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任务不再是单纯的传授历史知识、提高升学率,而是把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学目的放到了首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们应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个性特征相结合,构建适合学生发展、探究的教学模式,凸现学生的自主性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初中历史教学,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主体性地位,就要落实“三个原则”。
一、尊重学生的原则
探究性学习观念和形式上的民主、平等、开放,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过程中的自主、合作、体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形式上的生动、多样、有趣,为主体发展提供了个性展示的舞台。它可以促进课堂的开放、和谐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而,探究学习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
㈠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信任学生有自我调控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育建立在孩子的基础上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有了以信任为前提的主体参与,学生才能以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身份与教师和谐共创教学流程。信任学生是教师的一种气度,它蕴涵着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认识的主体,才能真正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和主动的发展。
㈡ 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智力、爱好和特长,适时调控内容、程序、方式等,使他们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不仅在课堂的自学、讲述、提问等环节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与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迁移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㈢ 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具有很大的潜能,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他们有独立的思维方式,不时闪现出创造的火花。他们自由表达;大胆求异、质疑、挑战教材、挑战老师,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我们不要受传统教育的束缚,要勇敢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可以大胆质问、怀疑、批判教师的观点或教材的观点及其他权威,使学生的求异创新,甚至荒诞离奇的思维、不完善的见解等也受到保护。
二、自主学习的原则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是历史新课程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信息,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审视和反思,及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师生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㈠ 要采用必要的策略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①问题导引的策略。教师把教学内容根据要求转化为一组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以问题引发学生的动机与行为,精心设置问题情景。②自学为主、讲授为辅的策略。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精讲,只是要求教师的精讲要“精”和“当”,教师的精讲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来说,只是起铺垫导向的辅助作用。③个人思考与同伴合作学习相结合的策略。个人思考探索是开展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的基础,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认知,还为了培养训练学习的合作意识与技能。④学习信息及时反馈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辅导点拨,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系统。教师要根据反馈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讲解,把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拓宽思路。
㈡ 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①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发展、设计问题。备课时,教师须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认识的新台阶。设计问题,既要注意覆盖每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还要遵循启发性、兴趣性、量力性、循序渐进等原则。②注重师生关系与情感交流的协调性,实现教学民主化。“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成为参谋者,而不是独裁者;成为指导者,而不是评判者。要充分了解绝大多数学生对历史教学的要求,平等公允地善待每一位学生,让主体意识穿越学生心灵,使他们都能感受到教师情感的辐射,在愉快的反馈交流中进入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③要培养学生的自学方法和能力。首先要教会学生“粗读、细读、精读”教材,通过阅读思考,最后达到“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的标准。掌握历史知识结构也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进行结构教学,展示教材结构,勾勒教材线索,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识,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
三、鼓励质疑的原则
㈠ 要学生能质疑,教师先须设好“疑”。
①抓住认知结合点设疑。历史课程,有新旧知识结合点,有背景条件结合点,有思想方法结合点,我们可以就此设疑。②抓住思维兴奋点设疑。如新旧知识间的差异处、认知结构中的空白处、史实的不确定处等,都可以用之设疑。③抓住情感融合点设疑。初中生的情感很丰富,也很直白,老师易于知晓。应当预计在他们被教材内容感染时、遇到问题困惑时、个人自学有悟时、与他人合作成功时、被老师赏识愉悦时设疑,不要放过这稍纵即逝的机会。
㈡ 要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①营造良好氛围。教师应当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多用微笑、点头、注视、手势等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无论提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或者不切主题、奇思异想,都应给予热情的鼓励、真诚的表扬、积极的肯定或善意的点评,以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质疑意识。②指导学生方法。不要求学生个个训练有素,至少都得掌握一些基本方法。③创设问题情景。教师要不断创设充满趣味、富有挑战性以及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勇气和习惯。
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合作的伙伴。教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一种精神上的高度自由,进而把学习变成一种活动,一种需要和乐趣。
一、尊重学生的原则
探究性学习观念和形式上的民主、平等、开放,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过程中的自主、合作、体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形式上的生动、多样、有趣,为主体发展提供了个性展示的舞台。它可以促进课堂的开放、和谐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而,探究学习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
㈠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信任学生有自我调控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育建立在孩子的基础上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有了以信任为前提的主体参与,学生才能以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身份与教师和谐共创教学流程。信任学生是教师的一种气度,它蕴涵着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认识的主体,才能真正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和主动的发展。
㈡ 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智力、爱好和特长,适时调控内容、程序、方式等,使他们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不仅在课堂的自学、讲述、提问等环节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与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迁移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㈢ 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具有很大的潜能,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他们有独立的思维方式,不时闪现出创造的火花。他们自由表达;大胆求异、质疑、挑战教材、挑战老师,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我们不要受传统教育的束缚,要勇敢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可以大胆质问、怀疑、批判教师的观点或教材的观点及其他权威,使学生的求异创新,甚至荒诞离奇的思维、不完善的见解等也受到保护。
二、自主学习的原则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是历史新课程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信息,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审视和反思,及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师生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㈠ 要采用必要的策略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①问题导引的策略。教师把教学内容根据要求转化为一组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以问题引发学生的动机与行为,精心设置问题情景。②自学为主、讲授为辅的策略。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精讲,只是要求教师的精讲要“精”和“当”,教师的精讲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来说,只是起铺垫导向的辅助作用。③个人思考与同伴合作学习相结合的策略。个人思考探索是开展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的基础,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认知,还为了培养训练学习的合作意识与技能。④学习信息及时反馈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辅导点拨,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系统。教师要根据反馈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讲解,把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拓宽思路。
㈡ 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①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发展、设计问题。备课时,教师须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认识的新台阶。设计问题,既要注意覆盖每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还要遵循启发性、兴趣性、量力性、循序渐进等原则。②注重师生关系与情感交流的协调性,实现教学民主化。“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成为参谋者,而不是独裁者;成为指导者,而不是评判者。要充分了解绝大多数学生对历史教学的要求,平等公允地善待每一位学生,让主体意识穿越学生心灵,使他们都能感受到教师情感的辐射,在愉快的反馈交流中进入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③要培养学生的自学方法和能力。首先要教会学生“粗读、细读、精读”教材,通过阅读思考,最后达到“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的标准。掌握历史知识结构也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进行结构教学,展示教材结构,勾勒教材线索,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识,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
三、鼓励质疑的原则
㈠ 要学生能质疑,教师先须设好“疑”。
①抓住认知结合点设疑。历史课程,有新旧知识结合点,有背景条件结合点,有思想方法结合点,我们可以就此设疑。②抓住思维兴奋点设疑。如新旧知识间的差异处、认知结构中的空白处、史实的不确定处等,都可以用之设疑。③抓住情感融合点设疑。初中生的情感很丰富,也很直白,老师易于知晓。应当预计在他们被教材内容感染时、遇到问题困惑时、个人自学有悟时、与他人合作成功时、被老师赏识愉悦时设疑,不要放过这稍纵即逝的机会。
㈡ 要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①营造良好氛围。教师应当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多用微笑、点头、注视、手势等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无论提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或者不切主题、奇思异想,都应给予热情的鼓励、真诚的表扬、积极的肯定或善意的点评,以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质疑意识。②指导学生方法。不要求学生个个训练有素,至少都得掌握一些基本方法。③创设问题情景。教师要不断创设充满趣味、富有挑战性以及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勇气和习惯。
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合作的伙伴。教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一种精神上的高度自由,进而把学习变成一种活动,一种需要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