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数感”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它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也是对数学对象、材料直接迅速、正确敏锐的感受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使学生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联系生活,感悟数感
《标准》中指出:“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是用来表示和交流的,初步建立数感. ” 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信息、数字符号、数学模型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形成数感. 其一要联系生活,感悟数学信息,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我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从报刊提供的有关百分数的新闻材料入手,引进百分数,使学生感受到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其二要联系生活,感悟数字符号,如教学负数的认识时,从列举学生熟悉的几个城市的天气预报入手(北京-2℃~5℃,哈尔滨-12℃~0℃),组织学生讨论各种温度表示什么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 再引导学生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如利用正负数记录家庭收支情况,收入的钱数用正数表示,支出的钱数用负数表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其三要联系生活,感悟数量的内涵,通过生活经验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加深理解. 如,教学“100万有多大”,我设计了一个“100万这个数究竟有多大”调查交流活动,课前让学生回家查找资料,在班上交流. 有的学生在《少儿百科全书》中查到:100万次心脏跳动是一个正常人9.9天心脏跳动的次数;100万小时相当于一个114岁的人活的小时数;有的学生拿出一本书,书的扉页上注明有100万字,让同学们看一看有多厚,有多少页,展示每页的字数.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对100万这个数的具体感受,而且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从而也让学生思维能力得以提升,数感得到丰富.
二、动手活动,体验数感
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因此,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各种探索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形成数学感受能力. 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设计一个让儿童数100根小棒的游戏,看谁数得又快又好的活动. 结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逐一地数,分组数,10根10根地数. 数完后交流反馈:“通过今天的数数,你发现了什么?”数感强的学生说出:我发现10根10根地数比较快一些,还不容易出错. 此时,教师应抓住学生对“整十数”计数方法的感悟进行发掘整理提升,让学生讨论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然后让学生观察、发现、揭示:在数数的时候我们给满10根的数找一个位置,让数满10根的数都放在这个位置上(现在我们给这个位置取个名字——“十位”),再加上“不满”10根的数,数数就不错了. 由此可知,儿童从逐一计数到分类计数是对数的认识的飞跃,也是学生数感提升的体现.
又如教学“一亿有多大”,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翻翻书、看一看,先体会100页纸大约有多厚,从而体会一亿页纸有多厚;也可让学生估计一下一包花生大约有多少粒,一小盒葡萄干大约有多少颗,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
三、拓展运用,强化数感
具有良好数感的人,普遍具有良好的直觉思维,对数的感悟判断显得敏捷迅速而准确. 培养学生的数感,就要关注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拓展运用中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观察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数感能力. 如估算教学408 × 25,必须对400 × 25或4 × 25有所感悟,心中建立整百、整千数中“因数与积”的关系,才能凭借408 > 400正确判断出“408 × 25”在一万以上.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特别是在新知识学习过后,要及时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数学问题现实化,使学生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强化数感. 如在一节实践活动课中,在春游过程中,你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同学们纷纷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问题:有租车问题,有购票问题,有设计路线问题,有购物问题. 这时我又问:“这些问题能用我们已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吗?”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就其中的一个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做出合理解释. 如一组学生这样解释他们的设计方案:我们班有61名学生,3位老师,如果租车去的话,租3辆普通中巴最好. 因为如果租“的士”大约要11辆,费用高,又不便于老师管理;如果租豪华大巴,只需2辆就够了,可费用太贵不划算. 上述活动中每一个问题学生都能全方位地考虑,设计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仅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而且认同吸收重构了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所学知识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无疑提升了数学与生活链接的感受和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感是一个人的基本数学素养,需要长期的逐步培养. 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表达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一、联系生活,感悟数感
《标准》中指出:“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是用来表示和交流的,初步建立数感. ” 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信息、数字符号、数学模型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形成数感. 其一要联系生活,感悟数学信息,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我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从报刊提供的有关百分数的新闻材料入手,引进百分数,使学生感受到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其二要联系生活,感悟数字符号,如教学负数的认识时,从列举学生熟悉的几个城市的天气预报入手(北京-2℃~5℃,哈尔滨-12℃~0℃),组织学生讨论各种温度表示什么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 再引导学生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如利用正负数记录家庭收支情况,收入的钱数用正数表示,支出的钱数用负数表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其三要联系生活,感悟数量的内涵,通过生活经验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加深理解. 如,教学“100万有多大”,我设计了一个“100万这个数究竟有多大”调查交流活动,课前让学生回家查找资料,在班上交流. 有的学生在《少儿百科全书》中查到:100万次心脏跳动是一个正常人9.9天心脏跳动的次数;100万小时相当于一个114岁的人活的小时数;有的学生拿出一本书,书的扉页上注明有100万字,让同学们看一看有多厚,有多少页,展示每页的字数.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对100万这个数的具体感受,而且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从而也让学生思维能力得以提升,数感得到丰富.
二、动手活动,体验数感
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因此,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各种探索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形成数学感受能力. 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设计一个让儿童数100根小棒的游戏,看谁数得又快又好的活动. 结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逐一地数,分组数,10根10根地数. 数完后交流反馈:“通过今天的数数,你发现了什么?”数感强的学生说出:我发现10根10根地数比较快一些,还不容易出错. 此时,教师应抓住学生对“整十数”计数方法的感悟进行发掘整理提升,让学生讨论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然后让学生观察、发现、揭示:在数数的时候我们给满10根的数找一个位置,让数满10根的数都放在这个位置上(现在我们给这个位置取个名字——“十位”),再加上“不满”10根的数,数数就不错了. 由此可知,儿童从逐一计数到分类计数是对数的认识的飞跃,也是学生数感提升的体现.
又如教学“一亿有多大”,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翻翻书、看一看,先体会100页纸大约有多厚,从而体会一亿页纸有多厚;也可让学生估计一下一包花生大约有多少粒,一小盒葡萄干大约有多少颗,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
三、拓展运用,强化数感
具有良好数感的人,普遍具有良好的直觉思维,对数的感悟判断显得敏捷迅速而准确. 培养学生的数感,就要关注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拓展运用中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观察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数感能力. 如估算教学408 × 25,必须对400 × 25或4 × 25有所感悟,心中建立整百、整千数中“因数与积”的关系,才能凭借408 > 400正确判断出“408 × 25”在一万以上.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特别是在新知识学习过后,要及时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数学问题现实化,使学生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强化数感. 如在一节实践活动课中,在春游过程中,你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同学们纷纷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问题:有租车问题,有购票问题,有设计路线问题,有购物问题. 这时我又问:“这些问题能用我们已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吗?”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就其中的一个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做出合理解释. 如一组学生这样解释他们的设计方案:我们班有61名学生,3位老师,如果租车去的话,租3辆普通中巴最好. 因为如果租“的士”大约要11辆,费用高,又不便于老师管理;如果租豪华大巴,只需2辆就够了,可费用太贵不划算. 上述活动中每一个问题学生都能全方位地考虑,设计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仅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而且认同吸收重构了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所学知识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无疑提升了数学与生活链接的感受和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感是一个人的基本数学素养,需要长期的逐步培养. 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表达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