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贯穿结构调整“一条主线”,加快思想观念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强化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三大动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化”进程,加强生态和基础设施“两项建设”的总体要求,抓住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机遇,围绕奋斗,艰苦创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开始形成,“十五”计划任务超额完成,主要指标实现翻番;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后劲显著增强;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新的进步。经过“十五”期间的实践,我区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在新的起点上,如何巩固发展来势、提高发展质量、扩大发展成果,这是摆在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面前的新的重要课题。关于“十一五”时期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提交自治区党委七届十一次全会审议的《建议》已经提出明确要求。落实《建议》部署,在工作指导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立足科学发展。突出发展主题,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能快就不要慢,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统一起来,抓住机遇,把握来势,保持较长增长周期,努力做大经济总量;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三化”互动。继续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实现“三化”互动。大力加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转变增长方式。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提高集约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技进步,增强发展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强区富民。优化经济结构,做大经济总量,提高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同时,要在推进“十一五”发展过程中,着力研究和解决好以下几个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一、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断加强新形势下的“三农三牧”工作
当前,我区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这为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创造了一些基础条件。我们要顺应这一趋势,坚持解决农牧业问题从非农牧产业上找出路、解决农牧民问题从减少和转移农牧民上找出路的发展方向。在具体工作中,一是要抓好产业发展这一关键。要把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农村牧区产业的突破口,积极调整农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牧区二、三产业,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设好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创新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化联结城乡、壮大产业、整合利益、富裕群众的重要功能。二是要抓好增加农牧民收入这一核心。要切实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牧民增收渠道把农牧民产业增收、减负增收与转移增收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同时,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大整村推进扶贫力度,对缺乏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三是要抓好公共服务这一难点。目前,我区约80%的公共服务资源集中在城镇。一方面要加快农牧民的转移,使其享受城镇的公共服务资源,同时要切实加大政府对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的投入,加强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牧区的范围,不断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农村牧区发展的滞后还突出地反映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各级要把促进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突出重点,集中攻坚,逐步改变农村牧区社会事业落后状况。四是在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要切实加强乡村的规划。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五是要加强对农牧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面提高农牧民的整体素质,使农牧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推进我区新型工业化,必须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上。我区现有的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高科技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已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国家己把产业开发作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工作重点,西部城镇密集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有望得到更多支持。我们要因势利导,抓住有利时机,推动现有的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同时,由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转移步伐加快,沿海发达地区资源、环境和劳动用工方面的约束日益突出,有利于我们在承接先进生产力转移过程中,培育新的优势特色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加快工业发展重点上,要充分发挥我区资源优势,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同时,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大非资源型产业的引进,逐步提高非资源加工业的比重。在项目选择上,坚持大规模、高起点,发挥后发优势,走技术跨越的路子,新上的项目要有经济规模,其技术和技术装备水平要一步达到国际、国内的先进水平。在发展主体上,要坚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走大产业的路子,不断提高企业和产业的竞争能力。在空间布局上,要坚持走基地化、园区化的路子,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程度,降低产业发展成本。在产业形态上,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路子,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产业持续发展。
三、调整优先化产业结构,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要把发展服务业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结合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区与全国一样,首先对民营资本开放的是制造业,服务业中除商业、餐饮业、公路运输等少数领域外。基本上处于垄断经营、管制经营和限制经营状态,投资来源和经济成分比较单一,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服务业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务业发展的活力。要尽快取消不合理的行业限制,打破行政垄断,全面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服务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是要把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与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随着我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兴和现代服务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要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拓宽服务业发展领域,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以旅游、房地产和社区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以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中介服务、会展业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
三是要把发展服务业与优化发展环境结合起来。近年来,我区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4年第三产业对地税的贡献首次超过工业。要继续把环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进一步贯彻落实自治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若干政策的规定,努力创造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不断开创我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四、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要结合生产力布局调整,加快城镇化步伐,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体系,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实现人口进城,工业入园、产业集中和要素集聚。突出发展大城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重点发展县城,走出一条具有我区特色的城镇化路子。
一要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
提高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必须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城镇在促进区域发展中的领跑和带动作用。要突出发展大城市。要大力发展中小城市,重点发展盟市所在地市(区)着力打造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区域中心城市和边境口岸城市。要高度重视县城建设。县城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各旗县要全力抓好县城建设。在抓好县城建设的同时,有条件的旗县要抓好一两个有特色、有优势的中心集镇的发展。
