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策略是教师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学生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以达到最佳效益。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有效进行数学学习。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当今时代,由于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高科技的发展在依赖数学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着数学的发展。今天的数学不仅在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领域都获得到了应用,而且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社会学、心理学,甚至在艺术领域,也充分显示了数学的威力及其多方面的实用性。数学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社会进步的影响与日俱增,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一、情感激趣,引发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知会受他人的影响。认知是情感的基础,并能激发情趣。情感是认知的体验,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又反过来影响人的认知活动,激发、推动人的认知过程向纵深发展,丰富充实人的认知内容。通常,学生在数学课上的情感感受可分为乐趣感、成功感、焦虑感与厌倦感,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感受来组织教学内容。而情感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感染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就是要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以情感人,从而让学生产生认识的需要。
比如讲《函数》一章时,讲到函数的关系,就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同学去电影院看电影,人与座位的对应关系;还有同学上网,上网时间与上网费用的关系。还可以引用大家在历史、政治中都知道的:在母系社会,妻子与丈夫是一对多的关系,到了封建社会就成了多对一的关系,而到现在的文明社会就为一对一的关系。这些通俗易懂的例子,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倍感有趣。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指出,“疑问是发现之母”,创新来源于“问题的提出”,“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数学发展的源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哈尔莫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布鲁巴克)要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善于提出问题并表现出非凡的“提问”才华的人,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乐观的。
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候就可以向其他同学询问。对于某些方面比较难懂的数学内容,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互相提问。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他们会看到每个人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题思路。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要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与分析,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三、注重启发学生在学习中独立解决问题
给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许许多多的教师都不厌其烦地、毫无保留地给学生讲授知识,解答问题,不仅仅教会学生怎样做,甚至还给出标准答案。表面上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解决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也感到十分满意,但这是否真正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为什么不少学生反映一听就明白,而一做就不会呢?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这种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学生只是配角,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只是教师自己思维的结果,缺少学生对整个思维过程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问题反过来向学生提问,促使学生积极地、独立地思考;然后教师再提问,学生再思考。在一系列教师提问、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解决了当前的问题,而且经历了思考、理解、再思考、再理解的全过程,在不知不觉中不但理解掌握了当前的学习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实现师生互动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课堂活动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积极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传统的课堂活动中,信息的传输不是双向的,只有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没有互动,结果整堂课死气沉沉,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采取策略,实现师生互动。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新课标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倡导合作交流学习数学的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是学生的同伴和朋友,问题的解决必须在个体能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群体协作配合才能完成,正是在“交往”中,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总之,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对于教学来说,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应所有的情况,而有效的教学必须要有可供选择的各种策略因素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者只有掌握了较多的不同的策略,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良好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许成芝.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中国科技信息,2007,(23).
[2]刘萍.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初探.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3]朱碧道.浅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的对话策略.中小学教育,2011,(2).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当今时代,由于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高科技的发展在依赖数学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着数学的发展。今天的数学不仅在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领域都获得到了应用,而且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社会学、心理学,甚至在艺术领域,也充分显示了数学的威力及其多方面的实用性。数学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社会进步的影响与日俱增,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一、情感激趣,引发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知会受他人的影响。认知是情感的基础,并能激发情趣。情感是认知的体验,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又反过来影响人的认知活动,激发、推动人的认知过程向纵深发展,丰富充实人的认知内容。通常,学生在数学课上的情感感受可分为乐趣感、成功感、焦虑感与厌倦感,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感受来组织教学内容。而情感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感染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就是要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以情感人,从而让学生产生认识的需要。
比如讲《函数》一章时,讲到函数的关系,就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同学去电影院看电影,人与座位的对应关系;还有同学上网,上网时间与上网费用的关系。还可以引用大家在历史、政治中都知道的:在母系社会,妻子与丈夫是一对多的关系,到了封建社会就成了多对一的关系,而到现在的文明社会就为一对一的关系。这些通俗易懂的例子,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倍感有趣。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指出,“疑问是发现之母”,创新来源于“问题的提出”,“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数学发展的源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哈尔莫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布鲁巴克)要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善于提出问题并表现出非凡的“提问”才华的人,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乐观的。
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候就可以向其他同学询问。对于某些方面比较难懂的数学内容,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互相提问。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他们会看到每个人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题思路。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要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与分析,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三、注重启发学生在学习中独立解决问题
给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许许多多的教师都不厌其烦地、毫无保留地给学生讲授知识,解答问题,不仅仅教会学生怎样做,甚至还给出标准答案。表面上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解决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也感到十分满意,但这是否真正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为什么不少学生反映一听就明白,而一做就不会呢?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这种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学生只是配角,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只是教师自己思维的结果,缺少学生对整个思维过程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问题反过来向学生提问,促使学生积极地、独立地思考;然后教师再提问,学生再思考。在一系列教师提问、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解决了当前的问题,而且经历了思考、理解、再思考、再理解的全过程,在不知不觉中不但理解掌握了当前的学习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实现师生互动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课堂活动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积极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传统的课堂活动中,信息的传输不是双向的,只有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没有互动,结果整堂课死气沉沉,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采取策略,实现师生互动。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新课标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倡导合作交流学习数学的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是学生的同伴和朋友,问题的解决必须在个体能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群体协作配合才能完成,正是在“交往”中,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总之,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对于教学来说,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应所有的情况,而有效的教学必须要有可供选择的各种策略因素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者只有掌握了较多的不同的策略,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良好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许成芝.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中国科技信息,2007,(23).
[2]刘萍.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初探.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3]朱碧道.浅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的对话策略.中小学教育,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