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在校生、实习生以及用人单位的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社交素质这一核心职业素质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社交素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方法,对高职学生社交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以及实施方案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最后归纳总结,以期将我院学生社交素质培养体系不断完善和提高。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交素质;培养途径
引言
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逐渐达成了共识----最成功的教育不是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然而真正做到让素质教育软着陆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前,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在高职教育由就业为导向转为促进就业为导向的今天,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决定了其就业及今后的发展。社交素质(社交能力)指人们妥善处理一定的组织内部关系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它是建立在具体的情境基础上的一种行为能力,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Buhimester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体,必须具备五种能力特质,即人际关系建立能力、适度拒绝能力、自我表露能力、冲突控制能力和情感支持能力。良好的社交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后天培养的个人能力。
1国内外相关研究
职业素质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社交素质是职业素质两大核心之一,侧面反映个人能力。社交素质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吸收、转化外界信息的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主要包括适应社会、语言表达、社交活动等方面的素养。
国外对社交素质培养的研究历史悠久、探讨深入。剑桥大学的研究证明“和谐的社交是一个人成长的土壤”。各种文献中最著名的有丹尼尔·戈尔曼的论著《情商2:影响你一生的社交商》,提出了社交商的理论。近些年,国外高校对学生社交素质培养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在徐国庆主译的《职业教育教与学过程》一书中,安妮特·鮑尔等人提出社交能力与专业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一起被列为职业能力的三大支柱。
基于维普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年-2017年所有相关文献发现,我国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研究始于2009年,并且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具体到职业素质的核心之一,社交素质,输入关键词“高职”和“社交”,只有30篇相关文献。而且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从心理学角度探讨社交焦虑,或者探索《社交礼仪》课程的改革。
综上所述,国外对学生社交素质培养的研究及实践对本研究极具借鉴意义并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国内在该领域研究的不足也使本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2高职学生社交素质现状分析
相对于本科生来说,高职学生有其独特个性,而且更早步入社会。高职院校的定位决定了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从事一线的工作。而作为90后的高职学生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独立自由的生活。自身期望值跟现实差距比较大。对于用人单位来讲,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密切合作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等。作者及团队成员根据美国心理学家Buhimester编制的《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和王军(2003)《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高职学生社交素质调查问卷》。该量表涵盖了Buhimester提出的主动交往、施加影响、自我表露、冲突管理和提供情感支持五个维度。作者按年级、专业、性别均衡分配名额,抽取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和西宁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院校共计三百名在校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6份,剔除无效问卷6 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3.3%。被试年龄的平均数为19.6,其中男生140名,女生146名。统计结果显示,66%的学生社交素质较差,30%的学生有一定的社交素质,只有4%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交素质。
通过近几年对用人单位的走访发现,相比专业能力,用人单位更看重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特别是学生的社交素质。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交素质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各高职院校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社交素质的培养。
3高职学生社交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根据走访调研各用人单位需求及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评价,发现高职毕业生缺乏的不是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而是社交素质。因此,为提高高职毕业生社交素质,适应用人单位需求及今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高职学院需要探索提高社交素质的有效途径及实施。
结合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近些年在这方面的有效实践,笔者认为培养高职学生社交素质,可以从校内校外两个方面入手。
3.1校内培养包括了课内及课外两个方面。
3.1.1课内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及项目教学法实施。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社交素质的培养,开设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沟通技巧等课程,并列入专业必修课,从而提高教师及学生对此的重视。目前很多学校开设类似课程都是流于形式,无论从教学内容方法还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言,都微乎其微。相对于其他课程,这样的课程应该是教师备课量更大,学生实际操作更多,教学效果更好。在教学过程中,把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开展相关比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些课程的开设能使学生较好地适应校园学习生活,促进校园和谐。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能力,为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职院校的其他课程内容虽然不是直接与社交素质相关,但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学生为完成项目,需要组织协调与成员的关系,需要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倾听领会别人的意见,需要与其他成员达成一致,最终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社交素质的培养。 3.1.2课外培养包括学校的社团活动、心理辅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各种大赛、校园文化及网络平台等方面。
