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4)》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效”很关键。所谓“效”,一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三是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生发的高效能。在教师高效率的指导下取得高效益的回报,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知识不能通过被动灌输和传递获得,而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实现。新课改主张“自主、合作、探究”,这正是高效课堂的“六字真言”。
“自主—导学”教学模式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组内成员的合作交流,达到启发、互补、提升的目的。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为学而教,以学促教,打造高效课堂。
“自主—导学”课堂模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质疑探究”三大环节,各环节所占的时间比例因课而异、因生而异。现以苏教版八下课文“窗”为例,简要谈谈“自主—导学”课堂模式的几个环节的实施。
第一环节:精心预设,自主学习。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意味着课堂只需要自动生成而不需要教师预设,教师应当认真地做好教学预设,设计好有价值的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为生成做好准备。
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在预设时突破“对课堂教学进行程序设定,即这节课何时到期何时进行什么环节,各环节间如何过渡”的传统备课模式,预设时心中要有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要充分估计,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形成多种对策预案,做到未雨绸缪,尽可能地使所预设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相一致。简单地说,就是预设时要将重心从教师怎样教转变为怎样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只有明确了教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比如:在对小说《窗》的教学进行预设时,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学习小说的抓手或突破口是什么?
2.怎样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读懂小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怎样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环节,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文章的标题是“窗”,透过这扇窗,你看到了什么?请圈点相关文句并批注。
2.文章结尾写到“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个结尾是否让人感到意外?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了解小说情节;走进人物,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小说主旨。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激活点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的朋友。如此,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要充分相信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相信自己能行,要多关心学困生,对于他们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帮助,才会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要通过明晰而具有点拨性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的思考,学生经历了“山重水复”的思辨之后,能够进入“柳暗花明”的欢乐境地。
在学生充分思考,有了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就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活动,活动要求如下:
1.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2.组长记录组员的发言,并整理归纳精要内容。
3.组内推代表在全班交流发言。
这一环节怎样才能达成新课程强调的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为学而教”呢?一般地说,这一环节中,组内生生互动,学生的思维火花彼此碰撞,会有很多精彩的生成。教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观点的对话过程中捕捉闪光点;因势利导地把深藏在学生心底的智力潜能挖掘出来,帮助学生提炼出有价值的见解;围绕讨论与交流的问题,沿着主线,抓住重点,定向引导,进而解决问题。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自主—导学”的课堂模式下,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表达、展示的空间,把话语权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点拨,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达,或解答其疑惑的问题,或纠正其错误,或追问其不懂之处,因材施教,实现真正的“为学而教”。
第三环节:质疑探究,促进提升。
学生要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就必须要有质疑、体验和操练的机会。“探究”与“生成”是一对孪生兄弟:探究中充满生成,生成赋予探究新的内涵,两者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以学定教”的预设时,应考虑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留出探究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自主—导学”课堂模式非常重视课堂上的互动以及学生的质疑。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四人学习小组提出1~2个有价值的问题,在全班展示,同时教师要善于选择,合理引导,并做出科学、艺术的分类处理。学生的质疑问难和深入探究是理解课文思想观点的关键,学生质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深度。教师要善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选择出最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学生深入探究,以拓展课堂的深度和高度。比如,在进行“窗”教学时,就可以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两个问题,来组织学生深入探讨:
1.文中为什么要详细描绘窗外公园的美景,事实上这个公园并不存在呀!
