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发展信息化,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作用。本文在研究两化融合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化融合的机制,对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两化融合,机制
一、引言
90 年代中期以来,以计算机、网络以及通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加速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全球信息产业以数倍于经济平均增幅的速度增长,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强大动力。信息产业作为新经济的主体,形成了当代最先进的生产力。信息化带来的技术创新、商务模式转变和新的资本市场,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结合与应用,催生了大量的新兴产业,又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产业作为新一代的生产力及现代经济增长的引擎,不仅深刻地改变传统产业的面貌,而且引导着新的产业发展方向。
二、两化融合概述
(一)工业化
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变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早在1943年,罗森斯坦•罗丹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中提出,实现工业化是经济落后国家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后来,工业化被看作是与现代经济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同义的基本概念。
(二)信息化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一位日本学者提出来的,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
根据最新公布的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在1997年6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信息安全”为7要素。
(三)新型工业化
江泽民在“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并对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了科学定义,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的道路。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化还处于正在进行的过程中,远没有完成,而信息化又扑面而来,这也就决定了我国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历史和现实决定了我国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的那种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路子,必然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通过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相互促进的新路子;其次,新型工业化是低耗高效型经济;第三,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城市和乡村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第四,传统的工业化是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进而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逐步过渡的、生产要素结构单向流动的过程,而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等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结构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两化融合机制
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缺一不可。工业化推动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必将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机制
信息化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资源被视为现代社会的第一战略资源和重要的生产要素,为现代社会塑造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信息科学技术作为信息化的实现手段和现代生产力的要素之一,与传统工业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密切结合,使各生产要素具备了更高的效能,从而优化其它生产要素,对劳动对象、生产资料带来深刻的变革。它将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作为硬产业的传统工业的“软化”,即传统工业产品、生产手段和生产过程的信息技术含量将与日俱增。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化带动传统工业的发展,不仅将促进传统工业“量”的增长,更将促进传统工业“质”的飞跃。
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促进传统工业结构升级
首先,在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许多高新技术产业相继产生并构成新兴的产业群,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材料工业、新能源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将获得长足发展。其次,信息化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宏大工程。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将出现普遍的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从而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信息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需求。第三,应用信息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产品,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其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从而有效的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升级。
新兴产业群的产生和发展、信息产业的不断扩张以及传统工业产品的升级,都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信息化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信息化技术在传统工业生产过程的广泛应用,使传统工业在经历了手工、机械化和自动化制造三个阶段后,进入了第四个阶段——信息化制造阶段,它以数字化设计、网络化经营和清洁化生产为特征,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方式。通过微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带动了传统工业研究开发、设计水平、生产管理和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传统工业大力发展CAD/CAPP/CAM/CAE一体化技术,发展产品数据管理技术(PDM),提高了制造标准化、柔性化和集成化水平。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对传统企业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流程再造,大大提高了效率和水平。
信息化在提高单个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使企业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高了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一些“夕阳”产业在经过信息化改造后重新焕发出活力。据统计,由于信息化技术应用于传统工业领域,传统制造业将节约劳动力30%~40%,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提高的60%~80%源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3、信息化推动传统工业管理创新
以信息化改善和优化企业管理,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是传统企业的核心改造。例如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过程管理和经营财务管理等,在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改造后,将大大扩展管理的空间和能力,提高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增强管理的深度、广度和精度,实现企业管理透明化,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例如,全球第一大网络设备厂商CISCO,分支机构遍布全世界,该公司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全球分支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仅用几小时,就可以对本公司全球资金核算一次。
4、信息化将加快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信息化的充分发展,促进现代社会出现一种全新的产业化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形态,这种新型经济形态将进一步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其具体实现形式是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挑战传统的商务模式,突破了地理和时空的限制,以网络方式将全球顾客、制造商、供应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商务信息以光速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客户与客户之间传递,使供需各方在第一时间得到最适用的市场信息,使资本、技术等经济要素在更大范围以更快的速度运动,因而加快了企业的市场反映和商流通速度,减品少交易费用和经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信息化使传统工业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对现代企业的要求,从而使企业增强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在美国,过去7年里人们在网上进行电子商务或是其它商业活动的总量上升了86%。2003年,美国“企业到企业”(BtoB)电子商务的全球营业额达到4万亿美元。根据高盛公司研究报告估计,BtoB电子商务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产出水平平均永久性提高2.5~5%,这意味着GDP以每年0.25%以上的速度增长。
5、信息化将进工业可持续发展
传统工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传统工业可持续发展,就是针对传统生产方式的资源和能源浪费大、污染严重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工业发展模式。由于信息化的推进,就可以从传统工业的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进和生产过程控制等环节入手,将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于传统工业的节能降耗和三废治理的技术改造,控制污染物排放,减少有毒有害原料的使用,充分利用资源和降低能源消耗,从而有效的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传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业化对信息化的促进机制
