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例 大道理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ctussp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部分在整个高中政治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哲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运用存在困难。学生普遍反映哲学太抽象太难学:要么,不能理解原理;要么,不会用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趣味例证法教学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虽然每个框题也有不少的例子,但是所选的例子大多是英雄伟人、名人名家。学生对他们的事迹早有耳闻,但感觉离自己非常的遥远,只能仰视,难以引起共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利用好教材中事例的同时,更加要注重挖掘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资源:用好学生身边的事例、趣例。任何哲学理论都能在平凡的事例中见到它的踪影,大道理往往就蕴含在通俗的小事例之中,而不在于事例本身中的人或事是否伟大。何况,学习哲学知识本来的目的就是在于指导实践,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在高中阶段的哲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好学生现实生活的小事例去分析说明哲理道理。由浅到深,由此及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大道理。
  在讲“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时,笔者向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在树林里过夜,早上,突然从树林里跑出一头大黑熊,其中一人忙着穿球鞋。另一人对他说:“你穿上球鞋有什么用?我们反正跑不过熊啊!”忙着穿球鞋的人说:“我不是要跑得比熊快,我是要跑得比你快。”学生听后大笑,笔者引导他们联系我们课本上的知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人们的活动中表现为客观实际和主观认识的关系。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统一;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是主观和客观相背离,主观和客观相脱节。笔者问这个故事中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正确的意识,什么是错误的意识。学生回答说,故事中“从树林里跑出一头大黑熊”“我们反正跑不过熊”是客观实际,“我是要跑得比你快”就发挥了意识的反作用,是积极主动的行动,而不是消极等待。同样的问题就看你怎样想,怎样行动了。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人们的一些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笔者给学生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个女大学生在校表现很优秀,大学毕业后去一家企业应聘。主管领导一看简历,就把她打发走了。原因是这位女大学生姓裴(与“赔”谐音)。如此看来,姓裴的人要找一份工作可就难了。学生都为这位女大学生抱不平。笔者趁机引导:这位主管领导的看法主要违背了联系中的哪一个观点?答案自然就出来了。然后再让学生自己举类似的例子:“乌鸦报丧,喜鹊报喜”;“8”与“发”;“棺材”与“官、财”……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在讲授“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和方法论”时,笔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甲一年前借了乙一万元钱,到期后毫无还款的意思。乙没法子就直接上甲家并说明来意。甲厚颜无耻地说:“哦,是有这么一回事,不过你得向一年前的我讨还这一笔钱,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一年前的我了。”两人久争不下。乙就把甲给痛打了一顿。甲扬言要去法院告乙。乙说:“我什么时候打过你?”“就刚才,你还想抵赖?”甲愤愤不平地说。“是吗?不过现在的我没有打你啊,你要告就去告刚才打你的那个我吧。”学生听后情绪高涨。此时笔者适时引出课本的观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我们不仅要看到事物绝对运动的一面,也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一面。”这样一来,知识的传授水到渠成。
  分析和综合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两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在分析与综合的思維过程中,如果伴随着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人的认识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发挥,认识和实践成果往往是惊人的。美国一牙膏企业销售业绩一直不错,但这几年销售额停滞不前且有下滑的趋势。老板为此很是忧心。于是,召集各部门找原因、商讨对策。商讨结果是:产品的质量、广告、营销渠道、员工素质等都没问题。问题出在哪?大家久思不得其果。此时,一部门经理果断提议:“将牙膏的开口处扩大1毫米。”就是这1毫米,当年这家企业的牙膏销售量增加32%。这例子和德国的万宝路公司将每盒香烟由传统的20支装改为19支装,从而赢得消费者和市场,挽救了万宝路公司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学生佩服这两个企业的时候,笔者指出:在现在这个创新的时代,我国现在各行、各业、各领域最缺乏的就是这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爱国情、报国志。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它都客观地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当人们还未认识规律的时候,人们的行动往往是盲目的。但人有主观能动性,人们一旦认识了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例如笔者在讲授“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时就引用了这样几个事例:“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我们常用来讽刺生活中那些做事不看对象、最后白费劲的人或事。但科学研究发现,定时给奶牛放音乐,可以让奶牛多产奶。法国科学家给番茄戴上耳机,让它们每天欣赏3个小时的音乐,番茄每个可以长到2公斤重。原因是音乐本身也是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生物能。这就是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自觉利用能量守恒规律的结果。而“揠苗助长”、企图发明“永动机”,则是人们违背规律,错误发挥能动性的表现。然后,笔者再联系学生的实际,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也应遵循学习的规律,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尽快提高学习成绩。
