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主要依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把产业扶贫当作扶贫攻坚战任务来全力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2015年德宏州阿昌族总人口3.18万人,占全国阿昌族总人口的80%,通过产业发展,才能顺利实现阿昌族聚居区顺利摘掉贫困的帽子。
【关键词】阿昌族;产业扶贫;脱贫
一、阿昌族人口及分布
阿昌族是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2015年德宏州阿昌族总人口3.18万人,占全国阿昌族总人口的80%,占全州总人口(127.9万人)的2.49%。德宏州阿昌族主要分布在全州11个乡镇的28个村委会261个村民小组中,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约有2.26万人分布在梁河县曩宋、九保和陇川户撒三个阿昌族乡的25个村委会174个村民小组,占全州阿昌族人口的72%。其中,梁河县曩宋乡涉及9个村委会39个村民小组4400多人、九保乡涉及6个村委会28个村民小组3800多人,陇川县户撒乡涉及10个村委会107个村民小组14200多人。其他阿昌族人口散居在芒市、瑞丽市、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的部分乡镇。
因受历史条件的限制,阿昌族大多生活在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半山区(海拔1000米~1500米),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收入,2014年,阿昌族农村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749元,比全州7152元低2403元,与本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相比,梁河县低1524元、陇川县低1313元。据2014年德宏州扶贫办建档立卡数据统计,阿昌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4187人,其中梁河县2645人,陇川县1330人,芒市108人,盈江县90人,瑞丽市14人,占全州建档立卡120803人的3.47%,占全州阿昌族总人口的13.29%,比全州高4个百分点。
二、阿昌族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历史上勤劳的阿昌人以善种水稻著名,水稻的品种多,质量优,梁河地区的“毫安公”,曾号称“水稻之王 ”。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阿昌族已由过去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逐步改变为粮食作物的种植与甘蔗、茶叶、油菜、烤烟、果蔬等经济作物种植多样化发展的新局面。1980年,阿昌族地区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1992年,户撒乡以发展烤烟作为经济发展的起点,1997年又推广高产新品种“大油菜”,平均每户增加纯收入1000~1500元以上,2005年户撒全乡种植油菜面积达34000亩。户撒乡现已成为陇川县的优质稻米、优质油料作物基地,也是德宏州的草果、板栗、猕猴桃之乡。梁河阿昌族历史上长期缺粮,1980年以后因地制宜,逐步完善实行以粮为纲,坝区以甘蔗为主,山区以茶为主,根据各个村寨自然地理条件,实行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推广“杂交水稻”、“杂交苞谷”,并实行多种经营,村民们逐步脱贫致富。户撒阿昌族人民打铁、制刀的技术很高,打制的铁器经久耐用,特别是长刀、尖刀、砍刀、菜刀、剪刀、拒斥镰刀等锋利美观,以“户撒刀”著称于世,颇为附近傣、汉、景颇、德昂等各族人民所喜好。生产的长刀还远销到怒江的傈僳族、临沧的佤族、中甸的藏族地区和邻邦缅甸。改革开放以来,户撒刀曾多次在国内获奖,产品远销西藏、甘肃、青海、内蒙古、四川等少数民族省区及东南亚国家。
三、三个阿昌族民族乡产业发展现状
1.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产业发展情况。2015年,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有耕地面积22173亩,人均1.4亩,其中:水田10423亩,人均0.66亩,旱地11750亩,人均0.75亩;经济林果面积18313亩,户均4.6亩;经济作物面积7414亩,户均1.87亩。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315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82元,粮食总产量64.89吨,人均占有粮食461公斤,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甘蔗;养殖业以饲养母猪、生猪为主,猪存栏数7137头,大牲畜存栏3223头。
2.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产业发展情况。2015年,曩宋乡全乡耕地面积27055亩,其中:水田16479亩,旱地10576亩,人均耕地1.09亩(水田0.66亩,旱地0.43亩)。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617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3元;粮食总产量9018吨,,甘蔗总产量33563吨;茶叶总产量160.65吨,烟叶总产量620.7吨。全乡种植白花油茶10020亩、核桃4494亩、滇皂荚5951亩,除此之外,小芒丙村的蔬菜,平山脚的葡萄,曩宋村的韭菜,大水平的黑木耳也都初显规模。 “十二五”期间,全乡生猪出栏74961头,牛出栏4687头,羊出栏2491只;家禽出栏33715只。有年出栏肥猪300头以上规模户8户,500头以上的4户,1000头以上的1户,存栏100头以上的有20户;奶水牛标准化养殖小区1个,年产奶20吨,产值80万元。
3.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产业发展情况。2015年,陇川县户撒乡全乡共有耕地面积67771亩,人均耕地面积2.8亩。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964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67元。2015年水稻种植面积39694亩,玉米种植24811亩,烤烟种植16370亩。全乡畜牧业总产值7176.23万元,肉蛋总产量3495.04吨,肉猪出栏30293头,肉牛出栏2239头;家禽存栏61292只,出栏111572只。种植油茶1100亩,油茶9957亩,核桃5500亩;引进脱水蔬菜项目—陇川大通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建厂,已建成蔬菜基地240亩;引进云南戈菲庄园猕猴桃产业有限公司建设猕猴桃种植基地290亩,带动全乡种植猕猴桃4000余亩。
