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TRICK模型,研究影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因素。研究发现:1.外部驱动因素中的技术、管制和竞争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影响是正向且显著的,而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存在负效应,且波动性较大,使得外部驱动因素整体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呈不显著正相关。2.内部驱动因素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呈现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驱动因素;影响
1980年,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开始快速发展,表外业务收入占比逐渐扩大。相反,国内表外业务成长较慢,发展程度落后于发达国家。随着商业银行依赖表内业务收入的盈利可能减小,表外业务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一脉重要力量,其发展能够有效提高商业银行营业利润。因此,研究表外业务发展的驱动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利用这些驱动因素来切实推动表外业务稳定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变量定义与选择
研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有众多指标,较多使用的两个指标是表外业务收入和表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值。考虑到本文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情况,故选择表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作为被解释变量,GDP增长率作为控制变量。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驱动因素有内外两部分,其中外部驱动因素包括技术、管制、利率风险、竞争和资本充足率,内部驱动因素即理性的自我利益。本文将技术、管制、利率风险、竞争、资本充足率(外部)和理性的自我利益(内部)作为影响表外业务发展的解释变量,为了便于指标的量化和数据的可得性,对表外业务收入占比、技术、管制、利率风险、竞争、资本充足率和理性的自我利益定义如下。
1. 表外业务收入占比(Y)。表外业务收入是金融服务类、担保或承诺类、投资银行类和衍生工具类收入之和。表外业务收入占比为表外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
2. 技术(X1)。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技术水平对商业银行绩效影响时,普遍使用成本理论。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商业银行总成本有正负影响,但正向影响要大于负面影响,即技术进步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经营成本。所以可以使用经营成本表示技术水平,成本降低表明技术进步,成本上升则技术退步。为了统一,本文使用资产成本率衡量技术水平,其中表示技术水平的成本主要包括利息支出、手续费支出、营业费用和其他营业支出等,资产成本率=。
3. 管制(X2)。对银行业的金融管制指标众多,本文采用2011年银监会提出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杠杆率及贷款损失准备四项监管标准,选取了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短期资产流动性比例、存贷款比例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五项指标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的结果作为综合的管制指标。
4. 利率风险(X3)。利率风险通过利率敏感性缺口率衡量,其计算公式为:利 率敏感性缺口率=
。
5. 竞争(X4)。竞争主要表现为样本银行之间的竞争,通过营业收入、总资产两个指标进行计算竞争比率。竞争比率越大,表明该银行竞争能力较强;比率越小,表明该银行面临的竞争越大。
6. 资本充足率(X5)。资本充足率是资本总额对其风险加权资产的比值,故选择资本充足率指标。
7. 理性的自我利益(X6)。商业银行理性的自我利益表现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故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商业银行追求自我利益的结果。
二、数据选取及模型设定
(一)数据选取
考虑到上市银行在资产规模、营业收入、信息披露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优势,更能代表未来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方向。故本文选取的研究样本是16家上市银行,分别是工商银行、北京银行、交通银行、南京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中国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和宁波银行。样本跨度为10年,从2005~2014年,相关数据来源于iFind数据库和各大银行年报。
(二)模型设定
在实证分析中,由于内外两部分驱动因素对表外业务的影响是一致的,因此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设置:
Yit=β0t+β1tX1it+β2tX2it+β3tX3it+β4tX4it+β5tX5it+β6tX6it+β7tX7it+ε(1)
其中被解释变量Y表外表外业务收入占比,解释变量X1、X2、X3、X4、X5、X6、X7分別表示技术、管制、利率风险、竞争、资本充足率、理性的自我利益和GDP增长率。i代表各个银行,t代表年份。β0、β1、β2、β3、β4、β5、β6、β7为系数,ε为随机扰动项。
三、驱动因素对表外业务发展影响的变截距模型实证检验
(一)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首先对八个变量,即表外业务收入占比(Y)、资产成本率(X1)、管制率(X2)、利率敏感性缺口率(X3)、竞争率(X4)、资本充足监管率(X5)、净资产收益率(X6) 和GDP增长率(X7)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其平稳性。为了保证结果稳健,一般有四种检验方法,即IPS检验、LLC检验、PP-Fisher检验和ADF-Fisher检验。由于本文变量较多,众多检验条件难以得出检验结果,故本文只采用不同根单位根ADF-Fisher检验和相同单位根LLC检验。若p值大于0.05,则接受原假设,认为变量不平稳,反之就是平稳的。通过检验,七个变量的p值均小于0.05,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各变量是平稳过程。
(二)面板协整检验
经过单位根检验,可知表外业务收入占比(Y)、资产成本率(X1)、管制率(X2)、利率敏感性缺口率(X3)、竞争率(X4)、资本充足监管率(X5) 、净资产收益率(X6)和GDP增长率(X7)为同阶单整,检验模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需要通过协整检验。本文采用Kao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Kao检验,p值为0.0018,可以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即资产成本率(X1)、管制率(X2)、利率敏感性缺口率(X3)、竞争率(X4)、资本充足监管率(X5)、净资产收益率(X6)和GDP增长率(X7)与表外业务收入占比(Y)存在长期的协整均衡关系。
