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对当今大学生的影响力日益加深,但是网络舆论没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约束,很容易带给大学生消极影响。由此,在高校教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发挥网络舆论的重要作用,通过适当地引导网络舆论,使网络舆论产生正面的影响,发挥其思想育人的引导作用。本文分析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网络舆论;舆论引导
引言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成长,是网络信息时代的主力军,但是负面的网络舆论会日益侵害大学生的心理及精神健康,影响大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由此,高校应当从网络舆论着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发挥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责任感和网络道德意识。
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
大多数教师对网络媒介缺乏深入的认知,因为网络舆论信息太过复杂,教师不能有效地甄别和筛选,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网络舆论爆发时,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其不能对事件进行客观的判断和分析,不能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地使用新媒体,这会导致不良事件的持续发酵。
(二)教师对舆论的关注缺乏持续性
网络舆论的出现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性,通常,网络舆论事件的影响力会持续一段时间,而教师的日常工作较为繁杂,无法花大量时间对舆论事件进行持续性关注和追踪,无法对网络舆论进行长期引导,这就使得一些舆论事件仍然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阻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高校关于网络舆论的工作太过形式化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制定网络舆论事件的应急预案,也对学生的网络舆论进行监管,但高校出台的规定和管理制度太过形式化,没有实际性解决问题。同时,面对网络舆论事件时,仅靠教师一人,没有相关专家和团队提供指导和帮助,这些教师会由于缺少工作经验,不能及时控制网络舆论事件的发酵,无法将负面影响控制到最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
(一)控制网络舆论
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筛选和控制网络舆论是开展后续工作的基础。各大高校应当组织教师设立专门的制度和专门的部门,以此对校园网络内容进行及时地控制和筛选,尤其是对学生的论坛发言、聊天内容进行监控,便于教师直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舆论情况。教师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分析网络舆论的发展导向,在课堂上对学生认知的一些错误的舆论信息及时进行纠正,通过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防止错误舆论的蔓延和扩大。
(二)构建师生交流平台
教师为突出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应当构建师生交流平台,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网上要以真实身份面对学生,解决学生的疑难,为教师了解学生提供便利,教师可以很快了解班级学生的舆论动态、洞察学生的思想情况,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此打破实际工作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三)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灌输型为主,教师很难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课堂上融入一些网络舆论信息,提升思想政治课堂的层次。由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全方位、灵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用网络舆论信息完善授课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先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佛山小悦悦”时间的相关背景,播放新闻视频,进而让学生对这这个舆论信息进行评价,并假设自己在现场时的做法。教師要通过该新闻事件,引导学生成为一个乐于助人、正义的人,以此提升其道德素养,这种思想政治课程更具实践性和操作性。
(四)监管网络舆情
由于网络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网络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高校开展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不能只局限于某一个时间段,还要提升监管的全面性。首先,教师应当应用合适的网络舆论信息,与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和生活细节同步,能有效拉长、拉宽学生网络舆情监管的时间。其次,教师要提升网络舆情监管的主动性,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网络舆情相关知识的活动,比如开设讲座、运用纪录片、创作宣传版画等等,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网络舆情。
(五)组织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高校要积极开展网络讲座和线下知识宣传活动,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离线讲座,通过整合校园微博、微信、网上微课等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网络舆情教育。在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使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两面性,了解使用互联网的正确方法,这样能提升学生对舆论的自我判别能力,避免其盲目相信舆论,对其三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六)寻找网络舆论引导亮点
教师通过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充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让其形成正确的三观。因为社会上的网络舆论较多,所以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时,应当选择合适的网络舆论信息资源,以此发掘网络舆论的引导要点,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刻的印象,避免其受到类似情况的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比如教师应对“老年人被扶后将人告上法庭”这一网络舆论信息,应当将网络舆论的引导亮点集中在学生层面上,组织“你会怎么做?”思想交流活动,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也能让其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应当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并明确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通过采取构建师生交流平台、控制网络舆论、监管网络舆情等策略,积极开展正面的引导工作,发挥各种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这样既能丰富思政政治教育课堂,也能使大学生在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超毅.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舆论引导[J].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07):55-56.
[2]徐伟. 基于网络舆论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2020,6(02):42.
[3]邢艳芳.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引导策略[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2):12-13.