四、阿昌族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十二五”期间,通过上级各部门的扶贫开发,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等,阿昌族聚居区产业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夯实。但因受自然环境限制,阿昌族地区农业产业仍然显得十分脆弱,发展后劲仍然不足,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产业。现有产业效益不高,产业结构单一,粮食种植主要为水稻、玉米、薯类,坝区经济作物主要为甘蔗、烤烟,山区经济作物主要为茶叶。畜牧产业科技含量不高,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山区,多数农户仍然按传统养殖方法养殖,产业无法形成规模。 2.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阿昌族聚居区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农田机耕路、农业生产道路建设严重滞后。水库数量少、分布不均,灌溉渠系衬砌率低,大部分水利工程均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修建,设计标准低、部分功能丧失,缺乏持续维修养护经费,水利工程失修失管,多为病险水库,老化损坏,灌溉效益衰减,部分村寨工程性缺水严重,“靠天吃饭”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耕地中旱地占比高,基本农田地建设有待加强,机耕机耙机收条件有待改善。
3.农业经营规模细碎化。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阿昌族聚居区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占经营耕地农户总量的80%以上,专业合作社少,规模较小,发育不健全,合作水平低,带动的农户不多。“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尚未得到普遍推广,总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小。
4.农产品市场竞争弱。阿昌族聚居区交通运输发展滞后,农资生产缺失,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致使农业劳动成本、农产品外调运输出成本和农用物资输入成本较高,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了阿昌族聚居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制约问题在阿昌族地区更加突出。阿昌族聚居区区域性小气候差异显著,旱、涝、冰雹、霜冻、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突发的自然灾害往往给涉农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5.畜牧产业面临的动物疫病威胁大。德宏州特殊的地理位置,邻国、州外动物疫情传入几率较高,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情在州内发生的风险较高。阿昌族聚居区受基层动物防疫投入不足、设施设备落后、检测人员不足、执法监管力量薄弱、协检员队伍不稳定等的制约,疫病防控力量薄弱,制约畜牧业健康发展。
6.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资源开发、资本利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加工,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引领作用。阿昌族聚居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严重缺乏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导致各产业在发展中规模化、产业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处于初加工阶段,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小,市场竞争力不足。
7.农村人力资源外流严重。随着改革开放浪潮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阿昌族聚居区也一样,素质相对较高、能力相对较强的阿昌族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以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为例,2015年全乡共有劳动力9887人,常年外出务工的有1596人,占劳动力人数的16%,而且外出务工的都是头脑灵活、年富力强的青壮年农民,素质相对较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农村的“精英人才”。留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或是一些自身素质偏低的劳动力。农村“精英人才”的流失使劳动力严重匮乏,农村产业发展乃至整个阿昌族聚居区的发展面临极大挑战。
五、加快阿昌族产业发展的对策
1.大力发展优质粮食。高度重视优质粮食产业的发展,巩固提升梁河九保乡、曩宋乡和陇川户撒乡优质稻种植成果,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产,争取相关扶贫政策支持,增加对优质粮食作物育种的投入,把优质育种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加快优质品种的审定,鼓励引进、推广和种植优质品种,使粮食品质有更进一步的提高,以提升粮食的市场竞争力。
2.打造优质茶叶原料基地。在户撒、九保、曩宋三个阿昌族民族乡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高的茶叶专业村。着力实施高优生态茶园建设,建设优质普洱茶生产基地、优质绿茶生产基地,发展优质红茶生产基地。发展茶叶深加工,在茶叶系列产品深加工、树品牌上下功夫,深入开展茶资源综合利用,开发茶保健品、茶饮料、茶食品、茶多酚、茶多糖等深加工产品。
3.做大冬季农业开发。在阿昌族聚居区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冬季农业,巩固提升以冬早蔬菜、高山蔬菜、早熟蔬菜、反季节蔬菜、冬马铃薯、西甜瓜、鲜食玉米、冬油料(油菜)等作物为重点的冬季农业,以陇川县户撒乡为发展重点发展冬油菜。
4.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大力发展野生菌和森林蔬菜种植,以市场为导向,稳妥发展石斛、草果、魔芋、胡椒、绞股蓝、滇皂荚、薯蓣、萝芙木、重楼、美登木等中草药种植,合理开发利用野生中草药资源,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开展种植、科研、生产、营销。