(三)回归估计
1. 确定回归影响模式
面板数据所使用的模型主要有混合、固定和随机效应模型。利用Hausman检验确定模型为随机或固定效应模型,做如下假设:
H0:若个体效应与回归变量无关,即随机效应模型;
H1:若个体效应与回归变量有关,即固定效应模型。
结果显示P值为1,大于0.05,接受原假设,即为随机效应模型。
2. 变截距模型
本文采用变截距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到,样本回归的为72.89%,模型拟合度一般,其中管制(X2)、竞争(X4)、资本充足率(X5)没有通过T检验,检验结果不显著,而技术(X1)、利率风险(X3)和理性的自我利益(X6)系数通过T检验,检验结果显著。
四、回归结果分析
(一)变量系数符号分析
根据回归结果,七个变量中利率风险和竞争两个变量的系数为负,说明利率风险、竞争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存在负向关系,但其中竞争因素未通过T检验,说明负向不显著。技术、管制、资本充足率和理性的自我利益四个变量系数为正,说明他们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存在正向关系。
(二)回归结果初步预测
技术创新、金融管制以及合理的资本充足率能够推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但正向关系不显著,同时由于利率风险和竞争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负向关系,特别是利率风险加大了表外业务风险,最终导致外部驱动因素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呈现不显著正相关。此外,内部驱动因素即理性的自我利益能够显著推动表外业务发展。
(三)回归结果影响分析
目前,银监会、证监会、银行业针对发展表外业务制定了许多政策。首先,不少银行已实行“科技兴行”政策,并积极推进“科技领行”促进商业银行创新转型。其次,中国银监会提高了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杠杆率、贷款损失准备等监管标准。这些监管指标提供了良好的监管环境,有利于表外业务创新发展。最后,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需要大力引进技术人才,积极推动业务转型升级,创新表外业务金融产品,以此促进表外业务发展。
但是,市场环境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比如利率市场化等背景,强化了利率风险,因此为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发展表外业务,也是规避利率风险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胡静,金颖.基于TRICK 理论的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驱动机制研究[J].武汉金融,2007(07).
[2]黄洁莉,汤佩,夏喆.银行表外業务、风险输入与经营业绩——基于中国上市银行2007~2011 年均衡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3(11).
[3]权俊良,叶文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趋势及对金融调控的影响[J].金融会计,2013(10).
[4]Canals J. Competitive strategies in European banking[M].Oxford: Clarendon Pre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5]Jagtiani, J. A. Saunders. The effect of bank capital requirements on’bank off—balance sheet financial innovation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1995(19).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驱动因素;影响
1980年,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开始快速发展,表外业务收入占比逐渐扩大。相反,国内表外业务成长较慢,发展程度落后于发达国家。随着商业银行依赖表内业务收入的盈利可能减小,表外业务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一脉重要力量,其发展能够有效提高商业银行营业利润。因此,研究表外业务发展的驱动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利用这些驱动因素来切实推动表外业务稳定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变量定义与选择
研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有众多指标,较多使用的两个指标是表外业务收入和表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值。考虑到本文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情况,故选择表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作为被解释变量,GDP增长率作为控制变量。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驱动因素有内外两部分,其中外部驱动因素包括技术、管制、利率风险、竞争和资本充足率,内部驱动因素即理性的自我利益。本文将技术、管制、利率风险、竞争、资本充足率(外部)和理性的自我利益(内部)作为影响表外业务发展的解释变量,为了便于指标的量化和数据的可得性,对表外业务收入占比、技术、管制、利率风险、竞争、资本充足率和理性的自我利益定义如下。
1. 表外业务收入占比(Y)。表外业务收入是金融服务类、担保或承诺类、投资银行类和衍生工具类收入之和。表外业务收入占比为表外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
2. 技术(X1)。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技术水平对商业银行绩效影响时,普遍使用成本理论。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商业银行总成本有正负影响,但正向影响要大于负面影响,即技术进步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经营成本。所以可以使用经营成本表示技术水平,成本降低表明技术进步,成本上升则技术退步。为了统一,本文使用资产成本率衡量技术水平,其中表示技术水平的成本主要包括利息支出、手续费支出、营业费用和其他营业支出等,资产成本率=。
3. 管制(X2)。对银行业的金融管制指标众多,本文采用2011年银监会提出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杠杆率及贷款损失准备四项监管标准,选取了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短期资产流动性比例、存贷款比例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五项指标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的结果作为综合的管制指标。
4. 利率风险(X3)。利率风险通过利率敏感性缺口率衡量,其计算公式为:利 率敏感性缺口率=
。
