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教育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有人认为教学中的情感成分在试卷中无法考核,又占用知识教学时间,就压缩或根本就不流露.其实情感是有弹性的,可多可少、可大可小.在教学中情感的需要和产生是自然而然的,肯定会影响认知、意志、价值观等,因此教师应把握好中学化学的情感教育.
一、化学教学工作中情感教育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一般说来,凡能满足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能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避免情感的干涉作用.
有的学生不喜欢化学,把化学与环境污染紧密联系,把污染罪责归咎于化学工业和化学品.其实这只是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略举几例即可改变此看法:合成材料解决了大量金属、木材、棉花、橡胶等自然资源的消耗与占地的问题;合成药物解决了千百万人的健康长寿问题;化肥、农药解决了农作物大量增产和因病死亡的问题.没有化学工业或化学品,人类资源将会极度匮乏.污染的解决还是要靠化学科学发展来解决.这样学生会重新认识化学,认为人类离不开化学工业,于理于情都会对化学科学产生敬意,积极学习化学.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和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尝试和反思,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这样,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才会精神饱满,在充满自信、积极思考、热情互动的情绪下学习,能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二、情感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道德素养
情操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伴随着理智作用的、持续稳定的、系统化了的高级情感.“高级”是需要的一种分级,高级不等于高尚,但可以修养成高尚.
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关系看,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的两大部分.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它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起来的,又反过来影响心理过程的进行.个性中稳定下来的情感特点会先入为主地影响人对事物的态度,因而教师从个性心理特点入手可以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内容极其丰富,情感教学不仅要将认知之内的情感本身作为目标之一,而且应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涉及到意志、兴趣和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利用好学科资源会使自身和化学显得厚重,并使学生也有较大的情感厚度.
三、情感生成是知识学习动力
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过程的展开而产生和变化的,认识是情感的基础,也是教学的主要工作,知情并进天经地义.过难或过易、枯燥或花哨的知识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知识的情绪.难点要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控制分寸、分散学习、反复呈现;易点要点明关键处、易错处,增加新鲜感,加快速度,增加容量.枯燥的要具体化、生动化,挖掘内在逻辑美、方法美等;花哨的要抓住要点,稍及其余.总之,要使内容难易适当、学起来平易近人.
例如,学习较抽象的离子键、共价键,可由钠在氯气中燃烧的漂亮现象开始,引发学生快乐的情感,然后从化学反应本质开始讨论成键原因是什么、成键粒子是什么、成键本质是什么、成键元素是什么等问题.用电子式表示也按原子、离子、化合物的顺序.知识内在的逻辑能一步步吸引学生积极探索,也使学生养成科学的考问方式.收效甚丰、乐在其中.
没有情感交流的教学,不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其往往是情感支配理智.教师进课堂要精神充足,教学过程展现的知识应该是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教育是人和人的互动,教师教学应是知识和情感同时输出,教师输出爱才有爱的回报,输出情感才有情感的共鸣,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和对其执教的学科成绩成正相关.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密切关注学生情感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以求与学生“情感共鸣”,切忌滥用情感.
学习成绩好是自我实现、被人承认的情感需要,教师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学生才会乐学.要让成绩优秀的学生长久保持其学习热情,教师就要帮助他们建立坚强的挫折抵抗墙,正确对待失败,对成绩落后的学生教师要关怀鼓励,不断提高其基础知识水平,发挥特长优势,有过人处,则有自信,有学习热情.
四、在活动中产生真实深刻的情感
在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是最适合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的特点的.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参观企业等是行之有效的好形式.
化学实验必须动手、动脑、动情.这里的情是同学合作情、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情、对科学家的敬佩情.实验的感性滋润、实验成功的惊喜、实验失败的懊恼等也是情感体验.如,钠的性质实验,钠在烧杯中与滴有酚酞的水反应,钠浮在水面,熔成小球,发出嘶嘶声,不断游动,水变红等现象,每一个现象对应钠的一个性质,可喜、可思、可感叹.有的同学钠块放多了,燃烧,甚至溅出,可怕、可警醒.严肃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规律,只要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就会牢记.
