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课堂效率

来源 :课堂内外·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ufei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这一现象,提出从创设情境,唤醒意识;鼓励质疑,增强信心;适时点拨,提高水平;开展活动,形成习惯等四方面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 键 词】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小学生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学习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其中特别强调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学生心理害怕,担心被同学耻笑或遭到老师批评;二是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他们已习惯于等着教师提供标准答案;三是教师不重视,认为这是浪费教学时间。其实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越是学习好的学生问题越是多,学习不怎么样的学生却总说没有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创设情境,唤醒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巧妙地把学生置身于研究数学问题的情境之中,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欲望。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奇”中发“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趣味式情境,使学生“趣”中发“问”;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表演,创设动态情境,使学生“动”中发“问”。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数学就在生活中,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用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唐僧给徒弟们分西瓜。唐僧说:“我分给悟空个西瓜,分给八戒个西瓜,分给沙僧个西瓜……”唐僧的话还未说完,八戒就大叫起来:“师父不公平!”故事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唐僧分得公平吗?”“这三个分数是否一样大呢?”“分的份数少,是否就少了呢?”“分子和分母不同该怎么比较呢?”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想提的问题就多了起来。
  二、鼓励质疑,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建立起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课堂气氛,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允许他们自由地参与学习过程。对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不切主题、奇思异想、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均应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肯定的手势来娓娓诱导。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欣赏的眼神,对学生都是莫大的鼓舞。只有在这样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消除胆怯心理,大胆表现自己,敢于发表个人见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信心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
  三、适时点拨,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示范,把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看,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问的,为今后学生能正确、独立地发现及提出问题奠定基础。同时,要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逐步教给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知道“问什么”“怎么问”,这时教师只需在关键处要扶一把、送一程。
  (一)从课题切入,问出新目标
  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善提问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引导学生成功地提出了“求圆的周长有什么作用?”“可用什么方法求圆的周长?”“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圆的周长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周长有联系吗?”等富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二)找准“生长点”,问出新知识
  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新知识的延伸与发展,都与旧知识紧密相连。教师应找准知识“生长点”,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从教师的提问中学到质疑方法,提出与本节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问出重点、难点、疑点。从而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如教学《圆锥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在引入新课后,我问:“谁能说说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这一设计,不仅复习了圆柱的知识,而且对之后学习“圆锥的认识”也起到了一个极好的铺垫作用。在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时,我让每组学生拿起桌上的圆锥,感受一下圆锥和圆柱有哪些不同,并提出问题。他们很快就提出了这几个问题:1. 圆锥有几个面?2. 底面是什么形状的?3. 侧面是什么面?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学生很快说出了圆锥与圆柱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为进一步学习圆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同中求异,问出新思维
  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是怎样思考、怎样计算的。适时引导学生对解法或算法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求知欲与思考引向新的领域,激发学生的求异意识,促使学生优化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如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计算3.5×0.98 0.07这题学生找到新的计算方法,发现可以看成是:3.5×1-3.5×0.02 0.07,然而有一位学生说0.07也可以拆成3.5×0.02。第一类学生虽然能用乘法分配率进行计算,但已经形成了定向思维,后一类学生才是真正能进行创新的,进行了求异思维,实现了这一题的价值所在。
  (四)分析错题,问出高效率
  学生作业中出现错误,应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及时改正,帮助学生发现自身问题所在,避免重犯同样的错误,牢固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如计算题出错,是概念不清、算理不明,还是抄错、算错等。应用题出错时,要求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写出数量关系或作出分析图表,以迫使一些不求甚解的学生问书、问同学、问老师,找出错误所在,真正达到订正的目的。
  如教学三年级《认识元、角、分和小数》这单元的《买书》内容时,涉及小数减法的计算,要解决“应该找回多少钱?”列式8.1-7.5=?,一个孩子出现了这样的结果:8.1-7.5=6。我让他说说自己的理由,他解释道:“8借了一个,再减7,就没有了,所以不用写了。这个6 是6角,不是6元。”下面的孩子马上出现了两派,有喊“要写0.6”的,有喊“不用写0”的。我组织大家认真讨论,最后得出:在这道题中,我们知道是8.1元减7.5元,可以说等于6角,但离开这道题,单单看8.1-7.5,不能等于6,只能等于0.6。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新知的意义,而且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开展活动,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
  针对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开展“牛角”比“尖”大赛、精彩问题上黑板、通过每册数学课本中“问题银行”看谁的问题提得多等活动,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机会。教师也可以设计专门的表格,鼓励学生每节课提一个有质量的问题作为平时成绩评定的依据。教师还可以将优、困生搭配,成立学习小组,在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每周评出最佳质疑小组、最佳质疑能手,并给予表扬……通过这些评价机制,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久而久之,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并逐步形成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以问题为载体,想方设法激起学生问的火花,让学生敢于、乐于、善于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并在这样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新的更高的学习热情,那么,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就增加了,主体作用就充分发挥了,创新能力就逐步培养了,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庞连科,张智品. 小学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1(3).