5. 竞争(X4)。竞争主要表现为样本银行之间的竞争,通过营业收入、总资产两个指标进行计算竞争比率。竞争比率越大,表明该银行竞争能力较强;比率越小,表明该银行面临的竞争越大。
6. 资本充足率(X5)。资本充足率是资本总额对其风险加权资产的比值,故选择资本充足率指标。
7. 理性的自我利益(X6)。商业银行理性的自我利益表现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故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商业银行追求自我利益的结果。
二、数据选取及模型设定
(一)数据选取
考虑到上市银行在资产规模、营业收入、信息披露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优势,更能代表未来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方向。故本文选取的研究样本是16家上市银行,分别是工商银行、北京银行、交通银行、南京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中国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和宁波银行。样本跨度为10年,从2005~2014年,相关数据来源于iFind数据库和各大银行年报。
(二)模型设定
在实证分析中,由于内外两部分驱动因素对表外业务的影响是一致的,因此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设置:
Yit=β0t+β1tX1it+β2tX2it+β3tX3it+β4tX4it+β5tX5it+β6tX6it+β7tX7it+ε(1)
其中被解释变量Y表外表外业务收入占比,解释变量X1、X2、X3、X4、X5、X6、X7分別表示技术、管制、利率风险、竞争、资本充足率、理性的自我利益和GDP增长率。i代表各个银行,t代表年份。β0、β1、β2、β3、β4、β5、β6、β7为系数,ε为随机扰动项。
三、驱动因素对表外业务发展影响的变截距模型实证检验
(一)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首先对八个变量,即表外业务收入占比(Y)、资产成本率(X1)、管制率(X2)、利率敏感性缺口率(X3)、竞争率(X4)、资本充足监管率(X5)、净资产收益率(X6) 和GDP增长率(X7)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其平稳性。为了保证结果稳健,一般有四种检验方法,即IPS检验、LLC检验、PP-Fisher检验和ADF-Fisher检验。由于本文变量较多,众多检验条件难以得出检验结果,故本文只采用不同根单位根ADF-Fisher检验和相同单位根LLC检验。若p值大于0.05,则接受原假设,认为变量不平稳,反之就是平稳的。通过检验,七个变量的p值均小于0.05,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各变量是平稳过程。
(二)面板协整检验
经过单位根检验,可知表外业务收入占比(Y)、资产成本率(X1)、管制率(X2)、利率敏感性缺口率(X3)、竞争率(X4)、资本充足监管率(X5) 、净资产收益率(X6)和GDP增长率(X7)为同阶单整,检验模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需要通过协整检验。本文采用Kao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Kao检验,p值为0.0018,可以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即资产成本率(X1)、管制率(X2)、利率敏感性缺口率(X3)、竞争率(X4)、资本充足监管率(X5)、净资产收益率(X6)和GDP增长率(X7)与表外业务收入占比(Y)存在长期的协整均衡关系。
(三)回归估计
1. 确定回归影响模式
面板数据所使用的模型主要有混合、固定和随机效应模型。利用Hausman检验确定模型为随机或固定效应模型,做如下假设:
H0:若个体效应与回归变量无关,即随机效应模型;
H1:若个体效应与回归变量有关,即固定效应模型。
结果显示P值为1,大于0.05,接受原假设,即为随机效应模型。
2. 变截距模型
本文采用变截距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到,样本回归的为72.89%,模型拟合度一般,其中管制(X2)、竞争(X4)、资本充足率(X5)没有通过T检验,检验结果不显著,而技术(X1)、利率风险(X3)和理性的自我利益(X6)系数通过T检验,检验结果显著。
四、回归结果分析
(一)变量系数符号分析
根据回归结果,七个变量中利率风险和竞争两个变量的系数为负,说明利率风险、竞争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存在负向关系,但其中竞争因素未通过T检验,说明负向不显著。技术、管制、资本充足率和理性的自我利益四个变量系数为正,说明他们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存在正向关系。
(二)回归结果初步预测
技术创新、金融管制以及合理的资本充足率能够推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但正向关系不显著,同时由于利率风险和竞争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负向关系,特别是利率风险加大了表外业务风险,最终导致外部驱动因素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呈现不显著正相关。此外,内部驱动因素即理性的自我利益能够显著推动表外业务发展。
(三)回归结果影响分析
目前,银监会、证监会、银行业针对发展表外业务制定了许多政策。首先,不少银行已实行“科技兴行”政策,并积极推进“科技领行”促进商业银行创新转型。其次,中国银监会提高了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杠杆率、贷款损失准备等监管标准。这些监管指标提供了良好的监管环境,有利于表外业务创新发展。最后,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需要大力引进技术人才,积极推动业务转型升级,创新表外业务金融产品,以此促进表外业务发展。
但是,市场环境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比如利率市场化等背景,强化了利率风险,因此为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发展表外业务,也是规避利率风险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胡静,金颖.基于TRICK 理论的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驱动机制研究[J].武汉金融,2007(07).
[2]黄洁莉,汤佩,夏喆.银行表外業务、风险输入与经营业绩——基于中国上市银行2007~2011 年均衡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3(11).
[3]权俊良,叶文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趋势及对金融调控的影响[J].金融会计,2013(10).
[4]Canals J. Competitive strategies in European banking[M].Oxford: Clarendon Pre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5]Jagtiani, J. A. Saunders. The effect of bank capital requirements on’bank off—balance sheet financial innovation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1995(19).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