二要提高城镇的产业支撑能力
各地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一定要把发展城市产业作为关键来抓。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根据各自基础和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要加快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是加快城镇化的助推器,也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识,要在积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型和现代服务业。
三要强化城镇规划与管理
要加快全区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统筹做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集镇规划和村庄规划。要把城镇布局规划与吸纳人口转移、促进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要创新管理体制,加强城镇管理。要加快城镇及近郊区无地、少地农民的“村改居”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全面提高城镇文明程度,打造良好的城市品牌。
五、坚持非均衡和均衡发展的统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对于我区来讲,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鼓励西部优势地区率先发展,二是促进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目前,呼包鄂优势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区一半以上,东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五盟市人口占全区一半以上,抓好这两个重点地区,就抓住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呼包鄂三市要把握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在全区率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通过统一规划和政策引导,实现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三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在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为全区作出示范和表率。东部盟市要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扩大开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与东北三省实现重大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对接和政策对接,强化区域内的联合与协作,加强口岸建设,做大口岸经济,加强与俄蒙的经贸合作,开发利用俄蒙资源,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早日实现振兴和崛起。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县域经济。“十一五”期间,要把发展县域经济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民营主体、突出特色的原则,把产业化经营作为重要抓手,把优势特色产业的培育作为主攻方向。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有效载体,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六、加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各级要坚持优先保护、积极治理、合理开发、集约利用的原则,以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为依托,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要探索建立生态建设与保护的长效机制,把生态建设保护同生产力布局调整结合起来,积极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促使人口向水土资源较好的地域集中;把生态建设保护同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减少人类对大自然的直接索取;把政府引导同全社会参与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政府牵头、多元投入、群众参与的投入模式,努力实现全区生态状况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域全面好转的奋斗目标。
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今后要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度,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承载产业和保障生活的能力和水平。要以公路铁路为重点,加快运输通道建设,构建“贯通区内、畅通三北、联通俄蒙”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加快电力出区高压输出通道建设,继续完善区内电力网络建设。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加强蓄水、节水和防洪工程建设,满足全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
要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各环节,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要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建立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和促进集约发展的新机制,倡导节约型、环保型的消费模式,营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同时,要积极做好以能源、金属矿产和地下水资源为重点的矿产资源勘察工作。摸清家底,提高后备能源资源的保障能力。
七、坚持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营造更具活力和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要把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作为突破口,按照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切实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财税体制、投资体制、事业单位等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要努力扩大开放,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和水平。一是要逐步形成要素流入区。今年,我区引进内资预计可达1000亿元,已开始成为国民收入净流入区。要在此基础上,依托我区的产业发展,进一步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争取尽早成为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流入区。二是要充分发挥好口岸优势。我区有18个陆路口岸,要认真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发展口岸经济的成功经验,切实开发利用好这一稀缺资源,充分发挥口岸的过货通关、物流贸易和落地加工三大功能,抓好口岸设施建设和进、出口加工,进一步提升口岸经济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三是要开发利用好俄蒙资源。要在互利共赢的前提下,从各个层面加强与俄蒙的协调,支持有资质、有实力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和规范“走出去”的企业立足长远、有序发展,推动全区开发利用俄蒙资源取得实质性进展。
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从我区实际出发,要依托产业发展科技,依靠科技提升产业,实现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融合互动。要把吸收引进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在承接先进生产力转移过程中注重承接先进科技的转移,建立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机制,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支持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推动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融合,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推进区域创新体系、技术市场体系建设,健全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为科技人才施展才能、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八、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从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着手,努力解决民生问题,提高群众收入和就业水平。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落实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把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要调整和理顺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保护各种合法收入,依法调节收入差距。要切实强化政府在扩大就业和调节收入方面的责任,努力营造经济规模与就业规模同向扩大,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密切关联的良性互动格局。
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点发展基础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有序推进民办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优先发展民族教育,切实维护教育公平。要加强公共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设施网络,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进民族文化大区建设。要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改革医疗卫生体制,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要努力维护公平正义,提高社会安全保障水平。市场经济的分配和激励机制,无法避免地在社会上形成一定数量的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基本社会保障,是社会和谐安全的底线。要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不断完善基本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构建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社会安全保障网络。
