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阳城说客”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08050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一天去陈胜出生的村子采风,一位当地的老者正在讲话,我不顾坐在角落的位置,冷不丁插进一句热乎乎的言论,观点很流行,并无甚高论,他停下来,望着我很认真地听。在座者数他职位高,他一听,大家也只好跟着听,听得我一阵脸红,仿佛午饭的酒提前喝了。
  午饭是乡政府招待的,书记是他的老部下。出于礼仪和感情,对方想要开酒敬一圈。他摆摆手不让,说:“有中央八项规定管着哩,工作餐不让饮酒。”
  无酒不成席,东道主有點尴尬,开也不是不开也不是,瓶子提在手里像摇摇欲坠的高压线,下不着地,上不挨天。
  他接过来把酒放在旁边,顺手端起水杯笑道:“来时讲好的,中午到哪也不喝。只要感情有,喝水也是酒。来来来,共同举杯。”
  来时的路上,我们坐一辆车,车内一位朋友不停在夸他文章写的好,好得简直是除了肚脐眼身上没有一块疤,他戴着茶色眼镜,表情深不可测,中间偶尔笑笑,冒出一句:“那倒不是。”
  这之前,我们是在酒桌上认识的,是他邀我去的,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当时还有一位媒体人,坐主位,据说掌握着当地一家报社的话语权。那人说:“这次虽然是你做东,但我其实早就想请你了,立等着你的阳城系列文章问世哩!”
  大概是喝了点酒,他这次没有谦虚,点根烟深深吸了一口,靠着椅背说:“人都道孙方友的《陈州笔记》写得好,本人自觉写阳城也不逊色于他!”
  说完很响亮地笑了,眼镜背后的眼睛活泼生动,像雨季大水漫出堤岸的河,茶色镜片再也做不了保护色,仿佛刚才在讲一个笑话。
  不久,那家报社果然为他开辟了一个专栏,专说阳城故事,从袁老到平店,从古塔到白鹭,角角落落,风土人情,考据精确,用辞讲究,历史中包着文学,文学中含着历史。每周三推出,半年不到、有30多篇文章问世,在本地文化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有一次,他打电话过来,让我谈谈对这组文章的看法,我大言不惭道:“文章倒是好文章,但总感觉还有发展空间,只写历史就障碍了趣味,只写地方就束缚了格局,好比女人裹脚,小巧的同时却也失去了健全。”
  随后又道:“不管是沈从文的湘西还是贾平凹的商州,不管是鲁迅的鲁镇还是老舍的北京,不管是余秋雨的访古散文还是刘亮程的村庄系列,莫不以点射面,最后从小写出了大。”
  他听后沉默良久,若有所思道:“你说的对,这组文章因为题材和自身原因,的确是太注重历史考究了,书袋子掉的也有点多,等腾出手来,我还想写写人物和感情哩,那时就可以自由自在一些了。”
  大约过了半月,他的几篇人物志小说写成了,在朋友圈发出来,收到无数点赞、评论,从标注的顺序来看,很显然这是一个系列,他打算长期写下去,依然是写阳城,而且一篇比一篇精彩,令人充满期待。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我揉着睡眼打开手机,发现一篇叫《小院鸟趣》的散文传遍了朋友圈,只看了两段,就感觉耳边似有啾啾鸟鸣,窗前似有清风拂过,窗下似有绿树开花,令人不觉想起冯骥才的《珍珠鸟》,不管在篇幅亦或感情上,甚至比《珍》还要灵动饱满,我觉得他带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见人减寿,见物加价,我生性率真,因此伤害过人也受过伤,有些貌似批评的话不好当面说,不如在这里写出来:一些文章需要精简,像深秋的树,愈瘦愈见风骨——我说的不一定对,他也不一定接受,就像莫言并不接受马悦然让他把长篇小说写短的建议,最后诺贝尔文学奖还是给了他一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实际和感情需要。
  时至今日,我们只见过两面,未见面时,我以为他只是个位高权重的老领导,见面之前我以为他只会画画,见第一次面,我以为他除了画画还写点小文章,见第二次面,我发现他不仅爱画画爱写文章还爱收藏。
  不仅爱,而且深爱,不仅深爱,而且真懂。
  他叫司新国,自称阳城说客,年纪不算小,却是一个年轻的未知数。
  “陈胜者,阳城人也”这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开篇,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司马迁,司马迁的司也是司新国的司,阳城是陈胜的阳城也是阳城说客的阳城。
其他文献
喜  那股子喜悦的神色溢于言表。你看他眉飞色舞乐滋滋,就连走路也是哼着小调儿,时不时拍一下你,扮个鬼脸,卖个乖,嘻嘻哈哈就跑开了。他像一阵温柔的春风,吹醒了万物,唤醒了大地,撼动了日月乾坤。他像绵绵的细雨,孕育着生命,滋润着花草,编织出锦绣年华。你看那婚庆典礼上含辛茹苦养育儿,今朝抱得美人归;再看那盼星星盼月亮望眼欲穿,一旦有了好消息,喜极而泣。含喜之人,烈日下也不嫌晒,寒风中也不觉得冷,性子急的
