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拥有广袤的陆地面积却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的不断加剧减少了我国的可利用土地面积,使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便得更加恶劣,对我国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制约。为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治理荒漠化是唯一的解决办法,但盲目不当的治理只会得不偿失、事倍功半,只有走出误区才能成功。
关键词:荒漠化 治理 盲目 误区
中图分类号:S157.2
一、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治理的重要性
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 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中国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风造成的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占了160.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70年代以来仅土地沙化面积扩大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公里。
中国荒漠化类型及其分布中国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镶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 中国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60.7萬平方公里 中国水蚀荒漠化总面积为20.5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8%。中国冻融荒漠化地的面积共36.6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思面积的13.8%。
21世纪的初期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间,是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需求量巨大的时期,但土地荒漠化使我国的可使用土地面积日益减少,从而导致的直接间接损失更是以千亿记,如果不减缓荒漠化的进程,必将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影响,所以荒漠化治理刻不容缓。
二、 人们对治理荒漠化做出的努力及其结果(以三北为例)
近代中国三北地区饱受风沙之苦,使三北地区人民治荒的决心十分坚定,中央政府也决心改善三北地区的环境,于是1978年11月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一项令世界瞩目的大型绿化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中国人民向荒漠化挥出的一记重拳,如果成功了就是人类史上面对土地沙化的一个里程碑,所以寄托了全国各界的希望。如今已经2013年,三十多年过去了,究竟“三北”的效果如何呢,虽然初期的确减少了一些地区的沙尘天气,但如今却形势严峻。三北防护林中的多个地段的林带大面积死亡,除去人为破坏,大多数树木死亡原因都只有一个——缺水,成片的林带缺少充足的水源以致于干枯而死。人们不禁产生疑问了:为什么曾经葱郁的防护林如今大面积死亡,横跨三北的巨型林带已支离破碎?这就牵扯出我国治理荒漠化的误区所在!
三、 以“三北防护工程”为例说明我国传统治荒的误区及其危害
1.选择树本或草本灌木治荒的误区
提起荒漠人们第一映像就是无边的戈壁与漫天的黄沙,因为在中国荒漠大多位于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特别是西北日照强烈、全年蒸发量巨大、年均降水却不足150mm而地表径流又十分稀少,导致西北地区成了我国最干旱的地方。虽然我国自西向东降水量逐步增加,但在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却十分干旱。荒漠地区的植被以耐旱的草本植物和灌木为主,如骆驼刺,地上部分比重较小,但地下根系可达茎叶的3~4倍,能吸收到较深处的地下水,故能很好的适应荒漠环境。
荒漠不适合大面积乔木生长,所以在进行绿化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决定应该种植哪种植物,而不是盲目的“种树”。三北防护林多数以杨树、榆树和樟子松等乔木为主,种植大面积的森林,森林在防止水土流失的过程中的作用是“涵养水分,但自身也会利用水分。如杨树等树本植物对水分的消耗远大于草本植物和耐旱的灌木,因为树本植物植株巨大其生长所需水量也就随之增大,而其大多数又是阔叶树种所以蒸腾作用损失的水量也十分惊人,由于规模的巨大,成片的防护林就是一座座巨大的“抽水机”,无限的汲取地下水,使当地的地下水位逐年降低,树木根系吸收不到水分就会逐渐干枯最后死亡,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多个地段的防护林大面积死亡的根本原因。
降水、日照、地表径流、地下水位和温度都注定荒漠化严重地区不适合大面积种植森林,植树造林必须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各种气候因素,要因地制宜,不能植树的地方就用耐旱的草本植物和灌木代替,如果连草都种不了就只能还荒,否则就会因为盲目的治荒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损失却毫无成效。
2.绿化植物种植方法的误区
