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庭德育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guiyeah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生活环境中,由家长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施加影响,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家庭德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诸多方面,其核心是道德教育。家庭德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德治国”思想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实践。国内外大量的社会学、心理学研究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数量上呈上升趋势,这其中有社会环境复杂、学校教育片面等因素,但专家普遍认为,家庭环境恶劣、家庭教育不当,特别是家长忽视甚至轻视儿童青少年早期思想品德教育是儿童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因此,家庭德育问题是关涉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家庭安宁幸福、国家和社会稳定以及民族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近年来我国家庭德育实施状况做一回顾,并分析概括我国家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现状和问题提出改进和提高的展望。
  
  一、我国家庭德育的特点
  
  1、家庭德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实际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一些人重利轻义造成“道德滑坡”;一些单位招聘人才,过分强调“学历”,忽视道德和能力;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单纯以“分数”论高下,把德育与智育割裂开来。在这样一个“大德育”环境下,家庭中也体现出“重智轻德”现象。在沈阳市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中36%的家庭认为代表德育水平的道德品质最重要,把最不希望孩子“道德品质差”排在“学习差,不能升上好高中”、“能力差,难以在社会立身谋职”的后面。相对于道德品质,更关心孩子学习成绩和生存能力的家长加在一起约占64%,有46.5%的家庭最不满意的是孩子学习成绩未达全班最优〔1〕。可见家长对德、智、体各育的辩证统一关系,对德育在孩子全面发展中的动力、导向作用,对德育的具体内涵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2、家庭德育内容的广泛性、随意性
  与学校德育的教学内容不同,在家庭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内容往往由家长的主观意志所决定,和学校德育内容相比,受主体制约程度较大,差异性较明显,其内容的安排也往往是无序的、盲目的,经常是想起什么就抓什么:今天孩子说脏话了,就进行文明礼貌的教育;明天孩子撒谎,又进行诚实品德的教育。无论是古代家庭教育,还是现代家庭教育,笼统地讲是无所不包、极其广泛的。从古代的人生哲理、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教育,到现代社会日渐扩大的内容,如:人际交往、法律知识、心理健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爱与伦理等教育,包罗万象。每一个家庭的情况都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在确定每个家庭德育内容的重点时都带有每个家庭自己独特的色彩。比如,有的家长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体会到立志的重要性,就很重视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有的家长认为从点滴小事很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修养,因此,从小就抓孩子的文明礼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但现实中也有不少家长没有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德育上,他们更相信“小时学文化,长大学做人”,放松对孩子的思想品德的培养。
  
  3、家庭德育实施手段的灵活性,潜移默化性
  家庭德育虽然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积极影响过程,但又不同于学校德育,即直接、形象地通过各科教学或各种德育活动来进行,它是在自然状态的各种日常活动中进行的。家庭德育方法的实施有较大的灵活性。家庭德育与家庭生活具有统一性,这使传统的家庭德育不仅仅局限在父母对子女的道德谈话和品德评价上,而是融于整个家庭的各项活动中。家庭德育更常用的方式是“遇物则诲”或“遇事则诲”。比如,带孩子串门时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上街时对孩子进行遵守交通规则、遵守行为规范的教育,饭前便后、起床就寝时进行良好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的教育等。可以说,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家庭结构、人际氛围、文化素养、生活习惯等都会在耳濡目染的作用下渗透到孩子的思想意识中去。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德育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即家庭中各种电子媒介的渗透影响作用正日益加大。“中国独生子女人格状况与教育调查”发现:98.9%的孩子家里有电视机,其他电子媒介依次是录音机92.3%;收音机91.8%;计算机20.6%。这意味着当今的孩子正通过电子媒介来获得各类信息,接受各种教化,在家庭中,家长不再能垄断信息和道德教化〔2〕。家庭电子媒介具有多种社会教化身份。一是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播者。少年儿童喜欢的动画片、儿童节目、科幻片、侦探故事等,每天都在向儿童传播各种社会价值观念,包括家长并不赞成的社会价值观念,这使家长是儿童道德的重要教化者的地位发生了动摇;二是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来源。通过电子媒介,孩子迅速了解了社会的各类信息,扩大了知识面,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家长了解得更多,他们对家长们“老生常谈”的东西不感兴趣,以致产生抵触情绪;三是社会学习的指导老师。少年儿童的社会学习是他们学习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因此家庭在重视电子媒介的渗透影响时更应考虑和选择有利于子女健康发展的内容。
  
