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幼小衔接问题,许多幼教工作者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还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对当地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做过详细的调查,发现存在着三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一、衔接点单一,仅仅注重知识的衔接
很多幼儿园仅仅注重知识的衔接,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和一部分公立幼儿园中,“小学化”管理非常严重,而且呈加速蔓延之势。尤其幼儿园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习为主。由于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使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二、衔接面狭窄,仅仅是幼儿园的任务
大家认为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园的事,跟小学没关系,小学一年级报名时要有统一的入学考试,于是家长纷纷要求幼儿园提前教拼音和算术。小学起始年级则拔高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拼音和基础加减法的教学。刚刚由大班升上小学的儿童,心理情绪必定会经历兴奋、紧张、焦虑三个时期,由于小学对于衔接工作的忽视,新入学的儿童有着或多或少的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进而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抗拒心理。
三、衔接时间太迟,仅仅是大班末期的工作
很多幼儿园只是在大班末期按小学教学方式上课,或带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学习生活等。而有的幼儿园又急于求成,干脆在大班提前学习小学课程,这样小的年龄学习小学课程,不仅增加了难度和学习压力,也增加了幼儿的学习情绪障碍。
幼小衔接工作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甚至高效呢?笔者认为,一是幼小衔接的“点”宜多,二是幼小衔接的“面”宜宽,三是幼小衔接的“时”宜早,即增其“点”,拓其“面”,趁其“早”。
一、增其“点”——全面准备,体、智、德、美等多点衔接
(一)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
幼儿园要保证幼儿充足的营养和休息,防治疾病,注意安全,开展有意义的体育活动,锻炼幼儿的体格,使他们身心健康,体质增强。如:幼儿园每天要保证孩子有2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训练感官,锻炼小肌肉的动作能力;在课间餐和午餐的营养调配上要注意各方面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要定期给孩子体检,春秋两季及时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等。
(二)培养幼儿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愿望,激发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如果缺乏指导,幼儿的兴趣就仍然停留在被动地由外界事物的表面特点所左右,不会产生较强的、持久的主动学习兴趣。因此,幼儿园不仅要用生动形象的内容来吸引幼儿,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教师要肯定和鼓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能提出问题。还可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引导他们看相应的图书,从书籍里学到有关的知识。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好的习惯,提高素质
良好的个性品质将会使孩子终身受益。因此,要培养幼儿能经常用饱满的情绪、愉快地投入各项活动;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为同伴的进步而高兴;乐于与人合作、分享,遇到纠纷会协商解决;有一定的责任感,碰上挫折、困难敢于克服;懂得只有付出努力才能做好事情,具有初步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在集体面前抑制自己不合理的冲动,知道个人的行为不能妨碍集体;养成遵守集体规则和纪律的习惯,并且有一定的是非观念和正确评价同伴行为的能力。
二、拓其“面”——多方配合,幼儿园、小学、家庭形成合力
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学前儿童和小学生确有不同阶段的特点,但是,一个孩子决不可能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在衔接时期,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且相互交叉。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联合国的有关资料曾提出:“儿童要为入小学做好准备,学校要为儿童做好准备。”幼儿园和小学都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
因此,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幼儿园向小学靠,也不是小学向幼儿园靠,而是双方要保持有效的教育联系,彼此沟通,相互衔接。双方既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特殊性,又必须同时保持连续性,共同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幼儿园要“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同时营造班内外、园内外“幼小衔接”的环境氛围。首先,要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幼儿感到在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中生活,这对幼儿的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次,要注意改变活动室的布局,大班后期可将集中排坐式环境按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布置,这样可让幼儿在幼儿园里感受到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的体验,还可组织大班幼儿去参观小学的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或把他们带进小学课堂,参观小学生的学习活动等,从而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
