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要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这就需要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体现了在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参与新知识的探究。我们说,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也不在于他们能解决多少数学难题,而是看他们能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思维方式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是加强数学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途经。
二、重视动手实际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操作实践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便于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学生通过眼看、手动、口述、脑想等到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培养学生的比较、抽象等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获得数学知识。这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实践活动形式,它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以及学习态度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既体验了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又从中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先出示下面的图:问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圆的周长呢?接着教师就指导学生分组测量。根据教师提供的圆形纸片、圆形实物、尺、线、图钉、剪刀等,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了“滚动法”和“线绕法”,并通过计算测量的数据,初步感知了“圆的周长总是其直径的3倍多一点”。这时教师再适当介绍圆周率的概念,得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整个过程中,学生既体验了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又从中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对课堂教学而言,动手实践学习方式的过程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学生观察一个物体、一种现象或操作某些学具;二是学生在观察或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并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以弥补他们在单纯的观察和操作活动中的不足;三是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注意操作总结。
三、课后精心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要把课堂上所学的这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利用课外活动落实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应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课后要精心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综合应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多做有创意的实践作业、多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培养强烈的应用数学的意识,使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在学生心目中大大缩短。如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让学生替教师出主意:“老师有500元钱,该怎样存比较合算?”学生不但要到各家银行去了解各种存款种类的利率,还必须考虑老师这些钱能存多久,最后还要考虑存的方法,是逐年存再逐年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存入,还是整存整取?有没有债券可买?然后进行交流汇报,并阐述理由。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加深学生对“利息”的理解,进一步掌握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又让学生懂得储蓄的意义以及利率调整与社会生活、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还有,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数学调查活动,数学调查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高。数学调查就是通过参观、访问、查阅资料等到多种形式,对现实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某一问题进行直接的、有计划的了解和分析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社会价值,还可以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实践中使知识得到升华。组织小学生开展数学调查,要恰当地布置任务,设计科学的调查记录表,对调查的方式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如在中、高年级开展家庭收入和住房面积调查活动,同学们利用走访、调查等方式得到数据,计算出结果,填好表格,并通过此活动写出调查报告。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通过实践,可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想方设法地把数学教学融入生活情境,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的价值,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要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这就需要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体现了在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参与新知识的探究。我们说,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也不在于他们能解决多少数学难题,而是看他们能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思维方式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是加强数学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途经。
二、重视动手实际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操作实践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便于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学生通过眼看、手动、口述、脑想等到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培养学生的比较、抽象等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获得数学知识。这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实践活动形式,它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以及学习态度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既体验了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又从中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先出示下面的图:问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圆的周长呢?接着教师就指导学生分组测量。根据教师提供的圆形纸片、圆形实物、尺、线、图钉、剪刀等,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了“滚动法”和“线绕法”,并通过计算测量的数据,初步感知了“圆的周长总是其直径的3倍多一点”。这时教师再适当介绍圆周率的概念,得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整个过程中,学生既体验了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又从中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对课堂教学而言,动手实践学习方式的过程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学生观察一个物体、一种现象或操作某些学具;二是学生在观察或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并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以弥补他们在单纯的观察和操作活动中的不足;三是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注意操作总结。
三、课后精心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要把课堂上所学的这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利用课外活动落实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应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课后要精心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综合应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多做有创意的实践作业、多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培养强烈的应用数学的意识,使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在学生心目中大大缩短。如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让学生替教师出主意:“老师有500元钱,该怎样存比较合算?”学生不但要到各家银行去了解各种存款种类的利率,还必须考虑老师这些钱能存多久,最后还要考虑存的方法,是逐年存再逐年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存入,还是整存整取?有没有债券可买?然后进行交流汇报,并阐述理由。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加深学生对“利息”的理解,进一步掌握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又让学生懂得储蓄的意义以及利率调整与社会生活、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还有,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数学调查活动,数学调查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高。数学调查就是通过参观、访问、查阅资料等到多种形式,对现实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某一问题进行直接的、有计划的了解和分析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社会价值,还可以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实践中使知识得到升华。组织小学生开展数学调查,要恰当地布置任务,设计科学的调查记录表,对调查的方式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如在中、高年级开展家庭收入和住房面积调查活动,同学们利用走访、调查等方式得到数据,计算出结果,填好表格,并通过此活动写出调查报告。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通过实践,可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想方设法地把数学教学融入生活情境,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的价值,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