  4、不同类型家庭德育实施的差异性
  不同类型的家庭、孩子的情况不同,在德育实施过程中也呈现出不同特点,有较大的差异。如农村家庭德育现状与城市的有不同,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较少,父母文化程度较低,“重智轻德”现象更严重,家庭德育方式方法不科学、对德育内涵缺乏深刻认识,总之农村家庭德育基本上处于盲目发展阶段。此外目前我国研究者对单亲家庭的德育实施情况也进行了调查,情况不容乐观。戴文英(2000)调查发现:在3861户被调查对象中,单亲结构家庭为390户,占10%以上,这类家庭多数忽视了家庭德育〔3〕。因家庭矛盾造成了青少年成长的危机。家庭破裂,父母不和,夹在中间的子女成了“出气筒”,心理负担重,精神状况不好,由此走下坡路,甚至走向犯罪。还有一些继父母对非亲生子女另眼看待,甚至虐待,致使一些青少年离家出走,流落社会,在邪恶势力的诱骗下走上犯罪道路。这就为一般性的德育实施提出了相对艰难的课题。
  
  二、我国家庭德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德育理论研究肤浅,实证研究薄弱
  多数研究侧重考察家庭德育的基本现状和基本特点。而对家庭德育系统的理论研究几乎没有,对家庭德育因素的结构及影响儿童品德的机制、家庭德育的功能等深入的理论问题缺乏研究。发现了家庭德育存在的问题,但对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探讨较肤浅,提出的解决措施中真正落实到实处的不多。因此相对学校德育来学,我国家庭德育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还十分薄弱。
  
  2、家长德育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使人们思想观念产生了变革,多种价值观念并存,这使家长在具体教育实践中遇到许多矛盾,产生了诸多的困惑,如:开放与封闭、竞争与中庸、独立与依赖、创造与保守、先人后己与先己后人、忍受攻击与还手对抗、勤奋刻苦与快乐舒适等等。家长难以挣脱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与冲突,在德育价值取向上就出现了偏差。在一个研究中,研究者选取了十项道德品质作为比较因子列举给家长。请家长对这十项品德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经统计处理得到一个品德价值倾向的量〔4〕,结果显示家长在培养其子女的道德品质方面存在倾向性,具体表现于几个方面:首先,“重智轻德”现象比较明显,“好好学习”这一因子构成量表中唯一地位最高的层次。在调查采访中也发现,有不少家长把教育理解为纯智育,把家庭教育残缩为纯智育,又把智育残缩为提高学习成绩。其次,一些传统的优良品德遭到冷遇。如“艰苦朴素”这一品德在量表上的价值地位最低,爱劳动的品德也受到同样的冷遇。最后,与崇高理想、集体主义相关联的一些基础品德也受到忽视。如“共产主义理想”这项品德在量表上没有达到其应有的价值地位,另外“乐于助人”“尊重同情人”的品德在家长的价值定向上也受忽视。事实上,这些品德在家教实践中也得不到普遍的鼓励和培养,从而导致子女思想品德面貌构架上出现缺陷。
  
  3、家庭德育教材严重缺乏。
  本来家庭德育传统在我国历史悠久,它以家训、家书等形式存在,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诫子书》、《曾国藩家书》等,其他如《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启蒙读物也都渗透着伦理观念,为家庭德育提供了教材。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被人们渐渐淡忘了,新时期家长多没有接受过这种教育,而他们所接受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因而目前家长在家庭德育方面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无章可循、无教材可用。新出版的《新三字经》虽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短时期内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有许多家长阅读《新三字经》是出于猎奇而不是作为家庭德育的教材来使用。
  
  4、德育过程中忽视了家长与孩子的双向互动性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特别是长辈与晚辈之间的等级观念非常鲜明。表现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家庭德育是一发出指令的过程,强调对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孩子而言,是一接受和服从要求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缺乏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缺乏相互的理解。“中国独生子女人格状况与教育调查”表明,尽管有96.5%的父母表示“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与孩子谈话,85.7%的孩子表示“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和父母谈话,而实际上亲子之间“经常谈话”的仅为50.8%,而且77.9%是就事论事地谈孩子的“学习”问题。同一调查显示,认为“爸爸很理解我”、“妈妈很理解我”、“非常符合”自己情况的仅为36.6%和48.2%,都没有超过半数。而在孩子谈到最烦恼的事情中,涉及父母与子女关系的高达32%〔5〕。也就是说,在多数家庭中,亲子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家长忽略儿童为什么要接受,应该如何接受的心理过程和心理需要。这是一种建立在不平等关系上的单向性德育影响,其消极结果是使个体守旧而缺少创新、机械而缺少灵活、服从而缺少思考。因此,尽管在家庭中父辈依然对子辈扮演着教化者的角色,孩子依然要向父母学习如何做人,但两代人间的影响绝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即成年人反过来也要向孩子学习,而目前也有专家提出了“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口号。可见,家庭德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积极互动的影响过程,是一种双向性活动。许多调查和研究都表明: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气氛条件下,这种互动双向性的家庭德育能加强家庭内部的内聚力,能保证家庭德育的有效性。
  