5.着力发展养殖业。充分利用阿昌族聚居区气候环境优良、饲草饲料及畜禽品种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猪禽生产,推进以肉牛为主的草食家畜发展,做强草饲,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畜产品加工,推进生猪、肉牛、肉羊、肉鸡、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推行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建设,实现养殖小区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强化科技支撑、动物疫病防控、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大力培育集养殖、加工、冷链物流、市场销售一体化龙头企业。
6.培育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整合兴边富民、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整乡整村推进、整族帮扶等资源,把旅游发展与培育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改善民生等紧密结合,在阿昌族聚居区建设阿昌族特色旅游村,在满足游客消费需求的同时,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促进阿昌族群众就业增收。以旅游特色村建设为依托,建设一批精品农庄、休闲果园和休闲庭院等,以阿昌族一家一户为单元,推动形成一院一特色、一院一精品、一院一故事、一院一传说的庭院旅游;以提升改造农家乐,着力打造具有更高档次和水平的农家乐旅游产品,促进乡村旅游大发展。
7.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扩大阿昌族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着力发展产地加工,促进产业集聚;着力推进精深加工,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完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着力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对阿昌族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作用,实现同步发展。支持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用技术成熟、经济适用的产后贮藏、保鲜、烘干等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
8.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大龙头企业招引资力度,重点招引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鼓励有能力、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采用“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着力培养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一批规模经营户、科技示范户、营销专业户。引导具有一定资本积累的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等返乡从事农业,支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城镇居民通过资金、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投资阿昌族聚居区的农业。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关键词】阿昌族;产业扶贫;脱贫
一、阿昌族人口及分布
阿昌族是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2015年德宏州阿昌族总人口3.18万人,占全国阿昌族总人口的80%,占全州总人口(127.9万人)的2.49%。德宏州阿昌族主要分布在全州11个乡镇的28个村委会261个村民小组中,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约有2.26万人分布在梁河县曩宋、九保和陇川户撒三个阿昌族乡的25个村委会174个村民小组,占全州阿昌族人口的72%。其中,梁河县曩宋乡涉及9个村委会39个村民小组4400多人、九保乡涉及6个村委会28个村民小组3800多人,陇川县户撒乡涉及10个村委会107个村民小组14200多人。其他阿昌族人口散居在芒市、瑞丽市、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的部分乡镇。
因受历史条件的限制,阿昌族大多生活在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半山区(海拔1000米~1500米),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收入,2014年,阿昌族农村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749元,比全州7152元低2403元,与本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相比,梁河县低1524元、陇川县低1313元。据2014年德宏州扶贫办建档立卡数据统计,阿昌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4187人,其中梁河县2645人,陇川县1330人,芒市108人,盈江县90人,瑞丽市14人,占全州建档立卡120803人的3.47%,占全州阿昌族总人口的13.29%,比全州高4个百分点。
二、阿昌族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历史上勤劳的阿昌人以善种水稻著名,水稻的品种多,质量优,梁河地区的“毫安公”,曾号称“水稻之王 ”。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阿昌族已由过去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逐步改变为粮食作物的种植与甘蔗、茶叶、油菜、烤烟、果蔬等经济作物种植多样化发展的新局面。1980年,阿昌族地区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1992年,户撒乡以发展烤烟作为经济发展的起点,1997年又推广高产新品种“大油菜”,平均每户增加纯收入1000~1500元以上,2005年户撒全乡种植油菜面积达34000亩。户撒乡现已成为陇川县的优质稻米、优质油料作物基地,也是德宏州的草果、板栗、猕猴桃之乡。梁河阿昌族历史上长期缺粮,1980年以后因地制宜,逐步完善实行以粮为纲,坝区以甘蔗为主,山区以茶为主,根据各个村寨自然地理条件,实行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推广“杂交水稻”、“杂交苞谷”,并实行多种经营,村民们逐步脱贫致富。户撒阿昌族人民打铁、制刀的技术很高,打制的铁器经久耐用,特别是长刀、尖刀、砍刀、菜刀、剪刀、拒斥镰刀等锋利美观,以“户撒刀”著称于世,颇为附近傣、汉、景颇、德昂等各族人民所喜好。生产的长刀还远销到怒江的傈僳族、临沧的佤族、中甸的藏族地区和邻邦缅甸。改革开放以来,户撒刀曾多次在国内获奖,产品远销西藏、甘肃、青海、内蒙古、四川等少数民族省区及东南亚国家。
