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本博多港东北海岸,有绵延数公里的白色沙滩,岸边是郁郁葱葱的松林,密密地围起一道林带,既防风抗浪,又美化环境。当地素来将“青松白沙”列为名胜之一。如今这里是著名的海水浴场,一到盛夏季节,人们就喜欢来这里碧波嬉浪,松荫纳凉,尽情放松。
如果沿着沙堤向海岸深处走去,就会到达一个伸入碧海的半岛形岛屿。这个小岛名叫“志贺岛”,虽然不大,山也不高,但在日本乃至东亚却颇具盛名。站在岛礁上极目西眺,万顷碧波,海天一色,沙鸥翔集,清风如拂。同行的日本朋友说,对面就是韩国的釜山,如果水性好,可以游过去的。其实,志贺岛不仅地理位置奇特,风景宜人,而且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历史传说。
1784年2月23日清晨,寒风凛冽,大海呜咽,天色刚发白,家住博多志贺岛上的叶崎村村民甚兵卫,就起床下地,修筑水渠,以便开春后播上庄稼。正当他掘土挖渠时,突然“当啷”一声,发现一个石室,上面覆盖着巨石,下面底部以小石为柱,中间藏着一块金属。他感到十分惊讶,将金属块拿回家,向当地一家米店的老板请教。米店老板一看,欣喜若狂地说:哎呀,你可要发大财啦!这是一颗黄金刻成的印。诚实淳朴的甚兵卫一听,觉得事关重大,就立即把金印上交给当地郡守,郡守又立即转呈黑田藩主。经过当时黑田藩的著名学者龟井南溟的鉴定,金印上面刻着“汉倭奴国王”五个字。原来,这是中国汉朝刘秀赐予日本倭奴国王的金印。
早在汉代,中国史籍就有中日交往的明确记载。《汉书·地理志》中谈到朝鲜海中有“倭人”。“倭”就是古代中国人对日本的称谓。当时倭人经常向汉朝进贡,汉朝也回赠许多礼物。《后汉书》则专门为日本立了《倭传》,进一步讲到自汉武帝东征朝鲜后,日本派使者与汉朝通使的有30余国,并介绍了日本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后汉书》还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献朝贺”,光武帝则赐予其印。这枚金印的出土和从日本九州及本州近畿地区出土的大量西汉铜镜、璧玉等贵重物品正好证实了这一历史事实。
金印出土200年来,曾经不断有人提出怀疑:这颗金印果真是汉代皇帝所赐吗?据考证,印文上的第一个“汉”字,表示受印者臣属于汉帝国。该印经过日本计量研究所测量,印面为2.34厘米见方,约合东汉度量衡制铜尺的一寸见方,正好符合汉代赐予诸侯王的金印“大不逾寸”的制度。印上的钮是蛇形,下有横通小孔,供挂绶之用。钮的形状各有不同,如列侯一龟、将军一虎、蛮夷一蛇等,这与表示名分的汉制相符。此外,它还与1956年在云南省晋宁县石塞山汉墓出土的“滇王之印”蛇钮金印和1981年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县营泉镇北二号汉墓出土的“广陵王玺”龟钮金印,在印面尺寸、篆刻字体和印钮形制等方面十分相近。中日两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经过反复比较考证,进一步证实志贺岛出土的金印,的确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所赐的金印,终于解开了争论近200年的金印真伪之谜。于是,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随之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公元前后,中国正处于封建制度勃兴阶段,先进的中国封建文明经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列岛最西端的北九州地区,那里成了日本最早使用铁器进行农耕的地方。一些强大的奴隶主通过汉朝设在朝鲜半岛的机构,向汉帝国称臣纳贡,以得到中国皇帝在政治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赏赐。北九州地区曾经出土过大量汉代铜镜、铜矛、铜剑等珍贵文物,就是当时汉王朝的赏赐品。在金印出土处附近曾经发现细型铜剑的铸苑,说明该地当时已能冶炼制造青铜器了。
