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智力强项。精心创设良好的开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学和探索的時间和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和发挥自己的特长,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或操作),群体合作学习,使他们自己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这样小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合作学习意识,才能逐步形成,创新思维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自学;合作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成长心理学》中指出:学生生而具有内发的成长潜力,不要教师刻意教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自由选择,他们就会学到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创设情境,提供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机会,渗透学习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且能提高学生自习能力解决问题,语言表达和实践的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是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要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如果老师能较好的创设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较好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必然会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适当调整,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如猜谜语、讲故事、我是小老师、猜猜看、试一试等形式,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时,有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的兴趣。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置了一个故事《两只笨狗熊》,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大熊怕小熊多吃,小熊怕自己少下,在争执不休互不谦让的时候,狐狸大嫂来了,她给两只熊分面包,她把面包故意分成一大块一个小块,大熊说一块大一块小不行,狐狸就把大面包大大的咬了一口,小熊又说还是一块大一块小,狐狸就再把大的使劲地咬了一口,这样咬来咬去一块面包就被狡猾的狐狸吃掉了,而两只小熊却饿着肚子回家了。讲完故事后提问:故事中讲了一件什么事?两只小熊为什么饿着肚子回家了,怎么分他俩才不争吵?面包平均分后还能用整数表示吗?用什么数来表示?由此引出课题。这样设计在学生心中产生疑问,由疑生思,以思促动,探索的欲望被唤起,给学生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激起学生探求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将学生自然的引入到了新知的探求中,学生想知道到底用什么数表示?怎样表示?学生会自觉的、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二、自学教材浸透学法指导
学生是受教育者,是身心待发展者,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机会,还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主动学习。自学教材是感悟新知的最佳途径。古今中外无数的发明家,科学家都是靠自学成功的,小学教育是人生中最基础的教育阶段,小学生获得新知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此,教师要充当教学的组织者,精心设计每一环节,把时间还给孩子们,让每一位孩子动起来,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出示了自学提纲:
(1)怎样把除数1.3转化成整数?为什么先把除数转化为整数?
(2)被除数是怎样变化的?现在被除数的小数点在哪儿?变化后的竖式是什么?
(3)变化后的竖式和原来的竖式比较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根据什么?然后让学生按看、读、找、说、议的方式自学课本第73页例4。这样设计使学生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其切身体验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学习活动有明确的方向,使学生在细读、思考中领悟学习的方法,从而也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思维的概括、整理、比较和求异能力。
三、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讨论是研究、推理、分析判断事物的过程,交流是集体智慧的展现与自我提高的举措。“没有交流就没有人类的活动”。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给学生以宽裕的时间和开放的空间,鼓励他们尽量的多交流,在交流中探询,在探询中求证,在求证中体验。学生间相互讨论,教师参与交流指导,不仅能使学生在和谐、平等、民主、以情互动的氛围中各抒己见,且能从同伴那儿获得有益的信息。教师要教育学生彼此尊重,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表达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并结合他人的意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不断自我完善,共同完成任务,从而形成良好的合作基础上的竞争。例如在数学《统计表》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又快又准确地知道班里每个同学的身高?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出出主意。好多同学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有的同学说回家量回来后课上分别说;有的说老师挨个给量并记录;有的说分组量┈┄。在大家考虑分析后达成共识,课上分组来完成测量。随后学生便分成几个小组,明确分工,有的量身高,有的做记录,有的看刻度,有的检验……量完后,组内学生又把数据进行整理,并自制成不同的统计表。通过小组一起工作,亲自实践,使学生感受到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1)合作目标的一致性,知道每人身高并整理形成一个统计表。
(2)角色分工的依存性,都要轮流去量身高,个人独立完成效率低,组员间有角色的互换。
(3)资料的必要性,即要用同一份原始数据进行整理统计。