三、三个阿昌族民族乡产业发展现状
1.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产业发展情况。2015年,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有耕地面积22173亩,人均1.4亩,其中:水田10423亩,人均0.66亩,旱地11750亩,人均0.75亩;经济林果面积18313亩,户均4.6亩;经济作物面积7414亩,户均1.87亩。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315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82元,粮食总产量64.89吨,人均占有粮食461公斤,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甘蔗;养殖业以饲养母猪、生猪为主,猪存栏数7137头,大牲畜存栏3223头。
2.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产业发展情况。2015年,曩宋乡全乡耕地面积27055亩,其中:水田16479亩,旱地10576亩,人均耕地1.09亩(水田0.66亩,旱地0.43亩)。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617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3元;粮食总产量9018吨,,甘蔗总产量33563吨;茶叶总产量160.65吨,烟叶总产量620.7吨。全乡种植白花油茶10020亩、核桃4494亩、滇皂荚5951亩,除此之外,小芒丙村的蔬菜,平山脚的葡萄,曩宋村的韭菜,大水平的黑木耳也都初显规模。 “十二五”期间,全乡生猪出栏74961头,牛出栏4687头,羊出栏2491只;家禽出栏33715只。有年出栏肥猪300头以上规模户8户,500头以上的4户,1000头以上的1户,存栏100头以上的有20户;奶水牛标准化养殖小区1个,年产奶20吨,产值80万元。
3.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产业发展情况。2015年,陇川县户撒乡全乡共有耕地面积67771亩,人均耕地面积2.8亩。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964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67元。2015年水稻种植面积39694亩,玉米种植24811亩,烤烟种植16370亩。全乡畜牧业总产值7176.23万元,肉蛋总产量3495.04吨,肉猪出栏30293头,肉牛出栏2239头;家禽存栏61292只,出栏111572只。种植油茶1100亩,油茶9957亩,核桃5500亩;引进脱水蔬菜项目—陇川大通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建厂,已建成蔬菜基地240亩;引进云南戈菲庄园猕猴桃产业有限公司建设猕猴桃种植基地290亩,带动全乡种植猕猴桃4000余亩。
四、阿昌族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十二五”期间,通过上级各部门的扶贫开发,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等,阿昌族聚居区产业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夯实。但因受自然环境限制,阿昌族地区农业产业仍然显得十分脆弱,发展后劲仍然不足,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产业。现有产业效益不高,产业结构单一,粮食种植主要为水稻、玉米、薯类,坝区经济作物主要为甘蔗、烤烟,山区经济作物主要为茶叶。畜牧产业科技含量不高,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山区,多数农户仍然按传统养殖方法养殖,产业无法形成规模。 2.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阿昌族聚居区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农田机耕路、农业生产道路建设严重滞后。水库数量少、分布不均,灌溉渠系衬砌率低,大部分水利工程均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修建,设计标准低、部分功能丧失,缺乏持续维修养护经费,水利工程失修失管,多为病险水库,老化损坏,灌溉效益衰减,部分村寨工程性缺水严重,“靠天吃饭”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耕地中旱地占比高,基本农田地建设有待加强,机耕机耙机收条件有待改善。
3.农业经营规模细碎化。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阿昌族聚居区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占经营耕地农户总量的80%以上,专业合作社少,规模较小,发育不健全,合作水平低,带动的农户不多。“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尚未得到普遍推广,总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小。
4.农产品市场竞争弱。阿昌族聚居区交通运输发展滞后,农资生产缺失,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致使农业劳动成本、农产品外调运输出成本和农用物资输入成本较高,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了阿昌族聚居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制约问题在阿昌族地区更加突出。阿昌族聚居区区域性小气候差异显著,旱、涝、冰雹、霜冻、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突发的自然灾害往往给涉农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5.畜牧产业面临的动物疫病威胁大。德宏州特殊的地理位置,邻国、州外动物疫情传入几率较高,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情在州内发生的风险较高。阿昌族聚居区受基层动物防疫投入不足、设施设备落后、检测人员不足、执法监管力量薄弱、协检员队伍不稳定等的制约,疫病防控力量薄弱,制约畜牧业健康发展。