期刊
有为水道途经一处人称为仙风道骨的地方,那便是丹灶管辖的仙岗村了。传说东晋抱朴子葛洪云游四海、悬壶济世到仙岗,看到这里风光秀丽,就在此掘井炼丹,为四方百姓治病,他得道升天后,遗留有一炼丹的仙钵,仙岗之名就是如此得来的。  古村宁静、祥和、静谧,有着众多古井,除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仙迹丹泉”(蟹泉仙井)外,还有低井、圣堂井、井神、仁和井、百岁井、深井、六甲井、七甲井等。我来到相传葛洪清洗草药的井边,只
期刊
人到60岁总喜欢怀旧,在记忆的长河中,那个年代的那些似曾相识的人和事,似乎常常萦绕在我的脑海,因此,很想将那些原汁原味、土里土气,并带有时代烙印、时代色彩的故事讲给大家……  四十多年前的滩上人  黄河自西向东流经达拉特旗,途经境内十几个公社(现称镇),全旗的地理形势是南高北低。有人管居住在黄河冲积平原的人叫“滩猴”,居住在台地及台地以南的叫“梁外人”。我们这些从清代末年或再晚一点走西口定居在与包
期刊
盈盈秋水,斑斓秋韵。风过,浅浅,雨落,翩翩。  一抹秋寒,秋深几许,秋风悲画扇,寒露凝色浓,秋静美,落落行走在铺满落叶的小道,邂逅几缕秋风。深秋,一步步地走来,登上了季节的舞台,带着深情,携着诗意,以浓墨重彩的姿态,一点点的露出了本真的笑颜,为我们唱响了深秋的赞歌。  瞧,家乡晋城,山变了,水变了,一切都变成了深秋的模样,静静的,如一湖澄凈的碧水,可人,可心,恬淡而悠然。婉约的深秋,丽影如画如诗一
期刊
有朋友自远方来,看了太昊陵,关帝庙,又一起去邓城。驱车出商水向西,经马门往北上沙河堤。未到邓城,己让朋友惊叹不己。五步一站,十步一停,但闻镜头响,人向水边去。花间舞蝴蝶,声高惊鸟飞。  不是朋友矫情,朋友酷爱攝影,且是发烧级驴友。但看他那长枪短炮、一应俱全,就是一个走南闯北,吃过“大盘荆芥"的主。景色美极,即使我不谙攝影,也知道处处可入镜,入目皆画屏。  正是春二三月,万物复苏,鸭凫鹅浮,水流潺潺
期刊
没有人能躲过《觉醒年代》的安利。暑期,我就被儿子安利了无数次《觉醒年代》。  该剧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背景,讲述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的艰难探索,蔡元培、鲁迅、辜鸿铭等民国时代文人的革命风骨,以及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英烈人物的热血岁月,当然也有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一辈革命领袖的青春时光以及他们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中国共产党成立
期刊
六月里繁花似锦,阳光的暖颜斑驳了一地惆怅,但其间总有善意的花朵绽放心间,善良的魅力永远不会消退。  ——题记  城市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压榨着人们身上所剩无几的精力,生活节奏加快了,生活压力更大了,让人无所适从,善良却渐行渐远。细数岁月留下的光阴,一路找寻,终与善良邂逅。以一颗无尘的心,还原生命的本真,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生活中的所有。让心充满希望,与善良相随,走过红尘喧嚣,走过泥泞坎坷,在清清浅
期刊
终有一天,老沟被掩埋了,我再回家时,老沟的记忆已然尘封,只留在一片黄土地里,什么都变了。  ——题记  立秋,黄昏临近,公园不远处的一条河里,几个大爷穿泳衣,戴泳镜,好不惬意地游来游去。忙碌了一天后的光景,看似这么美好。这让我突然想起,老家的某个角落,也有陪伴我长大的一条河,老家都喊它“沟”,这条老沟啊,真是我童年的缩影。  小时候,老家的老屋外,往南走不到五十米的样子,就有一条横穿东西向的老沟。
期刊
欣赏以风霜为主色调的画面,总会在模糊中感受到美丽;观赏由风霜构筑而成的风景,总会在非怡人环境中收获惬意;聆听用风霜谱写出的乐曲,总会让心灵走向幽远意境。风霜有着浓厚的艰难、困苦的色彩,它沿着时间的轨道悄然倾洒在大地时,也会在岁月之河轨道流淌出几多沧桑。有着2600多年历史的广府古城,伴随着千年风霜,承担起种种磨难,用沧桑变化描绘着新气象,使这座古城墙有了更强的悠久性、凝重性和深远性……  广府古城
期刊
李健版《父亲写的散文诗》还未听完,我的眼里便已噙满泪花。  我的父亲生于1956年,和歌词中的父亲同属一个时代。而1984年,我刚刚两岁。  父亲兄弟姐妹八人,我有三位叔叔和四位姑姑。大姑最大,其次是父亲。  父亲是长子。我初三那年读了巴金先生的《家》,总觉得父亲很像书中的大哥觉新,心里便很难过,为父亲难过。与觉新不同的是,觉新错过了梅表妹,而父亲母亲是自由恋爱,婚姻美满。还有一点不同的是父亲并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