招聘会上学生干部和社团干部之所以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在班级及社团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和培养,社交素质得到很大提升,因而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善于处理与老师、同学以及协作单位的各种人际关系,并能与之协作。这样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性和后续发展能力。高职院校应特别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鼓励学生成立、参加各种社团,组织各种社团活动,形成积极正面的社团文化。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社团成员,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社团的建设和活动开展中,一方面可以扩大交往范围,另一方面,每次开展社团活动都需要各成员分工合作,需要协调和疏通各方关系,因此对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高职院校心理工作的开展对学生社交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除了做好新生心理普查工作,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应通过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对有社交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使学生逐步消除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从而进行自信、积极、有效的社交。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坚持就业导向、产教融合、创新驱动,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的原则,通过建立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搭建创新创业学生交流平台,组织丰富的创新创业讲座,建立创新创业微信公众平台等措施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在這个过程中学生挑战自我,勇于创新,宽容失败,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社交素质也得到很大提升。
高职学院通过校园文化及网络平台的建设,让学生有展示自我、互动交流的平台。良好的校园文化和健康的网络平台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社交素质的提高。
3.2校外活动主要包括毕业生顶岗实习、暑期兼职、志愿者公益活动等。
3.2.1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工作。
顶岗实习作为一门高职学生必修课和专业核心课,不仅是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步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过程。学院对整个实习过程的监督和指导保证了实习的有效性。指导教师通过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周志和阶段报告中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在工作、生活中的社交问题,及时跟进指导,帮助化解各种矛盾、维护各种关系。
3.2.2高职学生暑期兼职和各种志愿者公益活动。
高职院校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暑期兼职和志愿者公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会如何与各行各业的人进行有效交流,还可以深入了解社会,增加对社会的认知和思考,关爱他人,提升自己的价值、提高自我评价,从而让高职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其他社会交往当中去。
4小结
本文立足于当下的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无缝对接的实际需要,打破传统的形而上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为载体,对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交素质产生实实在在的触动,使学生获得当下幸福感,促进就业与未来职业升迁,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为用人单位和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将使学院的学生社交素质培养体系趋于完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有所好转,进而促进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的提升,也间接提升学院的社会声誉。在此基础上,今后还需要将探索的高职学生社交素养培养框架逐步完善,逐步推广,以适用于全省或全国更多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Buhrmester D, Furman W, Wittenberg M, et. Five domains of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in peer relationships, JPers Sec Psychol, 1988, 55, (6)
[2]克劳斯·贝克.职业教育教与学过程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06
[3]丹尼尔·戈尔曼.情商2:影响你一生的社交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4]王军.团体辅导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05 , 14 (8) :755-755
[5]王军.人际交往心理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本论文为校级教研课题“高职学生社交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研究”资助项目,编号:GW2015B12。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交素质;培养途径
引言
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逐渐达成了共识----最成功的教育不是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然而真正做到让素质教育软着陆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前,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在高职教育由就业为导向转为促进就业为导向的今天,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决定了其就业及今后的发展。社交素质(社交能力)指人们妥善处理一定的组织内部关系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它是建立在具体的情境基础上的一种行为能力,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Buhimester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体,必须具备五种能力特质,即人际关系建立能力、适度拒绝能力、自我表露能力、冲突控制能力和情感支持能力。良好的社交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后天培养的个人能力。
1国内外相关研究
职业素质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社交素质是职业素质两大核心之一,侧面反映个人能力。社交素质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吸收、转化外界信息的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主要包括适应社会、语言表达、社交活动等方面的素养。
国外对社交素质培养的研究历史悠久、探讨深入。剑桥大学的研究证明“和谐的社交是一个人成长的土壤”。各种文献中最著名的有丹尼尔·戈尔曼的论著《情商2:影响你一生的社交商》,提出了社交商的理论。近些年,国外高校对学生社交素质培养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在徐国庆主译的《职业教育教与学过程》一书中,安妮特·鮑尔等人提出社交能力与专业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一起被列为职业能力的三大支柱。
基于维普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年-2017年所有相关文献发现,我国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研究始于2009年,并且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具体到职业素质的核心之一,社交素质,输入关键词“高职”和“社交”,只有30篇相关文献。而且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从心理学角度探讨社交焦虑,或者探索《社交礼仪》课程的改革。
综上所述,国外对学生社交素质培养的研究及实践对本研究极具借鉴意义并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国内在该领域研究的不足也使本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2高职学生社交素质现状分析
相对于本科生来说,高职学生有其独特个性,而且更早步入社会。高职院校的定位决定了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从事一线的工作。而作为90后的高职学生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独立自由的生活。自身期望值跟现实差距比较大。对于用人单位来讲,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密切合作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等。作者及团队成员根据美国心理学家Buhimester编制的《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和王军(2003)《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高职学生社交素质调查问卷》。该量表涵盖了Buhimester提出的主动交往、施加影响、自我表露、冲突管理和提供情感支持五个维度。作者按年级、专业、性别均衡分配名额,抽取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和西宁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院校共计三百名在校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6份,剔除无效问卷6 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3.3%。被试年龄的平均数为19.6,其中男生140名,女生146名。统计结果显示,66%的学生社交素质较差,30%的学生有一定的社交素质,只有4%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交素质。
