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 积累 调整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成功后的喜悦是一样的,但通往成功的道路却各不相同。石界成功人士很多,也有各自的创作理念和收藏心得。收藏的成功,除了坚韧的信念与执着的坚持,独到的思维方式和必要的知识积累也不容小觑。平青的五百罗汉组合创作,在这些方面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记者:对于收集奇石的人来说,应该是石头越稀奇古怪越好,为什么你单单去收集九龙璧的人物石,而且是佛教人物呢?
  平青:稀奇古怪是有标准的,奇石界的人都知道好的奇石有主题,如人物石、景观山形石、象形动物石、植物石等,这些也都是人的思想的反映。而有些人喜欢石头的颜色,有些喜欢石头外表日晒雨淋形成的石皮。总之,人的收藏喜好总会落在一个点上。
  刚开始收集九龙璧时我没有主题没有方向,喜欢什么就收什么。2002年,我买到一尊《白衣观音》。我很喜欢这件石头,把它刊登在国内奇石杂志上,受到了石界的好评。2003年,我收藏的一尊《佛光普照》又在国内石展上获奖。各方的肯定鼓舞了我收集佛教人物石的信心。我想这也正是我本人的特长所在,因为我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接触佛教文化,有一定的佛学知识积累,对佛教人物的了解也比较多。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把佛文化和石文化结合起来,确立自己的收藏方向,争取走一条适合自己的奇石收藏之路。
  之后我开始收集《十八罗汉》,该组合也在2007年全国最高规格的石展中获得银奖。在得到社会承认后我又开始收集《五百罗汉》,乃至收集佛、菩萨、罗汉整个系列。
   记者:我们欣赏了你收藏的《五百罗汉》,有部分要发挥想象才看得出来,但有些真的很像。佛教中的五百罗汉是个个神情、体态都不同的形象,要用奇石来表现很不容易,那么你收藏五百罗汉,是不是首先对五百罗汉本身要有认识,要做足够多的了解?
  平青:我在下决心创作五百罗汉组合时,收集了我国著名的苏州西园寺、昆明筇竹寺和清代的关于五百罗汉的图册,实地考察了福州西禅寺五百罗汉,九华山百岁宫五百罗汉。也了解到我国的五百罗汉有两大流派:一是高僧大德流派,二是民间人物流派。根据九龙璧人物石的特点,我选择了高僧大德类。每个版本的五百罗汉形象都不一样,也没有一定标准,但每一块石头都要流露出罗汉具有的禅气。我现在还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种禅气,这是我学习大量的有关佛教人物书籍后产生的感觉。
  记者:我们在对你采访的时候,你不断提到“创作”这个词。奇石是追求天然的,那么你所指的“创作”是什么?
  平青:我说的“创作”,不是指切割、打磨或进行人为加工,否则就不能算奇石了。我的“创作”,是指《五百罗汉》组合从策划、构思、选石、配座、上架、展示、调整,整整耗费5年时间,完成这件工程浩大的作品的完整过程。石头虽然是天然的,但在这长达5年的时间里,在上述各个环节中,都融入了我的思想、审美取向和劳动,所以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已经不是纯粹的自然物,或者可以说,奇石是我的创作素材,而现在这件组合,就是我的创作成果。
  记者:既然收集“五百罗汉”是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这个难题?创作中一定遇到了很多困难,你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平青: 2004年,我已经创作了许多组“十八罗汉”。那年夏天到九华山旅游,我在百岁宫旁看到五百罗汉堂,当时就萌生了创作一组“五百罗汉”奇石的念头。这的确是一个浩大而艰巨的工程,但是值得,因为它为奇石提供了广泛、丰富的表现空间,可以从石头的颜色、石质、形态、姿态、神态、五官、肌理等多方面展示九龙璧的艺术魅力。这是佛文化和石文化结合的一个难得的形式。
  刚开始,许多石友对此不以为然。因为人物石的体量较小,经济价值较低。有的石友取笑我,说买那些小石头干嘛。我说一个罗汉石是小,可如果是五百罗汉呢?他们一下子就答不上来了,只是说:那不小、不小,那是个很大的概念,很大的工程。我就是用蚂蚁搬家的精神,一点一点地把《五百罗汉》创作出来的。
  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印象最深的是在2006年漳州举办的全国展上。我邀请许多国内赏石名家对《五百罗汉》进行点评。虽然鼓舞是主流,但也提出了不少问题。上海的刘会长对我说,人物石的主要特点没表现出来,砍掉一半。砍掉一半说明我对人物石的理解有问题。当时是很难受的。但是我虚心向他请教,找出存在的所有问题,并在以后的每个月调换几十个人物石。2007年他又来过,这次是充分的肯定。当年我的《五百罗汉组合的创作》也在某知名石界杂志刊出。通常杂志刊登照片的费用很高,但我的五百罗汉占了整整两个版面却分文未收,这说明石界承认了《五百罗汉》,我的辛勤劳动得到了回馈,这是我最高兴、最开心的。
  
  注:本文为厦门电视台《沟通》栏目的文字记录,本刊有改动。
  平青,中国观赏石协会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国际盆栽赏石协会(BCI)会员,漳州市赏石协会常务理事。
  1952年生于九龙璧产地福建黄安,1976年大学毕业,1981年至今为福建漳州政府公务人员。1968年始习中国武术,1990年当选漳州市太极拳协会秘书长。一直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偏爱佛文化,2002年因一尊《白衣观音》,将收藏领域由紫砂壶延伸至九龙璧,并锁定角度,专门收集“罗汉”,已集齐500尊。下一步,他将引诗撰文,将“罗汉”们载入他自己的书册。
