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如何提高数学思维活动的含量、增添思维活动的“数学味”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动手实践——提升活动能力,扩展学生的视野
在多元化的数学活动中,我们倡导的动手实践主要是指课外的一些实践活动。它以调查实践活动、数学园地活动为主,并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活动能力,扩展学生的视野。
1.课堂延伸。引领学生体验和实践在生活中的数学
教材并非是唯一的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概念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我们要走出课堂走出课本,为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实践舞台,为学生指明数学学习的另一条通向“罗马”的大道,这也是发挥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一个巨大空间。
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后,我们进行了“制作年历送朋友”的数学实践活动。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了年历卡,不仅巩固了“年月日”的知识,也知道了年历的编排和星期的紧密联系。同时在进行了调查访问、网络收索后,获得了丰富的有关时间的知识,在交流整理后编成了一本属于学生自己的“书”——《为时间排队》。
2.课堂变脸。带领学生进入数学新时空
数学活动课是常规课堂外的课堂。数学活动课一是让要学生喜欢,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在主动、积极地学习;二是要活跃思维,让学生通过活动涉及更多的知识,展开数学思维的翅膀,发展智能并培养创造力;三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感受、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可以采用快乐数学会、数学竞赛等形式。如开一次数学会,先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编排节目和人员。准备妥当以后,全班进行一次热热闹闹的数学会。
3.数学游戏。打开数学与游戏的链接
心理学研究表明:促进人的素质和个性发展的最重要途径是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可以把课本的知识转化成“玩”的活动,也可以把日常生活或是科普读物中的游戏拿出来让学生玩,体会其中数学的奥妙,在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的同时,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魏书生有句名言:每件事都有一百种做法,只要我们不断思考,大胆尝试,总能够想出好方法的。
二、写作日记——描绘课堂、生成精彩的摇篮
记数学日记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顺应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给学生以极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使每位学生体验到欢乐、成功。当学生写出自己的日记后,教师要尽量寻找某一优点加以表扬,如“你会把所学的数学运用生活中去了”“你写的日记进步真大”“老师愿意分享你自编的幽默故事”“你是小小数学家”等,带着这些鼓励学生更喜欢写数学日记了。
同时,教师对学生撰写的日记要及时地进行地反馈、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自己的日记,有利于学生们取长补短,获得更多的信息,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从教师、同伴的评价中享受成功的体验,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平时教师还应及时指导修改有一定思想的日记组织投稿,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报纸杂志上时,我们看到的将是他最灿烂、最自信的笑容,那时的情景一定会让他终生难忘的。
有位学生在学习了“特殊关系的最小公倍数”后这样写道:
“在数学书上我们碰到了一道有趣的题目:找出下列每组数的的最小公倍数:8和2、3和9、5和10、4和8。
做这组题的时候,大家很快地就完成了。待到发言时,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一个同学说我发现其中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接着,另一位同学补充道:我认为这样的结论应有一个前提就是当两个数存在倍数关系时才有这样的规律。但大家还有些疑惑。于是他开始举例进行了进一步验证,比如:9和3,9是3的倍数。经过排列3的倍数有3、6、9、12……9的倍数有9、18、27……9和3的最小公倍数的确是9。由此看来这个规律是正确的。经过大家的补充、验证、归纳、总结,学生们发现了这样一条规律: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其中较大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大家都为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究、归纳得出这个规律而高兴。
在这节有趣的数学课上,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了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给我们寻找一些特殊关系的最小公倍数带来的方便,学生心里美滋滋的,品尝到了探究的乐趣,也拓宽了学生撰写日记的思路,引领着学生不断地善于捕捉素材,为写出更高质量的数学日记积累经验。
三、活化经验——体验快乐,关注思维内化的加工过程
数学的本质是一种抽象、一种模型。正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一样,数学也是极具个性的。严密的逻辑使她精确,高度的抽象使她深邃,广泛的应用使她美丽。数学教育中要让数学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在小学阶段尤其要凸显数学的应用意识。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时,既要明确地反对数学教育完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又应该防止以“生活化”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具有的“数学味”。
数学正是由于有了生活才有了不绝的研究源泉。生活正是有了数学才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只有努力探求数学教学中“生活味”与“数学味”的最佳融合,给学生适当的空间,构建内化思维,能动地做好锻炼思维的体操,才能真正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精彩。
