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裕固族是甘肃有的少数民族之一,2000年,全国裕固族人口总数为XX。作为“小民族”的裕固族,其民俗文化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裕固族舞蹈的研究一直很薄弱,本文将结合作者本人参编、创作和表演裕固族舞蹈的经历,试图对裕固族的舞蹈源流及类型、舞蹈服饰、舞蹈音乐以及作为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裕固族舞蹈的传承进行探讨。
【关键词】裕固族;裕固族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民俗
【中图分类号】 J73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265-03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Yogur),历史上曾被称为“黄蕃”、“黄头回鹘”、“撒里畏兀”等;1953年民族识别时确定以同“尧呼尔”音相近的“裕固”(也取汉文富裕巩固之意)为族称,是甘肃特有民族之一。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裕固族人口数为13719人,主要集中分布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1954年2月20日成立)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自治乡(1954年4月11日成立)。前者被称为“西部裕固族”,后者被称为“东部裕固族”。这一区域是草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地带,位于丝绸之路的路线之中。在裕固族传统的饮食、居住、服
饰、节日等文化中,裕固族舞蹈一项珍贵并处于濒危处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裕固族舞蹈源流及其类型
裕固族有句俗话说:“当我忘记了故乡的时候,故乡的语言我不会忘;当我忘记了故乡语言的时候,故乡的歌曲我不会忘”。生活在绵延起伏的祁连山下的裕固族人,其宗教信仰、饮食、生产、生活习俗、服饰、传统体育及民间歌谣谚语等都极富情趣和民族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十分善于用歌与舞来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每逢喜庆丰收、亲戚朋友相聚、节日庆典时他们都会载歌载舞来庆祝。裕固族的舞蹈总的来说可以分为民间舞和宗教舞。从跳舞人数的角度看,民间舞可以分为集体舞、双人舞、男女独舞等。其中,集体舞以鼓乐和歌声伴舞,舞者排成一队或围成一圈,中间置以篝火或猎物,节奏或快或慢,或轻或重。集体舞主要是在庆祝丰收或重大节庆时跳。双人舞主要表现生活、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某些场面;独舞则以腾跳为核心动作,继承和保留了裕固族古老的腾跳形式。这些舞蹈主要是表现欢庆丰收、喜庆节日、婚礼、狩猎等内容。
从舞蹈的来源与功能角度来说,裕固族的舞蹈可以分为劳动法、欢庆舞和宗教舞。劳动舞,裕固语称为“英那刀古拉”,表演时男女人数对等。劳动舞广泛流传于甘肃省苏南裕固族自治县各村寨。欢庆舞是在喜庆丰收、朋友聚会、欢度节日时表演,场景设置主要是在欢庆场地中间设一篝火或猎物点,舞者排成直线或围成圆圈,伴随着音乐和掌声节奏由弱到强,伴以“啦、喽、依哟”的集体呼号声。
从动作来看,裕固族民间舞蹈蕴含着裕固族人生产劳作的气息,如剪羊毛、捻毛线、织毡子、割草等动作在劳动舞中得到充分体现。由于裕固族世代生活在大草原上,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所以裕固族民间舞蹈有一个最典型的动作:身体直立,挺胸立腰,上体是右手在上的顺分旗位,或女右手掌心向下,中指稍向里收,好像中指按着帽顶,左手掌心向前。这是因为裕固族妇女的帽子形如喇叭、顶尖、上束红樱穗。在动作时要求上体附随着下肢做平稳的上下摆动,这就是裕固族舞蹈的基本动律。
