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面,则背向有影”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ware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山有面,则背向有影”是东晋顾恺之在其《画云台山记》中提出的重要美学观点,他认为,在山水画创作的过程中,要根据山石的块面结构,描绘出山体的阴阳向背,而不是仅仅将山体作为一个平面化的物象进行描绘。近代以来,中国画的创作是否要吸收明暗、光影这些源自西方绘画的表现因素,一直都存在着诸多争议。文章试图通过一些绘画实例来分析明暗关系在山水画中的表现,佐证在山水画创作的过程中运用一些光影、明暗关系的必要性。
  關键词:山水画;明暗;光影
  “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的艺术主张,曾在20世纪50年代引发了是否要引进素描教学的讨论。众所周知,素描由西方传入,是训练绘画者空间、造型、明暗等一系绘画能力的基础。那么,中国画学习者在绘画初期,是否也要进行素描的练习,素描中对于空间、明暗的塑造在山水画中是否同样适用。
  多数绘画者认为,无论是素描,还是明暗关系与自然光线的运用,都是西方绘画中的专利,山水画的主要方向不在于写生与写实,而是在于回归传统笔墨技法,追求古典文人画中诗的意境。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传统技法虽不可轻视,但一味固守传统、不加以创新,就会走上僵化的老路。传承了千百年的中国绘画,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不应固步自封,要充分吸收借鉴西画中一些有益的绘画因素,特别是西画重视写生,注重画面中的明暗处理等方面,取其精华,促进自身发展。
  一、中西方的绘画习惯及对于明暗关系的运用
  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空前繁荣,在全国性的美术大展上不难见到山水画的身影,但笔者认为,当前山水画的创作仍存在着些许弊端。徐悲鸿曾在其《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一文中提出“中国画不写影,其趣遂与欧画大异”,即是说中国绘画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注重光影、明暗的描绘,这样一来就与西方绘画有很大不同。徐悲鸿身处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大背景下,他在研习传统中国绘画的过程中,意识到了中国画不写影这一重要问题,从而希望通过自身实践来改善中国画的这个弊端。
  那么,造成中国画与西画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其一,绘画技法的不同。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用线条勾勒山川树木的造型,再加以皴法与点法塑造山石结构,十分重视笔墨技法的运用,色调以墨色为主,再加以淡彩,画面清丽典雅;而西方绘画以油画为代表,颜料色彩丰富,绘画者往往用色彩来描绘出色调层次、光影变化、物象质感以及空间感,强调光与色的和谐统一。其二,中西方绘画者的绘画思路不同。西画的写生方式是直接性的,画家在写生的过程中基本上运用写实的手法,旨在还原所描绘的对象,绘画者将光源作为绘画的主要条件,画面中的物象、风景都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而中国画的写生方式是间接性的,对光线没有具体的要求,传统山水画家更加注重的是画面气韵上的动人,旨在表达画家心中的山水,追求心灵上的返璞归真。
  提到对光线、明暗的运用,那么就一定要提到法国画坛的印象派,他们的绘画十分注重对光线的研究与表现。莫奈作为印象派的代表画家,对光线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绘画《日出·印象》记录了海上日出的瞬间景象,水中倒映着天空的颜色,表现出了水雾交融、水天一色的景象,虽笔触凌乱,却给观者带来了宁静的视觉享受,印象派也因此得名。
  纵观中国绘画史,就真的没有山水画家运用光线进行绘画创作吗?笔者认为清代龚贤就是一位描绘明暗的高手。龚贤的画风分为“白龚”与“黑龚”两种,“白龚”主要继承了文人画的一些绘画手法,极少皴染,大多凭借线条勾勒出山石树木的造型结构。相较“白龚”,“黑龚”更加能够体现出龚贤独特的艺术风格。不同于“白龚”简淡的画风,“黑龚”中的山石反复皴染,墨色多变,墨法运用十分灵活。山石底部,往往是画面中最“黑”的部分,再用稍灰一些的墨对“黑面”与山石顶部的“亮面”进行过渡;每块石头间,通过墨色较深的苔点分隔开来,画面苍茫浑厚,光感十足。正是龚贤对墨的把控、对黑白关系的运用,使其山水画在清代画坛的摹古氛围中脱颖而出。
  二、山水画中运用明暗关系的必要性
  部分山水画家认为,将山峰树木加上明暗结构后,会减弱画面的灵动性,这样会让山水画类似西方的风景画,中国的山水画要做到“干干净净”,中国的绘画者要以干净的画面来体现虚静之心。其实在传统的基础上,适当描绘一些明暗关系,不但可以增强山峰的体积感,也可以让画面中的山石、树木、房屋更加接近真实。
