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是多向的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elin0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组织者是教师,他们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又需要同时面对文章作者,只有了解了作者生平和写作文本的背景,才能对文本主题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否则就可能出现天马行空般的偏差;如果文本中存在人物,师生必须了解他们的生活年代,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位置看问题。这种教与学的方式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求参与的师生能够随时站在需要的角度和位置,以新的身份看待新的问题,这跟演员入戏是一个道理,演员如果无法走进所饰演的人物,表演一定是虚假的,同样,师生如果无法走进作品及其时代,他们的理解也会是浅薄的。
  一、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展开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进行备课和教学,都是站在一个成年的教育者的角度看问题,我们以自己的眼光,解读课文。但是,学生对文中的人、事、物的理解未必如我们所理解。如果我们在教学时,一味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以自己认为容易理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那学生就很可能会不接受,或不容易接受。其实,这样的教育,已经颠倒了主次关系。教师的教是手段,学生的学是目的,从来没有要求目的为手段服务的道理。
  我在进行教学备课时,会常常回忆起自己在高中阶段的学习状态,想着自己在那个年龄段时所喜欢的,接近课文内容的相关资料,也想着自己那个年龄段所愿意接受的教学方式,将自己放到学生的层次,这样,备课时就会设计适合学生情况的教学目标和课时,预测学习难点,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具和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修改预设,以适应学生心情、状态、思路,以此来推动每一节课达到最佳效果。课堂上,学生会有情绪低沉的时候,那未必是因为不喜欢上课,而是因为课堂气氛导致的。但只要他们听了、想了,就算不愿意表达,那也是一种学习状态,不应因此批评学生,或一定要将他们激活,因为那会导致学生的反感。
  二、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展开学习
  在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同时,我也尽力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内心,不管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能力,即使是提出一个小小的问题,我都会告诉他们用意。这样不仅使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甚至是动作,都有了强烈的目的性,并且也使这些目的和教学动作,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中紧密联系起来,让他们明白这样做所要达到的目的。当他们接受并理顺教师的思路之后,他们就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实现某个目标的方法,从而推翻教师原来的预设;也有可能会建议修改原来的设计,以使目标的实现变得更加容易和简洁。于是,我的课堂上常常充满着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光芒。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我用多媒体展示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多音字,要求学生注音并解释,学生们完成之后还继续不断提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其他疑难字词,并要求我将这些词添加进去,从此以后,我就将学习生字生词的工作完全交给学生,事实证明效果很好。
  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我备课时设计的教学环节是:新课导入,激发兴趣——速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欣赏,品味语言——总结拓展,布置作业。并没有打算给学生看录像,但是在“研读欣赏,品味语言”的时候,正当我引导他们理解宇航员们的伟大航程时,学生们提出要看登月的实况录像,看完之后又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于是改变了原来的预设,把“研读欣赏,品味语言”变为“研读欣赏,合作探究”,和学生一起探索了许多他们感兴趣的登月问题。
  当学生敢于将自己看成老师的时候,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增强,他们的主人公精神也就得到积极体现。学生本来就是课堂的主体,在他们的要求左右老师的教学设计时,意味着“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的境界即将达到。
  三、学生站在文章人物的角度进行理解
  目前教科书中所选的课文,其内容涉及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与学生有一定距离。而初中生的社会阅历只有短短十几年,他们的人生观没有完全形成,多数人尚不具备为他人着想的人生大智慧,以十几年的幼稚经历,去体味几十年的沧桑,这是一个只靠学生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总是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从今天所受的教育出发,对文本中人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产生“不可理喻”、“无法想象”的评价。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对文本的主题深入解读,就需要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环境中的文本人物的角度,领悟他们了思想感情,理解他们的行为举止,体会他们的言谈举止。
  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我让学生按照常规的预习方式进行预习,但大多数学生并不能体会女作家的情感。在我检查预习的时候,有人说:不喜欢这种悲伤的文章,这种文章像是去办丧事的人家吊丧一样,一离开心情就好多了,这篇文章又难懂又造作。
  我并没有批评他们,我感觉到,如果他们能够深刻理解这篇文章的情感,那不仅对他们是一种语文素养的提升,还会是人格品质的提升。于是我检查完预习之后,继续按照教学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只是在思考品味第七段的时候,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作者,如果你家里有一个你很喜爱的人不在了,你会怎么样?”这时还有人嬉皮笑脸地回答说:“我没有。”我又耐心地说:“那你设想一下如果你最喜欢的亲人不在了,你会有什么感觉?现在全体同学低头默哀5分钟,不要讨论。”接着我用多媒体播放哀乐,不一会儿,几个女同学开始流泪了,继而悲伤的情感弥漫教室,我让同学们表达一下刚才心中的情感,大家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悲痛,我继续引导大家:“带着这样的心情,我们来读一读前面七段。”这次的朗读表现了同学们对文本的深刻感悟,与文本情感产生了共鸣。
  当学生无法理解作品人物时,不妨多问几次:“如果你是他会怎么样?”将学生引入情境中,让他们凭借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想象那样的亲身经历,然后再回顾文本,理解的层次就会加深很多。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如何让学生将语文学好是一个重要课题,因为教师是活的,学生也是活的,因而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指导也应该是活的。灵活地指导学生,让他们以各种身份“入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归宿感和代入感,走进老师,走进文本,从而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要演员”。这种换位理解,能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戴庄中学(221347)
