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屈词穷到滔滔不绝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tonm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却让很多学生感到“头疼”,往往是提起笔来,却又感觉无话可说。其实,作文并不难,难在不得法,教师用正确的方法教,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学,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作文素养,作文就会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口头作文是一种非常有效又简便可行的作文教学方法,从说什么到为什么这么说,从说到什么程度到要表达什么道理,从理屈词穷到滔滔不绝,学会说,经常说,越说越精彩,初中生的作文素养自然就会水涨船高。
  一、厚积薄发,才能言之有物
  “说”的能力高低,首先是要有话可说,也就是要有表达的内容。内容从何而来?内容有两个源头,一是源于生活,二是源于书本。只有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体验生活,博览群书,广泛阅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内容就会像源头活水,越积越多。
  比如,作文课《假如我是导游》,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事物,搜集相关资料,并且用口头方式表达出来,达到积累生活素材,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在说中提高语文素养。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当一次“导游”,把老师和同学们当作游客,来介绍自己最熟悉的家乡。为了避免学生在口头表达时不知道说哪些内容,需要课前让学生做好功课,那就是搜集整理自己家乡最美、最独特、最有吸引力的内容,然后才是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且可以把要表达的内容分为几部分,比如“山水名胜”“民俗风物”“文化遗产”“传说故事”等。家乡的美,家乡的情,时时刻刻都在同学们的心中,只不过没有当众表达出来而已,让学生一一说清楚自己的家乡都有什么名山大川,都有什么好吃好玩,都有什么特色风物,这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这样一来,学生在向大家介绍自己家乡的时候,就不会言之无物了。
  言之有物是对“说”最基本的要求。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积累更丰富的“说”的资源,才能有效解决“说什么”的问题。源头有活水,才有滔滔不绝。
  二、条分缕析,才能言之有序
  “说”的过程,首先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没有思维做基础,“说”只能是天马行空、信口开河,最终不知所云。而思维是有逻辑的,因果关系也好,递进关系也好,还有条件关系、转折关系、承接关系,无论什么关系,首先要弄明白说话的逻辑,你要说什么,为什么说,怎么说。在说的过程中,有先有后、有轻有重、有详有略,说出的话让人听起来才会清楚明白。
  比如,在教学《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后果》写作训练时,可以让学生们首先练习“说”,在口头上首先把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后果,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来组织和梳理材料,有条不紊地交代清楚了,再落到纸上,自然就会更有次序,更加的条理分明。“说”与“写”同样需要组织语言,需要思维能力,特别是记叙,都需要好好把握“六要素”,什么时间?在哪里?谁?干了什么?起因是什么?过程又是怎样的?还有结果。让学生们先按照“六要素”的要求来“说”,比如以“一次足球比赛”为例,什么时间谁跟谁在哪里进行了一场足球比赛,期间有哪些精彩的细节,结果几比几谁赢得了这场比赛,这样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就表达清楚了。
  当然,“能说会道”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一个长期积累和锻炼的过程,但从开始“说”就应该养成把一件事情说明白的习惯,久而久之,越“说”越简练,越“说”越准确,越“说”越生动,叙事能力就会不断得到提升。
  三、有感而发,才能言之有情
  没有情感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生命的。情感的体现同样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素,要想让一个人说出的话,能够感人,首先要求说者必须投入情感,同时又要讲究情感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通过正确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情感,才能恰到好处地拨动听众的心弦。
  有人说,“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从父母之爱入手,更能激发和调动学生们的情感体验。比如,在教学邹韬奋《我的母亲》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作者内心的情感,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学会怎样去表达情感,从而有效提高作文素养,我们可以从亲情入手,组织学生们进行一次以“我的XX”为主题的讲故事活动,把自己最亲近的人和与他们之间最动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最真实的感受讲出来,有感而发,自然就能动之以情。依托一个最可亲近的人,通过“说”来表达美好的情感,完成了这个过程,首先把自己感动,然后才能感动别人,这次活动就算成功了。
  “说”是“写”的基础,是另一种“写”,有感情地“说”,“说”出了真情实感,就更接近“说得好”的目标。从生活中,在书本上,寻找每一次感动,在交际时,在课堂训练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就会越“说”越好,越“说”越动人。
  四、有理有据,才能言之有理
  写文章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说話也是同样的道理,话说得有理有据,有观点,有支撑,才能让人接受你的情感,接受你的观点,才能不被人否定,不被人驳倒,也就实现了说话的目的。
  《有的人》是一首富有人生哲理的诗歌,是对学生们开展人生价值观教育的优秀教材。在教学这首诗歌的过程中,可以以辩论赛的形式,选择一个与初中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价值观主题,然后将学生分为N个辩论小组,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预选赛,然后淘汰赛,最后总决赛。俗话说,“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通过辩论,亮明自己的观点,用充分的论据去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做到有理有据,不仅能有效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更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们慢慢懂得,不但要有话可说,更要说得简洁有力,言之有理。通过辩论,增进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加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同写文章是一个道理,口头作文也需要提炼出一个观点,然后组织相关的素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只有把观点立住了,让别人驳不倒,才算成功。也就是常说的有理,更要有据。
  五、锦心绣口,才能出口成章
  出口成章是长期积累和锻炼的结果,只有组织好了要说的内容,考虑成熟了说的逻辑,酝酿好了想要表达的情感,明确了想要阐述的观点以及支撑自己观点的素材,然后再运用适当的演说方式,由“锦心”而“绣口”,出口成章也便是水到渠成。