裕固族的宗教舞蹈主要是“护法舞”,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六月初六时各寺院在祭祀鬼神的仪式中都会跳起护法舞。护法舞一般由20多人一起跳,舞者面戴牛、马、鹿、乌鸦、喜雀、鹰、骷髅等12种面具,手持法器,所戴的面具不同舞蹈动作也不同。在裕固族的宗教信仰中,牛、马是主神,所以动作庄重缓慢;“鹰”、“鹿”的动作激烈,技巧较高;“骷髅”
的动作则小巧玲珑,跳跃较多。
2传统民族服饰与裕固族舞蹈
裕固族生活的地理环境主要分布在祁连山脉北麓(主要是中高山区)和河西走廊中部(主要是高原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使得裕固族人的传统服饰极具民族特色和地方区域特色。裕固族民间有“吃饭穿衣量家当”的谚语。裕固族的服饰主要分为日常服装、装饰类服饰和和礼仪类服饰。其中,裕固族的妇女服饰主要区分为已婚妇女服饰、姑娘服饰,各自的穿戴方式不同。目前,着裕固族服饰的习俗主要分布在明花乡、皇城镇、康乐乡、大河乡等地。这些极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是我们创作现代裕固族舞蹈的重要组成元素。
以裕固族妇女的帽子为例,她们的帽子特点鲜明,西部裕固族的帽子是个尖顶,而东部裕固族的是大圆顶;而无论东部裕固族还是西部裕固族,帽顶都用红色缩线缝制成帽缨。帽子是裕固族妇女已婚与未婚的重要标志,姑娘成婚时会举行嫁戴头面仪式,此时才可带上帽子,以示已婚。这一帽子特点以及极具有特色的长袍、图案等被后来诸多的现代裕固族舞台舞蹈所吸收。如笔者参编并参加了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的裕固族舞蹈《那山•那水•那云》就使用的是西部裕固族的帽子和服饰;由甘肃省民族歌舞团朗水春编的歌舞《裕固族歌舞就是我》中演员表演的服饰用的就是东部裕固族的帽子和服饰;由兰州军区战斗文工团编导刘璞创作的《山那边的彩云》演员的服饰用的帽子和服饰既有西部裕固族的尖帽又有东部裕固族的大圆帽,该舞荣获了第五届荷花奖。
不过在服饰方面,裕固族人忌讳俗人穿红衣,因为过去裕固族帐篷中都敬“点格尔罕”(意为“天可汗”),传说“点格尔罕”穿红衣、骑红马,所以裕固族俗世的男女不穿红衣;此外一般的男女也不穿米黄或黄色衣服,只有和尚和僧人才穿。这些服饰禁忌对今天新裕固族舞蹈的创作有很大的启示。
3民歌与裕固族舞蹈音乐
裕固族有两种民族语言,一是西部裕固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二是东部裕固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学者考证认为,今日裕固族的族源有古代突厥人、“黄头回鹘”、蒙古人等。裕固族的民歌种类繁多,不同的族群或地区其民歌类型和风格迥异,受周边杂居的蒙、藏、汉等其他民族的影响,裕固族的民歌语言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如在西部裕固族地区,明花区的裕固族人把生活在大河区的人叫“山里的裕固人”,这里的民歌受藏族文化影响较大,民歌风格粗犷、奔放;把生活在明花区的人叫“草原上的裕固人”,这里的民歌古朴、平和、沉稳,保留了裕固族本民族的诸多特点。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裕固族民歌的深入研究发现,有些民歌如“摇篮曲”等还完整地保留着2000年前匈奴民歌的曲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敕勒歌》则被一些学者认为是裕固族先民歌唱祖国与家乡的绝唱。
裕固族民歌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唱词,主要有“小曲”、“号子”、“小调”、“情歌”、“叙事”、“筵席曲”等形式。就其内容而言,有优美抒情的牧歌、古老悠扬的史诗、热烈奔放的劳动歌、热情洋溢的赞歌、别具风采的婚礼歌、风格浓郁的习俗歌、缠绵悱恻的情歌、古朴庄严的宗教音乐等12类。这些民歌中许多是裕固族舞蹈的音乐组成部分。如由阿尔昂•银杏姬斯用西部裕固语演唱的《裕固族姑娘就是我》是一首用直陈手法演唱的民歌,裕固族人甘肃省民族歌舞团的朗水春创作了同名舞蹈——《裕固族姑娘就是我》,并以同名民歌作为该舞蹈的主要音乐背景,动作上吸收了西部裕固族的民俗生活与生产劳动的文化元素,演员服饰上继承了西部裕固族传统的帽式和服饰特点,因而该舞创作演出后备受欢迎。阿尔昂•银杏姬斯演唱的民歌《裕固族姑娘就是我》同样也被他用在了另一出舞蹈《山那边的彩云》中作为主要的音乐旋律并取得了成功。
