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作为创造性和实践性最强的学科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培养成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高素质的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从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入手,努力在教学创新上下功夫。
1 转变观念,孕育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创新教育的提出,使得音乐教育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变革。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已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只有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深刻的变革,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孕育出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创造性人才。其中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转变那些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要认识到那些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要方式的教学只会使得学生的思维被禁锢。
而创造性教学的先决条件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平等亲密,为学生提供自由、安全、和谐、相互尊重的环境和气氛。要善于创设各种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自行探索,热情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学生只有在自由无拘无束的气氛下才能充分调动激情,启动联想、发展想像,创新思维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教师也应该照顾每个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把学生都组织到教学活动中来,鼓励他们参与到活动中,并尊重和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兴趣,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创作和作品,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交流中共同分享创造的愉快。
2 创设环境,唤醒创新欲望
创设可以唤醒学生创新欲望的环境首先就是要营造一种民主的学习气氛,因为只有长期处于民主宽松的氛围的学生才会敢想敢做,敢于探索,他们的创新意识才会不受压抑地萌发。如在音乐课中要求为歌曲编配简单的舞蹈动作或用简单的图画表现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音乐教学如果不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民主的气氛,学生的创造、表演的欲望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要充分信任、尊重学生,对学生宽容与了解,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和谐、民主的氛围。
音乐之美本身就给人以快乐和享受,如果音乐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之时,能很好地利用音乐的“愉快性”这一特点,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绪,学生的创新愿望就很容易萌发。比如在学唱《勇敢的鄂伦春》这首歌以后,老师要求用小乐器为歌曲伴奏,学生边唱、边跳、边奏,气氛很活跃,大家都很高兴。这时老师提出:大家可不可以想想新办法,让唱游更有趣。这时有几个学生说干脆自编节目伴奏,另几个学生则提出换其他的乐器伴奏,还有几个女生说她们自己重新编律动。于是大家围绕节奏的创新、律动的创编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创意大胆而新颖,气氛相当活跃。由此可见,处于轻松愉悦的环境,学生的创新欲望、表现欲望就会十分高涨,从而逐步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久而久之创新能力就能逐步得到培养。
实践证明,良好的竞争机制,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探索、进取、开拓、求异和质疑,而且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强不息的坚毅品格。在平时教学中,许多教师能经常设计“谁最能干”、“谁是小小音乐家”或“音乐擂台赛”等有趣的竞争游戏,激励他们的创新欲望。而像平时师生相互提问、群体讨论、分组讨论等等,谁的问题提得最聪明,谁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好,某某组协作出的作品最成功,都自然而然地渗透了和谐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在一次次的竞争中主动获得新知。长久下来,那些原来对创新无兴趣或有畏惧感的学生,都会在“激励”的推动下产生创新的欲望。
3 自主探索,激发创新灵感
循规蹈矩的学习习惯往往遏制学生的自由想像力、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和帮助学生去寻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方法,利用各自的优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索的权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有这样一节课,老师在学生面前放有一鼓,让学生通过敲、摸、磨、刮等各种方法了解鼓发出的各种声响。然后欣赏《老虎磨牙》乐曲,老师提问:这首乐曲中,哪段音乐是模仿“老虎磨牙”的声音。学生听音乐后得出结论:刮奏这一段是模仿“老虎磨牙”的声音。“老虎磨牙”的声音在该乐曲中并不明显,要让学生凭空想像很难。如果靠教师讲,恐怕讲上几十分钟都不能让学生理解,但学生通过事先对鼓的观察、触摸、敲击,对鼓的音色有了一定的了解。欣赏乐曲后,学生把刚刚掌握的有关敲鼓面、鼓帮、磨鼓皮,用鼓棒在鼓帮的铁钉上刮奏的各种声音与听到的音乐进行对比,心中马上有了答案。而且,由于对鼓的声响有了感性认识,学生还能触类旁通地说出哪段音乐是老虎“吼叫”,哪段音乐是老虎“下山”。这种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闪现出灵感的火花。
4 拓开思维,挖掘创新潜能
4.1 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想像是思维活动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离开想像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想像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一位老师在《羊肠小道》的欣赏教学中,在安排分段欣赏第二乐段时,故意不作与作品相关联的直接提示,而是让学生倾听音乐后提问:你听了此段音乐后看到了什么?学生凭借自己对作品原有的感受能力,展示了丰富的想像。有的说像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有的说像看到了万面彩旗在翩翩起舞等等。可见,给学生一定想像和联想的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作出新的猜想,这样他们的创新意识才会不受压抑,他们的创新潜能才会挖掘。
4.2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问题,探索多种方法、答案,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在教学中应大胆地让学生说不,不断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这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部经典之作,我们从来不敢产生异议。但在欣赏了这部作品之后有的学生却提出:一个悲壮的爱情故事为什么要在“化蝶”的大团圆中结束是否是对封建制度的默认和赞同;还有的提出:《梁祝》结尾的音乐为什么是爱情主题的简单再现,而不描述祝英台撞死在碑前,从而留下荡气回肠的千古遗憾。
4.3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所谓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大特点,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如:创作教学中的“主题变奏”,就能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它要求学生从音乐表情要素的各个方面考虑,使音乐主题得以发展和丰富,譬如:旋律的加花、删减,节奏的扩展、紧缩,节拍的改变,旋律向上、向下的移位横进等,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总之,音乐教师应以肩负的历史使命为己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新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架起一座座创新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新时代接班人。