2.当远窗者看到那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后,他会有什么想法?你认为接下去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学生再次深入思考,探究小说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小说的主旨,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空间和自由展示的天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积极的情感得到培养。通过《窗》的学习,学生透过一扇心灵之窗,既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又受到了精神的熏陶:只有心灵善良的人才能看到生活中的美景。
“自主—导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下,凡能让学生自己问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提出来,凡能让学生回答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回答,凡能让学生自己阅读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凡能让学生批注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批注,凡能让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之间合作解决,凡能让学生自己思考、联系、推导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做。要想成就学生主体语文课堂的高效,教师就要善于“让贤”。以教师的“礼让”,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当然,“自主—导学”课堂模式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精心预设下扩大单位时间内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把握好“放”和“收”的尺度,所给予的时间和空间要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吻合,在关键之处有点拨有引导,有诵读有品味,有追问有提升,既重视“以学定教”,也重视“为学而教”,实现“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这样课堂上的生成会更有效,课堂会更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邗江中学(集团)北区校维扬中学]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效”很关键。所谓“效”,一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三是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生发的高效能。在教师高效率的指导下取得高效益的回报,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知识不能通过被动灌输和传递获得,而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实现。新课改主张“自主、合作、探究”,这正是高效课堂的“六字真言”。
“自主—导学”教学模式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组内成员的合作交流,达到启发、互补、提升的目的。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为学而教,以学促教,打造高效课堂。
“自主—导学”课堂模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质疑探究”三大环节,各环节所占的时间比例因课而异、因生而异。现以苏教版八下课文“窗”为例,简要谈谈“自主—导学”课堂模式的几个环节的实施。
第一环节:精心预设,自主学习。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意味着课堂只需要自动生成而不需要教师预设,教师应当认真地做好教学预设,设计好有价值的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为生成做好准备。
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在预设时突破“对课堂教学进行程序设定,即这节课何时到期何时进行什么环节,各环节间如何过渡”的传统备课模式,预设时心中要有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要充分估计,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形成多种对策预案,做到未雨绸缪,尽可能地使所预设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相一致。简单地说,就是预设时要将重心从教师怎样教转变为怎样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只有明确了教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比如:在对小说《窗》的教学进行预设时,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学习小说的抓手或突破口是什么?
2.怎样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读懂小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怎样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环节,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文章的标题是“窗”,透过这扇窗,你看到了什么?请圈点相关文句并批注。
2.文章结尾写到“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个结尾是否让人感到意外?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了解小说情节;走进人物,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小说主旨。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激活点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的朋友。如此,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要充分相信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相信自己能行,要多关心学困生,对于他们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帮助,才会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要通过明晰而具有点拨性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的思考,学生经历了“山重水复”的思辨之后,能够进入“柳暗花明”的欢乐境地。
在学生充分思考,有了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就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活动,活动要求如下:
1.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2.组长记录组员的发言,并整理归纳精要内容。
3.组内推代表在全班交流发言。
这一环节怎样才能达成新课程强调的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为学而教”呢?一般地说,这一环节中,组内生生互动,学生的思维火花彼此碰撞,会有很多精彩的生成。教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观点的对话过程中捕捉闪光点;因势利导地把深藏在学生心底的智力潜能挖掘出来,帮助学生提炼出有价值的见解;围绕讨论与交流的问题,沿着主线,抓住重点,定向引导,进而解决问题。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自主—导学”的课堂模式下,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表达、展示的空间,把话语权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点拨,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达,或解答其疑惑的问题,或纠正其错误,或追问其不懂之处,因材施教,实现真正的“为学而教”。
第三环节:质疑探究,促进提升。
学生要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就必须要有质疑、体验和操练的机会。“探究”与“生成”是一对孪生兄弟:探究中充满生成,生成赋予探究新的内涵,两者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以学定教”的预设时,应考虑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留出探究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自主—导学”课堂模式非常重视课堂上的互动以及学生的质疑。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四人学习小组提出1~2个有价值的问题,在全班展示,同时教师要善于选择,合理引导,并做出科学、艺术的分类处理。学生的质疑问难和深入探究是理解课文思想观点的关键,学生质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深度。教师要善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选择出最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学生深入探究,以拓展课堂的深度和高度。比如,在进行“窗”教学时,就可以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两个问题,来组织学生深入探讨:
1.文中为什么要详细描绘窗外公园的美景,事实上这个公园并不存在呀!
2.当远窗者看到那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后,他会有什么想法?你认为接下去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学生再次深入思考,探究小说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小说的主旨,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空间和自由展示的天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积极的情感得到培养。通过《窗》的学习,学生透过一扇心灵之窗,既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又受到了精神的熏陶:只有心灵善良的人才能看到生活中的美景。
“自主—导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下,凡能让学生自己问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提出来,凡能让学生回答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回答,凡能让学生自己阅读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凡能让学生批注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批注,凡能让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之间合作解决,凡能让学生自己思考、联系、推导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做。要想成就学生主体语文课堂的高效,教师就要善于“让贤”。以教师的“礼让”,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当然,“自主—导学”课堂模式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精心预设下扩大单位时间内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把握好“放”和“收”的尺度,所给予的时间和空间要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吻合,在关键之处有点拨有引导,有诵读有品味,有追问有提升,既重视“以学定教”,也重视“为学而教”,实现“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这样课堂上的生成会更有效,课堂会更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邗江中学(集团)北区校维扬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