裕固族的舞蹈可以分为民间舞和宗教舞,因而裕固族的舞蹈音乐和乐器也可以分为民间类和宗教类两种。裕固族的民族乐器种类也很多,有盾(也叫法螺或海螺)、法锣(也叫大锣)、手铃、巴郎鼓、铜质甘令、毕练、大镲、大鼓、喇叭等,其中大部分是寺院乐器,不过一些裕固族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乐器如天鹅琴和牛角鼓等,不过现已失传。
4裕固族舞蹈: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继承探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裕固族民间舞蹈逐渐受到舞蹈家的重视尤其是裕固族本民族舞蹈家的重视,1959年6月成立了裕固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并开始了对裕固族舞蹈的创作和改编,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裕固族舞蹈作品。1959年西北民族学院歌舞团陈弘、阿荣等人创作了《裕固族劳动舞》后被拍成电影。1964年裕固族牧民安维英等编排了舞蹈《隆畅河畔风光好》,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获得好评。20世纪80年代之后创作的裕固族舞蹈作品有《我们来自西州哈卓》(阿荣编舞)、《迎亲路上》(1980,阿荣编舞)、《奶羊羔》(1980)、《甜甜的泉水》(1983)、《牧笛》(1983)、《欢乐的响铃》(1983)、《织褐子的姑娘》、《鼓手欢歌》等。20世纪90年代后创作的裕固族舞蹈有《头面情》、《牧鹿人》、《牛角鼓与铜铃铛》、《裕固婚礼》、《祝福歌》、《剪羊毛》、《顶格尔汗》、《戴头面》、《天鹅琴之恋》、《驼群的风采》、《情满裕固草原》我是裕固族牧羊姑娘》等。2000年及之后创作的作品有《裕固山乡彩虹飞》、《山那边的彩云》、《春雨》及笔者的《那山、那水、那云》等。
其中的许多作品获得省级、国家级大奖,或到国外巡演,获得好评。如在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民族歌舞团演出的裕固族舞蹈《迎亲路上》、《奶羊羔》和裕固族歌曲《裕固族姑娘就是我》三个节目获文化部、国家民委颁发的优秀节目奖;2000-2001年,裕固族舞蹈《裕固山乡彩虹飞》分别获“中国甘肃敦煌百年,黄河风情旅游节”最佳表演奖和“甘肃省第二届群星艺术节”银奖;《迎亲路上》2002年受邀到英国﹑挪威﹑荷兰﹑瑞典欧洲四国巡演。
在裕固族舞蹈的现代创作中,裕固族少儿舞蹈在裕固族舞蹈百花园中是一夺奇葩。如1982年,张掖地区文工团创作演出的裕固族少儿歌舞《赛马前后》从生活入题,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一群天真无邪的裕固族少年抢看赛马盛会的情景。该作品曾在全省文艺调演中获奖。近几年创作的裕固族儿童舞蹈《牛角鼓与铜铃铛》、《祝福歌》抓住了裕固族孩子节日纵情欢乐的生活场景和给小孩剃头这一民俗进行加工创作,将裕固族独有的民俗搬到了舞台之上。其中,《牛角鼓与铜铃铛》创作的成功使其获得了1998年全国优秀儿童舞蹈展演荣获优秀作品奖,2006年还赴德国参加第十七届国际舞蹈艺术节。
虽然创作类裕固族舞蹈取得了丰硕,但是作为一项珍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裕固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却却处于濒危的境况。