  5、家庭教育功能失调,家长自身素质不高
  长期以来家庭教育存在“重智轻德”问题,由此看出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片面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现代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的培养,教养方式和态度上或娇生惯养、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只教不养;教育环境上结构残缺,缺乏关爱,气氛紧张、压抑形成畸形家庭环境。家庭德育没有起到指导个体发展方向、目标,形成个人理想方面的作用。
  家长自身素质不足也是家庭德育出现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首先,家长对家庭德育目标的思考不够,部分家长的思想还比较模糊。家庭德育现状调查研究中,针对设计两道反问题“现在做好人好事有时会带来麻烦,那么你是否鼓励子女做好事呢?”、“有些家长由于担心班干部影响学习而不让孩子当班干部,你的态度呢?”对前者回答不做的占1.5%、不太支持的占9.7%、无所谓的占14.1%,对后者回答坚决反对的占1.1%、不太支持的占1.7%、无所谓的占9.1%。在小范围调查中,当问及孩子应有哪些道德品质时,多数家长只能说出3-4条他们比较重视的道德准则和2-3位他们欣赏的榜样人物,但还没有明确的家庭德育目标,有1/4家长说他们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做人是好〔6〕。其次,学生家长的教育能力不断提高,但是多数家长教育子女还有较大困难。在一项调查中,家长学习家教知识(如订阅家教报刊、购买家教书籍、参加家长学校、咨询家教专家)的情况结果回答很多的占4.7%、较多的占17.9%、一般的占46.8%、较少的占21.0%、没有的占9.6%,这个比例较之前些年略有上升〔7〕。最后,家长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不足。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和教育责任人,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长言行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据对60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件剖析,有87.5%的家庭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他们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父母以人格育人格,品行不良的父母容易使孩子产生另一种价值观,扭曲对美与丑的辨别标准。根据调查,每7个编造谎言犯诈骗罪的少年中,有6个的家长不诚实;每14个偷拿他人财物犯盗窃罪的少年中,有13个的家长崇尚金钱、贪小便宜;每15个持械斗殴犯故意伤害罪的少年中,有12个的家长性格粗暴、爱与人争斗、动辄打骂孩子〔8〕。
  
  四、我国家庭德育的展望
  
  从以上对我国家庭德育研究的回顾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在遵循不断寻求新时期家庭德育的规律,多角度、全方位探索家庭德育新途径、新方法的宗旨下,今后我国家庭德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与加强。
  
  1、加强家庭德育系统化的理论研究
  家庭德育的研究不应只停留在现状的描述和特点的探索上,研究者应充分认识到建构新时期系统化的家庭德育基本理论框架的意义及重要性。特别是要加强家庭德育因素的结构及影响儿童品德的机制、家庭德育的功能等深入的理论问题研究,探索家庭德育理想模式,进一步丰富家庭德育的理论以更有效的指导家庭德育的实践。
  
  2、全面提高家长素质
  家长的世界观、思想道德修养与价值取向等与家庭教育的优劣关系极大。因此,各行各业特别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社区均应认真研究并努力实施全体公民、全方位、全程的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家庭教育工作者必须为家长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可操作性指导。要帮助家长逐步掌握一些与家庭教育有关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儿童观、教子观和亲子观,还要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典型事例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此外,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为成人学习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创建全社会重视学习的大环境,以提高家长的文化科学素质。
  
  3、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实践表明,家庭环境对少年儿童的影响极大,可分为主观环境与客观环境。主观环境主要指家庭内的人际关系、家庭气氛和家庭的期望水平。要教育家长树立民主平等意识,尊重孩子,树立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思想。家长要积极帮助孩子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当,避免期望值过高,并要扭转偏重智育、忽视德育的倾向。要全面对孩子进行“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的综合素质教育。客观环境包括家庭的经济收入和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水平,以及文化性消费水平。要特别重视家庭文化环境的建设,丰富子女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其良好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如讨论社会热门话题、参观艺术展览、开展旅游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陶冶和净化孩子的心灵,寓德育于丰富多彩的文明活动之中。教育研究者加强家庭德育内容的研究,设计优质家庭德育教材,科学指导家长。
  
