能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地向教育科研领域进军,促使他们由经验型主动向科研型转变。
综上所述,重视搞好“说课”活动,对整个教学、教研工作有推动、促进作用。但是,“说课” 活动只是教研工作的一种手段,不能代替教研工作,“说课”活动本身也有不容忽视的弊端。
首先,它的主要不足是在“说课”过程中,缺少学生的参与,学生只是“假设存在的对象”。在课堂教学中,目标的确立、内容的分析、问题的设置、练习的安排及方法与手段的运用,均可依据学生课堂上的具体反映作恰当与否的评价,而对“说课”活动的评价则缺少了学生这一参照物。
其次,课堂教学是预先规定的随机过程、动态过程,面对备课时一些始料未及问题的处理,往往最能看出一个教师的应变能力。“说课”活动规定了程序而缺少了相应的随机过程,只是一个静态过程。尽管“说课”中,教师在一些重点、难点处往往有“如果学生掌握不了,应如何”一类假设,并且制订了相应的具体对策,但毕竟还是预料中的假设,没有课堂教学那些“意外”的效果。
再次,“说课”本身是一种侧重于理论研究的教研形式,因而在一些细节上,往往也有脱离实际的趋势,如教学目标的确立过高,教材内容分析过深,一些“理论”根据牵强附会,一些教学手段不切合实际等。
当前,在许多地方教研活动唯“说课”为主的情况下,“说课”的上述片面性表现得更突出。笔者曾参加过几次评课活动,几位“说课”的优胜者在上课中,有的并不能将“说课”时的教学设想运用到课堂 上,课上得平谈无奇,并不成功。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说课”好并不等于上课好,更不能与教学水平的高低相提并论。
总之,对于教研中开展“说课” 活动要作具体、实际的分析,它作为一种教研形式,对教学有一定的互补作用。如果把它和备课、上课等活动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发挥它的效能而弥补其不足。
一、“说课”具有鲜明的理论性,能促进教师群体理论水平的提高,更新知识结构。
“说课” 与备课、授课不同,“说课”是教师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对教材、学生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教法,确定学法,安排教程的静态思维活动的表述。备课、授课可以在教案中、课堂上看出教师用了什么方法,怎样教的。而教师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依据,只有通过“说课”才能知道。“说”是在认真学习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并将其用之于实践中完成的。说出了教学的理论根据并达到无懈可击的程度,这就反映了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避免了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另一方面,说者说前的静态思维活动过程,必然历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无疑是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况且,“说课”是说给集体听的,说的有理或不足,均会对听者产生一定的启示,促使其研究、评价、比较,从而提高教师群体的理论水平,更新知识结构。
二、“说课”具有科学性,能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说课”中,教师对教的具体教法、内容、程序等,要说出一个又一个为什么,就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找出理论依据并力求达到优化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教学中出现科学性的错误,而且可以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使教法经济实用。从而优化教学程序,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说课”具有补尝性,能促进教师对大纲和教材的研究
“说课”是辅助的教学活动,是对教学的一种补充。备课中的疏漏与不足可以通过“说”得以补尝。因为教师的静态思维活动,经过“说课”显露,就可以得到同行的检验。要想说的透彻,就必须仔细备课,深入研究大纲和教材。恰当地制定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研究教法和学法,科学地掌握备课方法,提高备课质量。因此,“说课”促进了教师对大纲和教材的钻研。
四、“说课”具有预见性,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预先想到相应的对策
“说课”过程中,教师把抽象的教学设想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并努力将它放进具体授课实践中去印证。这样,就促使教师对该教学设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作一大致的预测。要尽可能地预见到可能出现的有利或不利的因素,预见到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预先想到相应的对策,作几种不同的设想,以便在课堂上因势利导,随机应变。
五、“说课”具有科研性,能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探索教学新路。
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实践证明,通过“说课”活动,能促进教师进行教学研究,能调动教师向书本学、向同行学、向实践学的热情。通过“说”和“评”促进了理论和和实践的结合,教学与研究的结合。使教师的实践和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教学设计本身是一项带有创造性的劳动,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教学实践上的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说课能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地向教育科研领域进军,促使他们由经验型主动向科研型转变。
综上所述,重视搞好“说课”活动,对整个教学、教研工作有推动、促进作用。但是,“说课” 活动只是教研工作的一种手段,不能代替教研工作,“说课”活动本身也有不容忽视的弊端。
首先,它的主要不足是在“说课”过程中,缺少学生的参与,学生只是“假设存在的对象”。在课堂教学中,目标的确立、内容的分析、问题的设置、练习的安排及方法与手段的运用,均可依据学生课堂上的具体反映作恰当与否的评价,而对“说课”活动的评价则缺少了学生这一参照物。
其次,课堂教学是预先规定的随机过程、动态过程,面对备课时一些始料未及问题的处理,往往最能看出一个教师的应变能力。“说课”活动规定了程序而缺少了相应的随机过程,只是一个静态过程。尽管“说课”中,教师在一些重点、难点处往往有“如果学生掌握不了,应如何”一类假设,并且制订了相应的具体对策,但毕竟还是预料中的假设,没有课堂教学那些“意外”的效果。
再次,“说课”本身是一种侧重于理论研究的教研形式,因而在一些细节上,往往也有脱离实际的趋势,如教学目标的确立过高,教材内容分析过深,一些“理论”根据牵强附会,一些教学手段不切合实际等。
当前,在许多地方教研活动唯“说课”为主的情况下,“说课”的上述片面性表现得更突出。笔者曾参加过几次评课活动,几位“说课”的优胜者在上课中,有的并不能将“说课”时的教学设想运用到课堂 上,课上得平谈无奇,并不成功。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说课”好并不等于上课好,更不能与教学水平的高低相提并论。
总之,对于教研中开展“说课” 活动要作具体、实际的分析,它作为一种教研形式,对教学有一定的互补作用。如果把它和备课、上课等活动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发挥它的效能而弥补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