2006年9月,甘肃肃南裕固族口头文学与语言、裕固族民歌与服饰、裕固族人生礼仪被列为甘肃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裕固族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裕固族服饰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5月,裕固族剪马鬃、裕固族祭鄂博、裕固族皮雕技艺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全国独有又集裕固族民歌、传统服饰等于一身的裕固族舞蹈却一直未纳入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中。相对而言,裕固族舞蹈的保护与拯救工作相对滞后且已刻不容缓。
首先,对裕固族民间舞蹈与宗教舞蹈的整理挖掘工作尚未起步。裕固族的民间舞蹈和宗教舞蹈形式各异,区域之间又有所差异,尤其是种类繁多的裕固族民间舞蹈一直在民间传承。但目前尚未有一部专门的影像或文字资料来记录裕固族的传统舞蹈。而伴随着电视、网络等现代化的新媒介在裕固族地区的推广以及现代舞、现代体育如篮球、足球等在裕固族地区的传播,传统的裕固族舞蹈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等收到了挤压和挑战,并正在流失。
其次,裕固族舞蹈的组成元素如民歌、方言、服饰等在逐渐流失,后继乏人,也使得裕固族舞蹈的传统与正脉传承收到了挑战。以裕固族语为例,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使得懂得裕固族语言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原有的传承人如今年事已高,有些已故,裕固语的词汇量在逐代人中下降。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在10005个裕固族人中,会说西部裕固语的有4623人,说东部裕固语的有2808人。至目前,据我县统计,在10005个裕固族人中,会说裕固语的减少了一半,口述文学传承人更是随老人的去世而急速减少。裕固族传统服饰制作方面,目前制作裕固族传统服饰等手工艺无人传承,大部分已濒临失传,一些传统服饰的配饰刺绣品从传统工艺到原始图案都无法完整保存和传承,有些已失传多年。裕固族的传统服饰随着其他民族服饰以及现代时尚服饰文化的冲击而趋于简便,失去了传统民族服饰的风格。
此外,作为研究古代北方少数民歌特别是研究突厥、蒙古民歌的“活化石”的裕固族民歌流川范围也逐渐在缩小。目前,裕固族民歌主要分布在明花乡、皇城镇、康乐乡、大河乡等地。西部裕固民歌的传承人主要由钟玉珍(女、现年74岁)、杜秀英(女、现年66岁)、杜秀兰(女、现年62岁)、贺俊山(男、现年68岁)等人。东部裕固民歌的传承人主要有白金花(女、现年52岁)、安金莲(女、现年75岁)、郭玉莲(女、现年58岁)、郭金莲(女、现年54岁)等人。这些传承人逐渐老龄化,大多数民歌已消失,目前仅存的民歌正在退化,面临失传。 面对裕固族舞蹈传承的窘迫情境,笔者认为应该呼吁和督促相关的政府部门做好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呼吁相关学者加快对裕固族舞蹈的搜救与整理工作,促使裕固族人实现文化自觉并开始认同和肯定自己的文化、恢复裕固族舞蹈的历史记忆。此外,从民族舞蹈创作的角度看,我们应该组成创作队伍,深入裕固族地区采风,吸收这一独特民族舞蹈营养,加之现代元素的改变和创作,使得裕固族传统的民间舞蹈在发展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贺卫光,钟祖福.裕固族民俗文化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0,8:3.
[2]国家统计局人口与社会科技统计司,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M].民族出版社,2002
[3]范玉梅.裕固族[M].民族出版社,2003:79.
[4]甄勇宏.浅谈裕固族舞蹈特色[J].甘肃高师学报,2007,(3):125.
[5]郎建兰.浅谈裕固族服饰与民族文化心理[M].//赞丹卓尕主编.裕固族研究论文续集(下),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8:317.
