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了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提出了新的课程体系设置方案以及实施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工程管理 课程体系 优化
引言
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改革的深度和成效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可以说,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质量,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科学的、完整的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工作的基石,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现状
对于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国际上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面向建筑业行业的工程管理(construction management),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获得在建筑领域的专业知识、专业意识和领导能力以便服务于建筑业和社会。另一种则是面向建设工程项目管理(engineering management),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组织与管理工程技术项目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即对工程项目进行计划、组织、资源配置、指挥与控制的艺术与科学。
我国高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先后经过1963年、1989年、1993年及1998年四次修订,将原有相关专业包括建筑经济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国际工程承包与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整合成工程管理专业,于1998年正式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下设专业。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工程管理专业要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等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按照上述要求,我国的工程管理学科定位应为:研究工程技术活动中所涉及的计划、组织、资源配置、指挥与控制等管理问题的学科。作为鄂西北地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大学,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开设于2004年,并于200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专业办学水平评估。本文结合我校建筑工程学院的办学实践,研究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和管理科学理论基础,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知识,熟悉相关产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国际工程承包及项目管理的国际惯例,具备从事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项目投资分析与决策、工程项目招投标及房地产开发的能力;接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接受执业资格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后能从事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和施工管理;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素质良好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三、现阶段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按照教育部工程管理专业的基本要求,我院根据自身办学历史、条件和特色,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课程体系。主干学科以管理学和土木工程技术为主,课程设置偏重于建筑工程,人才培养也定位于工程项目管理。通过自身的发展与对外交流,我们发现培养方案存在着专业方向不明、课程设置不完善、课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一)专业方向不明确。在培养方案中,虽然划分了若干个专业方向,但办学条件、师资水平远远达不到该方向的要求,实际上只有一个工程管理专业而无专业方向。
(二)课程设置不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课程设置的精髓应体现工程技术和管理,但从运行情况来看,课程设置体现不出这种思想。
(三)课程结构不合理。部分课程性质划分不准确,学时安排不合理;部分课程类型设置不合理;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部分课程内容重复交义。
由于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的设置时间较晚,特别是根据师资设置相应的课程,难以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体系特别是课程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四、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为基础,以构建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大纲编写→创新培养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主线,强调系统优化,注重整体效益,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及时调整提高。
(一)工程管理专业新课程体系框架。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学科定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我们设计了工程管理专业新课程体系。由于管理知识和工程技术知识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中非常重要,因而新课程体系侧重于管理和技术平台。新课程体系见下图1。
(二)新课程体系特点。
1、课程体系按专业学科的要求,体现了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理念
在设置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强调工程管理的全过程,即对于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标采购及施工阶段、竣工验收及后评价阶段这一工程管理的全过程,课程体系中都有相应的核心课程和支撑课程与其相适应。
2、教学内容设计三大课程群,教学过程有序衔接
我们在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设计了三大课程群,即“工程技术教学”、“管理、法律教学”、“实践环节教学”群。具体构成见图2、图3、图4。
五、新课程体系实施的主要措施
(一)改革并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新的能力培养模式。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实验室利用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等软件对工程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模拟;二是通过一系列的实习来获得感性认识以及第一手实践资料。
1、在各种实习过程中,采用“三明治”实践教学模式
“三明治”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在学生完成全部基础课程和一定专业课程学习后,到项目部进行生产实践活动,生产实践结束后,再返回学校继续进行专业教育,学生通过“吸收—咀嚼—再吸收”来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
2、建立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实训中心
(1)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工程管理“数字实验室”的建立,可以实现对工程造价和项目管理等的模拟。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减少演算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通过多媒体、网络信息和网络系统教学,培养应用型的人才。
(2)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加强与施工企业、勘察设计院、建设单位及工程造价咨询等单位的协作,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带领学生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得到生产实践锻炼,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判断、解决现场的各种实际问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将来开展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改革
