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袁文彬 长眠乃方强

来源 :铁军·纪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g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1年11月,在江苏省盐东县,一个北风呼啸的夜晚,一群日伪军荷枪实弹,押着一个遍体鳞伤,双脚拖着铮铮作响铁镣的人走向伍佑镇东荒郊金家坝,在一个事先挖好的深坑边停步了。这个被押的人,40岁左右,神色镇定,毫无惧色。他站在坑前正了正脸上的眼镜,理了理自己的头发,然后,怒视着敌人,放声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呼喊声划破夜空,传得很远,很远……
  敌人惊恐万状,连忙将他推下坑,埋上土……
  噩耗传到了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痛心地连声叹息:“袁文彬是个人才啊!”听到这个噩耗,郭沫若、柳亚子也是心痛不已。柳亚子沉痛地挥毫写下了《青浦袁文彬挽词》,“诗以悼之”:
  痛史南明异代春,依然夜哭细林辰。
  一匡事业嗟余晚,三顾殷勤感汝频。
  旧侣朱侯同血面,鬼雄陈夏有传薪。
  云间鹤唳伤心极,酹酒终期泖水漘。
  这位牺牲的人是谁?他就是新四军派到苏北盐东县任县长的方强同志。
  方强,原名袁文彬,1901年出生在上海市青浦县练塘镇长溇村一座低矮的小草屋里。他幼年家庭经济困难,依靠亲友接济维持生活。在亲友的帮助下,勉强读了几年书。为了谋求生活,他先在医院当勤杂工,不久,升为看护(即护士)。他工作负责,又勤奋好学,博得许多病人的爱护和器重。医院中有个病人被他的好学精神所感动,主动资助他读书,不久,他考入了上海同济大学医科。1925年,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袁文彬参加了“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领导同济大学学生罢课和游行示威。他虽然还有两年就要大学毕业,但毅然放弃学业,离开同济大学,投奔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进了黄埔军官学校。北伐战争时期,他在北伐军总政治部工作。这时,他已经靠拢共产党,接受党交给的任务。随着蒋介石、汪精卫的公开叛变,为躲避迫害,袁文彬化名袁持中,以当商务印书馆翻译为掩护,继续为共产党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袁文彬跟随郭沫若同志组织的战地服务团,在淞沪一线,进行战地抗日宣传、募捐和救护等服务工作。1940年夏,他按照党的指示,随袁国平等人来到皖南新四军军部工作。
  1940年秋,正是黄海之滨金黄的野菊花、苦菜花遍地开放的季节,八路军第五纵队在黄克诚率领下挥师南下,与在取得苏中黄桥决战胜利后继续北上的新四军,在盐城以南的白驹镇狮子口胜利会师,东进盐阜地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
  这年冬天,袁文彬因其岳父周善培在苏北盐阜地区创办了太和垦植公司,便于掩护开展工作,被新四军政治部派到这里开辟新的根据地。袁文彬化名方强,被任命为新四军民运队长。
  盐阜地区历史上是有名的土匪、海匪出没地。新四军来到这里后,国民党顽固派更利用土顽、匪特、封建会道门武装纷起作乱。他们相互勾结,打砸抗日政府,残害群众,杀害革命干部,无恶不作。方强来到盐阜地区后,被分配在盐城县二区伍佑东斗龙港北岸引水沟(今大丰市方强镇、三龙镇)一带开展民运宣传工作。他带领新四军民运队深入群众,广泛宣传抗日,发展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时值灾荒年景,加上日伪洗劫,乡村十室九空,一些不法地主、粮商借机囤积居奇,放高利贷剥削人民,根据地党政军人员也到了缺衣少粮的地步。方强组织民运工作队到城镇乡村征集公粮,深入农户,访贫问苦,发动农民向地主、富农借粮,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群众借到了粮食,揭开了锅,吃上了热腾腾的饭,家家欢天喜地,他们从内心感谢抗日民主政府,感谢新四军民运工作队。民运工作队同时公布减租减息法令,决定实行“二五”减租,取消押租,借债月利不得超过一分五厘。把各界人士组织起来,成立农救会、青抗会、妇救会等抗日群众组织。改编地方武装,发展壮大人民武装,打鬼子、锄汉奸、抓土匪。方强还举办民运训练班,培养民运积极分子。不少贫苦农民和知识分子在方强培养和教育下,提高了觉悟,加入了党组织,参加了革命。
  方强和贫苦农民吃住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一身布袍,一双草鞋,钻草堆,吃粗粮。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如果他不是讲一口上海普通话,看起来,更像村里的教书先生。