[6]汪惠玲.民族少儿舞蹈创作之我见[N].中国文化报,2004-4-10:3
[7]参见“国家数字文化网”,裕固族总览,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Nation/DL/DL-174064
[8]静想.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简介,参见中国裕固族论坛http://yugu.cc.topzj.com/archiver/tid-135201.html
【关键词】裕固族;裕固族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民俗
【中图分类号】 J73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265-03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Yogur),历史上曾被称为“黄蕃”、“黄头回鹘”、“撒里畏兀”等;1953年民族识别时确定以同“尧呼尔”音相近的“裕固”(也取汉文富裕巩固之意)为族称,是甘肃特有民族之一。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裕固族人口数为13719人,主要集中分布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1954年2月20日成立)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自治乡(1954年4月11日成立)。前者被称为“西部裕固族”,后者被称为“东部裕固族”。这一区域是草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地带,位于丝绸之路的路线之中。在裕固族传统的饮食、居住、服
饰、节日等文化中,裕固族舞蹈一项珍贵并处于濒危处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裕固族舞蹈源流及其类型
裕固族有句俗话说:“当我忘记了故乡的时候,故乡的语言我不会忘;当我忘记了故乡语言的时候,故乡的歌曲我不会忘”。生活在绵延起伏的祁连山下的裕固族人,其宗教信仰、饮食、生产、生活习俗、服饰、传统体育及民间歌谣谚语等都极富情趣和民族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十分善于用歌与舞来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每逢喜庆丰收、亲戚朋友相聚、节日庆典时他们都会载歌载舞来庆祝。裕固族的舞蹈总的来说可以分为民间舞和宗教舞。从跳舞人数的角度看,民间舞可以分为集体舞、双人舞、男女独舞等。其中,集体舞以鼓乐和歌声伴舞,舞者排成一队或围成一圈,中间置以篝火或猎物,节奏或快或慢,或轻或重。集体舞主要是在庆祝丰收或重大节庆时跳。双人舞主要表现生活、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某些场面;独舞则以腾跳为核心动作,继承和保留了裕固族古老的腾跳形式。这些舞蹈主要是表现欢庆丰收、喜庆节日、婚礼、狩猎等内容。
从舞蹈的来源与功能角度来说,裕固族的舞蹈可以分为劳动法、欢庆舞和宗教舞。劳动舞,裕固语称为“英那刀古拉”,表演时男女人数对等。劳动舞广泛流传于甘肃省苏南裕固族自治县各村寨。欢庆舞是在喜庆丰收、朋友聚会、欢度节日时表演,场景设置主要是在欢庆场地中间设一篝火或猎物点,舞者排成直线或围成圆圈,伴随着音乐和掌声节奏由弱到强,伴以“啦、喽、依哟”的集体呼号声。
从动作来看,裕固族民间舞蹈蕴含着裕固族人生产劳作的气息,如剪羊毛、捻毛线、织毡子、割草等动作在劳动舞中得到充分体现。由于裕固族世代生活在大草原上,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所以裕固族民间舞蹈有一个最典型的动作:身体直立,挺胸立腰,上体是右手在上的顺分旗位,或女右手掌心向下,中指稍向里收,好像中指按着帽顶,左手掌心向前。这是因为裕固族妇女的帽子形如喇叭、顶尖、上束红樱穗。在动作时要求上体附随着下肢做平稳的上下摆动,这就是裕固族舞蹈的基本动律。