  在阮荣春的《静静山村》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画面对于明暗效果的运用。画面中,前方的山石结构,多采用长线条勾勒出轮廓,再用短线条穿插在每块石头之间进行结构强调,而后面的山体线条使用较为随意,用渲染的方式表现结构;山石底部的倒影用淡墨带出,增加了山石的分量感。画面后方的房屋与前方相比,墙面稍用淡墨渲染,表现出了画面的前后关系。画面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对于溪瀑的描绘,不同于传统文人画中一泻而下的瀑布,画面中的瀑布受光面留白,背光面以淡墨皴染,如此反复几段,使得画面更具有真实感。作者对于大自然的观察极精极细,画面中对明暗关系恰到好处的运用,为观者带来了更为真切的视觉享受。
  白雪石亦是一位擅长运用明暗作画的高手,在其代表作《青峰白练》中,他采用了前重后轻的表现方式,远处的山峰颜色逐步变淡,最后面的远山用淡墨染出,气象苍茫。作者运用了西画中明暗的表现形式,使山峰的倒影在水中一一呈现。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倒影中,作者按照山峰的主次区分了墨色的浓淡,因此水中的倒影非但没有让画面整体暗淡,反而使江水更显清澈平静,增加了画面的可读性。
  明暗关系的表现虽在传统山水画中出现频次不多,但块面与明暗作为绘画中的造型手段,在山水画中应适当运用。山水画中的明暗关系不是概念性的,更多是来自绘画者对于真山真水的主观表现,适度运用自然中的光线,更加能够表现出山川的逸气,同时也能拉近绘画者与观者间的距离。
  三、李可染对于山水画中光影运用的艺术探索   近代画坛中,具有革新精神的艺术家比比皆是,黄宾虹、林风眠、李可染、白雪石等艺术大家都在自身的艺术实践中,对山水画进行改良,他们大胆借鉴西方绘画对光的运用,将明暗关系以全新的方式在自己的画中体现出来。
  李可染是一位敢于推陈出新的艺术家,他的写生作品不同于传统写生的表现方式,他大胆吸收了西画中的明暗、对比等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其代表作品《清漓风光图》中,他巧妙地运用了光线,使得所绘山体看似都笼罩在黑暗之中,但仔细观察会发现,画面整体光线虽为背光,但山石结构的描绘却较为分明,不显空洞;边缘线处留白的运用,自然地表现光线映照在山峰上的感觉,事实上这种留白并非自然光线照射产生,而是结合了李可染自身的艺术加工,让画面更加具有趣味性。
  在《峡江帆影图》中,李可染同样运用了逆光的表现形式,相较于其他作品,此图用墨更为大胆,除了亮面的反光,黑浓的墨色仿佛涂满了所有山峰,作者凭借自身纯熟的作画技法,拉大了受光面与背光面之间的对比,强调了每一座山峰的形状。作者突破了传统的构图方式,用水面将画面中的山峰分割成两段,后方的远山又将分开的山峰联系在一起,更加突出了虚实关系,带给了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
  李可染大胆借鉴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虽然争议颇多,但他始终坚持自我情感的表达,为绘画艺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新一代画人应更加全面地研习绘画中的写意气概,学习李可染等大家敢于变革的创作精神。
  四、明暗关系的运用对山水画创作的启示
  文人画中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绘画形式作为传统山水画创造意境的基本方法,一方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后世画家在山水画创作时进一步的发挥。山水画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法则,不少习画者受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影响,绘画千人一面,摹古之风始终盛行。
  时至今日,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唤醒了人们创新的意识。一些年轻的山水画家受到近代画家艺术思维的启迪,力求突破传统的笔墨程式和作画技法,将西方的绘画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其中不乏一些成功者。
  近代美术家们对于山水画革新做出的努力以及现代画展中创意十足的优秀作品,都为笔者以后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启示。改良传统山水画是新一代画人的首要任务,改良要在掌握传统笔墨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不能摒弃传统。改良的路径有三条:第一,要改变创作思路,不再采取闭门造车的创作方式,要走出画室,多多进入自然写生,避免走上刻板僵化的老路。第二,虽然山水画的主要创作目的是为了体现出画家的心境,但绘画者在创作过程中也要注重对真实景观的还原,在写意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写实的趣味性。第三,要对创作的表现形式加以创新,山水画的笔法不应局限在勾与皴之间,可以在画面中多运用一些晕染,以此描绘出山峦树木的阴阳向背。
  在山水画创作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对于传统笔墨技法的传承,也要充分吸收西方经典艺术流派的优良之处,取百家之所长,为创作所用。
  参考文献:
  [1]徐悲鸿.中国画的艺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7.