  我们的教学要来源于生活,但又不能止步于生活。俗话说得好: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同理,一个事例也能反映一个深奥的哲理。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身边的小事例,生活到处是哲理,生活无处不课堂。这样一来,抽象的哲学就成了我们身边实用的学问。教学过程中的许多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责任编辑袁妮)
其他文献
虽然初中生尚缺乏社会经验,但其对身边的事物也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同时也开始初步对政治和经济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因为,相对于枯燥的知识,新闻、故事、材料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教师应将理论和现实相结合,通过时事,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并锻炼实践能力。  一、将时事政治引入初中政治教学十分必要  许多学生常常觉得政治课枯燥乏味。如果将时事引入初中政治教学,不仅可以让政治课堂变得比较生动活泼,同时也能帮助学
在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是历史新课改的尝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为此,历史教师要转变既有的观念,以超越自我的心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营造探究情境,开拓探究空间,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实践探究式学习,并不断将之深入,才能给予学生智慧和启迪,实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发展的终极教育目标。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强调改进学生的学习
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开阔眼界、丰富思想,还能够培养他们博古通今、鉴往知来的能力,对于其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高都有着不容替代的作用。笔者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已有多年,现就探究式教学方法实施的重要性及策略谈谈看法。  一、实施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改必然  历史是一门思辨性很强的课程,可是很多学生都将其视作单纯的复述性和记忆性学科,缺乏思维训练,深感学习枯燥无味。究其原因,传统闭塞的历
课改已有十多年,但是历史在学生心目中依然是一门靠死记硬背的学科,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也依然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采用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当历史教师让学生在历史课上画书、默写的时候,也拉远了学生与历史学科的距离,历史课成了遥远的冷漠的呆板的老古董。而历史学科本应该“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活水源头”,历史课也应该是亲切的。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课具体的教学过
我们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性和艰难性,是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的。的确,反思本人近十六年来的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状况,大体也是如此。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无趣。笔者反思其原因有两点:其一,教材空洞无物;其二,教法单一。为改变空洞说教的现状,本人在近五年来,把课堂的主干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的特长以及学校的人文环境、社会的实际和时尚元素相结合,组织主题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分为以下四点。  
初中历史的知识点多,复习时常有学生看书时觉得每个内容都很熟悉,到做题时又发现复习时遗漏了不少知识点。中考历史改为开卷考试后,题型有了调整,难度也有了提高,教师以往复习闭卷考试的方法对现在的考试已不完全适用。据此,笔者针对现在的历史中考复习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中考就像打仗,只有对中考内容了解透彻,才知道如何复习,如何应试,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考试内容包括:(一
年轻老师,刚刚参加工作,有激情,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但也容易遭受学生的一些不敬行为,如直呼老师的名字,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故意违规违纪,夸大事实向领导打小报告等。学生之所以会对老师产生不敬行为,多半是因为老师在教育管理他们的时候,触犯了他们的“利益”。师生彼此产生激烈的冲突,在学生心中种下仇恨的种子。以下提供一个本人亲身经历的案例:  [案例]  一次班会课,笔者主要针对最近跑操时讲话严重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及有效整合,需要教师选择和优化教学行为策略,把握好情感迁移的途径。把师生熟悉的事例渗透到抽象的理论中以获得正迁移的效应,师生换位思考以达到相互理解与沟通,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以促进主动学习,缩小师生思想认识的距离以达成共识,是情感迁移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些途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就有可能实现统一。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
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学生的差异往往很大,班主任工作要想取得成功,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班级管理工作到底如何开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呢?这对于班主任来说,一直是一个重大且有待解决的课题。经过探索摸索后,笔者终于找出了一个有效的办法——“责任内阁制”。  一、班级管理模式的几次不成功尝试  1.班委会负责制  所谓班委会负责制,就是班级的日常管理由班长领导的班级委员会负责,要想使这一制度真正有效实行
格林在《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中写到:“过去几十年的教育从未把孩子看作教育的主体,以知识为中心人为设计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只是把孩子当作知识的接收器,而不是知识的主宰者。……毫不客气地说,如果他们的心灵没有被教育者感应到,一切的教育是没有用的,教育本真将离我们越来越远。”回首看看自己与周围老师走过的路,在教学中我们理解的教学改革无外乎就是把教学内容与形式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更为精心的设计。其实,也就是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