裕固族的宗教舞蹈主要是“护法舞”,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六月初六时各寺院在祭祀鬼神的仪式中都会跳起护法舞。护法舞一般由20多人一起跳,舞者面戴牛、马、鹿、乌鸦、喜雀、鹰、骷髅等12种面具,手持法器,所戴的面具不同舞蹈动作也不同。在裕固族的宗教信仰中,牛、马是主神,所以动作庄重缓慢;“鹰”、“鹿”的动作激烈,技巧较高;“骷髅”
的动作则小巧玲珑,跳跃较多。
2传统民族服饰与裕固族舞蹈
裕固族生活的地理环境主要分布在祁连山脉北麓(主要是中高山区)和河西走廊中部(主要是高原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使得裕固族人的传统服饰极具民族特色和地方区域特色。裕固族民间有“吃饭穿衣量家当”的谚语。裕固族的服饰主要分为日常服装、装饰类服饰和和礼仪类服饰。其中,裕固族的妇女服饰主要区分为已婚妇女服饰、姑娘服饰,各自的穿戴方式不同。目前,着裕固族服饰的习俗主要分布在明花乡、皇城镇、康乐乡、大河乡等地。这些极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是我们创作现代裕固族舞蹈的重要组成元素。
以裕固族妇女的帽子为例,她们的帽子特点鲜明,西部裕固族的帽子是个尖顶,而东部裕固族的是大圆顶;而无论东部裕固族还是西部裕固族,帽顶都用红色缩线缝制成帽缨。帽子是裕固族妇女已婚与未婚的重要标志,姑娘成婚时会举行嫁戴头面仪式,此时才可带上帽子,以示已婚。这一帽子特点以及极具有特色的长袍、图案等被后来诸多的现代裕固族舞台舞蹈所吸收。如笔者参编并参加了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的裕固族舞蹈《那山•那水•那云》就使用的是西部裕固族的帽子和服饰;由甘肃省民族歌舞团朗水春编的歌舞《裕固族歌舞就是我》中演员表演的服饰用的就是东部裕固族的帽子和服饰;由兰州军区战斗文工团编导刘璞创作的《山那边的彩云》演员的服饰用的帽子和服饰既有西部裕固族的尖帽又有东部裕固族的大圆帽,该舞荣获了第五届荷花奖。
不过在服饰方面,裕固族人忌讳俗人穿红衣,因为过去裕固族帐篷中都敬“点格尔罕”(意为“天可汗”),传说“点格尔罕”穿红衣、骑红马,所以裕固族俗世的男女不穿红衣;此外一般的男女也不穿米黄或黄色衣服,只有和尚和僧人才穿。这些服饰禁忌对今天新裕固族舞蹈的创作有很大的启示。
3民歌与裕固族舞蹈音乐
裕固族有两种民族语言,一是西部裕固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二是东部裕固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学者考证认为,今日裕固族的族源有古代突厥人、“黄头回鹘”、蒙古人等。裕固族的民歌种类繁多,不同的族群或地区其民歌类型和风格迥异,受周边杂居的蒙、藏、汉等其他民族的影响,裕固族的民歌语言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如在西部裕固族地区,明花区的裕固族人把生活在大河区的人叫“山里的裕固人”,这里的民歌受藏族文化影响较大,民歌风格粗犷、奔放;把生活在明花区的人叫“草原上的裕固人”,这里的民歌古朴、平和、沉稳,保留了裕固族本民族的诸多特点。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裕固族民歌的深入研究发现,有些民歌如“摇篮曲”等还完整地保留着2000年前匈奴民歌的曲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敕勒歌》则被一些学者认为是裕固族先民歌唱祖国与家乡的绝唱。
裕固族民歌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唱词,主要有“小曲”、“号子”、“小调”、“情歌”、“叙事”、“筵席曲”等形式。就其内容而言,有优美抒情的牧歌、古老悠扬的史诗、热烈奔放的劳动歌、热情洋溢的赞歌、别具风采的婚礼歌、风格浓郁的习俗歌、缠绵悱恻的情歌、古朴庄严的宗教音乐等12类。这些民歌中许多是裕固族舞蹈的音乐组成部分。如由阿尔昂•银杏姬斯用西部裕固语演唱的《裕固族姑娘就是我》是一首用直陈手法演唱的民歌,裕固族人甘肃省民族歌舞团的朗水春创作了同名舞蹈——《裕固族姑娘就是我》,并以同名民歌作为该舞蹈的主要音乐背景,动作上吸收了西部裕固族的民俗生活与生产劳动的文化元素,演员服饰上继承了西部裕固族传统的帽式和服饰特点,因而该舞创作演出后备受欢迎。阿尔昂•银杏姬斯演唱的民歌《裕固族姑娘就是我》同样也被他用在了另一出舞蹈《山那边的彩云》中作为主要的音乐旋律并取得了成功。