  [2]龐雅元.中国当代山水画的光影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3]郭建伟.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明暗”观念研究[D].扬州大学,2014.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古浪县山陕会馆大殿东西两壁遗存有两铺清代大型三国人物故事壁画,画面人物众多,构思布局巧妙缜密,人物造型精美工致,线描细劲,设色稳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然长久以来并未引起学界关注,现就其壁画内容与艺术价值进行初步辨识与探讨。  关键词:山陕会馆;清代壁画;三国故事;河西走廊;关公信仰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河西走廊中东部地区石窟、寺观壁画考察与研究”(16Y
期刊
摘 要:文章旨在通过研究表现主义的时代背景以及艺术特征来分析情感是如何作为灵感来源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独一无二的作用和重要性,并研究二战后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出现及其特殊的时代背景给艺术家在情感上的冲击,由此带来的新的表现语言,以及抽象化表现主义的诞生及其对我国艺术家的影响。  关键词:表现主义;情感;绘画;抽象表现主义  一、表现主义简介  (一)表现艺术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表现主义一词出现于190
期刊
摘 要:巴洛克画派是大航海时代欧洲经济繁荣、人性觉醒的产物,它被天主教会和欧洲君主作为反宗教改革的利器而成为潮流。从文艺复兴走到巴洛克艺术,外缘加内因,西方艺术经历了一段从阴阳和平到太阳之光的演变。在人类文明发展史和西方美术史上,这也是顺应历史,理所当然,势所必然。  关键词:巴洛克画派;巴洛克艺术;阴阳和平;太阳之光  《黄帝内经》之《灵枢·通天》篇,提到五种人。其中,“太阳之人”为“居处于于,
期刊
摘 要: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艺术创作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生产活动和情感需要,它以感性为主导,是人内在情感的体现。油画作为一种传统的绘画方式,在不断演变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派别和艺术风格。但是纵观艺术的发展史,任何时期任何派别的绘画都离不开画家思想与情感的表达,艺术创作所表现的主题的最终目标是寄托艺术家内心思想情感,思想情感的表达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文章通过对油画作品的主题、构图、色彩等进行探究,阐述
期刊
摘 要:半亩方塘是南溪书院的一处池塘,朱熹在《观书有感》中,用一“鉴”字体现出方塘所具有的深刻寓意和哲学内涵,“知者不惑”,处繁华世界能抵御种种诱惑与干扰,心如明镜方能把握人生方向。李海旺先生择荷花一物构思创作,既源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也因为荷塘乃“源头活水”之地,见之必有所感,心中所念,必将绘之。  关键词:《观书有感》;半亩方塘;源头活水;李海旺  “半亩方塘一鉴开
期刊
摘 要:山水画在我国历史悠久,有着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在有限的取景和画纸上展示千姿百态的自然世界,在展现其审美追求的同时,也蕴含了画家本人的人生理想。山水画内容主要以山石、川流、树木的自然景观为主。除此之外,为了充实画面、丰富情感、渲染氛围,还会添之以房屋、人物、动物等,使画面更加丰富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点景人物在山水画中往往被画者赋予了自己当时的强烈情感以及人生追求,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期刊
摘 要: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1929-2005年)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架空主义艺术家之一,建立了一套独有的空想艺术造型体系,即通过解构具有历史价值或现实感官意义的视觉元素,再以特有的方式重新构建组合,创作出具有噩梦般强烈情绪的图景,他的作品对后世的幻想艺术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通过在波兰对贝克辛斯基原作的研究,总结出基本的构造方法。  关键词: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构造方法;解构;重构 
期刊
摘 要:卡拉瓦乔的艺术人生,是欧洲大航海时代气象下的一个缩影。其伟大的创作伴随暴虐的争斗,两者相互交融,不可切割。卡拉瓦乔的作品宏大震撼,他将现实和真诚留驻画面,把明暗对比技法献给画史,缔造属于自身的千秋功業。  关键词:航海时代;卡拉瓦乔;心外无物;真实自然  王阳明曾说过:“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世间万物,皆是其人内心世
期刊
陳倩澜作品
期刊
摘 要:乡村文化的振兴既承载着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乡村文化资源流失,文化“空心化”,已无法满足对学生的教育及广大老百姓的新期望。文章以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践要求,传承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乡风文明,深入挖掘“三苏”等文化内涵,学习和传承中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创新美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及文化自信,更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