要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建设与管理水平。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好基层组织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作用,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要畅通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完善人民调解机制和信访工作责任制,抓好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在新的起点上,如何巩固发展来势、提高发展质量、扩大发展成果,这是摆在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面前的新的重要课题。关于“十一五”时期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提交自治区党委七届十一次全会审议的《建议》已经提出明确要求。落实《建议》部署,在工作指导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立足科学发展。突出发展主题,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能快就不要慢,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统一起来,抓住机遇,把握来势,保持较长增长周期,努力做大经济总量;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三化”互动。继续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实现“三化”互动。大力加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转变增长方式。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提高集约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技进步,增强发展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强区富民。优化经济结构,做大经济总量,提高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同时,要在推进“十一五”发展过程中,着力研究和解决好以下几个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一、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断加强新形势下的“三农三牧”工作
当前,我区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这为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创造了一些基础条件。我们要顺应这一趋势,坚持解决农牧业问题从非农牧产业上找出路、解决农牧民问题从减少和转移农牧民上找出路的发展方向。在具体工作中,一是要抓好产业发展这一关键。要把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农村牧区产业的突破口,积极调整农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牧区二、三产业,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设好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创新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化联结城乡、壮大产业、整合利益、富裕群众的重要功能。二是要抓好增加农牧民收入这一核心。要切实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牧民增收渠道把农牧民产业增收、减负增收与转移增收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同时,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大整村推进扶贫力度,对缺乏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三是要抓好公共服务这一难点。目前,我区约80%的公共服务资源集中在城镇。一方面要加快农牧民的转移,使其享受城镇的公共服务资源,同时要切实加大政府对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的投入,加强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牧区的范围,不断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农村牧区发展的滞后还突出地反映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各级要把促进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突出重点,集中攻坚,逐步改变农村牧区社会事业落后状况。四是在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要切实加强乡村的规划。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五是要加强对农牧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面提高农牧民的整体素质,使农牧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推进我区新型工业化,必须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上。我区现有的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高科技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已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国家己把产业开发作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工作重点,西部城镇密集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有望得到更多支持。我们要因势利导,抓住有利时机,推动现有的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同时,由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转移步伐加快,沿海发达地区资源、环境和劳动用工方面的约束日益突出,有利于我们在承接先进生产力转移过程中,培育新的优势特色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加快工业发展重点上,要充分发挥我区资源优势,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同时,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大非资源型产业的引进,逐步提高非资源加工业的比重。在项目选择上,坚持大规模、高起点,发挥后发优势,走技术跨越的路子,新上的项目要有经济规模,其技术和技术装备水平要一步达到国际、国内的先进水平。在发展主体上,要坚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走大产业的路子,不断提高企业和产业的竞争能力。在空间布局上,要坚持走基地化、园区化的路子,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程度,降低产业发展成本。在产业形态上,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路子,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产业持续发展。
三、调整优先化产业结构,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要把发展服务业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结合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区与全国一样,首先对民营资本开放的是制造业,服务业中除商业、餐饮业、公路运输等少数领域外。基本上处于垄断经营、管制经营和限制经营状态,投资来源和经济成分比较单一,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服务业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务业发展的活力。要尽快取消不合理的行业限制,打破行政垄断,全面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服务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是要把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与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随着我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兴和现代服务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要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拓宽服务业发展领域,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以旅游、房地产和社区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以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中介服务、会展业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
三是要把发展服务业与优化发展环境结合起来。近年来,我区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4年第三产业对地税的贡献首次超过工业。要继续把环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进一步贯彻落实自治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若干政策的规定,努力创造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不断开创我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四、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要结合生产力布局调整,加快城镇化步伐,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体系,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实现人口进城,工业入园、产业集中和要素集聚。突出发展大城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重点发展县城,走出一条具有我区特色的城镇化路子。
一要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
提高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必须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城镇在促进区域发展中的领跑和带动作用。要突出发展大城市。要大力发展中小城市,重点发展盟市所在地市(区)着力打造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区域中心城市和边境口岸城市。要高度重视县城建设。县城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各旗县要全力抓好县城建设。在抓好县城建设的同时,有条件的旗县要抓好一两个有特色、有优势的中心集镇的发展。
二要提高城镇的产业支撑能力
各地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一定要把发展城市产业作为关键来抓。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根据各自基础和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要加快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是加快城镇化的助推器,也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识,要在积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型和现代服务业。
