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光合作用的过程”是《光合作用》一课的重点内容,教学时若能把握学情,实施有效引导,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进而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学情;高效课堂;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的一节内容,也是我参加赛课的课题,其教学重点是“光合作用的过程”。拿到这个课题,我既高兴又有些担忧,高兴的是这节课我此前已多次教学,十分熟悉;担忧的是如何在固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突破。
在之前“光合作用的过程”这一重点内容的教学上;我按照课本的要求和顺序,首先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结合反应式详细分析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然后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光合作用包括哪两个过程?各需要什么条件?发生场所在哪里?各发生了哪些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最后我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并以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巩固。
这样教学思路清晰,既有教师讲解也有学生自学,通过回答问题检查自学情况,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还配有形象的动画。但是这样教学也有局限性:高一学生在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上较欠缺,对光合作用知识接受度低,教材讲述的内容相对偏少,偏重于图片,有些问题学生从图片和简單的文字中很难找出准确的答案,这样会给学生造成困扰,甚至会让部分学生对这节课失去兴趣。
要想在赛课中有所突破,并不一定要搞花哨取巧的设计,只要符合学情,学生一样可以从中获得很大的收益。苏教版教材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不赞成教师讲得过多,而是希望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从中悟出知识,这样学生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因此,我新的教学设计就从这点人手,化繁为简,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上课时,我改变了直白介绍反应式的方式,而是以前一节课学过的三个实验:英格豪斯实验、萨克斯实验和鲁宾卡门实验进行导入。通过这三个实验,我引导学生自己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并简单介绍反应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接着,我简要提出两个问题:光合作用可以分为哪两个阶段?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对于这两个问题,学生都能从课本的标题或文字中一下子找到答案,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起来。
待学生搞清楚“根据是否需要光可以将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之后,我又提出两个问题:光反应在白天可以进行吗?夜间呢?暗反应在白天可以进行吗?夜间呢?学生积极性非常高,纷纷给出了答案:光反应只能在白天进行,暗反应白天和夜晚都可以进行。“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这句话一出,很多学生又有了新的猜测,对下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在之前的教学中,对于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我将其分为四个部分进行介绍:条件、场所、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在教学中,我发现“物质变化”“能量变化”这两个问题学生很难回答,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清楚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意味着什么。改进后的教学中,我保留了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到两个反应阶段的条件和场所,同时增加了让学生从书本的文字中理出两个反应的过程,这样教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对学生找到的反应过程,我又引导他们把过程分段,在分段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了解了物质变化和能量的变化。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还做了一个改动——去掉原来使用的动画,而换用课本的图片。因为苏教版教材上的图片非常精美,非常直观形象,如果再使用动画,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记忆的混乱。我对图片进行了剪裁,利用PPT让其根据我的教学需要分步呈现。完成了对两个阶段反应过程的教学任务之后,我给出了一张比较表格,让学生自行归纳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主要区别。
之后,我再抛出这个问题:光反应在白天可以进行吗?夜间呢?暗反应在白天可以进行吗?夜间呢?这时,学生给出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答案:两个阶段在白天都可以进行,而夜间都不能进行。原因是两个反应阶段互相为对方提供所需要的物质。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被第二次提出,却达到了更加重要的目的:让学生掌握了两个反应阶段的联系。
最后,通过几个小练习,我又提出问题:整个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分别是什么?有了前面学习和练习的基础,学生没有费什么劲就分析出了答案。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整节课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情,使学生学得轻松,对知识掌握得也不错。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分析、多思考,注重把握学生的学情,思考最佳的教学方案,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特约编辑 安平)
[关键词]学情;高效课堂;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的一节内容,也是我参加赛课的课题,其教学重点是“光合作用的过程”。拿到这个课题,我既高兴又有些担忧,高兴的是这节课我此前已多次教学,十分熟悉;担忧的是如何在固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突破。
在之前“光合作用的过程”这一重点内容的教学上;我按照课本的要求和顺序,首先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结合反应式详细分析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然后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光合作用包括哪两个过程?各需要什么条件?发生场所在哪里?各发生了哪些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最后我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并以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巩固。
这样教学思路清晰,既有教师讲解也有学生自学,通过回答问题检查自学情况,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还配有形象的动画。但是这样教学也有局限性:高一学生在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上较欠缺,对光合作用知识接受度低,教材讲述的内容相对偏少,偏重于图片,有些问题学生从图片和简單的文字中很难找出准确的答案,这样会给学生造成困扰,甚至会让部分学生对这节课失去兴趣。
要想在赛课中有所突破,并不一定要搞花哨取巧的设计,只要符合学情,学生一样可以从中获得很大的收益。苏教版教材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不赞成教师讲得过多,而是希望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从中悟出知识,这样学生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因此,我新的教学设计就从这点人手,化繁为简,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上课时,我改变了直白介绍反应式的方式,而是以前一节课学过的三个实验:英格豪斯实验、萨克斯实验和鲁宾卡门实验进行导入。通过这三个实验,我引导学生自己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并简单介绍反应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接着,我简要提出两个问题:光合作用可以分为哪两个阶段?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对于这两个问题,学生都能从课本的标题或文字中一下子找到答案,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起来。
待学生搞清楚“根据是否需要光可以将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之后,我又提出两个问题:光反应在白天可以进行吗?夜间呢?暗反应在白天可以进行吗?夜间呢?学生积极性非常高,纷纷给出了答案:光反应只能在白天进行,暗反应白天和夜晚都可以进行。“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这句话一出,很多学生又有了新的猜测,对下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在之前的教学中,对于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我将其分为四个部分进行介绍:条件、场所、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在教学中,我发现“物质变化”“能量变化”这两个问题学生很难回答,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清楚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意味着什么。改进后的教学中,我保留了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到两个反应阶段的条件和场所,同时增加了让学生从书本的文字中理出两个反应的过程,这样教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对学生找到的反应过程,我又引导他们把过程分段,在分段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了解了物质变化和能量的变化。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还做了一个改动——去掉原来使用的动画,而换用课本的图片。因为苏教版教材上的图片非常精美,非常直观形象,如果再使用动画,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记忆的混乱。我对图片进行了剪裁,利用PPT让其根据我的教学需要分步呈现。完成了对两个阶段反应过程的教学任务之后,我给出了一张比较表格,让学生自行归纳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主要区别。
之后,我再抛出这个问题:光反应在白天可以进行吗?夜间呢?暗反应在白天可以进行吗?夜间呢?这时,学生给出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答案:两个阶段在白天都可以进行,而夜间都不能进行。原因是两个反应阶段互相为对方提供所需要的物质。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被第二次提出,却达到了更加重要的目的:让学生掌握了两个反应阶段的联系。
最后,通过几个小练习,我又提出问题:整个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分别是什么?有了前面学习和练习的基础,学生没有费什么劲就分析出了答案。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整节课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情,使学生学得轻松,对知识掌握得也不错。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分析、多思考,注重把握学生的学情,思考最佳的教学方案,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特约编辑 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