情感“资源”在理论上无限量地存在于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之中,而不仅仅来自于教学内容本身.即使是教学内容本身并不包含情感因素,教师也可以对其进行情感化处理,从而更好地达到以情感促进教学的效果.
一、化学教学工作中情感教育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一般说来,凡能满足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能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避免情感的干涉作用.
有的学生不喜欢化学,把化学与环境污染紧密联系,把污染罪责归咎于化学工业和化学品.其实这只是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略举几例即可改变此看法:合成材料解决了大量金属、木材、棉花、橡胶等自然资源的消耗与占地的问题;合成药物解决了千百万人的健康长寿问题;化肥、农药解决了农作物大量增产和因病死亡的问题.没有化学工业或化学品,人类资源将会极度匮乏.污染的解决还是要靠化学科学发展来解决.这样学生会重新认识化学,认为人类离不开化学工业,于理于情都会对化学科学产生敬意,积极学习化学.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和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尝试和反思,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这样,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才会精神饱满,在充满自信、积极思考、热情互动的情绪下学习,能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二、情感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道德素养
情操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伴随着理智作用的、持续稳定的、系统化了的高级情感.“高级”是需要的一种分级,高级不等于高尚,但可以修养成高尚.
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关系看,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的两大部分.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它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起来的,又反过来影响心理过程的进行.个性中稳定下来的情感特点会先入为主地影响人对事物的态度,因而教师从个性心理特点入手可以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内容极其丰富,情感教学不仅要将认知之内的情感本身作为目标之一,而且应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涉及到意志、兴趣和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利用好学科资源会使自身和化学显得厚重,并使学生也有较大的情感厚度.
三、情感生成是知识学习动力
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过程的展开而产生和变化的,认识是情感的基础,也是教学的主要工作,知情并进天经地义.过难或过易、枯燥或花哨的知识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知识的情绪.难点要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控制分寸、分散学习、反复呈现;易点要点明关键处、易错处,增加新鲜感,加快速度,增加容量.枯燥的要具体化、生动化,挖掘内在逻辑美、方法美等;花哨的要抓住要点,稍及其余.总之,要使内容难易适当、学起来平易近人.
例如,学习较抽象的离子键、共价键,可由钠在氯气中燃烧的漂亮现象开始,引发学生快乐的情感,然后从化学反应本质开始讨论成键原因是什么、成键粒子是什么、成键本质是什么、成键元素是什么等问题.用电子式表示也按原子、离子、化合物的顺序.知识内在的逻辑能一步步吸引学生积极探索,也使学生养成科学的考问方式.收效甚丰、乐在其中.
没有情感交流的教学,不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其往往是情感支配理智.教师进课堂要精神充足,教学过程展现的知识应该是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教育是人和人的互动,教师教学应是知识和情感同时输出,教师输出爱才有爱的回报,输出情感才有情感的共鸣,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和对其执教的学科成绩成正相关.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密切关注学生情感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以求与学生“情感共鸣”,切忌滥用情感.
学习成绩好是自我实现、被人承认的情感需要,教师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学生才会乐学.要让成绩优秀的学生长久保持其学习热情,教师就要帮助他们建立坚强的挫折抵抗墙,正确对待失败,对成绩落后的学生教师要关怀鼓励,不断提高其基础知识水平,发挥特长优势,有过人处,则有自信,有学习热情.
四、在活动中产生真实深刻的情感
在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是最适合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的特点的.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参观企业等是行之有效的好形式.
化学实验必须动手、动脑、动情.这里的情是同学合作情、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情、对科学家的敬佩情.实验的感性滋润、实验成功的惊喜、实验失败的懊恼等也是情感体验.如,钠的性质实验,钠在烧杯中与滴有酚酞的水反应,钠浮在水面,熔成小球,发出嘶嘶声,不断游动,水变红等现象,每一个现象对应钠的一个性质,可喜、可思、可感叹.有的同学钠块放多了,燃烧,甚至溅出,可怕、可警醒.严肃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规律,只要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就会牢记.
情感“资源”在理论上无限量地存在于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之中,而不仅仅来自于教学内容本身.即使是教学内容本身并不包含情感因素,教师也可以对其进行情感化处理,从而更好地达到以情感促进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