三要强化城镇规划与管理
要加快全区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统筹做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集镇规划和村庄规划。要把城镇布局规划与吸纳人口转移、促进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要创新管理体制,加强城镇管理。要加快城镇及近郊区无地、少地农民的“村改居”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全面提高城镇文明程度,打造良好的城市品牌。
五、坚持非均衡和均衡发展的统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对于我区来讲,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鼓励西部优势地区率先发展,二是促进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目前,呼包鄂优势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区一半以上,东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五盟市人口占全区一半以上,抓好这两个重点地区,就抓住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呼包鄂三市要把握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在全区率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通过统一规划和政策引导,实现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三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在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为全区作出示范和表率。东部盟市要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扩大开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与东北三省实现重大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对接和政策对接,强化区域内的联合与协作,加强口岸建设,做大口岸经济,加强与俄蒙的经贸合作,开发利用俄蒙资源,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早日实现振兴和崛起。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县域经济。“十一五”期间,要把发展县域经济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民营主体、突出特色的原则,把产业化经营作为重要抓手,把优势特色产业的培育作为主攻方向。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有效载体,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六、加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各级要坚持优先保护、积极治理、合理开发、集约利用的原则,以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为依托,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要探索建立生态建设与保护的长效机制,把生态建设保护同生产力布局调整结合起来,积极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促使人口向水土资源较好的地域集中;把生态建设保护同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减少人类对大自然的直接索取;把政府引导同全社会参与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政府牵头、多元投入、群众参与的投入模式,努力实现全区生态状况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域全面好转的奋斗目标。
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今后要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度,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承载产业和保障生活的能力和水平。要以公路铁路为重点,加快运输通道建设,构建“贯通区内、畅通三北、联通俄蒙”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加快电力出区高压输出通道建设,继续完善区内电力网络建设。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加强蓄水、节水和防洪工程建设,满足全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
要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各环节,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要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建立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和促进集约发展的新机制,倡导节约型、环保型的消费模式,营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同时,要积极做好以能源、金属矿产和地下水资源为重点的矿产资源勘察工作。摸清家底,提高后备能源资源的保障能力。
七、坚持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营造更具活力和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要把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作为突破口,按照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切实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财税体制、投资体制、事业单位等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要努力扩大开放,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和水平。一是要逐步形成要素流入区。今年,我区引进内资预计可达1000亿元,已开始成为国民收入净流入区。要在此基础上,依托我区的产业发展,进一步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争取尽早成为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流入区。二是要充分发挥好口岸优势。我区有18个陆路口岸,要认真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发展口岸经济的成功经验,切实开发利用好这一稀缺资源,充分发挥口岸的过货通关、物流贸易和落地加工三大功能,抓好口岸设施建设和进、出口加工,进一步提升口岸经济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三是要开发利用好俄蒙资源。要在互利共赢的前提下,从各个层面加强与俄蒙的协调,支持有资质、有实力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和规范“走出去”的企业立足长远、有序发展,推动全区开发利用俄蒙资源取得实质性进展。
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从我区实际出发,要依托产业发展科技,依靠科技提升产业,实现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融合互动。要把吸收引进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在承接先进生产力转移过程中注重承接先进科技的转移,建立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机制,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支持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推动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融合,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推进区域创新体系、技术市场体系建设,健全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为科技人才施展才能、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八、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从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着手,努力解决民生问题,提高群众收入和就业水平。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落实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把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要调整和理顺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保护各种合法收入,依法调节收入差距。要切实强化政府在扩大就业和调节收入方面的责任,努力营造经济规模与就业规模同向扩大,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密切关联的良性互动格局。
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点发展基础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有序推进民办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优先发展民族教育,切实维护教育公平。要加强公共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设施网络,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进民族文化大区建设。要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改革医疗卫生体制,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要努力维护公平正义,提高社会安全保障水平。市场经济的分配和激励机制,无法避免地在社会上形成一定数量的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基本社会保障,是社会和谐安全的底线。要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不断完善基本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构建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社会安全保障网络。
要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建设与管理水平。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好基层组织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作用,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要畅通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完善人民调解机制和信访工作责任制,抓好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