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岗觅仙踪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yang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为水道途经一处人称为仙风道骨的地方,那便是丹灶管辖的仙岗村了。传说东晋抱朴子葛洪云游四海、悬壶济世到仙岗,看到这里风光秀丽,就在此掘井炼丹,为四方百姓治病,他得道升天后,遗留有一炼丹的仙钵,仙岗之名就是如此得来的。
  古村宁静、祥和、静谧,有着众多古井,除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仙迹丹泉”(蟹泉仙井)外,还有低井、圣堂井、井神、仁和井、百岁井、深井、六甲井、七甲井等。我来到相传葛洪清洗草药的井边,只见一井有花岗岩方形井圈,井口与花岗岩条石地面持平。此井不远处另有椭圆形“流水井”,这就是蟹泉雄雌双井了。
  清澈的泉水從井里汩汩地流出,滋养了古村的土地、庄稼和生命,也由此给古村带来了灵性。仙岗村无数的稻谷、西瓜、花生、金黄瓜、剑花、芒果、黄皮,一年又一年的饱满、清香,供仙岗人生息繁衍。蟹眼泉不远处有一排古老的青狮树,早已枝繁叶茂,根深腰壮。清甜的泉水滋润着这些青狮树,青狮树每年都会结出许多果子,这些果子果头大汁多且甘甜。树荫下安放着一些石凳、石桌,村里的老人在石凳石桌下棋聊天、烹茶品茗,把生活过成一首诗。
  在古村徜徉,随处可见保存良好的镬耳屋、古井、古树、古巷和独具岭南特色的祠堂群。村里现存60余座传统广府民居,村东的一片镬耳屋群,大多建于清代,为在外经商的村民回乡建造,为三间两廊布局。这些古建筑真可谓古色古香、独树一帜。有象征着家族庞大和尊贵的陈氏大宗祠、俭堂大夫祠、文才祖祠、与之祖祠、元辅祖祠、南英祖祠、元鼎祖祠、立之祖祠、儒伟祖祠、宗广祖祠、翠屏公祠、濂泉祖祠、苍山祖祠等14座祠堂,有供历代读书的仙岗书院,有爱国儒商为家乡兴建的大宅思远别墅、陈仙洲故居,有长庚里、敦厚里、石狮巷、聚龙里等多座门楼……行走在青石板古巷里,感受着独特的岭南文化气息,恍若时光在倒流。
  站在陈氏大宗祠前,这座三间两廊的祠堂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身上留下岁月的沧桑,脸上留下经年雨水的霉点,但它依然气宇轩昂,光彩照人,砖雕、木雕、灰雕、灰塑等三雕一塑的精美无不让人敬仰和赞叹。祠堂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的,祠堂内有保存完好的清道光十二年立的《义助重建大宗祠碑记》为佐证。如今,仙岗的十几个宗祠,无论何种格局,都有着一脉相承的人文追寻、忠厚仁义、家国情怀的不二选择,谦让奋进的传统美德,礼法遵循的长短尺度,在宗族文化中得到了切切的践行。
  从仙岗走出去的陈氏族人、著名的爱国儒商陈仙洲,当年为了支持抗日,将其在武汉保华街开办的金石墨缘堂的古玩字画拍卖掉,用于购买飞机,用于武汉保卫战。其心系家国之情怀,是历史回声中最动人的一幕。
  烧番塔是仙岗村代代相传的民俗,如今被列入南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为陈永强、陈建强。相传烧番塔是为了纪念先民举火为号相约反抗元朝暴政而形成,后渐演化为祈求丰收、吉祥的节庆民俗。传统烧番塔是用砖块错位留空叠垒而成,整体呈空心圆锥形,塔身底部直径约2米,顶部直径约1米,高约4米,中秋节晚上烧番塔。开始前,全村人往塔内添加稻草、柴木等易燃物,点燃后火焰向上升腾,场景十分壮观。村里的男女老少就围在番塔前唱呀、跳呀,尽情地把自己的欢乐挥洒。
  在仙岗行走,无需刻意寻觅,仙踪早已沿着有为水道,汩汩流淌着,流淌着。
  ——选自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要不怎么说时间是最伟大的魔术师呢?恍惚的日子可能过了许久吧,但感觉只是一眨眼,女儿就从襁褓里的肉团子变成了歪歪扭扭蹒跚学步的小孩。  许是厌倦了只能四肢着地爬着走,初春里的某天,她突然自己托住桌子,学着慢慢站起来。如是努力了一段时间后,她开始松手,自己直立地站着。当然,刚开始她只能晃晃悠悠地站一下,便朝前或是朝后倒下去了,不过随着尝试的次数越来越多,她能站立的时间也就越来越长。虽然免不了东倒西歪时
期刊