(1)拟定一套系列课程设计的指导书。在拟定课程设计指导书时,应兼顾课程设计各自的特点和相互联系,可以一个工程项目为设计平台进行系统设计,使课程设计的内容既无遗漏又无重复。
(2)选择和配备若干详细的实际工程设计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分类筛选和整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套课程设计资料进行设计。
(3)购置课程设计中所需的应用软件。工程管理方面的软件,包括工程招投标软件,项目管理理软件、工程造价软件等,将这些软件运用于课程设计,模拟工程信息化系统管理。
(二)改革教学内容,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1、制定以国家注册执业资格考试内容为模块的专业教学计划
结合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从业特点,按照全国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程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咨询工程师等执业资格的要求,设置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使学生毕业后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能通过注册考试拥有执业资格证,做到持证上岗。
2、改革课堂教学内容
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加强针对性、应用性和前瞻性课程教学,改革过时的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增设社会急需的新课程。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对教材的陈旧内容进行筛选,将新的科研成果充实到教材内容中,使学生及时了解到学科的前沿动态,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趋于专业化、时代化,增强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三)制订“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方针。
“产、学、研”相结合能有力地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通过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密切合作的“产、学、研”联合形式,让教师和科研人员带领学生寻找课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培养更多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
(四)积极探索“211”人才培养模式。
“211”模式,即大学四年利用2年时间进行大学基本理论学习,1年时间进行专业课程学习,1年时间进行顶岗实习和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这样,通过专业课配套的课程设计加上集中1年的顶岗实践,来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结语
总之,优化课程体系必须实事求是,以现有的办学条件为基础,分阶段循序渐进。我们应将课程体系的优化视为一个系统工程,注意整体性、层次性和环境适应性。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要考虑工程管理专业的形成过程,不要一味照搬。在调整课程结构时,要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规律对所开设的课程进行整体优化。在优化过程中,要考虑知识传授的递进性,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要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发展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影响,考虑社会和市场对工程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考虑工程建设领域及项目管理国际化的需要。
(本文系襄樊学院教学研究项目:JY0723 地方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汪应洛,王能民.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现状及发展[J].中国工程科学 2006年3月
[2]张潞.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山西建筑.2008年1月
[3]钟昌宝.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7年8月
[4]金长宏.工程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J].高等建筑教育.2005年12月
(作者单位:襄樊学院)
[关键词]工程管理 课程体系 优化
引言
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改革的深度和成效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可以说,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质量,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科学的、完整的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工作的基石,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现状
对于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国际上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面向建筑业行业的工程管理(construction management),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获得在建筑领域的专业知识、专业意识和领导能力以便服务于建筑业和社会。另一种则是面向建设工程项目管理(engineering management),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组织与管理工程技术项目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即对工程项目进行计划、组织、资源配置、指挥与控制的艺术与科学。
我国高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先后经过1963年、1989年、1993年及1998年四次修订,将原有相关专业包括建筑经济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国际工程承包与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整合成工程管理专业,于1998年正式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下设专业。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工程管理专业要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等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按照上述要求,我国的工程管理学科定位应为:研究工程技术活动中所涉及的计划、组织、资源配置、指挥与控制等管理问题的学科。作为鄂西北地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大学,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开设于2004年,并于200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专业办学水平评估。本文结合我校建筑工程学院的办学实践,研究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和管理科学理论基础,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知识,熟悉相关产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国际工程承包及项目管理的国际惯例,具备从事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项目投资分析与决策、工程项目招投标及房地产开发的能力;接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接受执业资格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后能从事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和施工管理;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素质良好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三、现阶段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按照教育部工程管理专业的基本要求,我院根据自身办学历史、条件和特色,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课程体系。主干学科以管理学和土木工程技术为主,课程设置偏重于建筑工程,人才培养也定位于工程项目管理。通过自身的发展与对外交流,我们发现培养方案存在着专业方向不明、课程设置不完善、课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一)专业方向不明确。在培养方案中,虽然划分了若干个专业方向,但办学条件、师资水平远远达不到该方向的要求,实际上只有一个工程管理专业而无专业方向。