6.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资源开发、资本利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加工,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引领作用。阿昌族聚居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严重缺乏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导致各产业在发展中规模化、产业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处于初加工阶段,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小,市场竞争力不足。
7.农村人力资源外流严重。随着改革开放浪潮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阿昌族聚居区也一样,素质相对较高、能力相对较强的阿昌族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以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为例,2015年全乡共有劳动力9887人,常年外出务工的有1596人,占劳动力人数的16%,而且外出务工的都是头脑灵活、年富力强的青壮年农民,素质相对较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农村的“精英人才”。留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或是一些自身素质偏低的劳动力。农村“精英人才”的流失使劳动力严重匮乏,农村产业发展乃至整个阿昌族聚居区的发展面临极大挑战。
五、加快阿昌族产业发展的对策
1.大力发展优质粮食。高度重视优质粮食产业的发展,巩固提升梁河九保乡、曩宋乡和陇川户撒乡优质稻种植成果,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产,争取相关扶贫政策支持,增加对优质粮食作物育种的投入,把优质育种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加快优质品种的审定,鼓励引进、推广和种植优质品种,使粮食品质有更进一步的提高,以提升粮食的市场竞争力。
2.打造优质茶叶原料基地。在户撒、九保、曩宋三个阿昌族民族乡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高的茶叶专业村。着力实施高优生态茶园建设,建设优质普洱茶生产基地、优质绿茶生产基地,发展优质红茶生产基地。发展茶叶深加工,在茶叶系列产品深加工、树品牌上下功夫,深入开展茶资源综合利用,开发茶保健品、茶饮料、茶食品、茶多酚、茶多糖等深加工产品。
3.做大冬季农业开发。在阿昌族聚居区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冬季农业,巩固提升以冬早蔬菜、高山蔬菜、早熟蔬菜、反季节蔬菜、冬马铃薯、西甜瓜、鲜食玉米、冬油料(油菜)等作物为重点的冬季农业,以陇川县户撒乡为发展重点发展冬油菜。
4.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大力发展野生菌和森林蔬菜种植,以市场为导向,稳妥发展石斛、草果、魔芋、胡椒、绞股蓝、滇皂荚、薯蓣、萝芙木、重楼、美登木等中草药种植,合理开发利用野生中草药资源,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开展种植、科研、生产、营销。
5.着力发展养殖业。充分利用阿昌族聚居区气候环境优良、饲草饲料及畜禽品种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猪禽生产,推进以肉牛为主的草食家畜发展,做强草饲,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畜产品加工,推进生猪、肉牛、肉羊、肉鸡、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推行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建设,实现养殖小区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强化科技支撑、动物疫病防控、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大力培育集养殖、加工、冷链物流、市场销售一体化龙头企业。
6.培育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整合兴边富民、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整乡整村推进、整族帮扶等资源,把旅游发展与培育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改善民生等紧密结合,在阿昌族聚居区建设阿昌族特色旅游村,在满足游客消费需求的同时,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促进阿昌族群众就业增收。以旅游特色村建设为依托,建设一批精品农庄、休闲果园和休闲庭院等,以阿昌族一家一户为单元,推动形成一院一特色、一院一精品、一院一故事、一院一传说的庭院旅游;以提升改造农家乐,着力打造具有更高档次和水平的农家乐旅游产品,促进乡村旅游大发展。
7.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扩大阿昌族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着力发展产地加工,促进产业集聚;着力推进精深加工,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完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着力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对阿昌族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作用,实现同步发展。支持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用技术成熟、经济适用的产后贮藏、保鲜、烘干等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
8.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大龙头企业招引资力度,重点招引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鼓励有能力、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采用“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着力培养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一批规模经营户、科技示范户、营销专业户。引导具有一定资本积累的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等返乡从事农业,支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城镇居民通过资金、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投资阿昌族聚居区的农业。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