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基于此视角,本文选取多个指标,从经济发展、市场繁荣、社会建设、科技活动、环境保护五个角度对中西部省份发展进行评价。发现经济水平的提高会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将是地方发展的重点。同时,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明显,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仍有较大束缚。发展落后地区应发现自身优势,避开劣势,探索出自身独特的发展路径,从而改变当地落后面貌,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五位一体 区域发展 评价体系 中西部省份
一、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孔雀东南飞”的情况在中西部省份十分常见,人才的流失进一步加深了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新世纪初,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提出的,同时,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中,并且,我国在过去有过西部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1],此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显得十分重要。而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中部崛起“的政策,并在之后的几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有提及。中部地区承接东西,连接南北,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粮食基地与交通枢纽,因此中部地区的充分发展,是搞活全国经济的必要条件。
在国家政策支持与东部发达省市的帮助下,中西部地区大力发挥自身优势,迅速提升经济水平,建设了诸如“青藏铁路”等一大批对区域及国家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的基础设施。可是,在这十几年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能源的大肆开采,甚至是对自然环境的无休止破坏。西北地区的沙尘暴、西南地区的水污染、长江中游的洪灾、酸雨,都是粗放式经济发展的恶果。
党的十八大关注到了生态环境问题,并把治理污染与恢复生态环境提到了與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一样的高度,充分说明了生态治理迫不容缓。从此,地方政府不再唯GDP论,而更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水平。本文根据“五位一体”的新时代发展理论,选取多个指标对中西部省市自治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衡量评价。
二、文献综述
区域发展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点研究内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协调的情况一直存在,并且从我国明确建立市场经济体系以来更加突出。学者们纷纷针对区域发展进行研究,提出建议与破解办法,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部分学者从区域规划方面进行研究。李爱民(2019)研究了国家“十一五”以来的政策发布,探讨政策层面反映的区域规划发展问题,发现国家政策从多层次、中央地方共同推进等方面促进区域内外一体化发展,起到了一定效果[2]。李国平(2007)则对区域经济政策入手,研究了中部崛起过程中区域政策的实施主体及空间对象,并对结果进行了评价[3]。崔万田(2018)研究跨度较广,通过总结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区域经济政策演进与创新,发现现有的区域经济政策问题,为区域经济政策创新提供建议[4]。
也有学者从指标体系的角度进行区域发展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某地区的发展进行研究。胡健等学者(2018)测度了“一带一路”沿线64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和开放读三个方面进行测度与评价,对我国对外投资战略提供了参考[5]。李旭辉等学者(2019)根据近几年提出的“五新”发展理念,构建五大节点,对16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分享评价和综合评价,总结了所研究城市在五个维度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建议[6]。高迪(2017)以新常态为背景,结合经济与能源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构建了能源与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对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建议[7]。
综上,现有的区域发展研究多集中在宏观的大背景下,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但是关于微观视角的人民生活水平质量则很少有学者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此方面的区域发展有待研究。
三、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
(一)评价指标选取
“五位一体”要求将五个维度的发展水平统统纳入地区发展的评价之中,这对选取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综合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了指导。
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选取了地区生产总值这一传统指标,但是生产总值并不能完全反映当地的经济发展质量,消费最终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加入了居民消费水平这一指标来衡量当地的经济发展质量。而我国经济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立市场在生产要素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指标体系构建中,将市场的开放与自由水平加入衡量体系中极为重要,经营单位所在地进出口额、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两个指标即可反映市场的自由与对外开放程度,而市场主体越多,纳税的数额就会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也就会相应减弱,地方财政收支比很好的反映了市场主体的活力。
环境保护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晋艺波(2019)在评价武威市区域旅游与生态环境关系时,使用了很多反映生态环境系统的指标[8],此处从中选取和城镇农村居民生活最紧密的两个指标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来衡量环境保护水平。
而对于社会建设方面,我们从卫生服务与知识普及两个角度进行衡量。卫生技术人员数反映了该省人民医疗健康保障水平,人均拥有图书馆藏量则反映了该地区文化发展水平。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科技投入是最重要的一个评价角度,企业在其中充当了最主要的角色,因此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作为一个评价指标,选取的另一个指标技术市场成交额同时将非企业类的研发活动也纳入其中。