(二)课程设置不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课程设置的精髓应体现工程技术和管理,但从运行情况来看,课程设置体现不出这种思想。
(三)课程结构不合理。部分课程性质划分不准确,学时安排不合理;部分课程类型设置不合理;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部分课程内容重复交义。
由于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的设置时间较晚,特别是根据师资设置相应的课程,难以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体系特别是课程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四、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为基础,以构建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大纲编写→创新培养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主线,强调系统优化,注重整体效益,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及时调整提高。
(一)工程管理专业新课程体系框架。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学科定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我们设计了工程管理专业新课程体系。由于管理知识和工程技术知识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中非常重要,因而新课程体系侧重于管理和技术平台。新课程体系见下图1。
(二)新课程体系特点。
1、课程体系按专业学科的要求,体现了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理念
在设置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强调工程管理的全过程,即对于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标采购及施工阶段、竣工验收及后评价阶段这一工程管理的全过程,课程体系中都有相应的核心课程和支撑课程与其相适应。
2、教学内容设计三大课程群,教学过程有序衔接
我们在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设计了三大课程群,即“工程技术教学”、“管理、法律教学”、“实践环节教学”群。具体构成见图2、图3、图4。
五、新课程体系实施的主要措施
(一)改革并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新的能力培养模式。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实验室利用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等软件对工程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模拟;二是通过一系列的实习来获得感性认识以及第一手实践资料。
1、在各种实习过程中,采用“三明治”实践教学模式
“三明治”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在学生完成全部基础课程和一定专业课程学习后,到项目部进行生产实践活动,生产实践结束后,再返回学校继续进行专业教育,学生通过“吸收—咀嚼—再吸收”来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
2、建立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实训中心
(1)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工程管理“数字实验室”的建立,可以实现对工程造价和项目管理等的模拟。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减少演算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通过多媒体、网络信息和网络系统教学,培养应用型的人才。
(2)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加强与施工企业、勘察设计院、建设单位及工程造价咨询等单位的协作,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带领学生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得到生产实践锻炼,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判断、解决现场的各种实际问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将来开展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改革
(1)拟定一套系列课程设计的指导书。在拟定课程设计指导书时,应兼顾课程设计各自的特点和相互联系,可以一个工程项目为设计平台进行系统设计,使课程设计的内容既无遗漏又无重复。
(2)选择和配备若干详细的实际工程设计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分类筛选和整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套课程设计资料进行设计。
(3)购置课程设计中所需的应用软件。工程管理方面的软件,包括工程招投标软件,项目管理理软件、工程造价软件等,将这些软件运用于课程设计,模拟工程信息化系统管理。
(二)改革教学内容,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1、制定以国家注册执业资格考试内容为模块的专业教学计划
结合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从业特点,按照全国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程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咨询工程师等执业资格的要求,设置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使学生毕业后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能通过注册考试拥有执业资格证,做到持证上岗。
2、改革课堂教学内容
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加强针对性、应用性和前瞻性课程教学,改革过时的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增设社会急需的新课程。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对教材的陈旧内容进行筛选,将新的科研成果充实到教材内容中,使学生及时了解到学科的前沿动态,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趋于专业化、时代化,增强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三)制订“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方针。
“产、学、研”相结合能有力地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通过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密切合作的“产、学、研”联合形式,让教师和科研人员带领学生寻找课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培养更多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
(四)积极探索“211”人才培养模式。
“211”模式,即大学四年利用2年时间进行大学基本理论学习,1年时间进行专业课程学习,1年时间进行顶岗实习和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这样,通过专业课配套的课程设计加上集中1年的顶岗实践,来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结语
总之,优化课程体系必须实事求是,以现有的办学条件为基础,分阶段循序渐进。我们应将课程体系的优化视为一个系统工程,注意整体性、层次性和环境适应性。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要考虑工程管理专业的形成过程,不要一味照搬。在调整课程结构时,要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规律对所开设的课程进行整体优化。在优化过程中,要考虑知识传授的递进性,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要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发展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影响,考虑社会和市场对工程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考虑工程建设领域及项目管理国际化的需要。
(本文系襄樊学院教学研究项目:JY0723 地方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汪应洛,王能民.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现状及发展[J].中国工程科学 2006年3月
[2]张潞.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山西建筑.2008年1月
[3]钟昌宝.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7年8月
[4]金长宏.工程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J].高等建筑教育.2005年12月
(作者单位:襄樊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