父亲已经离开我们24个年头了,他陪我走过了孩提时光,懵懵懂懂的少年,还有糟糕至极的青年,到了啥也不是的而立之年,唯独没有看到之后渐入佳境的我们。  1998年的深秋,地里的庄稼还没有开始收割,那时女儿刚刚两岁,父亲是因为胃病,没有及时手术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眼睁睁看着父亲穿着他亲手挑选的花花绿绿的寿衣躺在炕头摆放的棺盖之上,已经不能说话了,只能用眼神去交流,时而昏迷时而清醒,醒来的时候噘着嘴吸气示
期刊
叶子在微风中舒展了芽儿,在夏日中变得墨绿,变得厚实。翠冠如伞,在夏雨的洗礼中,变得更加楚楚动人。  潺潺的姚江与澄滢的小珠江汇集在一起,像两个手牵着手的少女。立在不远处的宝珠山,葱葱茏茏,旑旎无比。  我虽是贺州人,面对黄姚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人文历史,其实是陌生的。即使是同行中的许多文学界饱学诗书、满腹经纶的名家,他们都虚心地向当地土著打破砂锅问到底。每一个参观者都试图从他们身上,更深入地了解这
期刊
2020年岁末,我受中国散文年会组委会之邀,踩着冬的韵律,怀拥一腔对文学的执着追求,从南京坐了三个多小时的高铁,踏上了北京的土地,参加2020年中国散文年会暨颁奖盛典,收获了冬日里一抹最温暖的阳光。  一年一度的中国散文年会是全国散文界最隆重、最权威的年会盛典。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作家梁晓声、阿成、王宗仁、刘庆邦、鲍尔吉原野、张锐峰、蒋建伟、巴根、蒋殊、俞胜等和与会作家们参加活动。就是在这样
期刊
那年夏天,初二放暑假,我与弟弟背上行囊,乘车来到离县城百余公里的大山里。那是父亲的老家,镇上的中心小学正在盖教学楼,我们兄弟俩被父亲送到工地上打工。  这对于新事物很好奇的我来说,正好是一次满足心理的机会。有点内向的弟弟不大情愿。我们在中心小学任教的姑父家住下,恰逢暑假学生都放假了,教学楼工地的工人们都住在同一个院子的教室里。  高山的夏夜,天气一点都不热,蚊子也不多,非常舒适。晚饭后,工人们泡上
期刊
武隆,一方神奇、梦幻、翩若惊鸿的山水,一片热情、奔放、生机勃勃的土地。曾经,有一行行深深的红色足印从这里走过、路过、奔跑过。  后坪坝苏维埃政府  时光,慢慢地松开。记忆,缓缓地苏醒。  在后坪坝苏维埃政府史迹展览馆,我浏览“潮涌川东”“烽火后坪”“丰碑永存”“初心闪耀”这些篇章,翻开一页页后坪坝红色革命的历史,记忆在脑海泛起朵朵红色的浪花。  90年前,在火红的6月,二路红军游击队挺进桐梓山,开
期刊
夏天好,夏天可晒美味黄豆酱。  夏天骄阳,放射炫目之光,热烈如火。赤日炎炎,如蒸锅,像火燒,这是晒豆酱之天。夏天骄阳之火,是力的张扬,有火劲,有激情;夏天之骄阳,它火脾气发作起来,有冲击波,狂勃着雄力,像人体内燃烧的火,血脉奔突。  春秋虽好,却无火热、无雄力,没有激情、没有冲击波,咋能晒出豆酱之美。  炎热之日,晒出的黄豆酱,别物不可比。炎热之日,不仅晒出的黄豆酱美,晒出的豌豆酱、蚕豆酱、冬瓜酱
期刊
去年春风刚起,生机初露之时,妈妈却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安详地离开了我,带着她自学成才典范式的几门好手艺,轻盈地走了,匆匆地成了一片春天的落叶。  最初认识妈妈的手艺,是在有了记忆的童年。  那时候农村妇女都喜欢系一种盖面绣花的蓝布或灰布围腰,这种围腰既是一种服装的装饰,系在腰间也能起到保温保暖的辅助作用,围腰上有个袋子,还能装一些小物件及零碎用品。当时昆明行政辖区的官渡、西山、呈贡、晋宁的农村中
期刊
高原上的紫外线把扎西的脸蛋涂上厚厚的高原红。光线穿过自由稀薄的大气落在了正午的拉萨草原连绵不断的山峦,落在了缓缓流淌的拉萨河,落在了河谷草原上放牧的扎西的脸上、身上。他的藏袍簇新,靛黑的颜色已然融入脚下泥土的丰腴与安宁。放牧的寂静中,扎西望着无边生机盎然的深处,情不自禁地从怀里掏出转经筒摇呀摇,好像是平安生活的宣言。  去纳木错中途停车时我偶然遇见了扎西。  他骑着马立在草地上,阳光照在他的左脸上
期刊
喜  那股子喜悦的神色溢于言表。你看他眉飞色舞乐滋滋,就连走路也是哼着小调儿,时不时拍一下你,扮个鬼脸,卖个乖,嘻嘻哈哈就跑开了。他像一阵温柔的春风,吹醒了万物,唤醒了大地,撼动了日月乾坤。他像绵绵的细雨,孕育着生命,滋润着花草,编织出锦绣年华。你看那婚庆典礼上含辛茹苦养育儿,今朝抱得美人归;再看那盼星星盼月亮望眼欲穿,一旦有了好消息,喜极而泣。含喜之人,烈日下也不嫌晒,寒风中也不觉得冷,性子急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