1 转变观念,孕育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创新教育的提出,使得音乐教育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变革。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已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只有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深刻的变革,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孕育出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创造性人才。其中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转变那些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要认识到那些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要方式的教学只会使得学生的思维被禁锢。
而创造性教学的先决条件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平等亲密,为学生提供自由、安全、和谐、相互尊重的环境和气氛。要善于创设各种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自行探索,热情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学生只有在自由无拘无束的气氛下才能充分调动激情,启动联想、发展想像,创新思维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教师也应该照顾每个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把学生都组织到教学活动中来,鼓励他们参与到活动中,并尊重和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兴趣,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创作和作品,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交流中共同分享创造的愉快。
2 创设环境,唤醒创新欲望
创设可以唤醒学生创新欲望的环境首先就是要营造一种民主的学习气氛,因为只有长期处于民主宽松的氛围的学生才会敢想敢做,敢于探索,他们的创新意识才会不受压抑地萌发。如在音乐课中要求为歌曲编配简单的舞蹈动作或用简单的图画表现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音乐教学如果不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民主的气氛,学生的创造、表演的欲望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要充分信任、尊重学生,对学生宽容与了解,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和谐、民主的氛围。
音乐之美本身就给人以快乐和享受,如果音乐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之时,能很好地利用音乐的“愉快性”这一特点,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绪,学生的创新愿望就很容易萌发。比如在学唱《勇敢的鄂伦春》这首歌以后,老师要求用小乐器为歌曲伴奏,学生边唱、边跳、边奏,气氛很活跃,大家都很高兴。这时老师提出:大家可不可以想想新办法,让唱游更有趣。这时有几个学生说干脆自编节目伴奏,另几个学生则提出换其他的乐器伴奏,还有几个女生说她们自己重新编律动。于是大家围绕节奏的创新、律动的创编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创意大胆而新颖,气氛相当活跃。由此可见,处于轻松愉悦的环境,学生的创新欲望、表现欲望就会十分高涨,从而逐步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久而久之创新能力就能逐步得到培养。
实践证明,良好的竞争机制,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探索、进取、开拓、求异和质疑,而且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强不息的坚毅品格。在平时教学中,许多教师能经常设计“谁最能干”、“谁是小小音乐家”或“音乐擂台赛”等有趣的竞争游戏,激励他们的创新欲望。而像平时师生相互提问、群体讨论、分组讨论等等,谁的问题提得最聪明,谁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好,某某组协作出的作品最成功,都自然而然地渗透了和谐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在一次次的竞争中主动获得新知。长久下来,那些原来对创新无兴趣或有畏惧感的学生,都会在“激励”的推动下产生创新的欲望。
3 自主探索,激发创新灵感
循规蹈矩的学习习惯往往遏制学生的自由想像力、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和帮助学生去寻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方法,利用各自的优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索的权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有这样一节课,老师在学生面前放有一鼓,让学生通过敲、摸、磨、刮等各种方法了解鼓发出的各种声响。然后欣赏《老虎磨牙》乐曲,老师提问:这首乐曲中,哪段音乐是模仿“老虎磨牙”的声音。学生听音乐后得出结论:刮奏这一段是模仿“老虎磨牙”的声音。“老虎磨牙”的声音在该乐曲中并不明显,要让学生凭空想像很难。如果靠教师讲,恐怕讲上几十分钟都不能让学生理解,但学生通过事先对鼓的观察、触摸、敲击,对鼓的音色有了一定的了解。欣赏乐曲后,学生把刚刚掌握的有关敲鼓面、鼓帮、磨鼓皮,用鼓棒在鼓帮的铁钉上刮奏的各种声音与听到的音乐进行对比,心中马上有了答案。而且,由于对鼓的声响有了感性认识,学生还能触类旁通地说出哪段音乐是老虎“吼叫”,哪段音乐是老虎“下山”。这种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闪现出灵感的火花。
4 拓开思维,挖掘创新潜能
4.1 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想像是思维活动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离开想像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想像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一位老师在《羊肠小道》的欣赏教学中,在安排分段欣赏第二乐段时,故意不作与作品相关联的直接提示,而是让学生倾听音乐后提问:你听了此段音乐后看到了什么?学生凭借自己对作品原有的感受能力,展示了丰富的想像。有的说像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有的说像看到了万面彩旗在翩翩起舞等等。可见,给学生一定想像和联想的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作出新的猜想,这样他们的创新意识才会不受压抑,他们的创新潜能才会挖掘。
4.2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问题,探索多种方法、答案,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在教学中应大胆地让学生说不,不断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这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部经典之作,我们从来不敢产生异议。但在欣赏了这部作品之后有的学生却提出:一个悲壮的爱情故事为什么要在“化蝶”的大团圆中结束是否是对封建制度的默认和赞同;还有的提出:《梁祝》结尾的音乐为什么是爱情主题的简单再现,而不描述祝英台撞死在碑前,从而留下荡气回肠的千古遗憾。
4.3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所谓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大特点,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如:创作教学中的“主题变奏”,就能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它要求学生从音乐表情要素的各个方面考虑,使音乐主题得以发展和丰富,譬如:旋律的加花、删减,节奏的扩展、紧缩,节拍的改变,旋律向上、向下的移位横进等,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总之,音乐教师应以肩负的历史使命为己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新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架起一座座创新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新时代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