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教学文言文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还应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以达成教学目标,在诵读中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诵读中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 诵读 兴趣 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对我们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然而文言文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多感生疏,加之大量晦涩难懂的字词让学生感到很困惑,基于此原因,教师就特别重视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课堂上字字落实,句句讲解,强调文言文基本功,夯实基础。但这样做往往就侵占了学生自主诵读文本的时间。学生一味被动接受老师讲解、久而久之、学生无形中也受到影响,认为文言文学习只要掌握了字词、死记硬背就行了,而不愿意花充分的时间去朗读课文,对文言文的学习便觉得索然无味,更谈不上感兴趣了,部分学生甚至到了“望古文生畏”的地步。其实诵读本来就是语文课堂的一大特色,现代文教学需要加强朗读,文言文更是需要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诵读。
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本人实施了如下几点方法。
首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
1、读音
注意以下四种情况:
一是通假异读,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读“yuè”。
二是古音异读,如“可汗大点兵”中“可汗”读“kè hán”。
三是破音异读,即用改变字音来表示词性的词义的变化。如“食之不能尽其材”中“食”读 “sì”。“陈胜王”中“王”读“wàng”。
四是文言虚词通常轻读(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等则要重读)。
2、停顿
韩愈《师说》中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古人称语意完足处为“句”,语意未尽,诵读时略作停顿处为“读”,这里的“句读”,即为现在的标点符号。古代文言文标点,课文所选文言文都加上了标点符号,朗读时可以从语音和意义两方面来停顿,总的原则是不能读破。平时教学中,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应告诉他们注意以下四点:
①句首语气词和“发语词”后应稍作停顿。如“若失/日出/而林霏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②两个单音词之间稍作停顿,如“方/七百里”;③骈句,凡是四字句均两字一顿,相邻两骈句之间,骈句与散句之间作稍长停顿,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④五、七言诗和词曲韵脚要读出延长音,如“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3、语气
朗读时一般按句末标点符号和语气词,读出句子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注意 《醉翁亭记》中以“也”结尾的句子的语气。举例如下:
“环滁皆山也”,表陈述语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表肯定判断语气;“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表感叹语气。
教学中,只要注意对以上知识点进行渗透,学生就会特别注意读准字音,掌握断句的方法,读出感情就不难了。
其次,掌握多层次、多方式的诵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一篇古文,首先要从诵读入手。诵读分范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课前应布置预习,要求学生用大声朗读的方式初读文本,扫除生僻字、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等的障碍。课堂上教师先声情并茂地范读, 这样做不但能让学生记住生难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节奏的快慢,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准确传神的范读,再借助重音、语调、停顿、语速、音量等不同的变化,能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文章美好的艺术境界中,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接着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朗读时一方面可要求学生边读边勾划出课文中关键的词语及名言警句,重点记诵;另一方面可以具体感知课文内容,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倾向。)达到既定的目标。再次是学生反复的诵读,在这个环境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学习古人的样子,摇着头大声地朗读,这样更有利于熟读成诵。当然,对学生的诵读要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指导,避免毫无目的机械重复的读。在诵读过程中也应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总而言之,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诵读有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堂上就要加强诵读,通过多层次、多方式的诵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语感,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让文言文在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逐渐形成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文言文 诵读 兴趣 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对我们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然而文言文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多感生疏,加之大量晦涩难懂的字词让学生感到很困惑,基于此原因,教师就特别重视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课堂上字字落实,句句讲解,强调文言文基本功,夯实基础。但这样做往往就侵占了学生自主诵读文本的时间。学生一味被动接受老师讲解、久而久之、学生无形中也受到影响,认为文言文学习只要掌握了字词、死记硬背就行了,而不愿意花充分的时间去朗读课文,对文言文的学习便觉得索然无味,更谈不上感兴趣了,部分学生甚至到了“望古文生畏”的地步。其实诵读本来就是语文课堂的一大特色,现代文教学需要加强朗读,文言文更是需要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诵读。
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本人实施了如下几点方法。
首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
1、读音
注意以下四种情况:
一是通假异读,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读“yuè”。
二是古音异读,如“可汗大点兵”中“可汗”读“kè hán”。
三是破音异读,即用改变字音来表示词性的词义的变化。如“食之不能尽其材”中“食”读 “sì”。“陈胜王”中“王”读“wàng”。
四是文言虚词通常轻读(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等则要重读)。
2、停顿
韩愈《师说》中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古人称语意完足处为“句”,语意未尽,诵读时略作停顿处为“读”,这里的“句读”,即为现在的标点符号。古代文言文标点,课文所选文言文都加上了标点符号,朗读时可以从语音和意义两方面来停顿,总的原则是不能读破。平时教学中,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应告诉他们注意以下四点:
①句首语气词和“发语词”后应稍作停顿。如“若失/日出/而林霏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②两个单音词之间稍作停顿,如“方/七百里”;③骈句,凡是四字句均两字一顿,相邻两骈句之间,骈句与散句之间作稍长停顿,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④五、七言诗和词曲韵脚要读出延长音,如“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3、语气
朗读时一般按句末标点符号和语气词,读出句子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注意 《醉翁亭记》中以“也”结尾的句子的语气。举例如下:
“环滁皆山也”,表陈述语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表肯定判断语气;“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表感叹语气。
教学中,只要注意对以上知识点进行渗透,学生就会特别注意读准字音,掌握断句的方法,读出感情就不难了。
其次,掌握多层次、多方式的诵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一篇古文,首先要从诵读入手。诵读分范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课前应布置预习,要求学生用大声朗读的方式初读文本,扫除生僻字、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等的障碍。课堂上教师先声情并茂地范读, 这样做不但能让学生记住生难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节奏的快慢,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准确传神的范读,再借助重音、语调、停顿、语速、音量等不同的变化,能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文章美好的艺术境界中,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接着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朗读时一方面可要求学生边读边勾划出课文中关键的词语及名言警句,重点记诵;另一方面可以具体感知课文内容,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倾向。)达到既定的目标。再次是学生反复的诵读,在这个环境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学习古人的样子,摇着头大声地朗读,这样更有利于熟读成诵。当然,对学生的诵读要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指导,避免毫无目的机械重复的读。在诵读过程中也应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总而言之,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诵读有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堂上就要加强诵读,通过多层次、多方式的诵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语感,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让文言文在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逐渐形成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