  演讲是“说”的一种高级形式,是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的重要表现形式,从中学生开始就应该加强这方面的锻炼。比如,在教学《写简单的演讲稿》时,在引导学生对演讲的基本要素进行学习了解之外,更要注重对“怎么说”的指导,同样的一篇演讲稿,为什么演讲效果却千差万别呢?这里就涉及到演讲的技巧问题。要想“说”得精彩,就需要讲究一定的“演”和“讲”的方式方法,也就是将“锦心”转化为“绣口”,用更富有情感、更富有感染力、更富有逻辑性的语言,把自己的观点“演”出来、“说”出来,这便是出口成章。能“说”还要会“说”,会“说”还要精彩,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自然就会水涨船高,作文素养同样也会与日俱增。
  谁都想出口成章,谁都想妙语连珠,但这种能力和素养是长期积累和锻炼的结果,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努力读书、多“说”巧“说”,在不断积累、不断练习中增长知识和水平,才能提高作文素养。
  总之,“说”是提高作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要让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学会组织语言,讲究“说”的方法,把真实的情感和观点表达出来,循序渐进,自然能从理屈词穷成长为滔滔不绝。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226100)
其他文献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文言文学习承载着习得文言语法知识、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陶冶个人情操等功能。2011版语文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以及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笔者认为,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能少讲就不多讲,要有放权意识,
期刊
一、教学设想  《天上的街市》是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的一首现代诗歌,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主题为“借着想象的翅膀,体验更广大的世界”。选择不同体裁、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引导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诗歌创作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对现代诗歌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未能
期刊
“一课一得”,就是指一堂课的教学,一般情况下学生能有一个收获,比如习得一个知识点,获得一种语文能力,或者在美育德育上懂得一个做人的道理。本文将针对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紫藤萝瀑布》一文进行“一课一得”课程设计的缘由和课程实践过程。  一、深究文本,探寻课程设计亮点  《紫藤萝瀑布》是著名作家宗璞的写景状物散文,然而这篇文章却意蕴丰富,主旨深刻,不是一篇浅易的、简单的状物散文。单就文章的背景而言,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文言文在许多同学看来更像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天书”。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不但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还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对初中文言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以《桃花源记》为例,浅析初中文言文教学具体措施。  一、利用成语导入新课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令许多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心理,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
期刊
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古文学习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古文博大精深,遣词造句、析事于理、情景交融,都是语文学习的典范,也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的资源库。同时,通过古文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正所谓“不拘一格练思维,万紫千红皆是春”。  初中语文的古文教学,除了诵读,教师也需要将古文教学与学生的思维发展相连接,还古文以鲜活的生命,与学生走进文言百花齐
期刊
设计导学:  《勇气》编排在北师大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本文是美国作家狄斯尼的一篇小说。“勇气”包括的含义有很多。见义勇为是勇气,敢说真话是勇气,大胆创新是勇气,不畏强暴是勇气,敢于批评是勇气。本文中的美国伞兵被误投到了敌战区,他向附近法国农妇求救,被德国军发现后,枪杀了法国妇女的丈夫。美国伞兵被俘后逃跑,在德国兵的围追下,再次重返农舍向法国妇女求救,法国妇女毫不犹豫地再次救助了他。作者称赞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有效地将微课与课文导入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为语文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出相应的贡献。本文从案例入手,浅谈微课如何激情课堂,训练学生思维,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近期,笔者开设了一节公开课《河中石兽》。这篇文章收录在了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主要选取探险与科幻方面的文章。编者在“单元提示语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试题中对诗歌的考查越来越多,从诗句默写到内容赏析都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歌学习最重要的方式还是“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诵读,学生才能体味诗歌的节奏美,感悟诗歌的内涵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的诵读和积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有利于自身素质的完善。当然,如果不是出于兴趣,仅是机械背诵,则不会有什么效果
期刊
随着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并公布,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已成为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建设语文高效课堂。这种高效课堂的语文学习活动,应该努力呈现一种开放式的课堂学习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分工合作,主动去阅读获取语文知识;在语文阅读实践中,学生自觉地去运用各种语文知识,创
期刊
我们所接触的阅读文本,不只是跃然纸上的语言文字,还是往来于作品语篇、创作者和阅读者之间的一面“回音壁”。“补白”教学是一种智慧艺术,神韵来自于猜度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及其创作者的“弦外之音”;其最根本价值,就在于让阅读者借助“看似平淡、实则丰富”的文本内容,通过各自的阅读体悟、联想与想象等途径,从中获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别样神韵。那么,如何借助“补白”手段把文本中隐藏的“别样神韵”呼唤出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