综上所述,本文选取以下十一个指标对区域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二) 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的评价指标较多,为了避免在评价时使用过于主观的权重,因此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以避免指标间出现的高度相关性可能带来的误差。 一般地,设有K个指标,分别表示为X1、X2、…、Xk,这K个指标构成了K维随机变量,可以表示为X=(X1、X2、…、Xk)。设该随机变量X的均值为,协方差矩阵为[9]。对X进行线性变换,可以构成新的综合性变量,用F表示,也就是说,新的变量可以通过原来的变量线性组合来表示,满足:
并且,满足此条件:λ2i1+λ2i2+…+λ2ik=1,(i=1,2,…,k);其中,F1,F2,…Fk之间互不相关;F1是X1、X2、…、Xk方差最大的,依次类推。
根据此原则确定的综合变量指标F1,F2,…Fk就是原始指标的第一、二、…、K个注册后主成分。在分析中,第一主成分为方差最大的,一般选取特征值大于1或者累计贡献率为85%的,但是实际分析时,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调整,不拘泥于传统的要求。
四、数据处理及评价结果
(一)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本文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选取了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重庆、湖北、河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7年的统计数据。
由于各指标单位不同,数值差异也较大,因此采取去除量纲的方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具体方法为求出某随机变量下的极差,然后用每一个指标减去数值最小的指标,再除以极差,就得到去除量纲后标准化的指标。通过这种方法处理,每一个随机变量取值范围都为[0,1],有利于进行主成分分析。
(二)实证过程与结果
1、相关性检验
以下数据处理过程均通过SPSS 22.0软件进行。首先进行KMO于Bartlett球形度检验,得到KMO值为0.720,Bartlett球形度检验显著性水平<0.0001,说明选取的个体指标样本充足且具有相关性,适合于主成分分析。
2、主成分特征值及其贡献度、累积贡献率
一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代表此共同因子反映原始指标中的信息量,而累计贡献率就说明对应的几个共同因子反映原指标的信息量。计算主成分贡献度:
表 2 总方差解释表
总方差解释表中,前两个成分贡献度只有72.748%,第三个主成分特征值却未大于1,因此求出碎石图来判断第三个成分是否可以作为纳入主成分。观察碎石图,从第三个组件开始,折线趋于平缓,之前都较为陡峭,第三个组件可以纳入主成分。
3、计算载荷矩阵及得分排名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所选取的11个指标在三个主成分上的载荷分配量,得到如下的结果:
从主成分载荷矩阵表可以看出,主成分1主要反映了这七个指标的信息,反映了企业与政府在地区地区发展中对经济增长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可以命名为区域财富指数。主成分2则反映了三个指标,反映了个人在区域发展中所能享受的利益,可以命名为区域幸福指数。最后的主成分3,反映了一个指标,反映了区域发展中对地区居民健康的关注度,可以命名为区域健康指数。
通过载荷矩阵求得每一个主成分的评分系数。对于综合系数,则选取每一主成分的贡献度作为系数,即为:F=0.54356F1+0.18392F2+0.08649F3。设得分系数矩阵为:M11*4=(F1 F2 F3 F),原去除量纲的指标数值矩阵为X18*11,则最终得分矩阵为R18*11=X18*11*M11*4。
五、结论及建议
根据综合得分,将这18个中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为三组,湖北省、河南省、四川省、陕西省、湖南省和重庆市为高度发展区域,安徽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江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山西省为中等发展区域,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贵州省、甘肃省和西藏自治区为落后发展区域。可以发现中部地区发展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西北地区落后于西南地区。
观察三个主成分得分排名可以发现其顺序基本一致,同一区域在三个主成分排名之间无较大差异,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仍是地区发展的主要引擎。因此区域发展仍需要经济增长的带动,只有经济水平提高了,其他的软硬件服务设施才可以同时提高,并且环境保护意识也才能增强。
落后发展区域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多山地;(2)荒漠化;(3)高海拔。说明自然因素仍然是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束缚,落后发展区域应重点考虑如何打破自然环境制约,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发展当地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例如新疆、云南两地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开展陆路贸易,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贵州、西藏两地应多发展现代新兴技术产业,避开自身发展瓶頸。而甘肃、青海两地应优先治理环境,可以考虑绿色生态农牧业,通过治理环境的方式发展经济,开创一条荒漠高原地区发展的新道路。
区域发展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学术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也将成为地区政府的重要任务。随着东部沿海地区新一轮开放热潮的兴起,东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协调性很可能再度加剧,未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将成为国家政策的重点导向。
参考文献:
[1]刘君德.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意义与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J].世界地理研究,2000(02):1-5.
[2]李爱民.“十一五”以来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与评价[J].中国软科学,2019(04):98-108.
[3]李国平,汪碧瀛.区域经济政策研究回顾及其对中部崛起的启示[J].学习与实践,2007(03):24-29.
[4]崔万田,徐艳.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区域经济政策创新[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6(05):53-57.
[5]胡健,张维群,邢方,耿宏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研究——基于丝路沿线64国指标数据的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33(06):43-53.
[6]李旭辉,朱启贵,夏万军,李认认.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研究——基于二次加权因子分析法[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9,38(03):506-518.
[7]高迪,聂锐.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煤炭企业经济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煤炭,2017,43(11):25-29.