(1)种植密度过大:无论哪种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都需要合适的生长空间才能够获取满足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光照、无机盐和有机物等生长因子,如果群落密度过大就会出现个体之间出现抢夺资源的现象,从而导致个体发育不良甚至停滞,所以群落保持良好的密度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然而在荒漠绿化过程中,树木或草的密度往往过大,一排排整齐密实的树木虽然美观,但这使原本就缺少水滋养的树木在有限而狭小的空间里变得更加干渴。
(2)树种过于单一:由于中国荒漠化面积广阔,而可供选材的树种有限,很容易造成在一大片区域内树木种类单一,物种多样性的单一易导致大面积的病虫灾害。
(3)忽视种植“乡土”植物:植树造林必须遵从自然规律,要“适地适树”的造林,依照当地原来的物种结构来选择树种,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固定和吸收,从而遏制荒漠化的扩张。但很多造林工程根本没考虑乡土树种优先的原则,而是普遍大量的选择一些如杨树等生长迅速的树种,然而这些树种往往需要更多的水分,使周围的土壤更加干旱,结果适得其反。
四、正确的理论基础是荒漠化治理的关键
无论做何事都要明确其目的,要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此事,荒漠化治理亦是如此。在治理荒漠这件事上党和全国人民意见高度一致,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也日益增强,身处荒漠地区的人们更是热情高昂,但在欣喜之余我们应该保持头脑的清醒,想一想治理荒漠的目的究竟何在?很多地方苦于沙尘的侵袭,于是人们栽种防护林想借此来阻挡沙暴,减少沙尘天气,但仅仅靠十多米的防护林就能阻挡住沙尘?沙尘暴不是贴地面而行的!
“沙进人退”是人们对抗大自然失败的结果,当防护林一片片种起却依然挡不住沙尘的侵袭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大自然的力量。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是荒漠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曾经西北地区辽阔的草原已不复存在;“罗布泊”这一片曾经点缀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圣湖用珍贵的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罗布人,如今早已与塔克拉玛干融为一体;曾经草长莺飞、麦浪滚滚的丝绸之路现在却是茫茫戈壁、黄沙漫天……
“被动的绿化不如主动地保护”,不过多的进行人为干涉,而将重点放在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上,禁止人为破坏和过度放牧。生命在荒漠中重生所需的仅仅是一些空间,一片不被人类打扰的空间,有时候人类所要做的只是放开手,等待人们的则是对顽强生命力的惊叹和对大自然的无比敬畏!
关键词:荒漠化 治理 盲目 误区
中图分类号:S157.2
一、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治理的重要性
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 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中国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风造成的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占了160.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70年代以来仅土地沙化面积扩大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公里。
中国荒漠化类型及其分布中国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镶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 中国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60.7萬平方公里 中国水蚀荒漠化总面积为20.5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8%。中国冻融荒漠化地的面积共36.6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思面积的13.8%。
21世纪的初期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间,是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需求量巨大的时期,但土地荒漠化使我国的可使用土地面积日益减少,从而导致的直接间接损失更是以千亿记,如果不减缓荒漠化的进程,必将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影响,所以荒漠化治理刻不容缓。
二、 人们对治理荒漠化做出的努力及其结果(以三北为例)
近代中国三北地区饱受风沙之苦,使三北地区人民治荒的决心十分坚定,中央政府也决心改善三北地区的环境,于是1978年11月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一项令世界瞩目的大型绿化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中国人民向荒漠化挥出的一记重拳,如果成功了就是人类史上面对土地沙化的一个里程碑,所以寄托了全国各界的希望。如今已经2013年,三十多年过去了,究竟“三北”的效果如何呢,虽然初期的确减少了一些地区的沙尘天气,但如今却形势严峻。三北防护林中的多个地段的林带大面积死亡,除去人为破坏,大多数树木死亡原因都只有一个——缺水,成片的林带缺少充足的水源以致于干枯而死。人们不禁产生疑问了:为什么曾经葱郁的防护林如今大面积死亡,横跨三北的巨型林带已支离破碎?这就牵扯出我国治理荒漠化的误区所在!