一、动手实践——提升活动能力,扩展学生的视野
在多元化的数学活动中,我们倡导的动手实践主要是指课外的一些实践活动。它以调查实践活动、数学园地活动为主,并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活动能力,扩展学生的视野。
1.课堂延伸。引领学生体验和实践在生活中的数学
教材并非是唯一的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概念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我们要走出课堂走出课本,为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实践舞台,为学生指明数学学习的另一条通向“罗马”的大道,这也是发挥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一个巨大空间。
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后,我们进行了“制作年历送朋友”的数学实践活动。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了年历卡,不仅巩固了“年月日”的知识,也知道了年历的编排和星期的紧密联系。同时在进行了调查访问、网络收索后,获得了丰富的有关时间的知识,在交流整理后编成了一本属于学生自己的“书”——《为时间排队》。
2.课堂变脸。带领学生进入数学新时空
数学活动课是常规课堂外的课堂。数学活动课一是让要学生喜欢,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在主动、积极地学习;二是要活跃思维,让学生通过活动涉及更多的知识,展开数学思维的翅膀,发展智能并培养创造力;三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感受、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可以采用快乐数学会、数学竞赛等形式。如开一次数学会,先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编排节目和人员。准备妥当以后,全班进行一次热热闹闹的数学会。
3.数学游戏。打开数学与游戏的链接
心理学研究表明:促进人的素质和个性发展的最重要途径是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可以把课本的知识转化成“玩”的活动,也可以把日常生活或是科普读物中的游戏拿出来让学生玩,体会其中数学的奥妙,在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的同时,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魏书生有句名言:每件事都有一百种做法,只要我们不断思考,大胆尝试,总能够想出好方法的。
二、写作日记——描绘课堂、生成精彩的摇篮
记数学日记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顺应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给学生以极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使每位学生体验到欢乐、成功。当学生写出自己的日记后,教师要尽量寻找某一优点加以表扬,如“你会把所学的数学运用生活中去了”“你写的日记进步真大”“老师愿意分享你自编的幽默故事”“你是小小数学家”等,带着这些鼓励学生更喜欢写数学日记了。
同时,教师对学生撰写的日记要及时地进行地反馈、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自己的日记,有利于学生们取长补短,获得更多的信息,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从教师、同伴的评价中享受成功的体验,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平时教师还应及时指导修改有一定思想的日记组织投稿,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报纸杂志上时,我们看到的将是他最灿烂、最自信的笑容,那时的情景一定会让他终生难忘的。
有位学生在学习了“特殊关系的最小公倍数”后这样写道:
“在数学书上我们碰到了一道有趣的题目:找出下列每组数的的最小公倍数:8和2、3和9、5和10、4和8。
做这组题的时候,大家很快地就完成了。待到发言时,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一个同学说我发现其中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接着,另一位同学补充道:我认为这样的结论应有一个前提就是当两个数存在倍数关系时才有这样的规律。但大家还有些疑惑。于是他开始举例进行了进一步验证,比如:9和3,9是3的倍数。经过排列3的倍数有3、6、9、12……9的倍数有9、18、27……9和3的最小公倍数的确是9。由此看来这个规律是正确的。经过大家的补充、验证、归纳、总结,学生们发现了这样一条规律: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其中较大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大家都为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究、归纳得出这个规律而高兴。
在这节有趣的数学课上,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了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给我们寻找一些特殊关系的最小公倍数带来的方便,学生心里美滋滋的,品尝到了探究的乐趣,也拓宽了学生撰写日记的思路,引领着学生不断地善于捕捉素材,为写出更高质量的数学日记积累经验。
三、活化经验——体验快乐,关注思维内化的加工过程
数学的本质是一种抽象、一种模型。正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一样,数学也是极具个性的。严密的逻辑使她精确,高度的抽象使她深邃,广泛的应用使她美丽。数学教育中要让数学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在小学阶段尤其要凸显数学的应用意识。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时,既要明确地反对数学教育完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又应该防止以“生活化”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具有的“数学味”。
数学正是由于有了生活才有了不绝的研究源泉。生活正是有了数学才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只有努力探求数学教学中“生活味”与“数学味”的最佳融合,给学生适当的空间,构建内化思维,能动地做好锻炼思维的体操,才能真正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