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结晶过程中六氨氯化镁的粒度分布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lingyu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反应结晶法制备了六氨氯化镁,研究了各种操作条件对六氨氯化镁晶体粒度分布的影响,确定了晶体粒度分布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采用连续反应得到的六氨氯化镁平均粒径大于间歇反应,反应器两侧同时加料时的粒径大于一侧加料的粒径;适当提高搅拌转速,可以提高产品的平均粒径,降低加料速率和减少搅拌时间均可以提高平均粒径,晶种的加入可以使粒度分布更加均匀.
其他文献
Fe2+和Fe3+对E.coli DH5α及其耐乙酸突变株DA19的代谢有较大影响.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基本培养基中,添加Fe2+或Fe3+后DH5α生长改善,菌体浓度增加,菌体得率(YX/G)提高,但同时
以肝素黄杆菌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将发酵分为生长和产酶两个阶段的生产肝素酶的新工艺.对培养基组成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组成(g/L):葡萄糖8,氯化铵4,磷酸二氢盐6,组氨酸0.75,
采用离散涡方法对平面射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显示了平面射流中的大尺度涡结构的卷起、旋转和合并过程,模拟结果揭示了平面射流中的大尺度拟序结构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发展变化
以一定量的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为主单体,以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使用丙烯酸叔丁酯(tBA)为共聚单体,通过改进的无皂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具有温敏性的P(NIPAM—CO—tBA)微凝
目的探讨脐带血污染的检测周期并分析采分过程中脐带血微生物污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3D240全自动细菌培养系统对1000份脐带血进行采集后和分离后28d的培养并对阳性瓶镜检。
以a-甲基丙酰乙酸乙酯为原料,经动力学去质子化后,与乙酸乙酯发生γ-酰基化反应,然后环合生成3,5,6-三甲基-4-羟基-2-吡喃酮,在回流丁酮中甲基化主要得到3,5,6-三甲基-4-甲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