小学的衔接工作可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要为刚入学的孩子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一年级的老师对学生要有爱心,更要有耐心。第二,在教学上不能完全按小学的特点去要求孩子,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如能将游戏方式引入一年级课堂,则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第三,在侧重教学的同时,不能完全忽略对孩子的保育工作,需要老师做个有心人,时时刻刻观察、呵护孩子,让他们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另外,幼小衔接工作还需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幼儿园要利用家长会、家教宣传栏、家园联系手册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如何作好孩子的入学准备。尤其是在大班毕业前的两个月,为了确保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要求相一致,使幼儿度过一个生活有序、愉快而又为入学做准备的假期,放假前,可给每位家长送上一封情真意切的“公开信”,向家长明确提出暑期中的建议和要求,保证幼儿快乐地进入小学。
三、趁其“早”——未雨绸缪,幼儿入园之初即是幼小衔接之时
儿童某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幼小衔接工作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而是要从幼儿入园之初就开始,整个幼儿教育时期都要为儿童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准备。所以,要将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分解成不同层次、水平的教育目标,划分到不同阶段的教育中去完成,使幼儿在入学前能达到应有的身心全面发展的水平。如规则意识就是在孩子刚入园时通过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常规训练逐步形成的,而孩子的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更需要长期的引导和训练。孩子的社会性的发展,同样需要他们在走进幼儿园后的每一天里,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和同伴的游戏活动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因此,幼儿入园之初就要培养幼儿对小学学习生活向往的情感,激发幼儿良好的入学动机。他们也许不懂得入小学将意味着什么,只是知道做小学生表明自己已经长大,或者仅仅是羡慕小学生可以背新书包,穿新校服,用新的漂亮的文具盒等。这种入学的愿望虽然非常幼稚、肤浅,但也是可贵的,教师应当保护这种积极性,并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
幼儿入园之初就要注意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幼儿的社会性心理品质的发展,对他们进入小学后能否尽快尽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入园之初就要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班开始,就应逐步培养幼儿上课坐姿端正、专心听讲的习惯,爱提问、勤思考的习惯;按时、认真地完成学习任务、严格遵守作息制度的习惯等。
总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一项比较艰巨而有意义的大工程,需要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准确地把握住幼小衔接的点、面、时,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同时,还要及时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才能担负起全面培养教育幼儿的重任。
一、衔接点单一,仅仅注重知识的衔接
很多幼儿园仅仅注重知识的衔接,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和一部分公立幼儿园中,“小学化”管理非常严重,而且呈加速蔓延之势。尤其幼儿园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习为主。由于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使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二、衔接面狭窄,仅仅是幼儿园的任务
大家认为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园的事,跟小学没关系,小学一年级报名时要有统一的入学考试,于是家长纷纷要求幼儿园提前教拼音和算术。小学起始年级则拔高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拼音和基础加减法的教学。刚刚由大班升上小学的儿童,心理情绪必定会经历兴奋、紧张、焦虑三个时期,由于小学对于衔接工作的忽视,新入学的儿童有着或多或少的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进而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抗拒心理。
三、衔接时间太迟,仅仅是大班末期的工作
很多幼儿园只是在大班末期按小学教学方式上课,或带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学习生活等。而有的幼儿园又急于求成,干脆在大班提前学习小学课程,这样小的年龄学习小学课程,不仅增加了难度和学习压力,也增加了幼儿的学习情绪障碍。
幼小衔接工作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甚至高效呢?笔者认为,一是幼小衔接的“点”宜多,二是幼小衔接的“面”宜宽,三是幼小衔接的“时”宜早,即增其“点”,拓其“面”,趁其“早”。
一、增其“点”——全面准备,体、智、德、美等多点衔接
(一)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
幼儿园要保证幼儿充足的营养和休息,防治疾病,注意安全,开展有意义的体育活动,锻炼幼儿的体格,使他们身心健康,体质增强。如:幼儿园每天要保证孩子有2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训练感官,锻炼小肌肉的动作能力;在课间餐和午餐的营养调配上要注意各方面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要定期给孩子体检,春秋两季及时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等。
(二)培养幼儿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愿望,激发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如果缺乏指导,幼儿的兴趣就仍然停留在被动地由外界事物的表面特点所左右,不会产生较强的、持久的主动学习兴趣。因此,幼儿园不仅要用生动形象的内容来吸引幼儿,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教师要肯定和鼓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能提出问题。还可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引导他们看相应的图书,从书籍里学到有关的知识。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好的习惯,提高素质