  [3] 李建萍. 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 叶澜,郑金州. 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 要】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小学阶段专门开设的一门德育课程,学习做人是它的核心。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而传统的品德教育过重于说教,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我认为,教师只有让“品德”与“生活”携起手来,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才能更好地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良好的品德才能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关 键 词】 开
【摘 要】 国民的语文素养越来越低。主要原因有:各级学校重外语轻汉语,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语文学习被边缘化;语文教材中的部分选文重文采轻文质,既不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也不能培养和陶冶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人文情怀;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未能指导学生实践于语文的工具性,也未能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同时,未能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发挥教材选文潜在的育人功能
【摘 要】 中国是诗的泱泱大国,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唐诗、宋词、元曲,光彩夺目。诗歌是 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阅读鉴赏诗,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继承发扬诗歌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关 键 词】 古诗歌;初中语文;教学  文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学课堂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形成
为扎实做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有关工作,近日,教育部印发专门通知,要求各地就办学标准确定、项目规划编制、加快审批进度、加强安全管理和落实公开公示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  《通知》明确要求,一是进一步明确办学标准;二是进一步完善项目规划;三是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四是进一步落实公开公示;五是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六是进一步强化省级统筹。
近日,东莞市教育基金会公布资助困难家庭子女读书方案。根据方案,从2013年秋季起,对符合我市经济困难家庭条件的学生给予资助,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东莞籍或家庭经济困难的非莞籍在莞就读学生,均可提出申请。从幼儿园幼儿至大学生均纳入资助范围,贫困大学生每人最高可获7000元/学年的资助。
【摘 要】 教无定法,小小的汉字奥妙无穷。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多实践,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活泼有趣,使我们的教育充满思想,让识字教学更有智慧。  【关 键 词】 识字;兴趣;低年级;教学  识字是学生阅读和作文的基础,也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基石。郭沫若曾说过:“识字
【摘 要】 什么是适合孩子的德育?我的理解是用孩子自己演绎的,能触动孩子心灵的故事,通过蕴含着教育力量的活动载体去浸润孩子心田的教育。用孩子自己演绎的故事打造我们显性的校园文化,用孩子渴望的锻炼岗位实行我们对孩子的行为管理,用孩子喜欢的评价方式构建我们的制度文化,用孩子难忘的活动载体保证我们不走过场的活动文化,这就是我们正在努力达成的“适合孩子的德育”。  【关 键 词】 德育;适合;孩子;探寻;
【摘 要】 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言语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是“语感”,即训练学生感悟和驾驭言语的能力。语感培养的立足点就是教学文本。本文将结合教学案例,从言意统一的角度来探讨语感教学的有效途径——据言悟意,以意驭言。  【关 键 词】 言语能力;语感;文本;言意统一  巴赫金曾说:“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众生喧哗的时代。”处于素质教育改革风口浪尖的语文学科,时常争议不断,派别林立。是固
2015年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中,填报民办中小学的人数有5万多人,较去年骤降五成。“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和“两个限定”政策有效遏制了家长盲目择校的趋势。上海今年首次启用“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民办中小学报名已于2015年4月下旬完成。对于最热门的民办中小学,有2000多人填报,比去年减少1000多人;超过80%的民办学校填报志愿者不足千人;40%的家长只填报一个民办学校志愿。去年民办学校面谈
数字  697.2亿元  为保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春季开学后正常运转和“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到位,中央财政近日提前下达2015年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部分预算697.2亿元。其中,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资金605.9亿元、城市义务教育补助经费91.3亿元。  2000米  从11月开始,天津市学生开展了第八届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每天长跑参考距离基数为小学生800~1000米,初中生1500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