通过近几年对用人单位的走访发现,相比专业能力,用人单位更看重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特别是学生的社交素质。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交素质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各高职院校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社交素质的培养。
3高职学生社交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根据走访调研各用人单位需求及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评价,发现高职毕业生缺乏的不是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而是社交素质。因此,为提高高职毕业生社交素质,适应用人单位需求及今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高职学院需要探索提高社交素质的有效途径及实施。
结合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近些年在这方面的有效实践,笔者认为培养高职学生社交素质,可以从校内校外两个方面入手。
3.1校内培养包括了课内及课外两个方面。
3.1.1课内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及项目教学法实施。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社交素质的培养,开设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沟通技巧等课程,并列入专业必修课,从而提高教师及学生对此的重视。目前很多学校开设类似课程都是流于形式,无论从教学内容方法还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言,都微乎其微。相对于其他课程,这样的课程应该是教师备课量更大,学生实际操作更多,教学效果更好。在教学过程中,把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开展相关比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些课程的开设能使学生较好地适应校园学习生活,促进校园和谐。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能力,为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职院校的其他课程内容虽然不是直接与社交素质相关,但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学生为完成项目,需要组织协调与成员的关系,需要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倾听领会别人的意见,需要与其他成员达成一致,最终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社交素质的培养。 3.1.2课外培养包括学校的社团活动、心理辅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各种大赛、校园文化及网络平台等方面。
招聘会上学生干部和社团干部之所以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在班级及社团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和培养,社交素质得到很大提升,因而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善于处理与老师、同学以及协作单位的各种人际关系,并能与之协作。这样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性和后续发展能力。高职院校应特别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鼓励学生成立、参加各种社团,组织各种社团活动,形成积极正面的社团文化。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社团成员,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社团的建设和活动开展中,一方面可以扩大交往范围,另一方面,每次开展社团活动都需要各成员分工合作,需要协调和疏通各方关系,因此对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高职院校心理工作的开展对学生社交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除了做好新生心理普查工作,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应通过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对有社交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使学生逐步消除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从而进行自信、积极、有效的社交。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坚持就业导向、产教融合、创新驱动,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的原则,通过建立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搭建创新创业学生交流平台,组织丰富的创新创业讲座,建立创新创业微信公众平台等措施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在這个过程中学生挑战自我,勇于创新,宽容失败,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社交素质也得到很大提升。
高职学院通过校园文化及网络平台的建设,让学生有展示自我、互动交流的平台。良好的校园文化和健康的网络平台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社交素质的提高。
3.2校外活动主要包括毕业生顶岗实习、暑期兼职、志愿者公益活动等。
3.2.1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工作。
顶岗实习作为一门高职学生必修课和专业核心课,不仅是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步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过程。学院对整个实习过程的监督和指导保证了实习的有效性。指导教师通过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周志和阶段报告中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在工作、生活中的社交问题,及时跟进指导,帮助化解各种矛盾、维护各种关系。
3.2.2高职学生暑期兼职和各种志愿者公益活动。
高职院校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暑期兼职和志愿者公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会如何与各行各业的人进行有效交流,还可以深入了解社会,增加对社会的认知和思考,关爱他人,提升自己的价值、提高自我评价,从而让高职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其他社会交往当中去。
4小结
本文立足于当下的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无缝对接的实际需要,打破传统的形而上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为载体,对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交素质产生实实在在的触动,使学生获得当下幸福感,促进就业与未来职业升迁,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为用人单位和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将使学院的学生社交素质培养体系趋于完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有所好转,进而促进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的提升,也间接提升学院的社会声誉。在此基础上,今后还需要将探索的高职学生社交素养培养框架逐步完善,逐步推广,以适用于全省或全国更多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Buhrmester D, Furman W, Wittenberg M, et. Five domains of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in peer relationships, JPers Sec Psychol, 1988, 55, (6)
[2]克劳斯·贝克.职业教育教与学过程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06
[3]丹尼尔·戈尔曼.情商2:影响你一生的社交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4]王军.团体辅导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05 , 14 (8) :755-755
[5]王军.人际交往心理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本论文为校级教研课题“高职学生社交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研究”资助项目,编号:GW2015B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