其他文献
2004年,一场引起中国石界广泛关注的“中国奇石王争霸擂台赛”在南宁举办。擂台赛以前所未有的商业运作方式,催生了“天价奇石”的诞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也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争议。这场特殊的擂台赛的主要促成者,就是广西东方石文化研究交流中心理事长马鸿斌先生。  在石界,马鸿斌年不算长,却是实实在在的“老资格”。他钻研赏石艺术二十余年,在赏石的学术理论研究、评论、赏石文化的宣传与推广、赏石文化艺术活动
期刊
当代诗人牛汉认为,石有三个高洁品性,第一,它坚硬,经得住埋没,抗得住腐化;第二,它沉默,耐得住寂寞;第三,它心甘情愿中聚着不灭的火,遇到打击,能灿然迸发出来。这三点中,他最欣赏的是石头的沉默,因为沉默是最坚固的语言,沉默是最深远的境界。  的确如此,无论在山川沉睡千年,还是登堂入室被人供于案头,石头总是默默无语,宠辱不惊,正像陆游所说“石不能言最可人”,它看似傻呆,其实藏巧于拙、超尘脱俗。  石头
期刊
我的身上优点明显弱于臭毛病。读过几本扫盲的书,看图识字的那种,让我灵光乍泄,便玩命往知识分子堆里扎,结果沾染了那个群体的愤世嫉俗、刻薄尖酸的不少恶习。  数月前,柳州赏石协会常务副会长、我的哥们儿刘开建给我电话,约我做第五届柳州奇石节的评委。尽管这免费旅游还能混吃混喝的机会是我所向往的,但是表面上还要装出一副犹豫再三,日理万机却盛情难却的样子。然后就像个应招女郎一样眼巴巴地等着奇石节的开幕。  
期刊
酒泉地处被称为“塞上江南” 的甘肃河西走廊西端,以敦煌艺术著称于天下,以航天科技闻名于世界,是一块富含资源的神奇之地。《中华奇石》 甘肃酒泉通联站坐落在酒泉市“西汉酒泉胜迹”西南50米处的《石缘斋》内。《石缘斋》以石为主,石种繁多,琳琅满目,辅以摄影作品和字画。站长徐福国,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电视艺术协会会员, 酒泉观赏石协会常务理事。徐福国在大学里学的是新闻摄影专业,毕业后分配在甘肃玉门
期刊
由内蒙古乌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乌海市文联、海勃湾区人民政府、巴林石集团、乌海市赏石协会承办的“2009中国·乌海市赏石博览会暨巴林石精品展”于2009年5月19日拉开帷幕,乌海市相关领导及来自各地的赏石家,《中华奇石》、《鉴石》等媒体应邀出席了展会。这是乌海市举办的第三届赏石博览会,也是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将当地赏石氛围推向了高潮。此次博览会不仅使观者大饱眼福,而且使人们感受到了乌海市人民如同初
期刊
【本刊讯】(记者 其实)由中共南昌西湖区委、西湖区人民政府、南昌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西湖区文化广播旅游局、南昌市绳金塔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2009中国·南昌绳金塔奇石精品博览会”于5月13日拉开帷幕。南昌市委常委、副市长董化杰宣布博览会开幕,市政协副主席侯捷出席开幕式。国内著名赏石专家侯桂林、李彦森、吴培龙及《中华奇石》、《石友》等石界媒体代表应邀参加了展会。  本次奇石精品博览会为期1
期刊
近日,参加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精品奇石运回了哈密。其中哈密市代表新疆组织了17吨展销奇石、200块精品奇石应邀参展。涵盖了硅化木、风凌石、泥石、玛瑙等新疆大漠奇石的主要品种。此次展会场面十分火爆,内地客商纷至沓来,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全国30多个省市组团参加。此次文博会无疑给哈密奇石注入了一剂良药,使哈密玩石人看到了哈密奇石发展的前景。    奇石市场:哈密人十年造一市    
期刊
我常常怀念王老,并非因他是一代美学宗师和著名学者,而是因为老人就像一个平常的老人,更多时还有一颗纯净快乐的童心。回忆和王老相交的日子,他总是能把至深至奥的美学道理像唠家常一样浅显地说给我,使我这个除石之外所知无几的人,获得了很多如何欣赏美的方法。有关美学的书我也看过几本,有西人的也有国人的,但那里边不是苏格拉底怎样说,就是康德、黑格尔怎样说,好像那些从术语到理论的枯燥才是揭示美、判定美的尺子,而这
期刊
“形、质、色、纹、韵”五大要素,赏石界人人皆知,其在指导我们选石、鉴石、藏石方面功不可没;中国观赏石协会成立以后,它被定为观赏石的五项基本鉴评要素而列入《观赏石鉴评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随着赏石种类的增加,赏石文化的发展,五项要素在赏石活动中的作用愈显重要,同时也要求它更科学、更严谨、更具概括性和操作性。寿嘉华会长在观赏石鉴评师培训班上的讲话《新形势下的中国观赏石文化》中指出:“观赏石事业的
期刊
因地缘和爱好关系,近年来,笔者数次赴蚌埠探访仿古玉制作的过程及发展现状,现就所知简述于笔章,以供同仁借证指教。  蚌埠地处安徽北部,淮河岸边,乃“古采珠之地”,所以又称“珠城”。但时至今日,蚌埠的珍珠采集已成为历史,“珠城”亦转誉为“淮河上的一颗明珠”了。  也许是一种机缘巧合,天然珍珠绝迹的珠城,如今又和仿古玉雕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仿古玉生产规模令人咋舌,工艺与陕西咸阳的青铜仿古、江苏扬州的字画仿
期刊