到公元2世纪前后,日本列岛出现了由女王卑弥呼统治的邪马台国,当时日本21个小国都在女王卑弥呼统治之下。而九州的倭奴国由于衰败,统治者只得把象征权力和汉帝国支持的金印秘密埋藏起来。
东汉灭亡以后,在魏明帝景初三年,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企图借助中国声威对付倭奴国,派遣使节难升米等前往魏国首都洛阳,进贡奴隶十人与麻布两匹,魏明帝不仅授以“亲魏倭王”金印,而且赏赐大量丰厚礼物,如黄金8两,铜镜100枚,文锦3匹,白绢50匹,珍珠、铅丹各50斤等,日本使节满载而归。
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国王又多次遣使献贡,中国有时也派使节赴日,成为这个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虽然魏明帝赐予邪马台女王的“亲魏倭王”金印迄今尚未发现,但是1951年日本大阪府泉北郡信太村出土的汉代神兽镜,在镜面边缘上有“景初三年陈国作铭之保子宜孙”的铭文,证明这枚铜镜就是公元239年魏明帝赏赐邪马台国女王的百枚铜镜之一。有趣的是,今年夏天,福冈又出土了一枚魏晋时期的中国铜镜,上面有朱雀、玄武等精美图案。据考证,这是公元3世纪后半期中国铸造的“兽带镜”。
金印是汉代中国与日本倭奴国友好交往的实物见证。如今,这方蛇钮金印已列为国宝,珍藏在博多市博物馆。而志贺岛上的金印发现地,被开辟为专题公园。从环岛海边公路依山而上,修筑了宽阔的石阶,入口处树立着一根高高的石柱,上面镌刻着“汉倭奴国王金印发现之处”11个隶书繁体大字。上了台阶,就是当初金印出土地点,一座用青石作台基的仿真金印方碑,面海而立。周围环绕着一块平整的圆型平地,仿佛把外圆内方、天圆地方等中国传统理念,体现在公园设计中了。在其旁边,是一块高大的随形石碑,上面镌刻着杨尚昆题写的“带水横陈两市相望友谊永恒”的题词。在其上方,则是郭沫若诗碑。
一方小小的金印,发掘出一段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故事,又演化成一处独特的文物古迹公园,供人们游观、凭吊。这就是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对接,是文物古迹化腐朽为神奇的奇思妙用。
如果沿着沙堤向海岸深处走去,就会到达一个伸入碧海的半岛形岛屿。这个小岛名叫“志贺岛”,虽然不大,山也不高,但在日本乃至东亚却颇具盛名。站在岛礁上极目西眺,万顷碧波,海天一色,沙鸥翔集,清风如拂。同行的日本朋友说,对面就是韩国的釜山,如果水性好,可以游过去的。其实,志贺岛不仅地理位置奇特,风景宜人,而且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历史传说。
1784年2月23日清晨,寒风凛冽,大海呜咽,天色刚发白,家住博多志贺岛上的叶崎村村民甚兵卫,就起床下地,修筑水渠,以便开春后播上庄稼。正当他掘土挖渠时,突然“当啷”一声,发现一个石室,上面覆盖着巨石,下面底部以小石为柱,中间藏着一块金属。他感到十分惊讶,将金属块拿回家,向当地一家米店的老板请教。米店老板一看,欣喜若狂地说:哎呀,你可要发大财啦!这是一颗黄金刻成的印。诚实淳朴的甚兵卫一听,觉得事关重大,就立即把金印上交给当地郡守,郡守又立即转呈黑田藩主。经过当时黑田藩的著名学者龟井南溟的鉴定,金印上面刻着“汉倭奴国王”五个字。原来,这是中国汉朝刘秀赐予日本倭奴国王的金印。
早在汉代,中国史籍就有中日交往的明确记载。《汉书·地理志》中谈到朝鲜海中有“倭人”。“倭”就是古代中国人对日本的称谓。当时倭人经常向汉朝进贡,汉朝也回赠许多礼物。《后汉书》则专门为日本立了《倭传》,进一步讲到自汉武帝东征朝鲜后,日本派使者与汉朝通使的有30余国,并介绍了日本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后汉书》还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献朝贺”,光武帝则赐予其印。这枚金印的出土和从日本九州及本州近畿地区出土的大量西汉铜镜、璧玉等贵重物品正好证实了这一历史事实。
