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70名大学生进行场独立——场依存及从众行为的测量,发现认知风格与从众行为存在负相关,不同性别之间从众行为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大学生;认知风格;从众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4
1 引言
从众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个体迫于群体压力主动或被动的放弃自己的观点或者看法,与群体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1]。有人根据个体受到影响后的行为变化,将从中分为接纳和顺从,接纳是指个体在从众之后再公开与私人层面均与群体行为表现一致,顺从则只发生在公开层面。从众不仅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等;还会受到个体的内部人格特征的影响,比如自尊心、认知风格、自信与情绪等[2-3]。其中认知风格作为从众的一个影响因素备受关注,认知风格是个体在加工信息时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加工特点。威特金提出认知风格的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其中场独立性更多的以身体内部作为参照,很容易将自己从认知的客体中分开,具备较高的心理分化水平,场依存性更多的以身体外部作为参照,因此其加工外界信息时很容易受到外部信息的影响[4]。大学生作为知识能力水平较高的群体,因此其认知风格与从众行为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 实验方法
2.1被试 大二本科生100名,男生50人,女生50名,年龄20.4±1.9。
2.2测量工具与程序
(1)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编制的《镶嵌图形测验》。所得分数高则偏于场独立认知风格,分数低则偏于场依存认知风格。(2)测定从众行为采用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的从众实验。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两张,分标准线段与比较线段。在试验中记录个体是否发生从众行为。(3)分析工具为SPSS11.5统计软件。
3.结果
3.1认知风格与从众行为的相关分析
统计可知,女性认知风格得分为M=14.25,SD=5.7,男性认知风格得分M=14.86,SD=4.3,不同性别之间都以场独立性为主。男生从众行为的发生概率为0.37,女生的从众概率为0.42。
从上表可知,根据皮尔逊相关分析可知,不论是男生或者女生,其认知风格与从众行为都是存在负相关的关系,男生的认知风格与从众行为相关系数为r=-0.608,女生的认知风格与从众行为相关系数为r=-0.691。综合可知,个体的场独立性与从众行为存在负相关,场依存性与从众行为存在正相关。
有上表可知,排除性别变量,认知风格与从众行为存在负相关(r=-0.625)。
4.讨论分析
关于场独立-场依存的性别差异一直都有不同的学术观点,Herman Witkin认为16岁以前个体的场独立一直在增加,个体到成年以后场依存的趋势开始上升。但是在棒框测验(一个测试个体场独立与场依存的实验)他却发现成年男性比女性的场独立更高。张厚粲,郑日昌等人在年龄方面关于场独立的结果与Herman Witkin一致,性别方面的结果也大致相当,这表明认知风格在年龄和性别方面不存在文化差异。侯公林等人发现国内学生的认知风格也存在时段上的差异,从小学到高中阶段是场依存性到场独立性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里男性的场独立性比女性更多,但是这种差异并没有普适性,随着条件的改变个体不同性别之间的认知风格差异并不明显,因此他认为男女之间不存在认知风格的性别差异[5]。
在此研究中,得到性别与认知风格无显著性相关结论,而大学生的认知风格偏于场依存性,解释原因可能为所选被试专业及学校。虽然这一百名被试系随机抽取,但他们所在院校均属文科类院校。有研究表明,学科性质不同会造成认知风格的差异,具体而言,与理科生相比文科生更具场依存性,理科生更具场独立性,这一结果与国外的研究一直,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性质对于学生思维的塑造所致。
现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从众行为是由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所致。外部因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或者家庭的群体压力。个体处在普遍联系的社会之中,必须依附一定的一定的集体组织,组织对于大学生而言是认同感发生发展的地方,也是自我价值可以得到满足于实现的地方。内部因素主要指的是个体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尊心,自信息、情绪特点以及本文讨论的认知风格。从众从本质上来说是创造了一种“模糊”的信息,这种信息就其内在而言是十分明确的,但是因为群体中多数的“令人费解的错误”使得个体怀疑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在这种状态下,具有较高自信的个体因为深信自己的判断,故此产生的从众倾向会比自我怀疑的更少。W·史密斯和A.C里查兹的研究也发现,在这种模糊的从众情境中,焦虑水平较高的个体比焦虑水平低的个体从众行为的发生概率更高。有人认为焦虑会引起个体生理水平的唤醒,而胜利水平的唤醒会影响个体的认知评估,进而造成无法对从众情境做出理智的判断。
关于认知风格和从众行为的关系,我们发现场依存性的个体其存在从众行为的概率会更高。我们认为场依存与场独立其核心就是个体心理水平的分化能力。场独立性的个体因为其具备较高的心理分化水平,因此其可以将自己需要加工的客体从环境中区分开来,因为较少受到背景信息的影响,因而总体上场独立性越高,从众行为的发生概率越低,场依存越高,从众行为的发生概率越高,即认知风格与从众行为存在负相关。
另外,虽然认知风格与从众行为存在负相关,但是不能单纯的看成认知风格一定能影响从众行为,因为引起从众行为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各个因素之间又可能发生交互作用,所以在判断从众时要注意区分和排除,以保证研究结果的信度与效度。
参考文献
[1]赖红霞.从众和服从的神经机制探索[D].浙江大学,2011.
[2]宋官东.从众新论[J].心理科学,2005(5):1174-1178.
[3]周晓虹.模仿与从众:时尚流行的心理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1994(8):1-4.
