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功的教学,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必须合乎美学的规律。著名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心理素质,凭借教材,挖掘美学的因素,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创造美的意境,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课题,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试图在语文学科进行渗透审美所面对的问题。在此,我谈谈以下做法。
一、凭借课文,挖掘美。
“培养审美情趣,主要是以课文作为凭借。”《大纲》一语道破了挖掘美的立足点。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美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正确认识美的各种形态。而语文课文,可以说是集各种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美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朱自清的《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从而表现出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荷塘月色》则为我们描绘了明净清亮的月下荷塘、轻盈多姿的荷花、沁人心脾的缕缕荷香以及心怀淡淡的哀愁和喜悦独步月下的作者组成的静谧、和谐,充满着优美的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
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里也少不了“丑”。如“变色龙”奥楚蔑洛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守财奴”老葛朗台等。这些“丑”无不具有美感,正如罗丹所说:“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可以成为非常的美。”这是因为作家从正确的观点出发,对“丑”进行揭露、嘲讽、否定,激起人们的厌恶、憎恨,从而让读者更加热切地向往美,进而达到审美效果。
二、依托课堂,创造美。
美育的最大特点是以情感为中介,潜移默化的。没有良好的课堂氛围,缺少课堂教学之美,学生这一主体就很难进行能动的审美,少了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就难于产生教学的美感效应。这样一来,审美教育就仍是一句空话。鉴于此,我们就必须以课堂为依托,创造课堂教学的美。
1、情感的和谐美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决定因素,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个体体系,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人的情感──人的情感”的关系。所以,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营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作为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就必须注重对学生情绪的感染,通过它来刺激、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的心理活动潜能,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2、内容的新奇美
教学内容和形式无论多么丰富、美妙,如果学生早已熟知,就很难产生美感。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感官是很容易疲劳的,需要变异和调剂,需要新鲜的刺激。青少年在这一方面尤为突出,他们天性好奇,注意力难于集中。因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考虑内容的丰富美、条理美等外,必须竭力创造新奇美。因此,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拟编思维训练题、分小组讨论,在单元结束时,让学生出单元测试题……这一系列“反常”做法,大大刺激了学生感官,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产生了由此产生的新奇美引发的良性效应。
3、流程的节奏美
长期的教学实践让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中,兴奋点的迁移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上课铃响到正式进入新课的几分钟内,学生的兴奋点仍在课间的某一人或事上。接下去的20—30分钟是学生注意力集中的高潮,随之渐渐回落。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特点要仔细讲、切实练,让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处于亢奋的积极状态,体现一个“紧”字。一些非重点或已多次遇见过的知识点,则可以让学生自己看自己整理,以体现一个“松”字。总之,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流程,讲究课堂教学的节奏,做到张弛有度。
4、传授的语言美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均离不开语言,教师的主导性亦是靠传授的语言来体现。语文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关于语言的一门学科,作为肩负语文学科教学的语文教师,无疑应是语言应用的典范。语文教师在传授过程中使用规范、简洁、幽默、严密且富有情感的语言,是“粘”住学生的最好的手段,亦是创造课堂教学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在讲授课文内容时,能配上相应的语声、语调,使语声有高有低、抑扬顿挫,形成旋律,体现出不同调式特征,课堂教学就会具有“不可逆转和无法估量”的作用。
5、板书的简明美
板书是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在课堂以简明的文字、线条等,将课文内容提纲挈领地在黑板上再现出来的直观教学手段。好的板书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笔记能力。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步步深入,素质教育的日益完善,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势必愈来愈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社会上将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特色的学校”,对“美的挖掘与创造”也必将更上一个层次,这正是笔者写作此文的初衷。
一、凭借课文,挖掘美。
“培养审美情趣,主要是以课文作为凭借。”《大纲》一语道破了挖掘美的立足点。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美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正确认识美的各种形态。而语文课文,可以说是集各种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美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朱自清的《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从而表现出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荷塘月色》则为我们描绘了明净清亮的月下荷塘、轻盈多姿的荷花、沁人心脾的缕缕荷香以及心怀淡淡的哀愁和喜悦独步月下的作者组成的静谧、和谐,充满着优美的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
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里也少不了“丑”。如“变色龙”奥楚蔑洛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守财奴”老葛朗台等。这些“丑”无不具有美感,正如罗丹所说:“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可以成为非常的美。”这是因为作家从正确的观点出发,对“丑”进行揭露、嘲讽、否定,激起人们的厌恶、憎恨,从而让读者更加热切地向往美,进而达到审美效果。
二、依托课堂,创造美。
美育的最大特点是以情感为中介,潜移默化的。没有良好的课堂氛围,缺少课堂教学之美,学生这一主体就很难进行能动的审美,少了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就难于产生教学的美感效应。这样一来,审美教育就仍是一句空话。鉴于此,我们就必须以课堂为依托,创造课堂教学的美。
1、情感的和谐美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决定因素,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个体体系,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人的情感──人的情感”的关系。所以,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营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作为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就必须注重对学生情绪的感染,通过它来刺激、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的心理活动潜能,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2、内容的新奇美
教学内容和形式无论多么丰富、美妙,如果学生早已熟知,就很难产生美感。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感官是很容易疲劳的,需要变异和调剂,需要新鲜的刺激。青少年在这一方面尤为突出,他们天性好奇,注意力难于集中。因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考虑内容的丰富美、条理美等外,必须竭力创造新奇美。因此,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拟编思维训练题、分小组讨论,在单元结束时,让学生出单元测试题……这一系列“反常”做法,大大刺激了学生感官,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产生了由此产生的新奇美引发的良性效应。
3、流程的节奏美
长期的教学实践让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中,兴奋点的迁移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上课铃响到正式进入新课的几分钟内,学生的兴奋点仍在课间的某一人或事上。接下去的20—30分钟是学生注意力集中的高潮,随之渐渐回落。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特点要仔细讲、切实练,让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处于亢奋的积极状态,体现一个“紧”字。一些非重点或已多次遇见过的知识点,则可以让学生自己看自己整理,以体现一个“松”字。总之,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流程,讲究课堂教学的节奏,做到张弛有度。
4、传授的语言美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均离不开语言,教师的主导性亦是靠传授的语言来体现。语文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关于语言的一门学科,作为肩负语文学科教学的语文教师,无疑应是语言应用的典范。语文教师在传授过程中使用规范、简洁、幽默、严密且富有情感的语言,是“粘”住学生的最好的手段,亦是创造课堂教学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在讲授课文内容时,能配上相应的语声、语调,使语声有高有低、抑扬顿挫,形成旋律,体现出不同调式特征,课堂教学就会具有“不可逆转和无法估量”的作用。
5、板书的简明美
板书是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在课堂以简明的文字、线条等,将课文内容提纲挈领地在黑板上再现出来的直观教学手段。好的板书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笔记能力。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步步深入,素质教育的日益完善,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势必愈来愈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社会上将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特色的学校”,对“美的挖掘与创造”也必将更上一个层次,这正是笔者写作此文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