  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建,盐阜地区成为华中抗日斗争的政治、军事中心。1941年7月,为消灭苏北新四军军部及新四军主力,一万七千余日伪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对盐阜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清乡、大扫荡。方强率领地方部队和机关工作人员积极配合大部队作战,与日伪军巧妙周旋,多次粉碎敌人的扫荡。他几次险遭日伪军活捉。有一次敌人追上来,他灵机一动,钻进了农民老乡的厨房,藏起了枪,把眼镜摘了,脸上抹上锅灰,装成烧锅的伙夫而幸免于难。在这次夏季大扫荡中,原方强领导下的战地文化服务队成员、时任鲁艺华中分院戏剧系主任许晴和曾担任盐东县委秘书、伍佑区委副书记的唐齐贤在突围中不幸壮烈牺牲。
  日伪军占领盐城后,新四军军部转移到了阜宁停翅港。盐阜军分区成立了盐东行政公署,方强兼任行署主任。方强一方面组织力量配合全区粉碎日伪军扫荡,另一方面积极着手筹备成立盐东县人民政府。
  10月间,正当盐东县人民政府成立前夕,为动员各界出钱出枪组织抗日武装,方强带领税务主任陶国、妇女主任、指导员张琼英和通信员王锦亮四个民运队的同志来到盐东县大佑公司(今亭湖区盐东镇东南村附近),动员公司出钱出枪,会议一直开到深夜。这天夜晚,驻华川港的日伪军悄悄下乡扫荡,他们沿途发现大佑公司亮着灯,便摸到大佑公司,迅速把公司包围了起来。这时,在外面放风的人慌慌张张地进来报告:方主任,不好了,日伪军来了。方强神情镇定,让大家不要慌。他啪地一口吹灭了油灯,拔出枪,组织大家突围。顿时,四周响起密集的枪声,强烈的手电光在密密芦苇荡里扫来扫去。张琼英不幸被捕。方强跨越濠沟时不慎落水,他把枪扔进了水里。这时日伪军端着枪、打着手电吆喝着围了上来,方强也被捕了。他听到日伪军在说“他妈的,跑了两个”,知道是陶国和王锦亮安全脱险,才松了口气。   敌人抓获了一男一女,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从他们身上没有搜出任何东西,除了方强身上那只不值钱的怀表。敌人问话,方强都用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回答。
  “你叫什么名字?”
  “赵竞存。”
  “哪里人?”
  “上海大陆洋行木材商的管账先生。”
  “到这里干什么?”
  “收账。”
  “看到我们跑什么?”
  “我们以为是打劫的。”
  敌人看方强穿一身旧布袍,戴圆边眼镜,说话文绉绉的,不像新四军。敌人又指着他身旁的张琼英问:
  “她和你是什么关系?”
  “报告皇军,她是贱内。”
  敌人觉得这个“赵竞存”赵总管既然是木材行的管账先生,一定很有钱,途中将他的“贱内”张琼英放了,让她回去筹钱赎人。
  张琼英不忍舍下方强一人离去,还在犹豫。
  方强看出了她的心思,故意瞪了她一眼:“愣着干什么,快回去拿钱呀!”
  敌人把方强押到南洋岸,又转移到盐城,最后把他押到伍佑区,当作一般商人交给驻守伍佑的伪军三十三师孙建言部。敌人对方强进行了审讯拷打,方强一口咬定他是木材行的管账先生。敌人没有办法,只得把他关押起来。
  陶国、王锦亮逃回来报告方强不幸被捕后,盐东县委立即多方组织营救。
  盐东县派人找到了伍佑区开明绅士、商会会长苏鹤寿老先生,请他出面,与伪军师长孙建言交涉。双方经过讨价还价,最后孙建言同意以15担皮棉的价钱赎出“赵竞存”。
  苏鹤寿立即派茶房王世连送信给伍佑区区长唐小石要求筹款。由于当时根据地极端困难,钱款一时无法凑足。孙建言说,“什么时候筹足钱,什么时候放人。”伪军把方强关押在伍佑观音庙内一座阁楼上。外面人送信给方强,让他耐心等待正筹款赎人。
  方强在苏北盐城被捕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上海,妻子周淑贞急得团团转。她找到父亲周善培求他设法把方强营救出来。
  周善培为营救自己的女婿也在四处奔走。最后,周善培找到了方强的同学、避居松江的高尔柏,由他出面请陈陶遗老先生找到伪军长杨仲华的弟弟,再转请杨仲华写信给伍佑的伪军三十三师师长孙建言,请他放人。
  方强的表弟李静帆怀揣杨仲华的亲笔信从镇江乘船过江来到泰州,他听说去盐城情况复杂,十分危险。加上他突患急性痢疾,无法继续北上盐城,只得返回上海。后来李静帆听说朋友季明要去海安,季明在新四军后勤部有熟人,他又托季明把信送到伍佑。当季明辗转来到伍佑后,找到一个姓秦的熟人打听,那人悲痛地告诉他:“你来迟了,方强早已牺牲了。”
  李静帆后悔不迭,捶胸顿足。他觉得对不起表哥,更对不起表嫂。
  原来,就在伍佑区筹足款项、孙建言准备释放方强的时候,伪军蔡国栋、卞兆仁出卖了方强。他们听说观音庙阁楼上关着一个上海来的木材商,也想去敲点儿钱喝老酒。他们兴冲冲地上了小阁楼,发现木材商人蒙着被子在睡觉。他们掀开被子,方强腾地坐起来大喝:“干什么?”
