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探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施策略。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寓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与语言文字的学习有机结合
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创新思维的产生和培养要有相应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把阅读教学的过程转换为学生主动从课文中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积累经验,这样才能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开辟广阔的空间。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草原》第一自然段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澜的草原景色,这是作者对草原无比热爱的直观因素。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原的美,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二、培养创新思维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积极求异
1、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来自质疑。“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学生多角度质疑问难,多角度思考问题、解答疑难。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
2、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鲁迅先生曾把学习比作蜜蜂采花粉酿蜜,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身思维加工制作的过程。一个善教者正是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如《蛇与庄稼》这课中,教师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为每个学习小组提供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用图示法表示猫、田鼠、土蜂、苜蓿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情境留给了学生想象和创新的时空,在不同的图示法的演示分析中,教师并没有作什么过多的讲授,着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动脑动手又动口,依靠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学生敞开思想,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课堂上出现的生动活泼的局面,标志着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创新思维的水平得到了提高。
3、引导求同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积极求异,从不同角度提出许多创造性的设想和推测时,往往是良莠并存,这时教师应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再引导到求同的方向上,找出正确或最佳的答案,这个答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创造性成果。如教学《凡卡》一课,教师先让学生设想如果爷爷收到凡卡的信会怎样,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发散性。随后,教师把学生的所有设想归为两类:一是爷爷马上进城,接回凡卡;另一结果是让凡卡忍着、熬着,因为城里苦乡下也苦。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在引导下集中到了这一分歧点展开求同思考,一起来分析凡卡受苦受难的原因,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旧俄时代的黑暗现实。
三、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了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培养创新思维要鼓励学生驳问,尊重其理解水平
小学生天性好奇,对万事万物爱问为什么,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或课本中的说法,针对问题去寻找一种独立的见解,甚至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写的不同方向对教师大胆提出疑问。学生在大胆创新的尝试中也可能会理解失误或思路不当,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不必大惊小怪,应当在肯定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同时引导其思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为创造中的错误往往是创造成功的先导,应刮目相看。对此,教师首先应热情鼓励、积极支持,并随机指导。
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一、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与语言文字的学习有机结合
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创新思维的产生和培养要有相应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把阅读教学的过程转换为学生主动从课文中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积累经验,这样才能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开辟广阔的空间。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草原》第一自然段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澜的草原景色,这是作者对草原无比热爱的直观因素。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原的美,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二、培养创新思维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积极求异
1、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来自质疑。“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学生多角度质疑问难,多角度思考问题、解答疑难。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
2、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鲁迅先生曾把学习比作蜜蜂采花粉酿蜜,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身思维加工制作的过程。一个善教者正是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如《蛇与庄稼》这课中,教师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为每个学习小组提供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用图示法表示猫、田鼠、土蜂、苜蓿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情境留给了学生想象和创新的时空,在不同的图示法的演示分析中,教师并没有作什么过多的讲授,着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动脑动手又动口,依靠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学生敞开思想,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课堂上出现的生动活泼的局面,标志着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创新思维的水平得到了提高。
3、引导求同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积极求异,从不同角度提出许多创造性的设想和推测时,往往是良莠并存,这时教师应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再引导到求同的方向上,找出正确或最佳的答案,这个答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创造性成果。如教学《凡卡》一课,教师先让学生设想如果爷爷收到凡卡的信会怎样,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发散性。随后,教师把学生的所有设想归为两类:一是爷爷马上进城,接回凡卡;另一结果是让凡卡忍着、熬着,因为城里苦乡下也苦。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在引导下集中到了这一分歧点展开求同思考,一起来分析凡卡受苦受难的原因,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旧俄时代的黑暗现实。
三、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了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培养创新思维要鼓励学生驳问,尊重其理解水平
小学生天性好奇,对万事万物爱问为什么,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或课本中的说法,针对问题去寻找一种独立的见解,甚至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写的不同方向对教师大胆提出疑问。学生在大胆创新的尝试中也可能会理解失误或思路不当,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不必大惊小怪,应当在肯定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同时引导其思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为创造中的错误往往是创造成功的先导,应刮目相看。对此,教师首先应热情鼓励、积极支持,并随机指导。
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