裕固族的舞蹈可以分为民间舞和宗教舞,因而裕固族的舞蹈音乐和乐器也可以分为民间类和宗教类两种。裕固族的民族乐器种类也很多,有盾(也叫法螺或海螺)、法锣(也叫大锣)、手铃、巴郎鼓、铜质甘令、毕练、大镲、大鼓、喇叭等,其中大部分是寺院乐器,不过一些裕固族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乐器如天鹅琴和牛角鼓等,不过现已失传。
4裕固族舞蹈: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继承探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裕固族民间舞蹈逐渐受到舞蹈家的重视尤其是裕固族本民族舞蹈家的重视,1959年6月成立了裕固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并开始了对裕固族舞蹈的创作和改编,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裕固族舞蹈作品。1959年西北民族学院歌舞团陈弘、阿荣等人创作了《裕固族劳动舞》后被拍成电影。1964年裕固族牧民安维英等编排了舞蹈《隆畅河畔风光好》,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获得好评。20世纪80年代之后创作的裕固族舞蹈作品有《我们来自西州哈卓》(阿荣编舞)、《迎亲路上》(1980,阿荣编舞)、《奶羊羔》(1980)、《甜甜的泉水》(1983)、《牧笛》(1983)、《欢乐的响铃》(1983)、《织褐子的姑娘》、《鼓手欢歌》等。20世纪90年代后创作的裕固族舞蹈有《头面情》、《牧鹿人》、《牛角鼓与铜铃铛》、《裕固婚礼》、《祝福歌》、《剪羊毛》、《顶格尔汗》、《戴头面》、《天鹅琴之恋》、《驼群的风采》、《情满裕固草原》我是裕固族牧羊姑娘》等。2000年及之后创作的作品有《裕固山乡彩虹飞》、《山那边的彩云》、《春雨》及笔者的《那山、那水、那云》等。
其中的许多作品获得省级、国家级大奖,或到国外巡演,获得好评。如在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民族歌舞团演出的裕固族舞蹈《迎亲路上》、《奶羊羔》和裕固族歌曲《裕固族姑娘就是我》三个节目获文化部、国家民委颁发的优秀节目奖;2000-2001年,裕固族舞蹈《裕固山乡彩虹飞》分别获“中国甘肃敦煌百年,黄河风情旅游节”最佳表演奖和“甘肃省第二届群星艺术节”银奖;《迎亲路上》2002年受邀到英国﹑挪威﹑荷兰﹑瑞典欧洲四国巡演。
在裕固族舞蹈的现代创作中,裕固族少儿舞蹈在裕固族舞蹈百花园中是一夺奇葩。如1982年,张掖地区文工团创作演出的裕固族少儿歌舞《赛马前后》从生活入题,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一群天真无邪的裕固族少年抢看赛马盛会的情景。该作品曾在全省文艺调演中获奖。近几年创作的裕固族儿童舞蹈《牛角鼓与铜铃铛》、《祝福歌》抓住了裕固族孩子节日纵情欢乐的生活场景和给小孩剃头这一民俗进行加工创作,将裕固族独有的民俗搬到了舞台之上。其中,《牛角鼓与铜铃铛》创作的成功使其获得了1998年全国优秀儿童舞蹈展演荣获优秀作品奖,2006年还赴德国参加第十七届国际舞蹈艺术节。
虽然创作类裕固族舞蹈取得了丰硕,但是作为一项珍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裕固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却却处于濒危的境况。
2006年9月,甘肃肃南裕固族口头文学与语言、裕固族民歌与服饰、裕固族人生礼仪被列为甘肃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裕固族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裕固族服饰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5月,裕固族剪马鬃、裕固族祭鄂博、裕固族皮雕技艺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全国独有又集裕固族民歌、传统服饰等于一身的裕固族舞蹈却一直未纳入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中。相对而言,裕固族舞蹈的保护与拯救工作相对滞后且已刻不容缓。