良好的个性品质将会使孩子终身受益。因此,要培养幼儿能经常用饱满的情绪、愉快地投入各项活动;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为同伴的进步而高兴;乐于与人合作、分享,遇到纠纷会协商解决;有一定的责任感,碰上挫折、困难敢于克服;懂得只有付出努力才能做好事情,具有初步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在集体面前抑制自己不合理的冲动,知道个人的行为不能妨碍集体;养成遵守集体规则和纪律的习惯,并且有一定的是非观念和正确评价同伴行为的能力。
二、拓其“面”——多方配合,幼儿园、小学、家庭形成合力
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学前儿童和小学生确有不同阶段的特点,但是,一个孩子决不可能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在衔接时期,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且相互交叉。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联合国的有关资料曾提出:“儿童要为入小学做好准备,学校要为儿童做好准备。”幼儿园和小学都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
因此,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幼儿园向小学靠,也不是小学向幼儿园靠,而是双方要保持有效的教育联系,彼此沟通,相互衔接。双方既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特殊性,又必须同时保持连续性,共同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幼儿园要“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同时营造班内外、园内外“幼小衔接”的环境氛围。首先,要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幼儿感到在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中生活,这对幼儿的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次,要注意改变活动室的布局,大班后期可将集中排坐式环境按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布置,这样可让幼儿在幼儿园里感受到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的体验,还可组织大班幼儿去参观小学的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或把他们带进小学课堂,参观小学生的学习活动等,从而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
小学的衔接工作可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要为刚入学的孩子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一年级的老师对学生要有爱心,更要有耐心。第二,在教学上不能完全按小学的特点去要求孩子,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如能将游戏方式引入一年级课堂,则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第三,在侧重教学的同时,不能完全忽略对孩子的保育工作,需要老师做个有心人,时时刻刻观察、呵护孩子,让他们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另外,幼小衔接工作还需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幼儿园要利用家长会、家教宣传栏、家园联系手册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如何作好孩子的入学准备。尤其是在大班毕业前的两个月,为了确保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要求相一致,使幼儿度过一个生活有序、愉快而又为入学做准备的假期,放假前,可给每位家长送上一封情真意切的“公开信”,向家长明确提出暑期中的建议和要求,保证幼儿快乐地进入小学。
三、趁其“早”——未雨绸缪,幼儿入园之初即是幼小衔接之时
儿童某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幼小衔接工作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而是要从幼儿入园之初就开始,整个幼儿教育时期都要为儿童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准备。所以,要将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分解成不同层次、水平的教育目标,划分到不同阶段的教育中去完成,使幼儿在入学前能达到应有的身心全面发展的水平。如规则意识就是在孩子刚入园时通过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常规训练逐步形成的,而孩子的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更需要长期的引导和训练。孩子的社会性的发展,同样需要他们在走进幼儿园后的每一天里,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和同伴的游戏活动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因此,幼儿入园之初就要培养幼儿对小学学习生活向往的情感,激发幼儿良好的入学动机。他们也许不懂得入小学将意味着什么,只是知道做小学生表明自己已经长大,或者仅仅是羡慕小学生可以背新书包,穿新校服,用新的漂亮的文具盒等。这种入学的愿望虽然非常幼稚、肤浅,但也是可贵的,教师应当保护这种积极性,并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
幼儿入园之初就要注意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幼儿的社会性心理品质的发展,对他们进入小学后能否尽快尽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入园之初就要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班开始,就应逐步培养幼儿上课坐姿端正、专心听讲的习惯,爱提问、勤思考的习惯;按时、认真地完成学习任务、严格遵守作息制度的习惯等。
总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一项比较艰巨而有意义的大工程,需要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准确地把握住幼小衔接的点、面、时,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同时,还要及时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才能担负起全面培养教育幼儿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