工业化以企业为市场主体,为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产业依托和技术支撑。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为信息化提供物质、经济、技术等各方面的基础。与此同时,工业化对信息化的发展也会提出相应的需求,从而加快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信息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更离不开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传统产业的原始资金积累,便于为新兴的信息产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多种投融资渠道。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所培养的大批高级的专业技术人才,也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因此,没有工业化的支撑,信息化也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稳固的地基,信息化产业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同时,随着工业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传统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也日益凸显。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可以开拓信息产业发展的空间,成为其发展的动力。信息技术依托工业化,在为工业化服务的过程中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三)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机制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主要载体,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提升动力和推动“引擎”,工业化的核心是发展大规模高效率的制造业,并以此带动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向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社会各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从而提高社会各领域生产、服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两化融合”的过程是信息技术和企业战略、业务综合集成的过程,把企业发展的战略、软件、工具、标准、规范、数据支持与企业的业务流程密切融合,形成支撑企业业务发展的系统、平台,实现企业信息共享,企业内、外部的一体化协作。
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必要保证。没有发达的工业化作基础,信息化就缺少相应的物质基础、产业依托和技术支撑。工业化对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应用需求,信息化则以工业化为载体,通过工业化为其所提供的广阔应用市场不断深化和发展。在工业化后期形成大批量生产机制后,市场需求向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产品消费节奏明显加快。面对市场的动态多变性,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在生产和制造过程中,有机地融合并有效地应用信息、自动化和现代管理等科学技术,力争优质、高效、低耗、清洁、快速、柔性地制造市场所需要的产品,保持对市场需求的高度适应性和灵活反应能力。同时,工业化后期的这种新变化,要求企业能够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高效快捷地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信息资源,从而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可以说,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制造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变化对信息的需求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增加,从而成为推进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此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成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技术通过系统的优化和信息的传递,促进工业生产过程产生全新的变化,而信息技术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获得了巨大的应用市场和发展空间。适应需求变化的生产方式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对发展信息技术产生了内在的推动力和客观需求,促进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化和向前推进,而信息技术则通过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应用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Kellogg.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M].John Wiley & Sons,2003.
[2] 朱孔来.综合评价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3]赵玉林.高技术产业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 何国勇,徐长生.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J].经济学家,2004,(5).
关键词:信息化,两化融合,机制
一、引言
90 年代中期以来,以计算机、网络以及通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加速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全球信息产业以数倍于经济平均增幅的速度增长,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强大动力。信息产业作为新经济的主体,形成了当代最先进的生产力。信息化带来的技术创新、商务模式转变和新的资本市场,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结合与应用,催生了大量的新兴产业,又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产业作为新一代的生产力及现代经济增长的引擎,不仅深刻地改变传统产业的面貌,而且引导着新的产业发展方向。
二、两化融合概述
(一)工业化
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变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早在1943年,罗森斯坦•罗丹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中提出,实现工业化是经济落后国家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后来,工业化被看作是与现代经济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同义的基本概念。
(二)信息化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一位日本学者提出来的,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
根据最新公布的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在1997年6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信息安全”为7要素。
(三)新型工业化
江泽民在“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并对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了科学定义,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的道路。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化还处于正在进行的过程中,远没有完成,而信息化又扑面而来,这也就决定了我国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历史和现实决定了我国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的那种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路子,必然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通过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相互促进的新路子;其次,新型工业化是低耗高效型经济;第三,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城市和乡村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第四,传统的工业化是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进而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逐步过渡的、生产要素结构单向流动的过程,而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等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结构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两化融合机制
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缺一不可。工业化推动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必将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机制
信息化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资源被视为现代社会的第一战略资源和重要的生产要素,为现代社会塑造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信息科学技术作为信息化的实现手段和现代生产力的要素之一,与传统工业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密切结合,使各生产要素具备了更高的效能,从而优化其它生产要素,对劳动对象、生产资料带来深刻的变革。它将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作为硬产业的传统工业的“软化”,即传统工业产品、生产手段和生产过程的信息技术含量将与日俱增。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化带动传统工业的发展,不仅将促进传统工业“量”的增长,更将促进传统工业“质”的飞跃。
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促进传统工业结构升级
