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判中阅读,在创新中成长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swera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生阅读往往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在阅读方式上呈现为被动的接受信息,较少有主动参与,深入思考,特别是缺少批判性阅读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批判性阅读的思维模式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批判性阅读是阅读者主动参与作者内在对话的一种阅读方式。大多数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缺乏批判意识,忽视或者歪曲文章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要的教学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语言掌握能力。初中语文批判性阅读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自己、教材以及同学的思想等进行反思的活动,辨别真伪,做出自己的判断,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在批判性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应当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地学习和探究,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借助批判性阅读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巧妙设问,培养学生批判意识
  初中生在阅读过程中批判意识缺乏,主要在于他们的阅读是一种被动阅读,缺乏主动的设疑。在课堂的阅读教学实践中,通过疑问的设置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新奇的事物非常好奇,求知欲望强烈,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相应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的教学中,尝试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面山而居,愚公除了“移山”以外,是不是还有其他的选择呢?此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故事情节的可能性开展探究。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愚公移山的情节基础,设计出其他的故事情节。通过相应的实践和分析,精心设计问题,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课程教学的结构,第一,愚公移山的原因。第二,愚公移山的用意。第三,愚公是否可以不移山。通过文章的阅读,经过思考和探究很容易明白,对于第三点,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们纷纷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的学习和探究,深入地发掘和了解文章内涵,引导学生对“愚公”和“智叟”中的“愚”和“智”进行思考,并且分析两人不同的行为,学生自然就把握了人物特点和性质,了解了文章中的写作意义。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结合文章大意和主旨,引导学生开展多层次思考,并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加深语文阅读内容的理解,同时扩展学生的思维。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深入分析作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意识。
  二、激发思源,培养学生批判思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首先是确立在对文本的清晰了解和深入阅读基础上,学生需要对文章反复深入的阅读,经过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从了解较少到深入了解。不同的阅读阶段,学生对于文章的认识和理解不同,随着阅读的深入,原有的信息经过再次加工,變得更加清晰,收获到前后不同的体会。阅读不只是了解文本,同时需要不断地自我控制和反思,不断自我否定和完善。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的教学中,让学生对此篇文章进行文体的分类,很多学生认为这是一篇“说明事物”的科技说明文。教师先不做分析,不下结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且反复阅读课文的第1、2段落,这两段是讲石拱桥的“造型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第3段中哪句话能够体现出“我国的石拱桥有着悠久的历史。”学生会发现《水经注》中提到了“旅人桥”,可能是记载最早的石拱桥,同时,文章中的“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其和“悠久历史”有没有关系?教师通过问题引导:我国的石拱桥有很多惊人杰作,如果不相信,作者用什么证明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阅读之后的文章。通过文章的阅读,了解赵州桥的设计和原理。经过深入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中国石拱桥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及取得成就的原因。这是一篇“事理性”的科技说明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入文本阅读,寻找依据,溯本清源,根据文章中的悬念和疑点,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开展自我批判活动,培养学生批判思维。
  三、鼓励多说,培养学生批判能力
  批判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既需要心理过程,也需要通过外在的语言表达来得以实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和差异,考虑学生的个体感受,鼓励学生捕捉相应的信息,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针对相似的观点,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从多个角度验证;对于相异的观点,应当敢于挑战,有理有据的阐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中,有这样一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其意思是:人只有常犯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精竭虑,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上,表达在声音上,才能被人理解。
  在明确基本含义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是否只有显露和表达出来,才能够让人理解?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只有表达出来才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并且举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如果不表达出自己,很难让人理解自己。也有学生说:“不用显露和表达,也一样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如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高山流水不用语言能够相互理解。学生各自佐证,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言之凿凿,思维和表达能力得以训练和提高。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采取辩论的方式,质疑权威和教材,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重要的不在于得出结论,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表达能力,实现批判性阅读教学的目标。
  四、引导探究,培养学生批判习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难以满足批判性思维的需求,教师应当注重课堂教学新途径的开发。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批判性阅读在初中语文课堂上不应该只是昙花一现,灵光一闪,而要让它成为一种常态。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开展比较和分析,寻找问题的关键,结合文章内容作出相应的假设,开展科学性的评价。