其他文献
中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悲剧人物和反面人物,在分析这些人物时,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也就是说,要读出人物的真性情,追寻人物气质与精神的闪光;读出生命的缺憾,追寻自我意识与生命意识的觉醒;读出人性的弱点,追寻人格的健全与心理的成熟;读出悲天悯人的情怀,追寻内在的自我与外在生存环境的和谐。  《美国教师讲〈灰姑娘〉的案例》(《中国德育·第叁卷》2008年第11期)曾载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老师:如果你是辛
期刊
《课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传承华夏文明。”优秀的古诗文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和艺术精华。长久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因其太过沉闷而陷入困境。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文言文教学要么讲解、诵读、积累,要么实词、虚词、句式;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主体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被动接受,枯燥记忆。教师枯燥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抄写、背诵与练习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特征,使本应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
期刊
形象鉴赏是古典诗歌鉴赏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为了使师生打开鉴赏诗歌的通道,拨开诗歌鉴赏的“迷雾”。应该以古典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为突破点,以求获得诗歌鉴赏的“金钥匙”。  一、借助意象、典故、细节,感知形象  意象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意象常常寄托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期刊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情感、乐趣或兴趣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教师更要将学习兴趣的培养放到首要位置,在兴趣的带动下,学生的学不会感到吃力,教师的教也会变得格外轻松。兴趣的建立不是“呼之欲出”的,它也要依托于一种方法。  一、投其所好,生动组织,以情景之“趣”作文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投学生所好,将学生熟悉的生活
期刊
新课程指出我们的教学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也应该关注于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亲情”是所有道德的发源,是构建美丽家庭、社会的要素。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初中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而试图摆脱父母,易产生亲情冲突,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升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初中阶段必须给学生传递正确亲情价值观。语文教学应科学运用教科书这一载体充分挖掘亲情题材,引导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在学习文本的过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下的竞争学习模式转化成合作的关系,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学结构,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交流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养成较强的交流习惯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交流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模式下的产物,同时还是初中语文传授教学中的新模式,不仅能促进群体的发展,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
期刊
“文以意为先”,“意”是文章的主题,是文章的核心与灵魂。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可是,在作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百篇文章,一个作者”的奇怪现象,也就是说,同一话题,大家的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立意,大都一样。在作文的立意上,学生主要存在“旧”、“浅”、“散”三大误区。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谈谈作文立意的应对策略。  一、突破“旧题”,引入“活水”  相信不少老师都布置过《一件
期刊
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活,一直是考场作文永恒不变的主题。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作文大多如一潭死水,没有灵性。无论是考场作文还是平时作文,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生活的思考已成为常态。这就需要为学生觅得一汪清泉、一股活水。如何才能为作文寻到源头活水呢?  一、阅读探究素材,提高文学素养  阅读与写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阅读探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语文知识,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分析、概括、归纳
期刊
新课标提出,作文教学“要尽可能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要求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分层教学的着眼点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不应指望于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一、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兴趣  多年以来,作文教学无非是作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三部曲。教师封闭在校园内教作文,学生禁锢在教室里写作文,周而复始,其结果是学生对作文的厌恶感越来越
期刊
一篇作文要想出彩,应该学会巧借物象。在写作教学中,不妨和学生一起灞桥折柳,伤春送别,拨琴扫弦间,定能弹出别样的雅意。  一、一物倾情,脉穿全文  生活中有感动,才有写作的冲动。反之,写作时要抓住凝结情感的“物”,细细描摹,反复渲染,贯穿脉络,在行文中体现情感,表达心境。  父母之爱是经久不衰的写作主题,在接触这类文章时,一些学生会模式化地出现“雷人”情节,如天下大雨,沾湿了母爱一片;医院急诊室被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