  蔡国栋、卞兆仁定睛一看,竟是熟悉的方强,根本不是什么木材商人,不由吃了一惊:“啊?方主任……”
  方强扶了扶眼镜,锐利的目光直刺蔡国栋、卞兆仁:“是你们!”
  蔡国栋、卞兆仁吓得后退了一步:“方、方主任,我、我们不知道是你。”
  这两个汉奸原先在地方武装队伍中干过,后来被方强收编过来。日伪占领盐城后,他们又参加了伪军。当他们发现床上躺着的是新四军民运队长、盐东行署主任方强后,忙不迭地跑下楼梯,慌乱中还栽了跟头。他们兴奋地以为升官发财的机会到了。
  方强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栽在这两个伪军手里。
  1941年11月,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北风吹在身上已有了寒意。苏北盐阜区盐东县伍佑区东荒郊金家坝(今盐城市亭湖区伍佑中学境内)。远处,狗凄凉地叫了几声,芦叶在风中咯嚓咯嚓地响,发出金属般的声音。这时传来严厉的喝斥声、怒骂声和铁镣的锒铛声。铁镣声渐渐近了,身穿血迹斑斑的灰布袍、拖着沉重脚镣的方强迈着坚定的步伐走了过来。他戴着那副熟悉的圆边眼镜,昂首挺立在早已挖好的深坑前。他目光如炬,怒视着敌人,大声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敌人慌忙将方强推入坑中……
  这一情景却被附近草丛中的一双眼睛看到了。
  金老太太恰好路过这里,听到喝斥声、呼喊口号声,她吓得躲进了草丛,心里怦怦乱跳。她目睹了日伪军把一个新四军干部残忍地杀害了。
  那一年,方强40岁。
  方强烈士家属周淑贞得知方强在苏北盐城英勇就义后,多次要求地方党组织协助寻找烈士遗骸。由于方强被敌人秘密杀害,很长时间烈士遗骸没有找到。
  1953年,伍佑中学破土兴建。这时,那位金老太太找到当地政府干部说,12年前,她曾看到一位新四军干部被敌人活埋在这儿。烈士的遗骸才被发现:一副熟悉的圆边金丝眼镜,胫骨上仍锁着早已生锈的脚镣。
  周淑贞来到了江边,双手捧着丈夫的遗骸颤抖着。她的泪水早已哭干。此时只有江水在悲鸣,江风在呜咽。长眠异乡12年的方强烈士终于魂归故里。方强烈士先安葬在万国公墓(今静安公园),后经陈毅市长批准,迁入江湾烈士墓。
  方强壮烈牺牲后,盐阜区党委、行政公署将他生前战斗和工作过的盐东县斗龙区命名为“方强区”。新中国成立后,又以烈士名字命名了“大丰县方强公社”(今大丰市方强镇)和“国营方强农场”(今江苏省方强农场)。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方强为革命烈士。方强在抗战时期所著文稿由于战乱而散失,我们已无法目睹了。方强烈士牺牲40年后,他的真实名字“袁文彬”才被世人熟知。
  袁文彬牺牲时只有40岁,人们已纪念了他60多年,他的英名永远系在苏北,系在盐东,系在祖国大地上。
  (编辑:党亚惠)
其他文献
父亲曾如清,老红军,开国少将,1967年7月7日奉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之命,离开了工作十多年的江苏省委常委、省军区第二政委岗位,调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同年10月任兵团党委副书记。同期调到新疆兵团的还有:六十七军副军长孔瑞云,任兵团副司令员,开国少将;十六军副军长杜海林,任兵团副司令员,开国少将;二十军五十九师师长朱铁谷,任兵团副参谋长。他们被兵团干部群众称为“四位新领导”。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分管
期刊
★ 一进泰州  陈毅一进泰州,李长江接待。当李明扬看过毛、朱的问候信后,对避而不见追悔莫及  在与颜秀五建立关系后,陈毅希望能当面向李明扬和李长江表明,新四军与他们团结合作的愿望。于是,他问管文蔚和惠浴宇:“能否让颜秀五向李明扬提议,邀请我们去泰州?” 管文蔚听了,心里颇费踌躇:陈司令亲自出马,去做二李的工作,当然最好不过了。但是,怎么保证安全呢?那李长江、陈才福都不是稳妥之辈,万一韩德勤从中挑拨
期刊
斗胆直陈“建议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  1948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在原有政治优势的基础上,又取得了战略优势地位,但是在数量上和技术上仍然处于劣势。在中原战场,国民党军虽已被迫作全面防御,但凭借其优势兵力,还可进行攻势防御,中原战局呈现拉锯形势。  1948年4月,鉴于战略反攻的形势,毛泽东在河北城南庄及时召开了重要的军事会议。会议开了10天后,突然接到了粟裕从华东发来的一封电报,要求