[4]李寿欣.关于场依存、场独立型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的脑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5]于晓宇.认知风格与智力、学习成绩的关系[D].曲阜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大学生;认知风格;从众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4
1 引言
从众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个体迫于群体压力主动或被动的放弃自己的观点或者看法,与群体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1]。有人根据个体受到影响后的行为变化,将从中分为接纳和顺从,接纳是指个体在从众之后再公开与私人层面均与群体行为表现一致,顺从则只发生在公开层面。从众不仅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等;还会受到个体的内部人格特征的影响,比如自尊心、认知风格、自信与情绪等[2-3]。其中认知风格作为从众的一个影响因素备受关注,认知风格是个体在加工信息时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加工特点。威特金提出认知风格的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其中场独立性更多的以身体内部作为参照,很容易将自己从认知的客体中分开,具备较高的心理分化水平,场依存性更多的以身体外部作为参照,因此其加工外界信息时很容易受到外部信息的影响[4]。大学生作为知识能力水平较高的群体,因此其认知风格与从众行为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 实验方法
2.1被试 大二本科生100名,男生50人,女生50名,年龄20.4±1.9。
2.2测量工具与程序
(1)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编制的《镶嵌图形测验》。所得分数高则偏于场独立认知风格,分数低则偏于场依存认知风格。(2)测定从众行为采用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的从众实验。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两张,分标准线段与比较线段。在试验中记录个体是否发生从众行为。(3)分析工具为SPSS11.5统计软件。
3.结果
3.1认知风格与从众行为的相关分析
统计可知,女性认知风格得分为M=14.25,SD=5.7,男性认知风格得分M=14.86,SD=4.3,不同性别之间都以场独立性为主。男生从众行为的发生概率为0.37,女生的从众概率为0.42。
从上表可知,根据皮尔逊相关分析可知,不论是男生或者女生,其认知风格与从众行为都是存在负相关的关系,男生的认知风格与从众行为相关系数为r=-0.608,女生的认知风格与从众行为相关系数为r=-0.691。综合可知,个体的场独立性与从众行为存在负相关,场依存性与从众行为存在正相关。
有上表可知,排除性别变量,认知风格与从众行为存在负相关(r=-0.625)。
4.讨论分析
关于场独立-场依存的性别差异一直都有不同的学术观点,Herman Witkin认为16岁以前个体的场独立一直在增加,个体到成年以后场依存的趋势开始上升。但是在棒框测验(一个测试个体场独立与场依存的实验)他却发现成年男性比女性的场独立更高。张厚粲,郑日昌等人在年龄方面关于场独立的结果与Herman Witkin一致,性别方面的结果也大致相当,这表明认知风格在年龄和性别方面不存在文化差异。侯公林等人发现国内学生的认知风格也存在时段上的差异,从小学到高中阶段是场依存性到场独立性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里男性的场独立性比女性更多,但是这种差异并没有普适性,随着条件的改变个体不同性别之间的认知风格差异并不明显,因此他认为男女之间不存在认知风格的性别差异[5]。
在此研究中,得到性别与认知风格无显著性相关结论,而大学生的认知风格偏于场依存性,解释原因可能为所选被试专业及学校。虽然这一百名被试系随机抽取,但他们所在院校均属文科类院校。有研究表明,学科性质不同会造成认知风格的差异,具体而言,与理科生相比文科生更具场依存性,理科生更具场独立性,这一结果与国外的研究一直,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性质对于学生思维的塑造所致。
现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从众行为是由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所致。外部因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或者家庭的群体压力。个体处在普遍联系的社会之中,必须依附一定的一定的集体组织,组织对于大学生而言是认同感发生发展的地方,也是自我价值可以得到满足于实现的地方。内部因素主要指的是个体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尊心,自信息、情绪特点以及本文讨论的认知风格。从众从本质上来说是创造了一种“模糊”的信息,这种信息就其内在而言是十分明确的,但是因为群体中多数的“令人费解的错误”使得个体怀疑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在这种状态下,具有较高自信的个体因为深信自己的判断,故此产生的从众倾向会比自我怀疑的更少。W·史密斯和A.C里查兹的研究也发现,在这种模糊的从众情境中,焦虑水平较高的个体比焦虑水平低的个体从众行为的发生概率更高。有人认为焦虑会引起个体生理水平的唤醒,而胜利水平的唤醒会影响个体的认知评估,进而造成无法对从众情境做出理智的判断。
关于认知风格和从众行为的关系,我们发现场依存性的个体其存在从众行为的概率会更高。我们认为场依存与场独立其核心就是个体心理水平的分化能力。场独立性的个体因为其具备较高的心理分化水平,因此其可以将自己需要加工的客体从环境中区分开来,因为较少受到背景信息的影响,因而总体上场独立性越高,从众行为的发生概率越低,场依存越高,从众行为的发生概率越高,即认知风格与从众行为存在负相关。
另外,虽然认知风格与从众行为存在负相关,但是不能单纯的看成认知风格一定能影响从众行为,因为引起从众行为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各个因素之间又可能发生交互作用,所以在判断从众时要注意区分和排除,以保证研究结果的信度与效度。
参考文献
[1]赖红霞.从众和服从的神经机制探索[D].浙江大学,2011.
[2]宋官东.从众新论[J].心理科学,2005(5):1174-1178.
[3]周晓虹.模仿与从众:时尚流行的心理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1994(8):1-4.
[4]李寿欣.关于场依存、场独立型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的脑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5]于晓宇.认知风格与智力、学习成绩的关系[D].曲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