首先,对裕固族民间舞蹈与宗教舞蹈的整理挖掘工作尚未起步。裕固族的民间舞蹈和宗教舞蹈形式各异,区域之间又有所差异,尤其是种类繁多的裕固族民间舞蹈一直在民间传承。但目前尚未有一部专门的影像或文字资料来记录裕固族的传统舞蹈。而伴随着电视、网络等现代化的新媒介在裕固族地区的推广以及现代舞、现代体育如篮球、足球等在裕固族地区的传播,传统的裕固族舞蹈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等收到了挤压和挑战,并正在流失。
其次,裕固族舞蹈的组成元素如民歌、方言、服饰等在逐渐流失,后继乏人,也使得裕固族舞蹈的传统与正脉传承收到了挑战。以裕固族语为例,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使得懂得裕固族语言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原有的传承人如今年事已高,有些已故,裕固语的词汇量在逐代人中下降。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在10005个裕固族人中,会说西部裕固语的有4623人,说东部裕固语的有2808人。至目前,据我县统计,在10005个裕固族人中,会说裕固语的减少了一半,口述文学传承人更是随老人的去世而急速减少。裕固族传统服饰制作方面,目前制作裕固族传统服饰等手工艺无人传承,大部分已濒临失传,一些传统服饰的配饰刺绣品从传统工艺到原始图案都无法完整保存和传承,有些已失传多年。裕固族的传统服饰随着其他民族服饰以及现代时尚服饰文化的冲击而趋于简便,失去了传统民族服饰的风格。
此外,作为研究古代北方少数民歌特别是研究突厥、蒙古民歌的“活化石”的裕固族民歌流川范围也逐渐在缩小。目前,裕固族民歌主要分布在明花乡、皇城镇、康乐乡、大河乡等地。西部裕固民歌的传承人主要由钟玉珍(女、现年74岁)、杜秀英(女、现年66岁)、杜秀兰(女、现年62岁)、贺俊山(男、现年68岁)等人。东部裕固民歌的传承人主要有白金花(女、现年52岁)、安金莲(女、现年75岁)、郭玉莲(女、现年58岁)、郭金莲(女、现年54岁)等人。这些传承人逐渐老龄化,大多数民歌已消失,目前仅存的民歌正在退化,面临失传。 面对裕固族舞蹈传承的窘迫情境,笔者认为应该呼吁和督促相关的政府部门做好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呼吁相关学者加快对裕固族舞蹈的搜救与整理工作,促使裕固族人实现文化自觉并开始认同和肯定自己的文化、恢复裕固族舞蹈的历史记忆。此外,从民族舞蹈创作的角度看,我们应该组成创作队伍,深入裕固族地区采风,吸收这一独特民族舞蹈营养,加之现代元素的改变和创作,使得裕固族传统的民间舞蹈在发展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贺卫光,钟祖福.裕固族民俗文化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0,8:3.
[2]国家统计局人口与社会科技统计司,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M].民族出版社,2002
[3]范玉梅.裕固族[M].民族出版社,2003:79.
[4]甄勇宏.浅谈裕固族舞蹈特色[J].甘肃高师学报,2007,(3):125.
[5]郎建兰.浅谈裕固族服饰与民族文化心理[M].//赞丹卓尕主编.裕固族研究论文续集(下),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8:317.
[6]汪惠玲.民族少儿舞蹈创作之我见[N].中国文化报,2004-4-10:3
[7]参见“国家数字文化网”,裕固族总览,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Nation/DL/DL-174064
[8]静想.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简介,参见中国裕固族论坛http://yugu.cc.topzj.com/archiver/tid-135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