  4、加强家长指导模式的探究,探索家庭、社区、学校合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要真正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需要系统科学的指导,才能使家长了解孩子的特点,理解德育的内涵,掌握德育的科学方法。因此可以借鉴西方一些家长指导方式如:家长委员会、广播、电视家长学校等,研究适合我国的家长指导模式,对家长进行系统指导。同时加强实验研究,探索社会多方合作的德育途径。这是今后家庭德育实证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者单位系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戴文英《沈阳市家庭德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辽宁教育研究〔J〕.2000(6):12-14
  〔2〕关颖《世纪之交:家庭德育面临的新问题》当代青年研究〔J〕.1999(6):17-21
  〔3〕同〔1〕
  〔4〕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20页。
  〔5〕《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6.〔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6〕王宝祥《北京市城镇地区家庭德育的现状与特点》教育科学研究〔J〕.1995(1):17-22
  〔7〕骆凤《中小学生家庭德育状况分析》青少年犯罪问题〔J〕.2000(3):16-18
  〔8〕李晨光《浅谈家庭道德教育的两个观念》岱山学刊〔J〕.2003(3):67-68
其他文献
当前,在中小学深入开展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使儿童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当然,这不是单靠学校教育就可以完成的。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最初场所,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德国学者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1〕  有关创造力的概念,
期刊
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目前正以每年数以百万计的规模渐次步入生儿育女的生命周期。由昔日的“小皇帝”变成今天的“责任人”,这种“角色转换”在中国构成了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学者们将这一群体定义为一个新词汇——“独生父母”。“独生父母”使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人口专家预测,未来10年,包括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组成的“独生父母”家庭在中国至少会达到上千万个,并将成为社会主流。数据测算,
期刊
一、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一)离婚率呈上升的趋势  美国在过去的100年里,离婚增长率是人口增长率的13倍,有三分之一的初婚以离婚而告终,有三分之一的再婚再次解体。德国、法国离婚率也达已婚者的三分之一,在大城市高达二分之一。离婚率在所有发达国家以及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都有上升的趋势。[1]  我国一向是为当代世界所公认的婚姻家庭最稳定的国家,近年离婚率也呈上升趋势。2002年,我国离婚
期刊
父母惩戒(以及学校教育惩戒)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惩罚虽然是一个微观的教育问题,但它又是一个教育生活的日常课题,有关惩罚的理解事关教育的健康发展。(檀传宝,2004)关于父母惩戒(或惩罚)在理论上一直存在争议,但在实际当中的运用却是普遍的。在教育现实中,对于惩罚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不敢使用惩罚,一味地宽容;一种是使用惩罚过重,甚至过滥。虽然因血缘关系的存在,这种体罚不大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而国家和社
期刊
自尊(self-esteem),又称自我尊重,是自我系统的重要成分之一,是个体对其自身价值的一种积极的认知评价(张林,2004)。从儿童自尊的发生和发展来看,自尊是在自我概念形成以后,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及与其他人的社会交往逐渐产生并不断发展的。也说明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在他人尊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要层次理论,其中尊重的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张向葵等人也提出,自我尊重
期刊
我国自古没有家庭教育的专门机构,自然也就没有确立过明晰的家庭教育管理体制。但在我国历时悠久的家庭教育活动中,却发展了不少朴素而丰富的家庭教育管理思想和实践。    一、氏族时期:儿童公育制度与同姓不婚准则    1.儿童公育制度  恩格斯在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引用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观点,赞扬氏族公社教育的民主和平等:“孩子的照管和教养将成为公众的事情,社会将同等关怀一切儿童,无
期刊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也是最基础的教育。孩子从出生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第一次学说话,第一次学走路,懂得第一个道理,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因此,在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中,家庭因素起着最为经常,最为重要的作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甚至不当会引起各种各样的问题儿童。    一、问题儿童的界定    在心理学中,问题儿童泛指那些心理异常的儿童,即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易发生的由心理因素
期刊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已经逐渐认识到家长参与教育的重要性,在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也在实践中寻求有效的途径。“家长学校”在一些地方悄然兴起,“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采用。但是,无论从理论的深度还是实践的广度来说,都还远远不够,研究并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为我国的家校合作搭建一座桥梁,形成青少年教育的合力,对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协作有着深远的意义。限于篇幅,本文选
期刊
语言是人进行交际和思维的重要工具,是人的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知识的载体,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主要是通过书面语言记载下来的,人只有具备阅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获得书本知识。阅读是获取知识、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注重阅读细节,养成阅读习惯,对提高子女的学习成绩,促进子女的成长,建设学习型家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抓住阅读教育关键期    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速度在不同年
期刊
儿童的教育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部分。我们的子女,这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公民。他们将要创造历史。我们的子女——这是未来的父亲和母亲,他们也将是自己子女的教育者。我们的子女应长成为优秀的公民,好的父亲和母亲。但这还未包括一切,我们的子女——就是我们的晚景。正确的教育——就是我们幸运的晚景,不好的教育,就是我们未来的悲哀,就是我们自己的眼泪,就是我们对于他人,对于全国的罪过。  ——A·C·马卡连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