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器”之现象
一次,在一所小学听课,内容是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课堂中,一位活泼的男生举手问他的老师,眼目的目为什么不读别的音,要与树木的木读音一样呢?
这一问题使老师双眉紧锁,也引起了其他同学的纷纷议论。课后问及那位老师到底应该怎么回答此问题,老师肯定地说:“真是吃得没事,读音一样就一样嘛,哪有那么多为什么……”,作为汉语言文字的热爱者,作为小学语文教研员,我思考: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富有生命力的表意文字,也是最漂亮的文字,无论是象形还是指事,无论是会意还是形声,每一个字都有深远的历来,如何讲没有为什么呢?据记载,在古人看来,凡木者,其遍体有目(即孔或眼),故“目”与“木”读音相同。看来学生是天生不愿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器”的。
就像社会上对教师的评价那样,大多数教师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工作的。而语文教师更是如此,除了在学校的忙碌工作,还常常把厚厚的学生作文抱回家去批改。奇怪的是,教师这样辛苦,可学生对语文课、对语文、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却越来越稀少。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唐太宗贞观年间,在一个磨坊里,驴子在外面拉磨,马在磨坊外面干其他的活儿。有一天,玄奘把马牵去西域取经。17年后,玄奘和马取经回到长安,对驴讲了取经的经历。驴说:“你走了那么远的路,我想都不敢想。”马说:“其实,我们俩走过的距离大体是相等的,我向西域前进,你一步也未停。不同的是,我有遥远的目标,而你在原地打转。”
是的,语文教师机械地、被动地做教书匠一辈子也不会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汉语言文字的古典、鲜活、生动也将烟消云散。所以我想大声对小学语文老师们说,教师不器,学生亦不器。
二、如何落实“教师不器,学生亦不器”
1.多读书,做有思想、有情趣的语文老师
有人说,女人可以不漂亮但不能没有情愫。我化用此话:语文老师可以没有高学历,但不能不爱看书。“笔参造化神始足,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读书过程中,经历了审美体验,受了优秀文化的熏陶,文化素养随之提高,审美情趣随之提升,审美能力随之增强,言谈举止也就不一样。古人重读书,一直把读书和养气相提并论。这个气是什么呢?大概就是指素养吧。这素养应该是语文之本。本立而道生,这气这素养非常重要。有的老师执教《四季的雨》一课,讲到春天的雨最可爱时,对非常关键的词语“妩媚”视而不见,我看老师和学生都根本没有感觉到春天雨的可爱。什么原因,受老师本身素养的限制,感受不到玲珑的山峰因为春雨的滋润而显示出的“玉人浴出新妆洗”般美丽动人的姿态。
爱读书并具有一定语文素养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不会仅仅满足于“器”的境界的,而会注重与人文性的结合,注重语文课、语文知识的文化内涵。
2.永远保持“阿婆还是初笄女”的心态
心是不会老的,爱是不长皱纹的,语文老师的心态应该是永远年轻的,即便是将近“阿婆”,也应该保持“初笄女”的状态:阳光、新鲜、充满激情、怀揣诗意。实践证明,一个有高雅情趣、充满活力的语文老师,他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自然都会高人一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自然地随时派上用场,发挥作用。老师们常常只惊叹窦桂梅、于永正等特级教师课的精彩,而忽略了他们都具有童心未泯的心态和状态。
3.与学生共同走进古典文化的氛围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汉字饱含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对学生对老师都是一笔较大的精神财富,走进这世界,一定会有被文化浸润的感觉。特级教师于永正就特别注重学生的古诗、古文的学习,他说这是学生成长的母乳,说喝母乳的孩子后劲大。是啊,中华古典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蕴含着炎黄子孙的睿智,积淀着民族文化的精粹。语文教师若走进古典,多多与古典接触,多了解汉语汉字“背后的故事”,在课堂上就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这样,语文老师就能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皇后”为什么不能写成“皇後”,在书法艺术中也一样;也能清清楚楚让学生了解,带反文旁的汉字为什么大多数是动词等等。于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品味语言的能力将日渐提高,因为我们坚信,泉水叮叮当当流过的地方,小草一定会很茂盛。
一次,在一所小学听课,内容是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课堂中,一位活泼的男生举手问他的老师,眼目的目为什么不读别的音,要与树木的木读音一样呢?