三、 以“三北防护工程”为例说明我国传统治荒的误区及其危害
1.选择树本或草本灌木治荒的误区
提起荒漠人们第一映像就是无边的戈壁与漫天的黄沙,因为在中国荒漠大多位于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特别是西北日照强烈、全年蒸发量巨大、年均降水却不足150mm而地表径流又十分稀少,导致西北地区成了我国最干旱的地方。虽然我国自西向东降水量逐步增加,但在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却十分干旱。荒漠地区的植被以耐旱的草本植物和灌木为主,如骆驼刺,地上部分比重较小,但地下根系可达茎叶的3~4倍,能吸收到较深处的地下水,故能很好的适应荒漠环境。
荒漠不适合大面积乔木生长,所以在进行绿化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决定应该种植哪种植物,而不是盲目的“种树”。三北防护林多数以杨树、榆树和樟子松等乔木为主,种植大面积的森林,森林在防止水土流失的过程中的作用是“涵养水分,但自身也会利用水分。如杨树等树本植物对水分的消耗远大于草本植物和耐旱的灌木,因为树本植物植株巨大其生长所需水量也就随之增大,而其大多数又是阔叶树种所以蒸腾作用损失的水量也十分惊人,由于规模的巨大,成片的防护林就是一座座巨大的“抽水机”,无限的汲取地下水,使当地的地下水位逐年降低,树木根系吸收不到水分就会逐渐干枯最后死亡,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多个地段的防护林大面积死亡的根本原因。
降水、日照、地表径流、地下水位和温度都注定荒漠化严重地区不适合大面积种植森林,植树造林必须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各种气候因素,要因地制宜,不能植树的地方就用耐旱的草本植物和灌木代替,如果连草都种不了就只能还荒,否则就会因为盲目的治荒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损失却毫无成效。
2.绿化植物种植方法的误区
(1)种植密度过大:无论哪种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都需要合适的生长空间才能够获取满足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光照、无机盐和有机物等生长因子,如果群落密度过大就会出现个体之间出现抢夺资源的现象,从而导致个体发育不良甚至停滞,所以群落保持良好的密度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然而在荒漠绿化过程中,树木或草的密度往往过大,一排排整齐密实的树木虽然美观,但这使原本就缺少水滋养的树木在有限而狭小的空间里变得更加干渴。
(2)树种过于单一:由于中国荒漠化面积广阔,而可供选材的树种有限,很容易造成在一大片区域内树木种类单一,物种多样性的单一易导致大面积的病虫灾害。
(3)忽视种植“乡土”植物:植树造林必须遵从自然规律,要“适地适树”的造林,依照当地原来的物种结构来选择树种,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固定和吸收,从而遏制荒漠化的扩张。但很多造林工程根本没考虑乡土树种优先的原则,而是普遍大量的选择一些如杨树等生长迅速的树种,然而这些树种往往需要更多的水分,使周围的土壤更加干旱,结果适得其反。
四、正确的理论基础是荒漠化治理的关键
无论做何事都要明确其目的,要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此事,荒漠化治理亦是如此。在治理荒漠这件事上党和全国人民意见高度一致,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也日益增强,身处荒漠地区的人们更是热情高昂,但在欣喜之余我们应该保持头脑的清醒,想一想治理荒漠的目的究竟何在?很多地方苦于沙尘的侵袭,于是人们栽种防护林想借此来阻挡沙暴,减少沙尘天气,但仅仅靠十多米的防护林就能阻挡住沙尘?沙尘暴不是贴地面而行的!
“沙进人退”是人们对抗大自然失败的结果,当防护林一片片种起却依然挡不住沙尘的侵袭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大自然的力量。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是荒漠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曾经西北地区辽阔的草原已不复存在;“罗布泊”这一片曾经点缀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圣湖用珍贵的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罗布人,如今早已与塔克拉玛干融为一体;曾经草长莺飞、麦浪滚滚的丝绸之路现在却是茫茫戈壁、黄沙漫天……
“被动的绿化不如主动地保护”,不过多的进行人为干涉,而将重点放在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上,禁止人为破坏和过度放牧。生命在荒漠中重生所需的仅仅是一些空间,一片不被人类打扰的空间,有时候人类所要做的只是放开手,等待人们的则是对顽强生命力的惊叹和对大自然的无比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