首先,在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许多高新技术产业相继产生并构成新兴的产业群,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材料工业、新能源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将获得长足发展。其次,信息化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宏大工程。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将出现普遍的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从而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信息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需求。第三,应用信息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产品,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其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从而有效的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升级。
新兴产业群的产生和发展、信息产业的不断扩张以及传统工业产品的升级,都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信息化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信息化技术在传统工业生产过程的广泛应用,使传统工业在经历了手工、机械化和自动化制造三个阶段后,进入了第四个阶段——信息化制造阶段,它以数字化设计、网络化经营和清洁化生产为特征,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方式。通过微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带动了传统工业研究开发、设计水平、生产管理和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传统工业大力发展CAD/CAPP/CAM/CAE一体化技术,发展产品数据管理技术(PDM),提高了制造标准化、柔性化和集成化水平。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对传统企业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流程再造,大大提高了效率和水平。
信息化在提高单个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使企业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高了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一些“夕阳”产业在经过信息化改造后重新焕发出活力。据统计,由于信息化技术应用于传统工业领域,传统制造业将节约劳动力30%~40%,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提高的60%~80%源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3、信息化推动传统工业管理创新
以信息化改善和优化企业管理,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是传统企业的核心改造。例如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过程管理和经营财务管理等,在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改造后,将大大扩展管理的空间和能力,提高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增强管理的深度、广度和精度,实现企业管理透明化,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例如,全球第一大网络设备厂商CISCO,分支机构遍布全世界,该公司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全球分支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仅用几小时,就可以对本公司全球资金核算一次。
4、信息化将加快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信息化的充分发展,促进现代社会出现一种全新的产业化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形态,这种新型经济形态将进一步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其具体实现形式是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挑战传统的商务模式,突破了地理和时空的限制,以网络方式将全球顾客、制造商、供应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商务信息以光速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客户与客户之间传递,使供需各方在第一时间得到最适用的市场信息,使资本、技术等经济要素在更大范围以更快的速度运动,因而加快了企业的市场反映和商流通速度,减品少交易费用和经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信息化使传统工业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对现代企业的要求,从而使企业增强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在美国,过去7年里人们在网上进行电子商务或是其它商业活动的总量上升了86%。2003年,美国“企业到企业”(BtoB)电子商务的全球营业额达到4万亿美元。根据高盛公司研究报告估计,BtoB电子商务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产出水平平均永久性提高2.5~5%,这意味着GDP以每年0.25%以上的速度增长。
5、信息化将进工业可持续发展
传统工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传统工业可持续发展,就是针对传统生产方式的资源和能源浪费大、污染严重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工业发展模式。由于信息化的推进,就可以从传统工业的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进和生产过程控制等环节入手,将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于传统工业的节能降耗和三废治理的技术改造,控制污染物排放,减少有毒有害原料的使用,充分利用资源和降低能源消耗,从而有效的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传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业化对信息化的促进机制
工业化以企业为市场主体,为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产业依托和技术支撑。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为信息化提供物质、经济、技术等各方面的基础。与此同时,工业化对信息化的发展也会提出相应的需求,从而加快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信息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更离不开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传统产业的原始资金积累,便于为新兴的信息产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多种投融资渠道。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所培养的大批高级的专业技术人才,也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因此,没有工业化的支撑,信息化也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稳固的地基,信息化产业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同时,随着工业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传统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也日益凸显。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可以开拓信息产业发展的空间,成为其发展的动力。信息技术依托工业化,在为工业化服务的过程中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三)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机制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主要载体,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提升动力和推动“引擎”,工业化的核心是发展大规模高效率的制造业,并以此带动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向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社会各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从而提高社会各领域生产、服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两化融合”的过程是信息技术和企业战略、业务综合集成的过程,把企业发展的战略、软件、工具、标准、规范、数据支持与企业的业务流程密切融合,形成支撑企业业务发展的系统、平台,实现企业信息共享,企业内、外部的一体化协作。
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必要保证。没有发达的工业化作基础,信息化就缺少相应的物质基础、产业依托和技术支撑。工业化对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应用需求,信息化则以工业化为载体,通过工业化为其所提供的广阔应用市场不断深化和发展。在工业化后期形成大批量生产机制后,市场需求向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产品消费节奏明显加快。面对市场的动态多变性,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在生产和制造过程中,有机地融合并有效地应用信息、自动化和现代管理等科学技术,力争优质、高效、低耗、清洁、快速、柔性地制造市场所需要的产品,保持对市场需求的高度适应性和灵活反应能力。同时,工业化后期的这种新变化,要求企业能够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高效快捷地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信息资源,从而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可以说,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制造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变化对信息的需求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增加,从而成为推进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此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成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技术通过系统的优化和信息的传递,促进工业生产过程产生全新的变化,而信息技术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获得了巨大的应用市场和发展空间。适应需求变化的生产方式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对发展信息技术产生了内在的推动力和客观需求,促进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化和向前推进,而信息技术则通过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应用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Kellogg.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M].John Wiley & Sons,2003.
[2] 朱孔来.综合评价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3]赵玉林.高技术产业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 何国勇,徐长生.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J].经济学家,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