这一问题使老师双眉紧锁,也引起了其他同学的纷纷议论。课后问及那位老师到底应该怎么回答此问题,老师肯定地说:“真是吃得没事,读音一样就一样嘛,哪有那么多为什么……”,作为汉语言文字的热爱者,作为小学语文教研员,我思考: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富有生命力的表意文字,也是最漂亮的文字,无论是象形还是指事,无论是会意还是形声,每一个字都有深远的历来,如何讲没有为什么呢?据记载,在古人看来,凡木者,其遍体有目(即孔或眼),故“目”与“木”读音相同。看来学生是天生不愿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器”的。
就像社会上对教师的评价那样,大多数教师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工作的。而语文教师更是如此,除了在学校的忙碌工作,还常常把厚厚的学生作文抱回家去批改。奇怪的是,教师这样辛苦,可学生对语文课、对语文、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却越来越稀少。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唐太宗贞观年间,在一个磨坊里,驴子在外面拉磨,马在磨坊外面干其他的活儿。有一天,玄奘把马牵去西域取经。17年后,玄奘和马取经回到长安,对驴讲了取经的经历。驴说:“你走了那么远的路,我想都不敢想。”马说:“其实,我们俩走过的距离大体是相等的,我向西域前进,你一步也未停。不同的是,我有遥远的目标,而你在原地打转。”
是的,语文教师机械地、被动地做教书匠一辈子也不会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汉语言文字的古典、鲜活、生动也将烟消云散。所以我想大声对小学语文老师们说,教师不器,学生亦不器。
二、如何落实“教师不器,学生亦不器”
1.多读书,做有思想、有情趣的语文老师
有人说,女人可以不漂亮但不能没有情愫。我化用此话:语文老师可以没有高学历,但不能不爱看书。“笔参造化神始足,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读书过程中,经历了审美体验,受了优秀文化的熏陶,文化素养随之提高,审美情趣随之提升,审美能力随之增强,言谈举止也就不一样。古人重读书,一直把读书和养气相提并论。这个气是什么呢?大概就是指素养吧。这素养应该是语文之本。本立而道生,这气这素养非常重要。有的老师执教《四季的雨》一课,讲到春天的雨最可爱时,对非常关键的词语“妩媚”视而不见,我看老师和学生都根本没有感觉到春天雨的可爱。什么原因,受老师本身素养的限制,感受不到玲珑的山峰因为春雨的滋润而显示出的“玉人浴出新妆洗”般美丽动人的姿态。
爱读书并具有一定语文素养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不会仅仅满足于“器”的境界的,而会注重与人文性的结合,注重语文课、语文知识的文化内涵。
2.永远保持“阿婆还是初笄女”的心态
心是不会老的,爱是不长皱纹的,语文老师的心态应该是永远年轻的,即便是将近“阿婆”,也应该保持“初笄女”的状态:阳光、新鲜、充满激情、怀揣诗意。实践证明,一个有高雅情趣、充满活力的语文老师,他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自然都会高人一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自然地随时派上用场,发挥作用。老师们常常只惊叹窦桂梅、于永正等特级教师课的精彩,而忽略了他们都具有童心未泯的心态和状态。
3.与学生共同走进古典文化的氛围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汉字饱含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对学生对老师都是一笔较大的精神财富,走进这世界,一定会有被文化浸润的感觉。特级教师于永正就特别注重学生的古诗、古文的学习,他说这是学生成长的母乳,说喝母乳的孩子后劲大。是啊,中华古典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蕴含着炎黄子孙的睿智,积淀着民族文化的精粹。语文教师若走进古典,多多与古典接触,多了解汉语汉字“背后的故事”,在课堂上就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这样,语文老师就能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皇后”为什么不能写成“皇後”,在书法艺术中也一样;也能清清楚楚让学生了解,带反文旁的汉字为什么大多数是动词等等。于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品味语言的能力将日渐提高,因为我们坚信,泉水叮叮当当流过的地方,小草一定会很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