作者简介:王喜庆,出生日期:1988年2月10日;性别:男,职称:讲师,民族:汉族;籍贯:河北省献县 ; 学历:硕士;单位:沧州师范学院;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网络舆论;舆论引导
引言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成长,是网络信息时代的主力军,但是负面的网络舆论会日益侵害大学生的心理及精神健康,影响大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由此,高校应当从网络舆论着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发挥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责任感和网络道德意识。
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
大多数教师对网络媒介缺乏深入的认知,因为网络舆论信息太过复杂,教师不能有效地甄别和筛选,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网络舆论爆发时,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其不能对事件进行客观的判断和分析,不能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地使用新媒体,这会导致不良事件的持续发酵。
(二)教师对舆论的关注缺乏持续性
网络舆论的出现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性,通常,网络舆论事件的影响力会持续一段时间,而教师的日常工作较为繁杂,无法花大量时间对舆论事件进行持续性关注和追踪,无法对网络舆论进行长期引导,这就使得一些舆论事件仍然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阻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高校关于网络舆论的工作太过形式化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制定网络舆论事件的应急预案,也对学生的网络舆论进行监管,但高校出台的规定和管理制度太过形式化,没有实际性解决问题。同时,面对网络舆论事件时,仅靠教师一人,没有相关专家和团队提供指导和帮助,这些教师会由于缺少工作经验,不能及时控制网络舆论事件的发酵,无法将负面影响控制到最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
(一)控制网络舆论
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筛选和控制网络舆论是开展后续工作的基础。各大高校应当组织教师设立专门的制度和专门的部门,以此对校园网络内容进行及时地控制和筛选,尤其是对学生的论坛发言、聊天内容进行监控,便于教师直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舆论情况。教师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分析网络舆论的发展导向,在课堂上对学生认知的一些错误的舆论信息及时进行纠正,通过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防止错误舆论的蔓延和扩大。
(二)构建师生交流平台
教师为突出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应当构建师生交流平台,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网上要以真实身份面对学生,解决学生的疑难,为教师了解学生提供便利,教师可以很快了解班级学生的舆论动态、洞察学生的思想情况,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此打破实际工作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三)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灌输型为主,教师很难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课堂上融入一些网络舆论信息,提升思想政治课堂的层次。由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全方位、灵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用网络舆论信息完善授课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先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佛山小悦悦”时间的相关背景,播放新闻视频,进而让学生对这这个舆论信息进行评价,并假设自己在现场时的做法。教師要通过该新闻事件,引导学生成为一个乐于助人、正义的人,以此提升其道德素养,这种思想政治课程更具实践性和操作性。
(四)监管网络舆情
由于网络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网络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高校开展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不能只局限于某一个时间段,还要提升监管的全面性。首先,教师应当应用合适的网络舆论信息,与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和生活细节同步,能有效拉长、拉宽学生网络舆情监管的时间。其次,教师要提升网络舆情监管的主动性,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网络舆情相关知识的活动,比如开设讲座、运用纪录片、创作宣传版画等等,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网络舆情。
(五)组织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高校要积极开展网络讲座和线下知识宣传活动,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离线讲座,通过整合校园微博、微信、网上微课等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网络舆情教育。在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使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两面性,了解使用互联网的正确方法,这样能提升学生对舆论的自我判别能力,避免其盲目相信舆论,对其三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六)寻找网络舆论引导亮点
教师通过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充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让其形成正确的三观。因为社会上的网络舆论较多,所以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时,应当选择合适的网络舆论信息资源,以此发掘网络舆论的引导要点,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刻的印象,避免其受到类似情况的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比如教师应对“老年人被扶后将人告上法庭”这一网络舆论信息,应当将网络舆论的引导亮点集中在学生层面上,组织“你会怎么做?”思想交流活动,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也能让其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应当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并明确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通过采取构建师生交流平台、控制网络舆论、监管网络舆情等策略,积极开展正面的引导工作,发挥各种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这样既能丰富思政政治教育课堂,也能使大学生在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超毅.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舆论引导[J].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07):55-56.
[2]徐伟. 基于网络舆论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2020,6(02):42.
[3]邢艳芳.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引导策略[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2):12-13.
作者简介:王喜庆,出生日期:1988年2月10日;性别:男,职称:讲师,民族:汉族;籍贯:河北省献县 ; 学历:硕士;单位:沧州师范学院;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