[8]晋艺波,苏丽娟,张玉梅.武威市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3):76-84.
[9]陈丹,杨德钦,李红艳,陈琳彦.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建筑业细分产业竞争力动态水平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7,31(02):38-42.
关键词:五位一体 区域发展 评价体系 中西部省份
一、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孔雀东南飞”的情况在中西部省份十分常见,人才的流失进一步加深了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新世纪初,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提出的,同时,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中,并且,我国在过去有过西部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1],此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显得十分重要。而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中部崛起“的政策,并在之后的几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有提及。中部地区承接东西,连接南北,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粮食基地与交通枢纽,因此中部地区的充分发展,是搞活全国经济的必要条件。
在国家政策支持与东部发达省市的帮助下,中西部地区大力发挥自身优势,迅速提升经济水平,建设了诸如“青藏铁路”等一大批对区域及国家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的基础设施。可是,在这十几年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能源的大肆开采,甚至是对自然环境的无休止破坏。西北地区的沙尘暴、西南地区的水污染、长江中游的洪灾、酸雨,都是粗放式经济发展的恶果。
党的十八大关注到了生态环境问题,并把治理污染与恢复生态环境提到了與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一样的高度,充分说明了生态治理迫不容缓。从此,地方政府不再唯GDP论,而更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水平。本文根据“五位一体”的新时代发展理论,选取多个指标对中西部省市自治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衡量评价。
二、文献综述
区域发展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点研究内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协调的情况一直存在,并且从我国明确建立市场经济体系以来更加突出。学者们纷纷针对区域发展进行研究,提出建议与破解办法,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部分学者从区域规划方面进行研究。李爱民(2019)研究了国家“十一五”以来的政策发布,探讨政策层面反映的区域规划发展问题,发现国家政策从多层次、中央地方共同推进等方面促进区域内外一体化发展,起到了一定效果[2]。李国平(2007)则对区域经济政策入手,研究了中部崛起过程中区域政策的实施主体及空间对象,并对结果进行了评价[3]。崔万田(2018)研究跨度较广,通过总结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区域经济政策演进与创新,发现现有的区域经济政策问题,为区域经济政策创新提供建议[4]。
也有学者从指标体系的角度进行区域发展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某地区的发展进行研究。胡健等学者(2018)测度了“一带一路”沿线64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和开放读三个方面进行测度与评价,对我国对外投资战略提供了参考[5]。李旭辉等学者(2019)根据近几年提出的“五新”发展理念,构建五大节点,对16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分享评价和综合评价,总结了所研究城市在五个维度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建议[6]。高迪(2017)以新常态为背景,结合经济与能源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构建了能源与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对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建议[7]。
综上,现有的区域发展研究多集中在宏观的大背景下,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但是关于微观视角的人民生活水平质量则很少有学者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此方面的区域发展有待研究。
三、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
(一)评价指标选取
“五位一体”要求将五个维度的发展水平统统纳入地区发展的评价之中,这对选取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综合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了指导。
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选取了地区生产总值这一传统指标,但是生产总值并不能完全反映当地的经济发展质量,消费最终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加入了居民消费水平这一指标来衡量当地的经济发展质量。而我国经济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立市场在生产要素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指标体系构建中,将市场的开放与自由水平加入衡量体系中极为重要,经营单位所在地进出口额、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两个指标即可反映市场的自由与对外开放程度,而市场主体越多,纳税的数额就会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也就会相应减弱,地方财政收支比很好的反映了市场主体的活力。
环境保护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晋艺波(2019)在评价武威市区域旅游与生态环境关系时,使用了很多反映生态环境系统的指标[8],此处从中选取和城镇农村居民生活最紧密的两个指标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来衡量环境保护水平。
而对于社会建设方面,我们从卫生服务与知识普及两个角度进行衡量。卫生技术人员数反映了该省人民医疗健康保障水平,人均拥有图书馆藏量则反映了该地区文化发展水平。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科技投入是最重要的一个评价角度,企业在其中充当了最主要的角色,因此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作为一个评价指标,选取的另一个指标技术市场成交额同时将非企业类的研发活动也纳入其中。
综上所述,本文选取以下十一个指标对区域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二) 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的评价指标较多,为了避免在评价时使用过于主观的权重,因此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以避免指标间出现的高度相关性可能带来的误差。 一般地,设有K个指标,分别表示为X1、X2、…、Xk,这K个指标构成了K维随机变量,可以表示为X=(X1、X2、…、Xk)。设该随机变量X的均值为,协方差矩阵为[9]。对X进行线性变换,可以构成新的综合性变量,用F表示,也就是说,新的变量可以通过原来的变量线性组合来表示,满足:
