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文言文的诵读指导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305879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教学文言文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还应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以达成教学目标,在诵读中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诵读中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 诵读 兴趣 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对我们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然而文言文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多感生疏,加之大量晦涩难懂的字词让学生感到很困惑,基于此原因,教师就特别重视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课堂上字字落实,句句讲解,强调文言文基本功,夯实基础。但这样做往往就侵占了学生自主诵读文本的时间。学生一味被动接受老师讲解、久而久之、学生无形中也受到影响,认为文言文学习只要掌握了字词、死记硬背就行了,而不愿意花充分的时间去朗读课文,对文言文的学习便觉得索然无味,更谈不上感兴趣了,部分学生甚至到了“望古文生畏”的地步。其实诵读本来就是语文课堂的一大特色,现代文教学需要加强朗读,文言文更是需要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诵读。
  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本人实施了如下几点方法。
  首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
  1、读音
  注意以下四种情况:
  一是通假异读,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读“yuè”。
  二是古音异读,如“可汗大点兵”中“可汗”读“kè hán”。
  三是破音异读,即用改变字音来表示词性的词义的变化。如“食之不能尽其材”中“食”读 “sì”。“陈胜王”中“王”读“wàng”。
  四是文言虚词通常轻读(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等则要重读)。
  2、停顿
  韩愈《师说》中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古人称语意完足处为“句”,语意未尽,诵读时略作停顿处为“读”,这里的“句读”,即为现在的标点符号。古代文言文标点,课文所选文言文都加上了标点符号,朗读时可以从语音和意义两方面来停顿,总的原则是不能读破。平时教学中,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应告诉他们注意以下四点:
  ①句首语气词和“发语词”后应稍作停顿。如“若失/日出/而林霏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②两个单音词之间稍作停顿,如“方/七百里”;③骈句,凡是四字句均两字一顿,相邻两骈句之间,骈句与散句之间作稍长停顿,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④五、七言诗和词曲韵脚要读出延长音,如“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3、语气
  朗读时一般按句末标点符号和语气词,读出句子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注意 《醉翁亭记》中以“也”结尾的句子的语气。举例如下:
  “环滁皆山也”,表陈述语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表肯定判断语气;“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表感叹语气。
  教学中,只要注意对以上知识点进行渗透,学生就会特别注意读准字音,掌握断句的方法,读出感情就不难了。
  其次,掌握多层次、多方式的诵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一篇古文,首先要从诵读入手。诵读分范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课前应布置预习,要求学生用大声朗读的方式初读文本,扫除生僻字、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等的障碍。课堂上教师先声情并茂地范读, 这样做不但能让学生记住生难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节奏的快慢,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准确传神的范读,再借助重音、语调、停顿、语速、音量等不同的变化,能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文章美好的艺术境界中,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接着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朗读时一方面可要求学生边读边勾划出课文中关键的词语及名言警句,重点记诵;另一方面可以具体感知课文内容,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倾向。)达到既定的目标。再次是学生反复的诵读,在这个环境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学习古人的样子,摇着头大声地朗读,这样更有利于熟读成诵。当然,对学生的诵读要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指导,避免毫无目的机械重复的读。在诵读过程中也应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总而言之,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诵读有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堂上就要加强诵读,通过多层次、多方式的诵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语感,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让文言文在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逐渐形成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他文献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使语文课摆脱了单纯的工具性的束缚,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这是语文教学重新面对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教师要具备适应新课改的语文素养    1、语文教师要具有人文意识。中华语言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体系,这种伟大,不仅是它历史的悠久、渊源的流长
期刊
摘 要:面对学困生,要有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面对学生我们要做的是和风细雨的浇灌,学生定能茁壮成长。做学困生的工作有时付出心血,会发现自己徒劳无功,关键是我们要有一颗积极进取之心,一种向上的乐观态度,相信学困生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学困生 教育 转化    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有二十余年了,深知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很难做,需要教师从内心深处欣赏、喜欢学困生;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需
期刊
摘 要:作为实践应用学科的信息技术,网络文明与安全教学内容看似鸡肋,但在网络伤害已成社会公害的今天,结合社会现状进行必要的拓展和深入的分析,不管是对网络概念阐述的完整性,还是对学生思想修养的完善,都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文明 安全教学    在广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本中,“因特网上的文明”是第二册第一单元“网络基础”中的最后一小节,只有三百多字,从道德修养和思想的
期刊
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好的师生关系给人如沐春风之感,对学生有更大的感召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使学生将来能生存于社会、与人交往的需要,是师生彼此尊重、彼此关爱从而促进教学相长的需要。因而新课改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主、平等    教育专
期刊
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对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进程,努力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常言道“教无定法”,是指在教学上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方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直接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首先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产生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    一、
期刊
民族器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是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深入挖掘古代音乐中民族器乐曲,广泛收集民间器乐曲,使民族器乐走向发扬光大的创新和复兴之路,不断吸收前人的演奏技巧,丰富演奏形式,促进民族器乐演奏风格的多样化,是民族器乐获得新生的有效途径。  为此,笔者欲就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地方特色、演奏技巧上进行有效的探究。    一、江南
期刊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创设形象、领略内涵、彰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创新思维 语文阅读 想像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
期刊
我作为有着十几年小学语文教学经历的教师,深知一个孩子识字数量、及其质量会对他今后的一切学习产生重要的的影响。识字是一切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知识的基础。识字教学更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我深知它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识字教学却十分枯燥,如何使它变得生动,我谈谈自己不太成熟的有关识字教学的技巧。  一、把汉字的六书引入教学,象形字用文字的线条或
期刊
英语学习一直是许多学生的难题。的确,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要想学好一门外语并非易事。加上高中科目较多,难度也不小,久而久之许多学生英语学科跛腿,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越来越低。面对现状,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认为应从自身找原因,寻找对策。教师的教学、教师的引导、教师的素养、教师的手段等等都足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有意识地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入了快乐元素,试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相信只要教师注意以下几点
期刊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在各个环节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念正逐渐形成,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素质教育成为一种必然。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闭门造车、孤芳自赏式的语文教学已很难承担素质教育关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语文教学必须走出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收到良好的效果,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课堂教学应当社会化     传统的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