  例如,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的教学中,文章中的杞国人担心天塌地陷,担心日、月、星、辰掉落,整天寝食不安。文章主旨在于讽刺某些人不切实际的担忧。但也有学生认为这样的情况确实存在:如今大气污染非常严重,空气中的臭氧层受到破坏,温室效应严重,雨水的酸性在增加,酸雨严重,可以称之为天塌。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犹如地陷。
  面对学生这样的疑问,教师应当肯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质疑,如文章中说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其实,太阳能够发光,很多其他的星体是不能够发光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理解杞人忧天中的内涵,不要考虑一些不切实际的事物。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胸怀广阔,树立远大理想,投入到学习中。教育学生应当具有提出疑问,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但是不能够因此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结合学生其他学科或者科学知识内容,引导学生从多个层次开展批判性阅读,借助批判性阅读多方面培养学生素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批判性阅读习惯。
  让批判成为初中生阅读的一种习惯,一种常态,让学生在创新性思维中得以成长,成熟。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必要开展批判性阅读教学,它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能够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重视批判性阅读教学的开展,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意识、批判性能力以及批判性习惯等方面的培养,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的智慧之花得以绽放,让学生的创新之果得以丰硕!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港口学校(215612)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试题中对诗歌的考查越来越多,从诗句默写到内容赏析都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歌学习最重要的方式还是“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诵读,学生才能体味诗歌的节奏美,感悟诗歌的内涵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的诵读和积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有利于自身素质的完善。当然,如果不是出于兴趣,仅是机械背诵,则不会有什么效果
期刊
随着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并公布,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已成为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建设语文高效课堂。这种高效课堂的语文学习活动,应该努力呈现一种开放式的课堂学习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分工合作,主动去阅读获取语文知识;在语文阅读实践中,学生自觉地去运用各种语文知识,创
期刊
我们所接触的阅读文本,不只是跃然纸上的语言文字,还是往来于作品语篇、创作者和阅读者之间的一面“回音壁”。“补白”教学是一种智慧艺术,神韵来自于猜度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及其创作者的“弦外之音”;其最根本价值,就在于让阅读者借助“看似平淡、实则丰富”的文本内容,通过各自的阅读体悟、联想与想象等途径,从中获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别样神韵。那么,如何借助“补白”手段把文本中隐藏的“别样神韵”呼唤出来
期刊
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却让很多学生感到“头疼”,往往是提起笔来,却又感觉无话可说。其实,作文并不难,难在不得法,教师用正确的方法教,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学,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作文素养,作文就会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口头作文是一种非常有效又简便可行的作文教学方法,从说什么到为什么这么说,从说到什么程度到要表达什么道理,从理屈词穷到滔滔不绝,学会说,经常说,越说越精彩,初中生的作文素养自
期刊
听、说、读、写是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其中,阅读和写作能力又是最重要的两种能力,阅读能理解外界人、事、物,写作能表达自身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因此,语文学习离不开对文本的阅读赏析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将两者独立开来,以至于初中生在写作和阅读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阅读时无法准确地获取中心思想,无法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写作时容易出现思维断层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确,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须以教材中的具体文本为范例,引领学生阅读探究,一方面教给他们阅读的基本技能,让他们练就读解文本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阅读发现,找准读写结合点,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  笔者结合《呼兰河传》一文两课时的教学过程,以为要使阅读教学中的作文训练更富实效,应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循着“词、
期刊
散文之“难”,“难”在哪里?于教师而言,难在怎样把握住文章之“脉”,怎样引领学生去深入文本;于学生而言,难在怎样掌握阅读之方法,怎样去学会解构之技巧。  对于初中生,我们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结合散文的文体特征,让学生能欣赏优美的语言,感知作者的情感,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尝试着去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从而获得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启示感触。简言之,终极目标就是要挖掘“此中有真意”
期刊
一、文本细读切入点:从“比对”入手  读罢“变曲的乡村路”一文,“追求弯曲的传统乡土路”与“追求笔直的现代高速路”两者对比显而易见,因此,文本细读直接从“两种路”的比对切入。  1.明确:文章首尾两端。  2.圈划首尾段中两种不同“路”的特点。  描述“传统乡村路”特点的语句:  弯弯曲曲的乡土路,这是印在我们心中的有关乡村的特别记忆。  弯曲的乡土路是最能代表乡村文化的……  乡村的道路——至少
期刊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水浒传》,在我国人民群众中流传很广,影响深远。书中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历来是人们击节称赏的名篇章之一。在这一章中,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着力描写了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逼迫反抗,终于投奔梁山,走向反抗道路的转化过程,这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作品之所以能够渲染读者,除了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对话和行动描写塑造了人物形象的突出
期刊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绕不开的重大课题,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觉得学生在作文的审题和立意上是存在问题的。所以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审题立意,作者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审题  1.圈关键词,各个击破  作文标题一般是由若干个字词组成的短语或短句,圈划出标题中的关键词便是审好题的第一步。拿《当时只道是寻常》来看,首先圈出“当时”,何谓“当时”,是指过去式,是指曾经发生的,如果对该词的理解到此,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