并且,满足此条件:λ2i1+λ2i2+…+λ2ik=1,(i=1,2,…,k);其中,F1,F2,…Fk之间互不相关;F1是X1、X2、…、Xk方差最大的,依次类推。
根据此原则确定的综合变量指标F1,F2,…Fk就是原始指标的第一、二、…、K个注册后主成分。在分析中,第一主成分为方差最大的,一般选取特征值大于1或者累计贡献率为85%的,但是实际分析时,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调整,不拘泥于传统的要求。
四、数据处理及评价结果
(一)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本文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选取了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重庆、湖北、河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7年的统计数据。
由于各指标单位不同,数值差异也较大,因此采取去除量纲的方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具体方法为求出某随机变量下的极差,然后用每一个指标减去数值最小的指标,再除以极差,就得到去除量纲后标准化的指标。通过这种方法处理,每一个随机变量取值范围都为[0,1],有利于进行主成分分析。
(二)实证过程与结果
1、相关性检验
以下数据处理过程均通过SPSS 22.0软件进行。首先进行KMO于Bartlett球形度检验,得到KMO值为0.720,Bartlett球形度检验显著性水平<0.0001,说明选取的个体指标样本充足且具有相关性,适合于主成分分析。
2、主成分特征值及其贡献度、累积贡献率
一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代表此共同因子反映原始指标中的信息量,而累计贡献率就说明对应的几个共同因子反映原指标的信息量。计算主成分贡献度:
表 2 总方差解释表
总方差解释表中,前两个成分贡献度只有72.748%,第三个主成分特征值却未大于1,因此求出碎石图来判断第三个成分是否可以作为纳入主成分。观察碎石图,从第三个组件开始,折线趋于平缓,之前都较为陡峭,第三个组件可以纳入主成分。
3、计算载荷矩阵及得分排名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所选取的11个指标在三个主成分上的载荷分配量,得到如下的结果:
从主成分载荷矩阵表可以看出,主成分1主要反映了这七个指标的信息,反映了企业与政府在地区地区发展中对经济增长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可以命名为区域财富指数。主成分2则反映了三个指标,反映了个人在区域发展中所能享受的利益,可以命名为区域幸福指数。最后的主成分3,反映了一个指标,反映了区域发展中对地区居民健康的关注度,可以命名为区域健康指数。
通过载荷矩阵求得每一个主成分的评分系数。对于综合系数,则选取每一主成分的贡献度作为系数,即为:F=0.54356F1+0.18392F2+0.08649F3。设得分系数矩阵为:M11*4=(F1 F2 F3 F),原去除量纲的指标数值矩阵为X18*11,则最终得分矩阵为R18*11=X18*11*M11*4。
五、结论及建议
根据综合得分,将这18个中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为三组,湖北省、河南省、四川省、陕西省、湖南省和重庆市为高度发展区域,安徽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江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山西省为中等发展区域,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贵州省、甘肃省和西藏自治区为落后发展区域。可以发现中部地区发展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西北地区落后于西南地区。
观察三个主成分得分排名可以发现其顺序基本一致,同一区域在三个主成分排名之间无较大差异,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仍是地区发展的主要引擎。因此区域发展仍需要经济增长的带动,只有经济水平提高了,其他的软硬件服务设施才可以同时提高,并且环境保护意识也才能增强。
落后发展区域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多山地;(2)荒漠化;(3)高海拔。说明自然因素仍然是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束缚,落后发展区域应重点考虑如何打破自然环境制约,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发展当地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例如新疆、云南两地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开展陆路贸易,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贵州、西藏两地应多发展现代新兴技术产业,避开自身发展瓶頸。而甘肃、青海两地应优先治理环境,可以考虑绿色生态农牧业,通过治理环境的方式发展经济,开创一条荒漠高原地区发展的新道路。
区域发展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学术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也将成为地区政府的重要任务。随着东部沿海地区新一轮开放热潮的兴起,东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协调性很可能再度加剧,未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将成为国家政策的重点导向。
参考文献:
[1]刘君德.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意义与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J].世界地理研究,2000(02):1-5.
[2]李爱民.“十一五”以来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与评价[J].中国软科学,2019(04):98-108.
[3]李国平,汪碧瀛.区域经济政策研究回顾及其对中部崛起的启示[J].学习与实践,2007(03):24-29.
[4]崔万田,徐艳.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区域经济政策创新[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6(05):53-57.
[5]胡健,张维群,邢方,耿宏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研究——基于丝路沿线64国指标数据的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33(06):43-53.
[6]李旭辉,朱启贵,夏万军,李认认.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研究——基于二次加权因子分析法[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9,38(03):506-518.
[7]高迪,聂锐.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煤炭企业经济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煤炭,2017,43(11):25-29.
[8]晋艺波,苏丽娟,张玉梅.武威市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3):76-84.
[9]陈丹,杨德钦,李红艳,陈琳彦.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建筑业细分产业竞争力动态水平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7,31(02):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