期刊
陈毅元帅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规模浩大的支前民工倾尽人力、物力支援前线,在各解放区通往前线的十几条运输线上,担架如林,车轮滚滚,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战争奇观。但用火车运输后勤物资则鲜为人知。淮海战役中,中原军区后勤部门首次采用了!  后勤保障至关重要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前,中央军委三令五申,统筹后勤支援,后勤工作准备(粮食、弹药等)及政治工作准备,力求比较完备周到。淮
期刊
世人对于朱生豪的了解,是因为那部中文版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他是译者;  世人对于朱生豪的不了解,也是因为那部中文版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为了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他献出了自己年仅32岁的生命。  1944年的4月,已是重病在身的朱生豪,提前为这部即将完工的译著,写下了一篇《自序》:  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虽贫穷疾病,交相煎迫,而埋头伏案,握笔不辍。凡
期刊
作为一名年轻的职业革命者,他风华正茂,激情四射。他是首批“红色麦加”的中国朝圣者,却在残酷的党内斗争中铩羽而归。他背着沉重的枷锁,成为刀尖上的舞者,开启了“孤岛”抗战文化的时代。一次行程的阻断,他选择了那片湛蓝的天空,让“宋亮”的名字在苏北根据地传颂。在抗战热土中的实践与积淀,也成为他一代经济学大家的发轫。有鉴于他对中国经济学的杰出贡献,经济学界形成共识,决定以他的名字命名经济科学奖,其他人不再享
期刊
1917年,我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杰村乡的一个小山村里。1928年的春天,家乡开始土地革命,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到处敲锣打鼓,红旗招展。父亲的养子当上了苏维埃政府主席,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父亲也被群众推荐当上了贫协代表。我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只有16岁。  血染湘江  我的家乡兴国县。在红军时期,兴国被称作是“模范县”,毛泽东同志曾在兴国做过《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
期刊
我的故乡海安曲塘镇,流传着一种独特的祭祀形式—祭树:祭一株古老的银杏树。  这棵银杏生长在曲塘镇东郊的都天庙前。都天庙是唐代为纪念平定安史之乱的张巡将军建造的,庙前的银杏相传是一个化缘的和尚“麻儿僧”栽种的。从此,这棵银杏成为平安的象征,成为曲塘民众祈祷和平、安宁的祭物。上世纪40年代,陈毅、粟裕指挥新四军在苏中抗击日本侵略军,设立了海安县,陈毅曾先后三次到曲塘镇,曲塘祭树就增添了新的内涵。我的生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在广袤辽阔的江淮大地上,活跃着八路军和新四军抗击日伪军的人民军队。1943年3月1日,为粉碎日军的扫荡,新四军四师决定由张震参谋长指挥骑兵团拔除皖东北地区泗县和睢宁之间的侍卫圩子日伪据点。当天下午,张震到达骑兵团驻地,向团长周纯麟、政委姚运良和各骑兵大队以上干部传达了师部下达的战斗任务,介绍了敌情和地形,根据日伪军晚上赌博、睡觉的习性,召集大家仔细地研究夜间作战方案。在确定进攻方案后
期刊
魏其虎,泗阳县李口乡魏庄人,1914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逃过荒、讨过饭,后来读私塾和中小学。初中毕业后,就到中学教书。  1940年,新四军建立了淮泗县抗日民主政权。魏其虎才识过人,被任命为淮泗县第二完小校长。他积极从事抗日活动,经常带着学生上街化装宣传,宣讲抗日道理,学生变成抗日宣传员,学校变成抗日鼓动站,校园里到处能听到“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的歌声。他还经常领导学生站岗放哨查路条,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