金印出土200年来,曾经不断有人提出怀疑:这颗金印果真是汉代皇帝所赐吗?据考证,印文上的第一个“汉”字,表示受印者臣属于汉帝国。该印经过日本计量研究所测量,印面为2.34厘米见方,约合东汉度量衡制铜尺的一寸见方,正好符合汉代赐予诸侯王的金印“大不逾寸”的制度。印上的钮是蛇形,下有横通小孔,供挂绶之用。钮的形状各有不同,如列侯一龟、将军一虎、蛮夷一蛇等,这与表示名分的汉制相符。此外,它还与1956年在云南省晋宁县石塞山汉墓出土的“滇王之印”蛇钮金印和1981年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县营泉镇北二号汉墓出土的“广陵王玺”龟钮金印,在印面尺寸、篆刻字体和印钮形制等方面十分相近。中日两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经过反复比较考证,进一步证实志贺岛出土的金印,的确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所赐的金印,终于解开了争论近200年的金印真伪之谜。于是,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随之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公元前后,中国正处于封建制度勃兴阶段,先进的中国封建文明经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列岛最西端的北九州地区,那里成了日本最早使用铁器进行农耕的地方。一些强大的奴隶主通过汉朝设在朝鲜半岛的机构,向汉帝国称臣纳贡,以得到中国皇帝在政治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赏赐。北九州地区曾经出土过大量汉代铜镜、铜矛、铜剑等珍贵文物,就是当时汉王朝的赏赐品。在金印出土处附近曾经发现细型铜剑的铸苑,说明该地当时已能冶炼制造青铜器了。
到公元2世纪前后,日本列岛出现了由女王卑弥呼统治的邪马台国,当时日本21个小国都在女王卑弥呼统治之下。而九州的倭奴国由于衰败,统治者只得把象征权力和汉帝国支持的金印秘密埋藏起来。
东汉灭亡以后,在魏明帝景初三年,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企图借助中国声威对付倭奴国,派遣使节难升米等前往魏国首都洛阳,进贡奴隶十人与麻布两匹,魏明帝不仅授以“亲魏倭王”金印,而且赏赐大量丰厚礼物,如黄金8两,铜镜100枚,文锦3匹,白绢50匹,珍珠、铅丹各50斤等,日本使节满载而归。
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国王又多次遣使献贡,中国有时也派使节赴日,成为这个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虽然魏明帝赐予邪马台女王的“亲魏倭王”金印迄今尚未发现,但是1951年日本大阪府泉北郡信太村出土的汉代神兽镜,在镜面边缘上有“景初三年陈国作铭之保子宜孙”的铭文,证明这枚铜镜就是公元239年魏明帝赏赐邪马台国女王的百枚铜镜之一。有趣的是,今年夏天,福冈又出土了一枚魏晋时期的中国铜镜,上面有朱雀、玄武等精美图案。据考证,这是公元3世纪后半期中国铸造的“兽带镜”。
金印是汉代中国与日本倭奴国友好交往的实物见证。如今,这方蛇钮金印已列为国宝,珍藏在博多市博物馆。而志贺岛上的金印发现地,被开辟为专题公园。从环岛海边公路依山而上,修筑了宽阔的石阶,入口处树立着一根高高的石柱,上面镌刻着“汉倭奴国王金印发现之处”11个隶书繁体大字。上了台阶,就是当初金印出土地点,一座用青石作台基的仿真金印方碑,面海而立。周围环绕着一块平整的圆型平地,仿佛把外圆内方、天圆地方等中国传统理念,体现在公园设计中了。在其旁边,是一块高大的随形石碑,上面镌刻着杨尚昆题写的“带水横陈两市相望友谊永恒”的题词。在其上方,则是郭沫若诗碑。
一方小小的金印,发掘出一段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故事,又演化成一处独特的文物古迹公园,供人们游观、凭吊。这就是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对接,是文物古迹化腐朽为神奇的奇思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