(4)学习小组的集体性,交流或展示小组作品成果时提该组组名,让他们更有集体观念。表扬小组会使全组的每一个成员都为之高兴,并体验分享成功的喜悦,从中也使学生领悟统计表的好处,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得以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得以培养,还使学生愿与他人合作的好习惯与主动探索的精神也逐步养成。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懂得在教学中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学探究,合作讨论交流,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教学,还能使学生养成自学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自学;合作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成长心理学》中指出:学生生而具有内发的成长潜力,不要教师刻意教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自由选择,他们就会学到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创设情境,提供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机会,渗透学习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且能提高学生自习能力解决问题,语言表达和实践的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是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要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如果老师能较好的创设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较好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必然会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适当调整,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如猜谜语、讲故事、我是小老师、猜猜看、试一试等形式,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时,有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的兴趣。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置了一个故事《两只笨狗熊》,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大熊怕小熊多吃,小熊怕自己少下,在争执不休互不谦让的时候,狐狸大嫂来了,她给两只熊分面包,她把面包故意分成一大块一个小块,大熊说一块大一块小不行,狐狸就把大面包大大的咬了一口,小熊又说还是一块大一块小,狐狸就再把大的使劲地咬了一口,这样咬来咬去一块面包就被狡猾的狐狸吃掉了,而两只小熊却饿着肚子回家了。讲完故事后提问:故事中讲了一件什么事?两只小熊为什么饿着肚子回家了,怎么分他俩才不争吵?面包平均分后还能用整数表示吗?用什么数来表示?由此引出课题。这样设计在学生心中产生疑问,由疑生思,以思促动,探索的欲望被唤起,给学生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激起学生探求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将学生自然的引入到了新知的探求中,学生想知道到底用什么数表示?怎样表示?学生会自觉的、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二、自学教材浸透学法指导
学生是受教育者,是身心待发展者,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机会,还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主动学习。自学教材是感悟新知的最佳途径。古今中外无数的发明家,科学家都是靠自学成功的,小学教育是人生中最基础的教育阶段,小学生获得新知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此,教师要充当教学的组织者,精心设计每一环节,把时间还给孩子们,让每一位孩子动起来,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出示了自学提纲:
(1)怎样把除数1.3转化成整数?为什么先把除数转化为整数?
(2)被除数是怎样变化的?现在被除数的小数点在哪儿?变化后的竖式是什么?
(3)变化后的竖式和原来的竖式比较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根据什么?然后让学生按看、读、找、说、议的方式自学课本第73页例4。这样设计使学生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其切身体验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学习活动有明确的方向,使学生在细读、思考中领悟学习的方法,从而也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思维的概括、整理、比较和求异能力。
三、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讨论是研究、推理、分析判断事物的过程,交流是集体智慧的展现与自我提高的举措。“没有交流就没有人类的活动”。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给学生以宽裕的时间和开放的空间,鼓励他们尽量的多交流,在交流中探询,在探询中求证,在求证中体验。学生间相互讨论,教师参与交流指导,不仅能使学生在和谐、平等、民主、以情互动的氛围中各抒己见,且能从同伴那儿获得有益的信息。教师要教育学生彼此尊重,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表达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并结合他人的意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不断自我完善,共同完成任务,从而形成良好的合作基础上的竞争。例如在数学《统计表》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又快又准确地知道班里每个同学的身高?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出出主意。好多同学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有的同学说回家量回来后课上分别说;有的说老师挨个给量并记录;有的说分组量┈┄。在大家考虑分析后达成共识,课上分组来完成测量。随后学生便分成几个小组,明确分工,有的量身高,有的做记录,有的看刻度,有的检验……量完后,组内学生又把数据进行整理,并自制成不同的统计表。通过小组一起工作,亲自实践,使学生感受到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1)合作目标的一致性,知道每人身高并整理形成一个统计表。
(2)角色分工的依存性,都要轮流去量身高,个人独立完成效率低,组员间有角色的互换。
(3)资料的必要性,即要用同一份原始数据进行整理统计。
(4)学习小组的集体性,交流或展示小组作品成果时提该组组名,让他们更有集体观念。表扬小组会使全组的每一个成员都为之高兴,并体验分享成功的喜悦,从中也使学生领悟统计表的好处,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得以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得以培养,还使学生愿与他人合作的好习惯与主动探索的精神也逐步养成。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懂得在教学中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学探究,合作讨论交流,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教学,还能使学生养成自学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